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桂林靖江王墓出土梅瓶谈明代随葬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郑泽婷[1](2022)在《“王者之器——明代藩王用瓷特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文中研究说明一展览源起明太祖朱元璋深感"天下之大,必建藩屏",将皇族子孙分封且遣去各地就藩。藩王属于特殊的社会阶层,因此,藩王器用制度及其演化出来的实物带有浓厚的时代属性和身份特色。其中作为最主要的生活器用之一——瓷器,在藩王的日常生活当中充当特别角色,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近年来,随着各地王府遗址考古的新发现、藩王墓葬遗址的考古资料不断完善,朱明王朝的藩王用瓷面貌慢慢被揭开,彼时,一场关于明代藩王用瓷的展览更是蓝图已现。
蔡花菲,徐艳芳[2](2021)在《禁与不禁:从明清官窑制度看“五行说”下的瓷器色彩伦理》文中指出儒家礼教与"五方五行五色"体系相互融合,产生了色度与器用、物序与人伦的互动机制,色彩成为阶级礼制下序列人伦纲常的符号。明清官窑"色禁"制度加剧了瓷器色彩伦理的进程,但制瓷技艺的成熟使得"色禁"难禁,瓷色反而"因禁而盛"。随着明代"禁色"瓷器在清代民间的生产与流通,形成了"祭祀之器—身份之器—赏玩之器—日用之器"的伦理序列。明清官窑对坊间瓷色僭越"禁"与"不禁"的制度之变,映射了瓷色伦理观的嬗变轨迹。追根溯源,瓷色伦理观根源于"五行说"隐喻与象征的华夏思维模式,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在器物文化中的反映。
吴双,任诗仪[3](2020)在《王城博物馆馆藏青瓷梅瓶的产源分析》文中指出选取广西师范大学王城博物馆馆藏青瓷梅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质子X射线荧光手段对该样品的胎、釉部分进行了成分结构分析。结合馆藏梅瓶出土地点、器型特征、胎釉成分进行综合比对研究,确定馆藏青瓷梅瓶来自明朝时期的景德镇地区,为当地民窑生产的仿龙泉窑青瓷产品。
邢鹏[4](2018)在《四系瓶、经瓶与梅瓶——“经瓶”名称由来之我见》文中提出梅瓶是一种瓶体修长,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传统瓶式,其造型特点是挺秀、俏丽。如北京石景山区雍王府墓出土的两件明青花折枝桃竹灵芝盖梅瓶(图一)。一、前人关于"梅瓶"与"经瓶"之名来源的认识有人认为经瓶即是后世所称之梅瓶[1]。"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
刘昕[5](2018)在《造化可能偏有意——再论梅瓶的起源与用途》文中提出梅瓶是指一种造型特征为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平底或圈足的器物,因其体态修长,造型优雅,深受国人喜爱。我国古代梅瓶数量众多,根据梅瓶的来源大致可分为考古发掘品和传世品。其中,发掘品主要出自墓葬、窖藏、窑址和遗址,传世品主要收藏于各博物馆。出土梅瓶的墓葬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南京、广西桂林等地,山东、山西、甘肃、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等地也有所发现。已发现的窖藏有河南
吴安[6](2015)在《靖江王陵遗址公园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遗址公园是遗址与公园相互结合的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使遗址价值通过公园形态而达到遗址与环境的完整保护与完美展示,本质上是一种广义的整体保护与展示的方式之一。遗址公园是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对遗址进行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的一种方式,当前国内正热衷于建设遗址公园,而如何处理好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利用是遗址公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遗址公园不仅要保护好遗址本体,更应将遗址所承载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向公众阐释和展示,从而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靖江王陵遗址公园历史背景的梳理总结和陵园制度的比较研究,形成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核心内容,即靖江王陵区别于明代同时期藩王陵的陵园制度和石像生制度特征,并指出其在陵寝发展史中的学术地位和科研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王陵现有价值体系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评估,并进行了补充和系统阐释,形成本论文的第二部分核心内容。在对靖江王陵遗址公园现状、文物保护实践和公园规划建设等方面的梳理和分析基础上,针对现有遗址公园规划方案的不足,提出靖江王陵遗址保护和公园规划的策略,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编制办法》补充和完善了现状分析部分中遗址公园的阐释和展示现状分析,构建了靖江王陵的阐释与展示评估体系及其规划框架,形成本论文的第三部分核心内容。本论文最后将这套陵寝阐释与展示评估体系运用于清西陵世界遗产的阐释与展示现状评估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程晓中[7](2015)在《南京出土元末明初梅瓶初探》文中指出梅瓶是专指一种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收胫,近足处略向外撇,足底向内旋削,形成"内圈足"的陈设瓷。"梅瓶"名称目前已知最早出现在清代,清末寂园叟撰《陶雅》曰:"器皿之佳者,曰瓶,曰盂,曰罐,曰盆,曰炉,盎,杯,盘之属。至于不可胜记,而以瓶之种类为多。瓶之佳者,曰观音尊,曰天球……曰梅瓶……"最早在文献中提出梅瓶得名原因的是民国时期的许之衡,他在撰写的《饮流斋说瓷》中道:"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
