关键词:阅读;考试;教师
作者简介:袁东卫,任教于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
从中考试卷看,各地的卷子基本分三大板块:基础训练、阅读分析、作文。现代文阅读题是中考中仅次于作文的重头戏,在历年的中考中,阅读训练的分值在整张卷子中总是占极大的比重,这也引起了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重视。然在每年的考试中,失分率却是极高,很令教师大伤脑筋,不知怎样教才能把学生教会,使他们在考试时少失分。对学生而言,也是大感茫然,不知怎样学才能学好,在考试时得高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不如多放时间在数理化上,考试时拉点分,而语文反正练与不练,在考试中分数差不多,拉不大差距。这是认识的误区。考试分数不高,其实是学生在解答阅读分析题时有很多毛病,不注意解题的技巧导致的。
笔者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长期在语文教育第一线,进行着初中语文循环教育,也在不断探索,现列出学生在解答各类文体中所存在的一些通病:
一、通读文章时间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理解主要内容。此规定中明确“通读”是解题的第一步。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常指导阅读的方法如泛读、速读、略读,这些方法常只适用于花费时间较多的长篇名著的阅读。精读常适用于赏读。在考试时,我们提出采用通读的方法,然考试讲究单位时间内完成,很多考生由于担心时间的不够,影响作文的写作,于是匆忙速读,急于去答题,不能综观全文,领悟要义,因此答案常离题很远。其实他并不知:未熟知文本的内容和总体把握文章大意,又怎能答出符合文意的答案来?如2008年湖北荆州的一道阅读题:“第14题“‘我’是怎样看待‘梦断雅典’的?用第⑥段中的一句话回答”。答案是在文本第六节第一句“但我没有绝望,毕竟这只是翻过了人生的一页而已”,而一部分考生却答了第二句“我知道,今天奥运会一结束,我的运动生涯也将画上句号”,错误在于未真正答出本题的意图,命题的意图是积极向上,不悲观,而失分的考生的答案却给人是消极的错觉。这种错误产生的根本就是阅读匆忙、比较不够。因此我们要重视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中阅读的整体感知这一环节。
二、审题不清
在教学中,审题作为有效阅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解题的关键,是做好书面表达的前提。答题的第二步就是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去解答。但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许多学生并没能做到这一步,因此许多考生容易出错。常常是以偏盖全,片面地理解题目或是完全把题目理解错误,把不同类的问题混为一谈,背离了题目要求。
阅读文章后,许多考生没有认真地阅读题目,而是盲目行事,似乎看一眼就全部把握了题目要求,不用逐字逐句地去阅读、推敲、审核,常常凭经验思考,凭感觉解题,把日常的学习惯性带入了考试,匆忙答题,结果把会做的题也做错了。例如,题目要求找出错误的选项,而学生却找了正确的;题目中规定不超过20字,而学生却答题超过了20字;题目是回答写作的顺序,而学生答记叙的顺序;题目让用原文语句回答,而学生却用自己的话概括。
2008年河北省语文中考第19题“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有些学生只答了“充满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而漏掉了“与母亲相守的美好时光”,失分原因在于阅读不全面,审题不仔细,没能抓住“具体”二字展开解答。
07年江西卷第14题,学生答题时只写王猛的性格特点,而不写自己的评价。问题中的题目其实非常重要,它是给你答题指明方向的路标。因此分析好题目的指向,把握好题目的要求,答题时就会少走许多弯路,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与正确率。审题时一般可先预览一下提出了哪些问趣,再反复读懂题干要求,并能够从题目的要求中揣测出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和出题人考查的方向,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题干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例如:“第10段”、“含义”、“联系实际”等字眼,这些提示往往也就指明了答题的指向,抓住了这些,就能一下子切入答题内容,从而能有效地避免答题的盲目性。
三、知识积累不足
分析各地区的中考卷,客观题在每份卷子上所占比率极小,而更多的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题目是越来越注重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这就需要很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没有全方位的知识积累,而想把题目答到位,实在是很难,而那些寄希望于“闯彩”、“押宝”的思想,更是行不通。然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让自己的语文水平如钱塘潮般骤然涨起,那是痴心妄想。而且,语文知识涉及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方方面面,知识极为零散,如果没有明确而系统的积累,要应付中考,无异于大海捞针。
多年的中考备考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成绩难以提高,归根结底还是个知识积累不足问题。地基不稳,建不起高楼大厦,知识贫血,产生不了能力的巨人。
如08年乌鲁木齐中考语文25题:《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之名,作的一篇人物传记,文中说“五柳先生常著文自娱,顾示己志”,你能结合陶渊明的作品,谈谈对他的志趣的理解吗?解答这题,不仅要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同时要熟悉陶渊明的作品,这就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他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作品都能解决此题的解答,而学生在实际解题时,不能结合他的作品谈,导致无谓的失分。
