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压缩论文-李晓露,甄仌,李帅,王雪婷,樊博玮

湿压缩论文-李晓露,甄仌,李帅,王雪婷,樊博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湿压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噪声测量,噪声分析,制冷系统,湿压缩

湿压缩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露,甄仌,李帅,王雪婷,樊博玮[1](2019)在《利用压缩机噪声诊断制冷系统湿压缩故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压缩式制冷系统中,湿压缩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故障,操作人员对压缩机湿压缩严重时发生的液击故障非常惧怕,因此对于压缩机湿冲程特性的研究以及如何发展到液击的预警非常重要.借鉴中医的闻诊,通过对制冷系统在正常工作以及湿压缩工况下的压缩机噪声进行声音的采集,利用压缩机噪声特性的变化,诊断制冷系统的湿压缩故障.经实验测量分析故障前后噪声的声波明显发生变化,因此该方法可实现连续快速检测,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压缩机湿压缩故障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何俊,陶乐仁,虞中旸,胡鹏荣[2](2019)在《不完全湿压缩应用于转子式制冷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部分制冷工质排气温度较高的现象,将不完全湿压缩方法应用于转子式制冷系统,通过在不同频率下改变压缩机的吸气状态(过热至不完全湿压缩),研究了系统循环性能及核心部件的热力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完全湿压缩下存在一个最佳干度控制范围0<x<0.96,在该区间内制冷量提升5.1%~5.5%,制冷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提升5.4%~5.8%,排气温度较过热段改善20%以上,系统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当吸气干度范围在0<x<0.96时,压缩机的热力性能基本维持良好,相较于过热段的极大值处,容积效率降低仅1%~2%,电效率降低亦仅1%~2%;不完全湿压缩下,压缩机频率的变化对系统性能及压缩机热力性能影响均较大;将压缩机运行于最佳干度范围区间0<x<0.96的较低频或是额定频率附近将获得最优综合效率。(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陈松松[3](2019)在《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的中小型冷库大多使用活塞式压缩机,制冷设备比较陈旧,生产安全问题突出。在压缩机的实际运行中,由于系统热负荷的变化,压缩机的开机数量,供液调节阀和回汽阀开启的变化,制冷剂充注量过多等原因,会造成压缩机湿压缩甚至液击。液击轻者会将压缩机吸排气阀片压碎,重者会将压缩机连杆,活塞和曲轴撞击变形,甚至破坏气缸盖。因此,有必要对活塞式压缩机的湿压缩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今后通过自动控制避免液击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对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了几组不同节流条件下正常运行和湿压缩运行时制冷系统参数的对比情况,数值模拟了压缩机气缸吸排气阀片氟泄漏的情况,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了制冷系统正常运行工况和湿压缩工况时压缩机吸排气压力、吸排气温度和电流变化规律。分析了湿压缩时压缩机的比熵、吸气比焓、排气比焓、冷凝器出口比烚、压缩机吸排气干度、系统Cop和压缩机耗功等的变化。(2)研究了制冷系统正常运行工况和湿压缩工况时压缩机的结霜情况、声音变化情况、润滑油的变化,并对压缩机的声音进行了分频对比。(3)利用Fluent软件对压缩机气缸吸排气阀的泄漏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压缩机内氟泄漏的扩散规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9-04-01)

何俊,陶乐仁,虞中旸[4](2018)在《基于电子膨胀阀调节的制冷系统湿压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压缩机热力性能进行优化,改善排气温度,提升VRF制冷系统循环稳定性,基于电子膨胀阀的调节特性,通过在变频工况下改变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了压缩机的不完全湿压缩循环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较低频率下的电子膨胀阀可调范围较小,但压缩机少量吸气带液可对调节难度略有改善;此外,吸气带液阶段的压缩机电效率与容积效率仅下降约0.1%,而排气温度改善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轻工机械》期刊2018年05期)

杨国伟,吴艳辉,安光耀,陈智洋[5](2018)在《湿压缩对压气机转子失稳边界工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型跨声速压气机转子的失速边界工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加湿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水滴粒径、速度、温度和喷水量与转子进气流量、压比、效率、比压缩功等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在失速边界上对跨声速压气机进气加湿,可以增加空气流量,提高总压比和效率,降低比压缩功。通过对流场的分析,发现进气加湿后,向低能区注入了高动量的水滴颗粒,削弱叶顶阻塞团,将主流与泄漏流交界面和激波位置向下游推进,减小激波强度,降低叶顶载荷,增大主流区载荷,改善了叶顶流场。提出了以水滴的面积流量定量评价不同进气加湿条件对叶顶流场的作用效果。(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超,陶乐仁,杨丽辉,虞中旸,沈冰洁[6](2017)在《制冷系统湿压缩时吸气干度控制方法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完全湿压缩能大幅度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然而该应用的最大难点是如何控制实时压缩机吸气干度在合适的范围内。本文提出了假拟饱和等熵压缩排气温度控制压缩机吸气该干度的方法,理论分析了在AHRI(空调供暖制冷协会)空调和低温制冷两种典型工况下,R22、R32、R134a和R410A四种制冷剂作为冷媒时,应用该方法控制压缩机吸气带液时系统性能的变化,并通过R32实验验证该结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利用假拟饱和等熵压缩排气温度可以将压缩机吸气状态控制在少量湿蒸气的状态;在T-s图上具有钟型饱和线形状的R32制冷剂,利用假拟饱和等熵压缩所控制的制冷系统,当吸气干度在0.96~1时,制冷量和COP均能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超,陶乐仁,黄理浩,虞中旸,沈冰洁[7](2017)在《R32制冷系统湿压缩的最佳吸气干度范围》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压缩应用于R32制冷系统时能有效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但是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有待研究。在热力循环理论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变频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制冷循环实验台,通过改变压缩机频率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不同工况下R32制冷系统各项参数的变化趋势,寻找系统最优时吸气干度范围。理论分析表明:吸气带液时系统的性能比吸气过热时要好;从吸气过热到吸气带液,排气温度快速降低,而制冷量和COP先升高后降低,压缩机吸气干度在0.90~0.93内,理论COP存在最大值。实验分析表明:吸气干度在0.96~1.0范围内,制冷量比常规应用中控制过热度5℃时的高5%~10%;排气温度比吸气过热度5℃时的排气温度低8%~16%;COP比吸气过热度5℃时的高5%~8%;系统压比降低,系统性能达到最优。(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7年01期)

