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骨髓瘤细胞论文-朱晓黎

杂交骨髓瘤细胞论文-朱晓黎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交骨髓瘤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兔骨髓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无血清培养

杂交骨髓瘤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黎[1](2017)在《兔骨髓瘤细胞和杂交瘤细胞的无血清培养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用于检测特异性物质,已成为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工具。兔单抗相较于鼠单抗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广泛用于科研和疾病诊断试剂盒。体外杂交瘤细胞培养是单抗制备的重要途径,传统培养基需要加入血清,易造成批次间差异和培养体系的不稳定,且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本文针对兔单抗制备的工程细胞株,包括兔骨髓瘤细胞株和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株,开展无血清培养驯化,以去除培养基中血清成分。首先,选取四种不同种类的无血清培养基对兔骨髓瘤细胞株(240E-W2)进行无血清驯化培养,比较分析直接替换的速降方式和逐步替换的缓降方式,探讨不同驯化方式和不同的培养基的影响。发现1640AB培养基和CD Hybridoma Medium培养基按1:1配比,以缓降培养基内血清含量的方式,在贴壁培养的环境下从9%血清含量降至1%,经72h培养后细胞密度达4.0-5.0×105个/ml。其次,进行无血清悬浮培养驯化,提高初始接种密度为1.2×105个/ml,在悬浮培养条件下从1%血清含量成功降至0,经过72h培养后细胞密度可达4.0-6.0X 105个/ml,细胞状态良好。对细胞株进行多次亚克隆,挑选出最稳定的适应于无血清培养的兔骨髓瘤细胞株(240E-W2-SFM),建库保持。进一步筛选无血清冻存液,进行冻存复苏测试,以确保无血清冻存方式对细胞的生理活性没有负面影响。最后,完全适应于无血清悬浮培养的兔骨髓瘤细胞株(240E-W2-SFM)与兔脾脏细胞进行融合,构建杂交瘤细胞株,进行常规9%血清浓度培养和无血清同步维护对比,考察酶联免疫吸附阳性率,蛋白免疫印迹法阳性率、丢失率等,比较分析无血清培养对于杂交瘤细胞株的影响。结果表明,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株能完全适应1:1配比的1640AB和CD Hybridoma Medium无血清培养,阳性孔比例及分泌目标蛋白能力稳定,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兔单抗制备的重要工程细胞株,从去除培养基中血清成分出发,对相关细胞株进行驯化及培养基选择优化,证实了兔单抗制备工艺无血清化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0-01)

翟冰,邹丹丹,闫建军,王楠,王莉莉[2](2016)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117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细胞遗传学异常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及老年血液科7年以来初诊的11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FISH检测骨髓细胞遗传学异常结果及生存情况。结果:FISH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76.9%(90/117),阳性率最高者为1q21+(71.1%),其次是13q-(56.6%)。交叉性比较显示,13q-与17p13-的相关性以及t(11;14)与t(4;14)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q-患者与13q正常患者生存曲线有分离趋势,但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余细胞遗传学异常与正常患者的生存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ISH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阳性率较高,但预后评估需要更大样本量更长时间随访研究的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陈少谦,陈培松,江晓冰,余展鹏,何秋莹[3](2015)在《荧光定量PCR与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IgH基因重排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与免疫磁珠分选联合荧光原位杂交(MACS-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细胞Ig H基因重排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9月初治或治疗后MM患者骨髓标本,分别以荧光定量PCR和MACS-FISH两种方法检测Ig H基因重排情况。结果利用Ig H基因通用引物荧光定量PCR检测23例标本,其中阳性4例,阳性率为17.4%;MACS-FISH法利用Ig H基因断裂点分离探针检测23例标本,其中阳性10例,阳性率为43.5%。MACS-FISH检测的阳性率高于FQ-PCR,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对应用MACS-FISH法检测Ig H基因重排阳性的10例标本进一步检测3种融合基因:IGH/CCND1、IGH/FGFR3、IGH/MAF,其中检出IGH/CCND1融合基因阳性3例,IGH/FGFR3融合基因阳性5例,未检出IGH/MAF融合基因。结论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Ig H基因重排方面,MACS-FISH检测阳性率高于荧光定量PCR,对Ig H重排阳性病例还可以进一步检测多种涉及Ig H重排的融合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安刚,李承文,李倩,易树华,刘旭平[4](2011)在《免疫磁珠分选对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明确免疫磁珠浆细胞分选对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分子遗传学异常的影响,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检测方法。对同一MM患者的标本进行2种方法检测:1种为不经分选,直接进行FISH;另1种为经过CD138免疫磁珠分选(MACS)富集浆细胞后进行FISH检测;比较2种FISH技术对MM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针类型为13q14(RB-1)和14q32(IGH)。结果表明:①利用13q14(RB-1)探针对42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分选和不分选的的FISH检测显示,经过CD138磁珠分选后25例(56.8%)检测到13q14缺失;不经分选直接进行FISH检测仅9例(21.4%)患者检出13q14缺失,2种标本处理方法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利用14q32(IGH)探针对22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分选和不分选的FISH检测显示,经过CD138磁珠分选后14例(63.6%)可以检测到14q32重排,不经分选直接进行FISH检测仅7例(31.8%)患者检出14q32重排,2种标本处理方法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5);③不分选FISH的阳性细胞检出率与骨髓涂片和流式细胞仪所检测的浆细胞比例呈明显的正相关。当骨髓涂片细胞中浆细胞比例超过50%,或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浆细胞比例超过10%时,不分选FISH与磁珠分选FISH结果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ACS-FISH显着提高了MM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避免了假阴性的发生;直接进行FISH检测的检出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检测标本中浆细胞比例较低;未经分选直接进行13q14(RB-1)和14q32(IGH)探针FISH检测,其阳性细胞率与骨髓涂片、流式细胞仪所检测出的浆细胞比例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随着所检验标本中浆细胞比例的升高,不进行分选直接进行FISH检测的缺点得到一定弥补。当骨髓涂片细胞中浆细胞比例超过50%,或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浆细胞比例超过10%时,2种检测方法之间没有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胡晓梅,马亮,王洪志,杨晓红,许勇钢[5](2010)在《常规细胞遗传学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方法:采用1q21/RB1、D13S319/p53、IGH特异性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M患者13q14缺失、1号染色体异常(长臂重复或叁体)、p53缺失以及IgH(本文来源于《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10-01)

