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

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

论文题目: 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自然地理学

作者: 沈茂英

导师: 陈国阶

关键词: 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岷江上游,聚落贫困,发展对策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立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围绕全面构建山区和谐社会、推进山区全面小康建设所进行的一项基础性、探索性、实用性研究。本文运用传统聚落研究法与社会调查法为基本研究手段,结合国际流行的参与式(PRA,RRA)方法、现代生态学的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法,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典型聚落为分析单元,构建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提出岷江上游聚落发展思路与管理对策。全文共分6大部分由14章组成。第一部分为理论框架,包括第一章-绪论,提出立题依据与意义、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聚落概念、结构与功能。梳理不同学科对聚落及聚落结构的理解与解释,讨论聚落体系及特征、聚落功能;第三章-聚落发展回顾、模式与管理手段。第二部分讨论山区聚落特征及可持续发展评价,包括第四章-山区聚落特征研究,从山区聚落分布入手,分析山区聚落资源、社会、经济和民族人口属性特征,提出山区聚落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五章-山区聚落持续发展管理的内涵与评价。在回顾可持续发展理论、评价方法基础上,界定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内涵,初步提出山区聚落发展评价指标及运用。第三部分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聚落发展的区域背景、聚落演化机制及聚落分类,包括第六章-岷江上游聚落发展区域背景分析,第七章-岷江上游聚落空间演变机制和第八章-岷江上游聚落分类及基本特征。第四部分为微观案例研究,讨论不同区域聚落发展管理模式及聚落贫困问题,包括第九章-岷江上游湿润气候区聚落发展管理研究,第十章-干旱河谷气候区聚落发展研究,第十一章-北部高原气候区聚落发展研究,第十二章-聚落贫困及成因研究。第五部分提出聚落发展思路与管理对策,包括第十三章-聚落持续发展思路与管理政策,从聚落发展思路出发,提出聚落发展的经济对策、社会响应对策以及生态保护对策,并首次提出特殊聚落的保护与发展举措最后一部分是总结与展望,对全文的讨论作简要总结,指出研究不足。主要结论:(1)界定乡村聚落的概念及组成要素。乡村聚落是乡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设置单元,由6大要素构成,即城市以外的农村社会、有清楚的地域界限、地域范围内的居住人口、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为此设立相应的社会组织、适应人口生存发展的建筑物及各类附属设施、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2)提出乡村聚落体系由“县城镇-中心镇(建制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散居村”6个层次组成。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聚落发展功能。(3)山区聚落普遍贫困,并对自然资源及环境高度依赖,“靠山吃山”,形成山区聚落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属性。(4)聚落持续发展是农村聚落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和过程,可以通过调控管理聚落资源来实现。评价聚落持续发展的指标有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环境支撑指标和管理指标。(5)岷江上游属于典型山地生态系统,通过对岷江上游典型聚落发展管理的系列案例研究发现:一是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传统农业在农户家庭经营中的地位逐步下降,非农业收入比重逐步上升。二是聚落劳动力非农化比例逐渐提高,农村劳动力开始“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并进一步加剧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河谷聚落、马路聚落等增多。三是不同海拔高度下,聚落集中程度及人口民族构成差异大,低海拔地区,聚落多分散、人口多汉族。四是聚落管理模式差异大,这与聚落组织结构及领导班子有关。五是聚落基础设施供给与社会福利,主要受聚落管理水平控制。六是庭园资源开发利用是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拔越低、非农产业越发达,庭园贡献越大。七岷江上游乡村聚落贫困十分普遍,有32%的行政村为省级重点贫困村。(6)在聚落发展思路上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自然村到中心村、劣势村到优势村的转变;二是从空间距离到时间距离的转变;三是从农产品生产自给自救向商品生产转变;四是从生存为主到生态为主的转变;五是从分散到聚集的发展转变。(7)岷江上游聚落发展对策,应以特色产业为支柱,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及加工、特色旅游、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工作。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聚落出行条件,让聚落居民走得出、看得见、听得到,以分享社会进步。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完善相关补助政策和补偿机制。对特殊聚落(古羌寨、藏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库区、旅游区聚落)实施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措施。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山区聚落发展与管理研究现状述评

2.1 国外乡村聚落发展研究

2.2 国内聚落发展管理研究

2.3 小结

3. 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的理论基础

3.1 社会学理论

3.2 区域经济理论

3.3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3.4 生态经济理论

3.5 社区发展理论

4. 研究方法

5. 论文基本框架与创新点

第二章 乡村聚落概念、结构与功能

1. 乡村聚落概念

1.1 乡村聚落概念演变与发展

1.2 殊途同归的乡村聚落解释

1.3 小结

2. 乡村聚落结构

2.1 人文地理视野下的乡村聚落生态系统结构

2.2 生态经济学视野下的乡村聚落结构

3. 乡村聚落体系及特征

4. 乡村聚落功能

第三章 乡村聚落发展回顾、发展模式与管理方法

1. 聚落发展演变

2. 现代乡村聚落发展模式

3. 现代聚落持续发展调控方法

3.1 聚落发展的制度管理

3.2 聚落发展的规划管理

3.3 参与式项目管理

3.4 社区林业、社会林业

3.5 聚落信贷资源供给管理

4. 管理分析工具—参与式农村评估

第四章 山区聚落发展特征研究

1. 山区聚落分布概况

2. 山区聚落基本特征

2.1 山区聚落资源特点

2.2 山区聚落经济特征

2.3 社会组织特征

2.4 聚落文化特征

2.5 山区聚落人口民族特性

3. 山区聚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内涵与评价

1. 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

1.1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1.2 可持续发展特征

2.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2.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2.2 生态足迹评价方法