栾兆鹏[8](2014)在《梅瓶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梅瓶是我国古代瓷器中的一个品类,因其造型典雅优美,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梅瓶不仅有一定数量的传世品,多年来考古出土也有不少的梅瓶。在此基础上,近十几年来,专家学者对梅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笔者在此拟对梅瓶的起源、名称的由来、器形演变、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做一梳理和归纳总结,以期为梅瓶的提供些许参考。
邹颖[9](2014)在《浅析明靖江王陵神道碑之八卦纹赑屃》文中研究说明明靖江王陵为明太祖侄孙朱守谦一脉就藩桂林后历代沿建之茔地。靖江王陵石刻中计有十六座饰八卦纹之驮碑赑屃,据其卦象可辨者知其所刻为"后天八卦"。可见明靖江王陵之营建除选址参考堪舆风水外,其礼制性建筑亦受到道教文化影响。
韦有明[10](2014)在《明代亲王及其宗室用瓷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全国范围内王室墓葬和王府遗址、窖藏出土的陶瓷器出发,以鄱阳明代淮王府遗址出土瓷器为切入点。按照出土瓷器的异同,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明代王室墓葬等遗址出土的皇帝赏赐、王室的定烧瓷器、出土瓷器的地域差异及原因、不同时期出土瓷器的异同,此外还研究了王府内部的用瓷制度。以此来探讨其用瓷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演变规律并填补该领域的空缺。
二、从桂林靖江王墓出土梅瓶谈明代随葬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桂林靖江王墓出土梅瓶谈明代随葬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2)禁与不禁:从明清官窑制度看“五行说”下的瓷器色彩伦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瓷与五色:色彩伦理观念的瓷器赋义 |
二、色序与物序:宫廷、王室瓷器的使用等制 |
三、僭越与色禁:垄断御窑官样、维护象征身份的督管目标 |
四、解禁与流通:次色瓷器销售格局与瓷色伦理序列 |
五、结语 |
(3)王城博物馆馆藏青瓷梅瓶的产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样品来源与类型分析 |
2 实验方法 |
2.1 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 |
2.2 样品制备 |
3 测试结果 |
4 产源问题讨论 |
4.1 胎料对比 |
4.2 釉料对比 |
5 结论 |
(4)四系瓶、经瓶与梅瓶——“经瓶”名称由来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人关于“梅瓶”与“经瓶”之名来源的认识 |
二、经(梅)瓶用途 |
三、经(梅)瓶的使用方法 |
四、笔者对“经瓶”名称的理解 |
五、余论 |
六、总结 |
(6)靖江王陵遗址公园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1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1.2 研究方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以往研究综述 |
1.3.1 遗址公园研究综述 |
1.3.2 靖江王陵研究综述 |
1.3.3 明代藩王陵研究综述 |
1.4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概述 |
2.1 遗址公园相关概念 |
2.1.1 遗址公园相关概念梳理 |
2.1.2 遗址公园建设历程 |
2.1.3 遗址公园分类 |
2.2 国外代表性遗址公园实践 |
2.2.1 查科文化遗址国家历史公园 |
2.2.2 梅萨沃德国家公园 |
2.2.3 王冢装饰古坟馆 |
2.3 我国遗址公园建设实践 |
2.3.1 建筑与园林类遗址公园 |
2.3.2 史前考古发掘类遗址 |
2.3.3 陵墓类遗址公园 |
2.4 本章小结 |
3 靖江王陵遗址公园历史背景及遗产构成 |
3.1 综合概况 |
3.1.1 区域概况 |
3.1.2 历史沿革 |
3.1.3 遗产构成体系 |
3.2 陵园遗址 |
3.2.1 王妃合葬墓 |
3.2.2 次妃墓 |
3.2.3 宗室姻亲墓 |
3.2.4 石像生石刻 |
3.3 附属文物 |
3.4 自然环境 |
3.4.1 山体环境 |
3.4.2 河流水系 |
3.4.3 生态景观 |
3.5 历史人文环境 |
3.5.1 挂子山村(护陵村) |
3.5.2 寺庙与墓葬 |
3.5.3 丧葬活动 |
3.6 本章小结 |
4 陵园制度比较研究 |
4.1 地域特色 |
4.2 唐宋遗风 |
4.3 本章小结 |
5 靖江王陵价值阐释 |
5.1 历史价值阐释 |
5.2 艺术价值阐释 |
5.3 科学价值阐释 |
5.4 社会与文化价值阐释 |
5.5 本章小结 |
6 靖江王陵遗址公园规划分析 |
6.1 遗址公园规划概述 |
6.1.1 总体布局 |
6.1.2 景观保护规划 |
6.1.3 道路交通规划及游线组织 |
6.2 遗址公园规划评析 |
6.2.1 规划编制依据 |
6.2.2 规划方案评析 |
6.2.3 规划内容完善 |
6.3 本章小结 |
7 靖江王陵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体系规划 |
