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粗煤泥回收系统的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英[1](2021)在《正通选煤厂粗煤泥回收系统改造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减少煤泥产量,提高精煤产率,正通选煤厂针对煤泥"跑粗"问题,对粗煤泥回收系统进行了改造。通过改变粗煤泥弧形筛筛下水的去向,采用分级旋流器"截粗",并增加浓度计、液位计、压力表来辅助调节分级旋流器运行参数,以使设备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生产实践表明:二次回收粗煤泥筛下水中的部分粗颗粒,减少了细煤泥中混入的粗颗粒物含量,使"跑粗"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煤泥浓缩机中粗煤泥含量明显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朱云峰[2](2020)在《赵楼选煤厂煤泥分选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选煤厂洗选工艺选择中,如何结合现场实际,优化细粒煤分选工艺,增加细粒煤中精煤颗粒的回收率,是关系到增加资源回收,增加选煤厂经济效益的重要课题。针对赵楼矿选煤厂煤泥水系统升级改造的需求,本文详细剖析煤泥分选工艺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场情况开展研究,从而提出优化方案。通过煤质分析和现场调研,梳理查找当前工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导向下,按照粗煤泥回收流程从入料环节的粒度分级,到分选环节的设备选择,最后到产品质量检查及改进,逐一进行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大直径旋流器和分级旋流器组的脱泥效果,论证了大直径旋流器在粗煤泥分选入料分级中的实用性;通过对比和调研验证了TCS分选机在粗煤泥分选中的效果,总结了生产经验;针对中矸粗煤泥灰分高的问题,研究了二次再选生产部分中煤的工艺。通过对各种细煤泥筛分浮沉结果分析,论证了排除中矸煤泥水入浮的必要性,优化了浮选入料组成,将现场一次浮选工艺改为主再浮两次浮选工艺,一次浮选精煤采用筛网沉降离心机回收,二次浮选精煤采用快开压滤机回收,降低了浮选精煤的水分和灰分,保证了浮选精煤质量稳定。这次技术改造,超越了单纯以新设备更换旧设备的思路,对整个煤泥水工艺进行优化升级。改造完成后,选煤厂粗煤泥回收系统精煤产率提高了3%,浮选精煤产率提高了0.75%,浮精灰分更加稳定,减少了重介精煤背灰,增加了全厂经济效益。这次工艺优化方案对类似工艺选煤厂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论文有图30幅,表35个,参考文献68篇。
刘钢枪[3](2020)在《东欢坨选煤厂产品结构多元化加工方案与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东欢坨煤矿选煤厂为矿井型选煤厂,2002年建成投产,入洗煤种为气煤,建设规模为1.50 Mt/a,入洗能力为0.90 Mt/a。采用的选煤工艺为:8 mm干法分级,80-30 mm复合式干法分选、50-8 mm重介旋流器分选、8-0 mm末煤不入洗,煤泥水由旋流器浓缩分级,粗煤泥采用高频筛回收,细煤泥经浓缩,采用沉降过滤离心机和压滤机共同脱水回收。随着多次扩能改造,矿井生产能力已达到4.0 Mt/a,为提高选煤厂洗选能力、配合矿井生产能力的提升,将选煤厂的三产品旋流器改造成了两产品旋流器使用,只能生产动力用煤。东欢坨煤矿有可釆煤层7个,各煤层的原煤均为高挥发分、高粘结指数、低硫-中硫的气煤,但各层原煤的内灰差别较大。矿井生产采用配采工艺,对其中的三个煤层进行配采;原煤经分选后,精煤理论上既可作为炼焦配煤,也可作为动力用煤,但受限于实际入选能力和洗选工艺,大部分的原煤未经洗选直接作为动力煤销售,不仅资源价值大大降低,而且原煤入洗率低、产品结构单一、质量差、市场竞争能力弱。本文深入分析现有选煤厂存在的问题,基于各煤层原煤煤质特点和东欢坨煤矿配采工艺,提出了不同低灰煤层与高灰煤层配采生产炼焦配煤的可行性方案,研究生产炼焦配煤时,原煤全部入洗,采用两产品重介旋流器主再洗+粗煤泥分选+浮选的工艺流程,生产动力煤时,原煤入洗下限为3 mm,原煤预先脱粉,采用两产品重介旋流器分选、粗细煤泥分别回收的洗选工艺,重新进行了产品定位。依托现有选煤厂生产工艺、设备和增加的粗、细煤泥分选系统,通过工业试验,确定了生产炼焦配煤的配采方案和生产动力煤时的配采方案,探讨了原煤分选深度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合理的分选工艺。分选工艺系统灵活、生产方式转换方便快捷,根据配采煤层、入洗煤质,可灵活调整,改变局部生产环节,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研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产品结构状况、提高了产品质量、优化了产品结构、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利润空间,研究出在原煤分选深度和生产成本之间最佳的平衡点。通过选煤厂粗、细分选环节工程的实施,更换一段旋流器,改变了生产方式,原煤入洗率由原来的22.5%提升至30%,开发了11、12级炼焦配煤,增加了高发热量动力煤品种,提升了资源价值,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选煤系统改造后,当年多创造产值1976.53万元,盈利约265.5万元,扭转了持续多年的亏损局面,获得了显着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论文有图18幅,表21个,参考文献51篇。