王凤云[6](2010)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flur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multiple myeloma)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结合1q21/RB1、D13S319/P53、IGH一组DNA特异性探针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flur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检测33例MM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同时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R显带)进行比较,并分析常见染色体异常的临床意义。结果(1)R显带共检出8例核型异常,总体检出率为26.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共检出69.6(%23/33)的患者有遗传学异常,其中1q21扩增总体检出率为48.4%,RB-1缺失率为18.1%,D13S319缺失率为33.3%,IgH重排检出率为27.2%,P53缺失率为15.1%。(2)R显带方法和FISH技术两种方法del(13q14)检出率分别为6%和33.3%,IgH重排检出率分别为6%和27.2%,1q21扩增检出率分别为3%和48.4%。比较两组检出率后发现FISH可明显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两组异常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P= 0.02和P= 0.00)。(3)FISH检测发现RB-1和D13S319两个位点缺失密切相关(P=0.00),检测6例患者RB-1基因缺失均同时伴有D13S319位点缺失;RB-1、D13S319两个位点缺失与P53基因缺失密切相关(P=0.00),5例P53基因缺失中3例同时伴有RB-1、D13S319两个位点缺失;2例伴有D13S319基因缺失。1q21与RB-1、D13S319、P53基因缺失、IgH基因重排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4)16例1q21扩增患者中,11例Ⅲ期,5例Ⅱ期;包括9例IgG型,5例IgA型,2例不分泌型。6例RB-1缺失均处于Ⅲ期;包括4例IgG型,1例IgA型,1例不分泌型。11例D13S319缺失患者中,9例Ⅲ期,2例Ⅱ期;包括9例IgG型,1例IgA型,1例不分泌型。5例P53基因缺失患者中,4例Ⅲ期,1例Ⅱ期;5例均为IgG型。9例IgH基因重排患者中,7例Ⅲ期,2例Ⅱ期;包括5例IgG型,3例IgA型,1例不分泌型。采取χ2检验后5中染色体核型异常与分型、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5)del(13q14)患者β2-MG及骨髓浆细胞比例数均明显高于无缺失患者(P<0.05), IgH基因重排的患者骨髓浆细胞比例数均明显高于无重排患者(P=0.00),达统计学显着差异.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多为复杂畸形,多同时累及结构和数目的异常。RB-1基因位点缺失和D13S319缺失两种异常共存,del(13q14)和17p13缺失具有密切联系。根据研究中数据初步推断:RB-1、D13S319与P53基因缺失以IgG型和处于Ⅲ期为主。13号染色体缺失和IgH基因的重排的患者,β2-MG及骨髓浆细胞比例数均明显增高,提示两种异常与不良的预后相关。由于本研究中正规治疗的患者较少,未进行有意义的统计学检验细胞遗传学改变和生存时间关系。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检测。对于初诊及病程中的MM患者需进行常规染色体和FISH检查,评估其预后,核型异常的患者预后较差,尤其是del(13q14)和17p13缺失患者。(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0-04-01)