3. 山区聚落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3.1 对山区聚落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3.2 聚落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现状

3.3 山区聚落总体发展现状评价

4. 山区聚落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指标设置及评价

4.1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4.2 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4.3 支撑能力评价指标

4.4 管理能力评价指标

4.5 对一个典型聚落的持续发展与管理能力评价

5. 影响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 岷江上游聚落发展背景

1. 地理位置

2. 自然条件

2.1 地形复杂、地貌差异显著

2.2 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严重

2.3 气候差异变幅大

2.4 土壤分布地带性特征明显

2.5 水资源丰富,但季节性、区域性分布不均

2.6 生物资源丰富 珍稀动植物品种多

2.7 旅游资源分布广、品味高

2.8 土地利用结构复杂、耕地质量低

3. 岷江上游社会经济现状

3.1 人口、劳动力构成与分布

3.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

3.3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4 研究岷江上游聚落发展管理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 岷江上游聚落发展及演化

1. 岷江上游人口变化回顾

2. 聚落空间分布现状与特点

3. 聚落空间演化影响因素

第八章 岷江上游聚落分类与特征

1. 聚落分类回顾

2.岷江上游聚落分类及特征

2.1 基于人口民族属性进行的聚落分类

2.2 基于等级、组织结构和优势经济活动进行聚落分类

2.3 基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进行的聚落类型

第九章 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聚落发展

1. 亚热带气候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黄家坪村案例

3.1 村概况

3.2 聚落形态及发展变化

3.3 聚落组织及功能

3.4 农业资源利用模式比较

3.5 持续发展项目建设

3.6 发展约束

4. 照壁村案例

4.1 村概况

4.2 组织结构及功能

4.3 聚落退耕还林活动

4.4 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4.5 发展约束

5. 庭院资源及开发

5.1 庭院概念

5.2 庭院选址

5.3 庭院资源利用

6. 结论与建议

第十章 干旱河谷气候区聚落研究

1. 干旱河谷气候区概况

1.1 区域范围及自然特征

1.2 区域人口社会经济特征

1.3 聚落特征

2. 高山聚落—萝卜寨案例

2.1 萝卜寨概况

2.2 萝卜寨传说

2.3 组织结构及权能

2.4 生计产业:雨养农作+畜禽饲养+森林生态

2.5 劳动力资源利用

2.6 未来萝卜寨:民俗旅游

2.7 发展约束讨论

3. 河谷聚落:桃坪羌寨与羌锋寨

3.1 羌寨形态特征比较

3.2 自然资源与社会特征比较

3.3 资源利用特征比较

3.4 农户社会经济分层

3.5 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历程比较

第十一章 高寒气候区聚落研究

1. 高寒气候区概况

1.1 区域范围

1.2 农业资源

1.3 区域农村经济特征

1.4 聚落特征描述

2. 典型聚落资源利用比较

2.1 地理区位及自然条件

2.2 聚落特征及发展现状

2.3 资源构成与利用比较

3. 影响聚落资源利用与管理的驱动因子分析

4. 聚落发展管理讨论

第十二章 聚落贫困与成因研究

1. 乡村贫困概况

2. 乡村贫困成因解释

2.1 不合理的政策及制度设计

2.2 自然环境恶劣

2.3 知识文化相对贫乏

2.4 农业生产条件差抗风险能力弱

3. 聚落贫困成因分析

3.1 对聚落贫困的理解

3.2 聚落发展类型

3.3 聚落贫困类型及成因

第十三章 聚落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

1. 聚落发展思路

2. 聚落经济发展对策选择

2.1 立足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2.2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聚落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

2.3 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 聚落社会发展措施与建议

3.1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队伍建设

3.2 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小城镇,构建合理的聚落体系

4. 聚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4.1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完善相关补助政策

4.2 完善天然林工程相关补助政策

4.3 推进流域补偿制度的建设试点工作

5. 特殊聚落发展政策

5.1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

5.2 生态环境脆弱区、地质灾害高发区聚落发展对策

5.3 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聚落发展对策

5.4 水库库区及准库区聚落发展对策

第十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前景展望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或主持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后记

发布时间: 2007-12-10

相关论文

  • [1].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 李建华.重庆大学2010
  • [2].秦巴山区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D]. 许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 [3].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 林志森.天津大学2009
  • [4].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刘沛林.北京大学2011
  • [5].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 朱炜.浙江大学2009
  • [6].整合与重构[D]. 雷振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 [7].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 王韡.同济大学2006

标签:;  ;  ;  ;  ;  

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