李辉,赵旭[4](2019)在《煤泥水处理系统改造的实践》文中认为针对黑眼泉煤矿选煤厂煤泥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生产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采取一系列技改措施,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殷绍林,周忠国,陈胜明,廖小明,袁文春,刘斌[5](2018)在《绿水洞煤矿选煤厂粗煤泥回收系统改造实践》文中认为为了解决绿水洞煤矿选煤厂煤泥水处理系统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问题,提出两种粗煤泥回收系统改造方案,在对两者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改造方案,并对最佳改造方案所需设备进行选型。生产实践表明:在对粗煤泥回收系统改造后,煤泥水处理系统得到简化,能够保证粗煤泥的有效回收;在原煤处理量多11 565 t的情况下,快开压滤机少运行291次,回收的粗煤泥量达3 492 t,粗煤泥回收比例达到17. 72%。
陈宸[6](2018)在《GJL煤矿选煤厂新增末煤洗选系统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末原煤在不提高发热量及降低硫分的情况下,会存在很大的市场销售压力。为了适应矿井开采原煤煤质的波动,稳定产品质量;提高现有末原煤产品价值,降低灰分和硫分,提高产品发热量;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适应用户对商品煤质量要求的提高,适应产品铁路外运质量的要求;有必要考虑对本矿末原煤进行洗选排矸,降灰降硫,提高发热量,提高产品价值,降低矸石运输量,给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能源,同时也提高本厂自身的效益。本文对GJL煤矿选煤厂新增末煤洗选系统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对煤质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各工艺环节进行了准确计算,为设备选型提供可靠的保证,工艺可适应各种变化下实际生产需要。(2)根据本厂入洗原煤的煤质特点,统筹考虑了附近矿区煤炭洗选加工总体情况,设计出了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简单实用,工艺调整控制灵活顺畅,数质量控制高效简捷。(3)设备选型充分考虑了与现有设备的的兼容性、通用性和一致性,推荐设备具有可靠性强、配套性好、稳定性高、能耗低、适用性强,技术水平先进的优势;设备操作、维护方便、灵活,使用周期内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低。(4)工艺流程和环节设置先进、合理、可靠、重介分选效率高;煤泥水系统设计完善,可确保洗水闭路循环,达到零排放,满足环保要求。(5)具有高精度的自动调控系统,能够轻松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测与控制。本文对GJL煤矿末原煤进行洗选加工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当GJL煤矿开采的部分煤层的原煤硫分较高时,必须对末原煤进行洗选降硫以符合国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需要。原煤洗选加工后产品附加值较大,且质量稳定,可以与用户建立良好供应关系,在很大程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孙晋升[7](2019)在《金黄庄选煤厂煤泥分选系统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重介旋流器的大型化导致其分选下限变大,使3.0-0.5mm粒度范围的物料不能得到很好地分选,同时,由于各种因素导致+0.25mm的粗颗粒混入浮选入料和-0.045细粒煤泥在原煤中比例不断增大,导致浮选“跑粗”、浮选过程恶化、重介背灰等问题。安徽金黄庄选煤厂就存在以上问题,为了提高精煤品质和回收率,尽可能地减少重介“背灰”,亟待采取有效的手段或方法来提高粗煤泥的分选效果和细粒煤泥的浮选效果,优化选煤工艺,从而增加选煤厂的经济效益,促进煤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对矸石旋流器和分级旋流器进行单机检查,找到了粗煤泥系统分选效果差的原因,通过对浮选入料性质和可浮性分析,对煤泥的浮选主再选工艺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矸石分级旋流器存在底流夹细现象,分级旋流器溢流跑粗严重,这部分粗颗粒进入浮选系统不能得到有效分选,且浮选入料浓度高,损失了大量的精煤。粗煤泥实验室TBS分选效果优于现场重选分选效果,如配合合适的粗精煤泥脱泥脱水作业,可得到灰分10%以下的粗精煤泥。煤泥的可浮性和浮选主再选试验结果表明,煤泥再选不能进一步提质降灰,不建议对煤泥进行再选。粗煤泥系统和浮选系统优化改造后,粗精煤产率增加2.32%;可得到灰分13.00%的浮选精煤,浮选精煤产率可提高到49.98%,可燃体回收率35.69%,每年可直接增加8087.23万元的经济效益。本论文共有图22幅,表29个,参考文献81篇