还譬如,成语使用的判断,病句的修改,文学体裁知识的积累等,都离不开扎实的语文基础。
因此,我们在通过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通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的同时,更要花大力气、长时期地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记忆。
四、缺乏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现在考试命题注重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整体感知,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心得,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独到发现,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如0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第20题“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哪一点令你最感动?说说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08年成都市中考语文第10题“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历程是让人感动、令人感叹的,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些题目,都在不同程度上鼓励考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多元解读。然而,有些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历,缺少生活感悟,平时对这种类型的题目不去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答开放主观性题时不能紧扣原文,联系实际,泛泛而谈,最终导致失分。所以我们针对此种题型,就要求学生,阅读不仅要“入乎其微”,还要“出乎其外”,力求创造性的理解。
五、答题基本技能的欠缺
1.马虎粗心,或丢三落四,或添油加醋
08山西省中考语文第15题“第3段中加点‘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此题有两问,第一步应先回答“不能去掉”,第二步再回答不能删去的原因,第三步还要说明用该词后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即“用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粗心的考生在答题时,有的根本就没回答第一问,直接从第二问作答;有的在回答第二问时,漏掉第三步,要点不全面,因而失分。
2.不善概括,抓不住重点
在08乌鲁木齐中考语文第23题《五柳先生传》中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有些学生只是引用了原文中的一些句子作答,没有归纳提炼,有些学生只利用第一段答了他的一些外在性格,这样回答抓不住重点,语言啰嗦,条理也不清晰。经过提炼后正确的答案是: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3.文体混淆,用语不确切
中考阅读一般考查说明文、散文、议论文、古诗文言文四种文体。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出题的类型、角度、侧重点不尽相同,有些同学混淆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基本概念认识不清晰,答题时就难免会张冠李戴,基本分丢失。
08沈阳市中考语文第23题“选文第3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文《飞向太空》)”,有的考生首先回答“举例论证”(正确的答案是“举例子”),然后回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正确的答案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太空辐射强的特点”)。显然,这些考生把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混为一谈,分不清说明方法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论证方法是为了有力证明中心论点。当然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题,在不同文体中回答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用词的恰当,但体现的是记叙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议论文语言的逻辑严密性。
4.未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有一题:李先生“静静地看看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请你根据上下文揣摩李先生此时的心理活动。题意是要求答题者以自己的身份去推测李先生的心理活动,所以作答的时候只能用第三人称“他”或“李先生”,不能用第一人称“我”,“我们”。如果要用第一人称的话也只能用“我认为李先生他心里想……”的形式。此类题的失误关键是没有找准答题的切入点,没有选好角度。
总之,主观性阅读题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在平时训练中多总结失误的教训,才能在以后的考试中免于失误或减少失误,考出理想的成
绩。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
邮政编码:226200
AnAnalysisofJuniorHighSchoolChineseReadingTrainingError
YuanDongwei
Abstract:Inthispaper,thispaperprobesintothephenomenathatlosingpointsinChinesereadingtestswillhavegreatinfluencesonteachers’teachingandstudents’incrementinerrors.
Keywords:reading;tests;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