7.1 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主题 |
7.1.1 价值阐释框架 |
7.1.2 阐释与展示主题 |
7.2 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内容 |
7.2.1 物质层面 |
7.2.2 操作层面 |
7.2.3 观念层面 |
7.3 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方式 |
7.3.1 遗址本体 |
7.3.2 操作层面 |
7.3.3 观念层面 |
7.4 建筑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 |
7.4.1 台基、踏步保护与展示 |
7.4.2 遗址地面保护与展示 |
7.4.3 封上保护与展示 |
7.4.4 陵墙保护与展示 |
7.4.5 遗址环境保护与展示设计 |
7.5 本章小结 |
结语 |
清西陵展示与阐释现状评估 |
(1) 清西陵作为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
(2) 清西陵阐释与展示现状评估 |
(3) 清西陵阐释与展示现状评估结论 |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历史文献 |
专着 |
论文集 |
考古发掘报告及期刊文章 |
硕士论文 |
插图与表格索引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南京出土元末明初梅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梅瓶的源流 |
1. 明故宫遗址出土明洪武官窑白釉褐彩“赏赐”梅瓶 |
2. 洪武十二年 (1381) 靖海侯吴祯墓出土元代白釉梅瓶 |
3. 洪武二十一年 (1390) 虢国夫人于氏墓出土明早期龙泉窑青瓷梅瓶 |
4. 洪武二十二年 (1389) 南安侯俞通源墓出土明早期磁州窑白釉黑花缠枝菊纹梅瓶 |
5. 明永乐十四年(1416)孝陵卫指挥使萧氏与夫人王氏墓出土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
6. 明宣德六年(1431)黔宁王沐英与元配冯氏以及续房耿氏合葬墓出土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
7. 明正统四年(1439)忠敬王沐晟与夫人程氏墓出土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
8. 明正统八年(1443)宋琥与安成公主墓出土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带盖梅瓶 |
9. 明正统十三年(1448)宋铉与唐氏墓出土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 |
10. 明景泰七年故司礼监太监金英墓出土明早期白釉梅瓶 |
11. 明天顺七年南京守备司礼监太监怀忠墓出土明早期“内府”白釉梅瓶 |
12. 南京林学院实习农场出土明空白期青花孔雀牡丹纹梅瓶 |
结论 |
(10)明代亲王及其宗室用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学术前史 |
1.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1.4 概念界定 |
1.4.1 明代的藩王制度 |
1.4.2 明代皇帝的赏赐瓷器制度 |
1.4.3 明代藩王的定烧瓷器制度 |
2 明代藩王遗址出土的瓷器分期研究 |
2.1 明代早期亲王及其宗室遗址出土的瓷器 |
2.1.1 明代早期异性王墓葬出土的陶瓷器 |
2.1.2 明代早期亲王及其宗室墓葬出土的陶瓷器 |
2.2 明代中期亲王及其宗亲遗址出土的瓷器 |
2.3 明代后期期亲王遗址出土的瓷器 |
2.4 亲王及其宗室墓葬等遗址出土瓷器综述 |
3 出土瓷器和其它随葬品的关系 |
4 遗址出土的陶瓷器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 |
5 宗教文化在出土陶瓷上的反应 |
5.1 宗教图案在王室出土陶瓷上大量出现的原因 |
6 明代亲王宗室墓葬等遗址出土的赏赐瓷器 |
6.1 对王室的赏赐 |
6.2 烧造赏赐瓷器的影响 |
7 明代王室用瓷的大量定烧及其定烧制度的研究 |
7.1 明代王府出土的大量定烧瓷器 |
7.2 明代王府用瓷出现定烧的原因 |
8 用瓷制度的演变 |
8.1 异姓王和亲王墓葬出土瓷器性质的差异 |
8.2 亲王用瓷制度的演变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从桂林靖江王墓出土梅瓶谈明代随葬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王者之器——明代藩王用瓷特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J]. 郑泽婷. 文物天地, 2022(01)
- [2]禁与不禁:从明清官窑制度看“五行说”下的瓷器色彩伦理[J]. 蔡花菲,徐艳芳. 艺术百家, 2021(02)
- [3]王城博物馆馆藏青瓷梅瓶的产源分析[J]. 吴双,任诗仪. 中国陶瓷, 2020(10)
- [4]四系瓶、经瓶与梅瓶——“经瓶”名称由来之我见[J]. 邢鹏. 文物天地, 2018(10)
- [5]造化可能偏有意——再论梅瓶的起源与用途[J]. 刘昕.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12)
- [6]靖江王陵遗址公园探索[D]. 吴安. 北方工业大学, 2015(08)
- [7]南京出土元末明初梅瓶初探[J]. 程晓中. 收藏与投资, 2015(05)
- [8]梅瓶研究综述[A]. 栾兆鹏. 耕耘录:吉林省博物院学术文集2012-2013, 2014
- [9]浅析明靖江王陵神道碑之八卦纹赑屃[J]. 邹颖. 广西博物馆文集, 2014(01)
- [10]明代亲王及其宗室用瓷研究[D]. 韦有明.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