朱昆阳[8](2018)在《朝川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朝川选煤厂煤泥量大,现有工艺不能够有效回收粗煤泥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干扰床对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进行优化。本文首先构建以传统干扰床和新型阻尼干扰床为核心的两套粗煤泥分选系统,以朝川选煤厂脱泥筛筛下物粗煤泥为研究对象,探索两种干扰床对粗煤泥的分选效果。试验发现,要求精煤灰分小于10.00%时,新型阻尼干扰床较传统干扰床精煤产率提高3.31%,精煤灰分降低0.58%,分选精度提高0.1g/cm3。基于两种分选系统的效果对比,选用更高效的新型阻尼干扰床对朝川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进行优化。设计新工艺前,对新型阻尼干扰床粗煤泥分选性能进行探索。运用Design expert软件设计分选试验,并分析了上升水流速度、入料浓度和入料速率三个主要操作参数对精煤产率和精煤灰分的影响。分析表明,上升水流速度对精煤产率和精煤灰分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为入料浓度,入料速率对试验结果影响最小;线性模型能够准确地回归试验精煤产率和精煤灰分;在对各因素参数估计的基础上,建立能够描述精煤产率、精煤灰分与各操作参数之间的线性数学模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优化。针对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设计以新型阻尼干扰床为核心的粗煤泥分选新工艺,对新工艺进行数、质量流程计算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粗煤泥分选新工艺能够减少介质和浮选药剂消耗,提高选煤厂总处理量,为选煤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毅红[9](2017)在《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与技术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能源局的预测,到“十三五”末,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大致为,可再生能源占13%、石油占20%、天然气占7%、煤炭占60%: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所占比例仍不会低于50%。虽然国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持渎加大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力度,尽量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但是可以大胆的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内,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这一基本国情是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洗选加工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选煤厂是实现煤炭洗选加工的重要载体,选煤工艺是选煤厂的灵魂,基于重力分选原理的粗煤泥分选工艺是选煤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陵一号选煤厂是一座年处理能力为600万吨的矿井型炼焦煤选煤厂,原煤煤种为气煤,选煤厂采用联合分选工艺:0.5mm~50mm混煤采用无压三产品重介旋流器分选,0.25mm~0.5mm粗煤泥采用小直径煤泥重介旋流器分选,0.25mm~0mm细煤泥采用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分选。该厂的产品结构为精煤、中煤、煤泥、矸石和混煤五种,其中主打产品——精煤,由重介精煤、粗精煤及浮选精煤三部分组成,由于粗精煤灰分偏高且不稳定(15%左右),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粗精煤灰分偏高且不稳定(15%左右),为了满足总精煤灰分小于等于9%的要求,生产中被迫降低主选分选密度,牺牲重介精煤和浮选精煤的产率和灰分来满足精煤合同要求(Ad≤9%),造成了重介精煤和浮选精煤为粗精煤“背灰”现象,影响了总的精煤回收率(设计总的精煤回收率为71.72%,实际精煤回收率为68.5%),造成资源浪费。