王凤云,夏瑞祥,吴炜[7](2009)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常见染色体异常。方法结合1q21/RB1、D13S319/p53、IGH一组DNA特异性探针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M患者13q14缺失、+1、p53缺失以及Ig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结果22例MM患者中,13q14缺失7例(31.8%),其中D13S319、RB1探针同时检出4例13号染色体异常;IgH基因重排6例(27.2%);+113例(59.1%);p53基因缺失4例(18.1%)。不同免疫球蛋白类型的D13S319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q14缺失、IgH基因重排及+1在MM中发生率较高,FISH技术检测分子遗传学异常敏感度高,应作为MM的常规检查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王晓炜,李建勇,陈丽娟,钱思轩,洪鸣[8](2009)在《骨髓涂片荧光原位杂交法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8号染色体遗传学异常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建立骨髓涂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的实验方法,为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分子细胞遗传学提供新方法。以骨髓涂片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固定及消化后,用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行I-FISH分子细胞遗传学的检测,并比较该方法与常规I-FISH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分析非恶性血液病标本的各个信号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髓涂片I-FISH研究中,19例MM患者中8例(42.1%)有8号染色体异常,其中8号染色体单体(-8)5例(26.3%),8号染色体叁倍体(+8)3例(15.8%)。结论:骨髓涂片I-FISH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准确的特点,可用于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王晓炜,李建勇,陈丽娟,钱思轩,洪鸣[9](2008)在《免疫表型结合间期原位杂交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建立骨髓涂片荧光免疫表型结合间期原位杂交技术(FICTION),为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提供新方法。以骨髓涂片为载体,通过标记FITC的抗CD138抗体筛选浆细胞(PC),比较筛选的PC比例与形态学检测的PC比例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C的8号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表明:骨髓涂片上荧光抗体筛选的PC比例与骨髓形态学检测的PC比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9例患者中4例(44%)有8号染色体异常,其中8号染色体单体(-8)3例(33%),8号染色体叁倍体(+8)1例(11%)。结论:骨髓涂片FICTION技术具有简便、特异、准确的特点,可用于MM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周枫,袁景淇[10](2008)在《杂交骨髓瘤细胞周期的模型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杂交骨髓瘤细胞周期机理的分析,研究了细胞循环周期中各时相的特点,建立了比生长速率驱动的细胞周期模型.然后,将细胞周期模型与已有的宏观动力学模型结合,形成完整的杂交骨髓瘤细胞动力学-细胞周期组合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对于各期细胞分率的描述在趋势上与采用流式细胞仪所得到的实测值一致.(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杂交骨髓瘤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细胞遗传学异常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及老年血液科7年以来初诊的11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FISH检测骨髓细胞遗传学异常结果及生存情况。结果:FISH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76.9%(90/117),阳性率最高者为1q21+(71.1%),其次是13q-(56.6%)。交叉性比较显示,13q-与17p13-的相关性以及t(11;14)与t(4;14)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q-患者与13q正常患者生存曲线有分离趋势,但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余细胞遗传学异常与正常患者的生存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ISH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阳性率较高,但预后评估需要更大样本量更长时间随访研究的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交骨髓瘤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朱晓黎.兔骨髓瘤细胞和杂交瘤细胞的无血清培养驯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7

[2].翟冰,邹丹丹,闫建军,王楠,王莉莉.荧光原位杂交检测117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及预后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6

[3].陈少谦,陈培松,江晓冰,余展鹏,何秋莹.荧光定量PCR与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IgH基因重排的应用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5

[4].安刚,李承文,李倩,易树华,刘旭平.免疫磁珠分选对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

[5].胡晓梅,马亮,王洪志,杨晓红,许勇钢.常规细胞遗传学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中的意义[C].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6].王凤云.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0

[7].王凤云,夏瑞祥,吴炜.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

[8].王晓炜,李建勇,陈丽娟,钱思轩,洪鸣.骨髓涂片荧光原位杂交法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8号染色体遗传学异常的应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

[9].王晓炜,李建勇,陈丽娟,钱思轩,洪鸣.免疫表型结合间期原位杂交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8

[10].周枫,袁景淇.杂交骨髓瘤细胞周期的模型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

标签:;  ;  ;  ;  

杂交骨髓瘤细胞论文-朱晓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