柴柏青,徐国印,郑群,张海,贾兴运[8](2017)在《湿压缩过程中水滴的运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压缩过程中水滴的喷入对压气机性能具有显着影响。为了研究水滴在压气机内的运动情况,对单级轴流压气机的湿压缩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水滴在压气机内主要受气流拖拽力的作用,雷诺数与韦伯数整体较小,发生振荡破碎的可能性较大,并且集中于转子叶前缘附近;湿压缩过程中会有水滴撞击叶片,不仅对水滴的运动破碎产生影响,还会造成叶片的附加载荷;较小的水滴颗粒传热传质效果较好,湍流波动强度较弱,对气流造成的粘性损失较小。所以,湿压缩效果需要综合考虑水滴产生的蒸发冷却、阻力损失与撞击作用的影响,选取较小的水滴颗粒和适当的喷雾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吴超,陶乐仁,杨丽辉,李庆普,黄理浩[9](2016)在《不完全湿压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不完全湿压缩概念,并利用制冷剂在温熵图上气化饱和线的坡度系数预测工质的不完全湿压缩特性。分析在AHRI(Air-Conditioning,Heating,and Refrigeration Institute,空调供暖制冷协会)空调和低温制冷工况下,R22、R32和NH_3这叁种湿工质的坡度较缓,其最大COP都在不完全湿压缩区间,COP的增加值(与吸气饱和时相比)分别为0.43%/0.32%,2.12%/2.44%和5.89%/9.95%;R134a的坡度系数绝对值过小,吸气带液压缩的理论COP反而下降。研究表明:坡度系数为负值的工质具有较好的不完全湿压缩性能,且坡度越缓,其湿压缩COP改善的几率越大;R32和氨的排气温度高,而且其吸气带液压缩COP改善的潜力也更大,不完全湿压缩对于排气温度高且坡度系数绝对值大的湿工质应用价值更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柴柏青,张海,郑群,樊双明,杨璐[10](2016)在《湿压缩机械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压缩过程中水滴的喷入对压气机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并会改变压气机的机械特性。为了研究喷水对压气机机械特性的影响,对不同喷雾量和颗粒尺寸下的湿压缩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滴运动主要受气流拖拽力的作用,在叶片前缘与叶中之间波动较为剧烈;滑移速度对水滴受力破碎影响较大,雷诺数与韦伯数均较小,最可能发生振荡破碎;水滴主要撞击叶片的压力面,造成转子的附加扭矩;较小水滴颗粒情况下适当增大喷雾量有助于低湿压缩过程中叶片的负载和输入功率。(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湿压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部分制冷工质排气温度较高的现象,将不完全湿压缩方法应用于转子式制冷系统,通过在不同频率下改变压缩机的吸气状态(过热至不完全湿压缩),研究了系统循环性能及核心部件的热力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完全湿压缩下存在一个最佳干度控制范围0<x<0.96,在该区间内制冷量提升5.1%~5.5%,制冷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提升5.4%~5.8%,排气温度较过热段改善20%以上,系统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当吸气干度范围在0<x<0.96时,压缩机的热力性能基本维持良好,相较于过热段的极大值处,容积效率降低仅1%~2%,电效率降低亦仅1%~2%;不完全湿压缩下,压缩机频率的变化对系统性能及压缩机热力性能影响均较大;将压缩机运行于最佳干度范围区间0<x<0.96的较低频或是额定频率附近将获得最优综合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压缩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露,甄仌,李帅,王雪婷,樊博玮.利用压缩机噪声诊断制冷系统湿压缩故障[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何俊,陶乐仁,虞中旸,胡鹏荣.不完全湿压缩应用于转子式制冷系统的可行性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9

[3].陈松松.氟利昂制冷系统活塞压缩机湿压缩特性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9

[4].何俊,陶乐仁,虞中旸.基于电子膨胀阀调节的制冷系统湿压缩特性研究[J].轻工机械.2018

[5].杨国伟,吴艳辉,安光耀,陈智洋.湿压缩对压气机转子失稳边界工况性能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8

[6].王超,陶乐仁,杨丽辉,虞中旸,沈冰洁.制冷系统湿压缩时吸气干度控制方法的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17

[7].王超,陶乐仁,黄理浩,虞中旸,沈冰洁.R32制冷系统湿压缩的最佳吸气干度范围[J].化工进展.2017

[8].柴柏青,徐国印,郑群,张海,贾兴运.湿压缩过程中水滴的运动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7

[9].吴超,陶乐仁,杨丽辉,李庆普,黄理浩.不完全湿压缩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

[10].柴柏青,张海,郑群,樊双明,杨璐.湿压缩机械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

标签:;  ;  ;  ;  

湿压缩论文-李晓露,甄仌,李帅,王雪婷,樊博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