为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本课题对选煤厂粗煤泥进行了筛分浮沉试验,试验研究发现: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精煤磁选尾矿)中主导粒级和次主导粒度级分别为+0.5mm和0.5mm~0.25mm,且灰分较低(均小于30%),因此通过对该选煤厂粗煤泥的有效分选,必然能分选出大量的低灰粗精煤产品,预期可为黄陵一号选煤厂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最终,通过课题研究分析比选,对选煤厂现有分选工艺进行优化升级,确定黄陵一号选煤厂技术升级联合分选工艺为: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50~0.5mm)分选+粗煤泥(0.5~0.25mm)干扰床分选机(TBS)分选+细煤泥浮选。优化升级工艺将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干扰床分选机(TBS)分选和浮选分选方法有机完美结合,具有分选效率高、精煤回收率高、分选密度可控可调、系统简单实用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孙建,富铁铬[10](2017)在《洗煤厂粗煤泥系统改造的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老石旦洗煤厂原生产能力为0.60 Mt/a,经过多次改造后达到1.20 Mt/a。因改造为原厂基础上进行配套。工艺设施大部分未增容导致入洗量提高后系统内问题较多。为解决生产系统粗煤泥流失精煤和煤泥水系统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粗煤泥系统改造和煤泥水系统改造采用先进的脉冲分选机和自动加药系统。通过改造提高了洗选效率稳定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显着。
二、粗煤泥回收系统的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粗煤泥回收系统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正通选煤厂粗煤泥回收系统改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 现状 |
1.2 存在问题 |
2 改造方案 |
(1)分级旋流器入料浓度调节。 |
(2)分级旋流器入料压力的精确测量。 |
(3)加强分级旋流器底流口管理。 |
(4)优化粗煤泥弧形筛筛下水处理工艺。 |
(5)加强粗煤泥弧形筛筛板的运行管理,确保合理的筛缝尺寸。 |
3 改造效果及效益分析 |
3.1 改造效果 |
3.2 效益分析 |
4 结语 |
(2)赵楼选煤厂煤泥分选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粗煤泥分选综述 |
2.2 细粒煤浮选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赵楼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 |
3.1 粗煤泥分选现状 |
3.2 粗煤泥分选入料分级脱泥研究 |
3.3 粗煤泥分选技术研究 |
3.4 粗煤泥脱水工艺研究 |
3.5 中矸粗煤泥分选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4 赵楼选煤厂浮选工艺优化 |
4.1 浮选生产现状 |
4.2 浮选工艺优化思路 |
4.3 浮选工艺优化实施 |
4.4 浮选工艺优化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赵楼选煤厂工艺优化实施效果分析 |
5.1 工艺优化实施 |
5.2 工艺优化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东欢坨选煤厂产品结构多元化加工方案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 东欢坨选煤厂概况 |
1.2 选煤厂存在的突出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2 文献综述 |
2.1 选煤厂产品结构优化 |
2.2 炼焦配煤生产工艺发展现状 |
2.3 动力煤生产工艺发展现状 |
3 分选方案研究 |
3.1 煤层配采特征 |
3.2 原煤煤质特征分析 |
3.3 原煤密度和粒度分布特征 |
3.4 浮选试验 |
3.5 分选方案对比分析 |
3.6 分选下限研究 |
3.7 产品结构研究 |
3.8 本章小结 |
4 选煤方法研究 |
4.1 入洗粒度范围 |
4.2 选煤方法研究 |
4.3 工艺流程 |
5 东欢坨选煤厂工艺系统改造工业试验 |
5.1 概述 |
5.2 试验研究内容 |
5.3 试验系统 |
5.4 试验样品 |
6 工艺系统工业试验效果评价 |
6.1 工业试验和数据分析 |
6.2 精煤产品结构 |
6.3 洗选工艺评价 |
6.4 生产效果对比 |
6.5 矿井生产组织管理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煤泥水处理系统改造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况 |
2 问题分析 |
2.1 设备方面存在问题 |
