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

论文摘要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对国共两党政治角逐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清晰的梳理,和全方位的审视。深刻揭示了苏联因素给予国共两党的政治角力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成分,并通过在苏联对华双重政策,及对国共两党平行外交策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揭示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影响的历史成因及给予我们的现实启示。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通过对研究现状和文献资料的介绍,从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逐的影响的视角进行探讨,来阐明确立本选题的意义与创新所在,同时系统介绍本选题写作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苏联因素进行简单的历史回顾,扼要的了解此选题产生的历史成因,并对相关的一些概念予以澄清和界定。本文循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以苏联因素对中国政治的介入,以及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所产生一定的影响为研究内容,正文的第一章即着眼于此。苏联因素从一开始就介入国共两党的政治角逐之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对国共两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积极援助和推动下,推动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革命进程的加快。与此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也做出一些给中国革命带来消极影响的错误指导,不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失败的严重后果,而且给国共两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国共两党政治角力进程由此发生重大变化。正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主要探讨抗战时期苏联的援助及对国共两党的控制与影响,揭示出苏联对国共两党政治角逐进程的影响,其政策形成的基点所在,深刻分析抗战不同时期苏联因素对国共两党影响的不断变化的历史原因。第二章以日本侵华为历史背景,阐述苏联因素在抗战初期对中国革命及两党政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借此苏联对国共两党实现了有效的控制和影响,是国共两党政治角力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第三章、第四章具体分析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的政治角力中的影响,在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后其作用逐渐弱化的过程,表明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日苏中立条约及苏德战争的爆发,使以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其外交政策基点的苏联,对华援助减少直至完全终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取代苏联成为最主要的援华国家,苏联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作用亦持续弱化,最终降至抗战爆发以来的最低点。直至1944年后,苏联在中国政局上的影响力又逐步增强,重新在国共角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正文第五章着重分析内战爆发后苏联平行外交对国共两党角逐的影响。重点分析苏联对两党采取平行外交政策的原因,以及对国共两党的态度及政治取向。通过对苏联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共两党角力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研究与分析,以为今天的借鉴,正文的第六章的出发点即在于此。具体分析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角力中积极影响与消极成分,对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实用主义倾向进行深刻的探究与反思,以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深刻的启示。结语:对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进行总结分析,并给出本文的结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苏联(俄)因素的介入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一) 苏俄的帮助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 (二) 孙中山对苏俄的向往
  • (三) 苏俄的共产主义思想与远东政策
  • 二、苏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 (一) 苏俄因素与党内合作方式
  • (二) 孙中山联俄与国民党改组
  • (三) 苏联因素与国共两党实力的增强
  • (四) 国共两党力促中苏建交
  • 三、苏联指导失误与国共合作破裂
  • (一) 苏联对国民党反共势力的妥协
  • (二) 苏联的错误指导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巨大挫折
  • (三) 中东路事件与中苏断交
  • (四) 九·一八事变与中苏复交
  • 第二章 苏联的援助及对国共两党的控制与影响
  • 一、援华政策与苏联形象的改变
  • (一) 国民党联苏制日,苏联影响力的增强
  • (二) 苏联给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和援助,对国民党政府政治筹码的加重
  • (三) 中国共产党同苏联的友好关系,有利于苏联影响的扩大
  • 二、“一切服从于统一战线”——苏联力挺国民党
  • (一) 苏联的援助增强了国民党的抗战实力
  • (二) 承认蒋介石为抗战领袖,维护国民党的形象
  • (三) 要求共产党一切服从于统一战线,保持国民党的所谓领导地位
  • 三、支持与压制——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双重影响
  • (一) 对中国共产党的道义支持,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影响
  • (二) 反对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遏制国民党的反共之举
  • (三) 对华援助对象的选择,不利中国共产党实力的增强
  • 第三章 日苏中立条约签订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作用的弱化
  • 一、苏援的削减与国民党的两面政策
  • (一) 《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中苏关系逆转
  • (二) 苏联影响力减弱,国民党反共气焰的嚣张
  • (三) 避免过分刺激苏联,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相对宽容的政策
  • 二、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提高与苏联的认同
  • (一) 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抗日评价的改变
  • (二) 国共两党摩擦中苏联给予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 三、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作用弱化的原因
  • (一) 苏联对日的绥靖政策,给中国人民民族情感的伤害
  • (二)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华援助的停止
  • (三) 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寻援对象的转移
  • (四) 中国共产党自主倾向的增强,苏联负面影响的减弱
  • 第四章 战略反攻阶段苏联因素在国共角力中作用的增强
  • 一、苏联因素再度受到重视
  • (一) 苏联国际地位提高,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 (二) 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关系的改善
  • (三) 美国对苏联在中国政局再度受到关注的推动
  • (四) 中国共产党抗衡英美对国民党的支持,确保同苏联的友好关系
  • 二、战略反攻阶段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选择
  • (一) 顺应美国斡旋,全力支持国民党
  • (二) 迎合国民党影响和控制中国共产党
  • 三、苏联对国共两党政治角力的影响
  • (一) 国民党政府实力增强,中国共产党实力相对削弱
  • (二) 中国共产党自主性增强、开始谋求多边外交
  • (三) 苏联对中国问题的影响,加剧了战后国共两党政治角力的复杂性
  • 第五章 内战爆发后苏联平行外交对国共两党角逐的影响
  • 一、苏联对两党采取平行外交政策的原因
  • (一) 谋求亚洲地区安全——避免战火复燃
  • (二) 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准则
  • (三) 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偏差
  • 二、战后初期苏联与国共两党对中国东北的争夺
  • (一) 苏联在东北问题上主要政策的取向
  • (二) 苏联与国民党对东北的接收
  • (三) 苏联的有限帮助,为中国共产党立足东北创造了条件
  • 三、批评但不放弃——苏联对国民党政策基点
  • (一) 公开指责国民党为内战的主要根源
  • (二) 寻求政治解决国共冲突,调节国共和解
  • (三) 维持与国民党政府正式外交关系
  • 四、实力的怀疑与积极支持——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转变
  • (一) 突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限制,与中国共产党保持联系
  • (二) 对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定的援助,增强对抗国民党的实力
  • (三) 放弃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帮助中国共产党筹建新中国
  • 第六章 对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逐中作用的评价与反思
  • 一、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积极影响
  • (一) 苏联因素在制约国民党反共活动上起到的积极作用
  • (二) 苏联援助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共产党角逐的实力
  • (三) 苏联的援助有利于中国抗战的胜利
  • 二、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实用主义倾向
  • (一) 苏联介入国共两党的政治角力,是以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干预为前提的
  • (二) 苏联对国共两党的平衡不利于妥善处理两党纷争
  • (三) 苏联因素的发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政策缺乏连续性
  • 三、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影响的主要启示
  • (一) 处理国内党派之争应最大限度避免外部因素的介入
  • (二) 处理国家之间关系,要时刻以民族利益为重
  • 结语
  •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与成熟,苏联功不可没
  • 二、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造成中国 革命道路的曲折发展
  • 三、民族利益是平衡国内政治派系纷争的杠杆
  • 参考文献
  • 参阅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