2.2 工艺方面存在问题 |
2.3 解决方案 |
3 技改方案 |
4 技术改造的实施 |
4.1 尾煤回收系统改造 |
4.2 粗煤泥回收系统改造 |
4.3 技改投入 |
5 应用效果 |
6 效益分析 |
6.1 经济效益 |
6.1.1 增收计算 |
6.1.2 增支计算 |
6.1.3 总收益 |
6.1.4 投资回报 |
6.2 社会效益 |
7 结 语 |
(5)绿水洞煤矿选煤厂粗煤泥回收系统改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造方案 |
2 设备选型 |
3 改造效果 |
3.1 煤泥回收效果 |
3.2 经济效益 |
4 结语 |
(6)GJL煤矿选煤厂新增末煤洗选系统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章 煤质特征及可选性分析 |
2.1 煤质特征 |
2.2 原煤的可选性 |
2.2.1 煤质资料的来源 |
2.2.2 资料代表性及评述 |
2.2.3 原煤可选性分析 |
2.3 产品结构 |
2.3.1 产品方向与定位 |
2.3.2 产品结构方案 |
第3章 分选粒级、选煤方法及工艺流程研究 |
3.1 选煤厂现有生产系统分析 |
3.2 粒级分选方法与选煤方法 |
3.2.1 周边矿区选煤工艺和生产情况的调研 |
3.2.2 分选下限的分析和计算 |
3.3 工艺流程的制定及说明 |
3.4 工艺流程描述 |
3.4.1 现有大块原煤筛分破碎系统 |
3.4.2 洗选系统 |
3.5 生产方式及工艺灵活性 |
第4章 工艺流程的计算 |
4.1 计算参数选取 |
4.2 水量平衡表 |
4.3 介质平衡表 |
4.4 最终产品平衡表 |
第5章 生产系统工艺设备选择 |
5.1 工艺设备选择的原则 |
5.2 环节不均衡系数的选择 |
5.3 生产系统关键工艺设备的选择 |
第6章 地面工艺布置与技术操作说明 |
6.1 地面工艺总布置 |
6.2 主厂房及浓缩车间工艺布置及技术操作说明 |
6.2.1 末煤主厂房及压滤车间工艺布置及技术操作说明 |
6.2.2 浓缩车间工艺布置及技术操作说明 |
6.3 厂外工艺布置及技术操作说明 |
6.4 预留末精煤干燥系统工艺布置及技术操作说明 |
6.5 改造对现有生产系统的影响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金黄庄选煤厂煤泥分选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粗煤泥分选综述 |
2.1.1 粗煤泥分选概念 |
2.1.2 粗煤泥分选设备 |
2.1.3 粗煤泥分选工艺 |
2.1.4 粗煤泥浮选工艺存在的问题 |
2.2 细粒煤浮选综述 |
2.2.1 细粒煤浮选设备 |
2.2.2 细粒煤浮选工艺 |
2.2.3 细粒煤浮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3 金黄庄选煤厂概况及原生产工艺 |
3.1 金黄庄选煤厂概况 |
3.2 煤质特征及可选性 |
3.2.1 煤质特征 |
3.2.2 金黄庄选煤厂的产品情况 |
3.2.3 分选工艺及应用情况 |
3.3 金黄庄选煤厂浮选系统原工艺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金黄庄选煤厂粗煤泥系统工艺优化 |
4.1 矸石旋流器组单机检查 |
4.2 分级旋流器单机检查 |
4.3 改造后分级旋流器单机检查 |
4.4 粗煤泥分选系统改造 |
4.4.1 现场粗煤泥分选效果 |
4.4.2 实验室粗煤泥分选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金黄庄选煤厂浮选系统工艺优化 |
5.1 浮选系统检查分析 |
5.1.1 浮选入料组成 |
5.1.2 浮选入料可浮性 |
5.2 改造后浮选系统的分选效果 |
5.3 浮选主再选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经济效益分析 |
6.1 经济效益分析 |
6.1.1 粗煤泥系统改造经济效益 |
6.1.2 浮选系统改造经济效益 |
6.1.3 粗煤泥系统和浮选系统改造后总经济效益增加量 |
6.2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朝川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粗煤泥分选现状 |
1.2.1 粗煤泥分选设备 |
1.2.2 粗煤泥回收工艺 |
1.2.3 干扰床分选技术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干扰床分选理论 |
2.1 颗粒在干扰床内的运动特性 |
2.1.1 颗粒受力分析 |
2.1.2 单颗粒的运动方程 |
2.1.3 颗粒群中的干扰沉降运动 |
2.2 颗粒运动理论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3 试验准备及试验系统构建 |
3.1 传统干扰床分选系统 |
3.2 阻尼干扰床分选系统 |
3.3 煤样准备 |
3.3.1 煤样粒度分析 |
3.3.2 煤样密度分析 |
3.3.3 试验分选效果评价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4 干扰床粗煤泥分选试验研究 |
4.1 两种分选机对比试验 |
4.2 阻尼干扰床分选机理 |
4.3 阻尼干扰床分选试验研究 |
4.3.1 试验设计 |
4.3.2 精煤灰分和产率结果分析 |
4.3.3 试验结果优化 |
4.4 试验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朝川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 |
5.1 选煤厂概况及工艺介绍 |
5.2 现行工艺存在的不足及分析 |
5.3 工艺系统的改造 |
5.3.1 原煤资料的整理 |
5.3.2 粗煤泥工艺系统的设计 |
5.3.3 干扰床分选产品数质量计算 |
5.3.4 效益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与技术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粗煤泥处理方法及工艺 |
1.2.1 粗煤泥回收方法及工艺 |
1.2.2 粗煤泥分选方法及工艺 |
1.3 液固流化床分选机在粗煤泥分选中的应用 |
1.3.1 液固流化床分选机的工作原理 |
1.3.2 液固流化床分选机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路线 |
2 黄陵一号选煤厂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黄陵一号选煤厂现有分选工艺简述 |
2.2 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现状及存在问题 |
2.2.1 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分选现状 |
2.2.2 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存在问题 |
2.3 小结 |
3 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分选方法初步选择 |
3.1 煤源情况 |
3.1.1 煤层特征 |
3.1.2 煤质特征 |
3.2 粗煤泥可选性分析及分选方法初步选择 |
3.2.1 粗煤泥可选性分析 |
3.2.2 粗煤泥分选方法初步选择 |
3.3 干扰床分选机对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分选试验研究 |
3.3.1 试验方案 |
3.3.2 试验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4 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及技术改造 |
4.1 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 |
4.1.1 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思路 |
4.1.2 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流程 |
4.1.3 优化后粗煤泥分选工艺流程计算 |
4.2 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分选技术改造 |
4.2.1 技术改造思路 |
4.2.2 技术改造方案 |
4.2.3 主要工艺设备选型 |
4.2.4 主要设备特点简述 |
4.3 技术改造前后产品回收率对比 |
4.4 技术改造后经济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粗煤泥回收系统的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正通选煤厂粗煤泥回收系统改造实践[J]. 李晓英. 选煤技术, 2021(04)
- [2]赵楼选煤厂煤泥分选工艺优化研究[D]. 朱云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2)
- [3]东欢坨选煤厂产品结构多元化加工方案与工艺研究[D]. 刘钢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煤泥水处理系统改造的实践[J]. 李辉,赵旭.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9(09)
- [5]绿水洞煤矿选煤厂粗煤泥回收系统改造实践[J]. 殷绍林,周忠国,陈胜明,廖小明,袁文春,刘斌. 选煤技术, 2018(06)
- [6]GJL煤矿选煤厂新增末煤洗选系统生产工艺研究[D]. 陈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7]金黄庄选煤厂煤泥分选系统优化研究[D]. 孙晋升.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8]朝川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研究[D]. 朱昆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9]黄陵一号选煤厂粗煤泥分选工艺优化与技术改造研究[D]. 李毅红.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10]洗煤厂粗煤泥系统改造的实践[A]. 孙建,富铁铬. 2017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