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作物,常年播种面积达到2700万公顷;玉米属于粮、经、饲和工业原料农作物,不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遗传学研究的模式作物之一,跳跃基因、杂种优势机理等重大发现都是在玉米的研究中完成的。玉米种质扩增是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外来种质育种价值评估和利用是玉米品种改良的应用基础性研究;现代遗传学和统计学的发展推动了遗传育种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也为探讨玉米产量形成的遗传原因、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关系、预测杂交后代杂种优势的表现和评估育种基础材料的育种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对来自玉米起源中心的地方品种(Landraces)、群体(populations)和自交系(inbred lines)等种质进行深入的评价、改良和利用,对发掘这些外来种质中有利和稀有等位基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用9个来自热带和温带的玉米群体、两个广泛利用的杂交种及其4个亲本自交系为研究材料,设计了两套遗传交配试验:(1)用9个群体按双列杂交方法Ⅱ,组配了36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2年2点的田间鉴定试验,用混合线性(AD)模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方差分量、遗传力、基因的加、显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探讨玉米产量形成的遗传原因;进一步分析9个群体之间的杂种优势表现,并且把杂种优势分解为杂种优势主效应和杂种优势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探讨了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的关系,还对杂交后代保持5%以上杂种优势的世代数进行了预测,以了解杂种后代自交衰退的程度,为育种材料的取舍提供科学依据。(2)利用9个群体和4个自交系,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了36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2年2点的田间鉴定试验,采用Dudley的基因转移理论和方法,评估这9个群体的育种价值,对一系列评估参数的值进行了估计,提出了分别用来改良两个优良单交种的最佳供体,并指出了改良方向和改良方式。本研究还利用两个对光周期变化敏感性不同的自交系黄早四和HZ32为亲本,构建了一个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F2:3分离群体,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两具有不同光周期的环境下对其进行鉴定,研究玉米光周期反应的最佳鉴定指标,为外来种质的适应性改良提供基础。本研究得到一下主要结果:1、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遗传原因是显性和显性与环境互作,分别占总变异的35.16%和29.73%,二者之和达到64.89%,而加性和加性与环境互作分别为0.18%和4.33%,二者之和仅为4.51%;远远小于显性和显性与环境互作。在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狭义遗传力大小排列顺序是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千粒重>小区产量,分别为26.38、16.44、11.36、9.13、0.18;其中穗行数最大,小区产量最小。2、就狭义遗传力而言,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在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上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其它性状未达到显著水平;其排列顺序为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分别为26.83、16.44和11.36。说明在育种的早代依据穗行数进行选择更为有效。3、玉米杂种优势表现与双亲的遗传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F1的基因型与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分别为0.86和0.80。4、Suwan 1×BSSS C9和Stay green C4×BSSS C9是两对含有热带玉米种质的强优势组合,可能成为我国温带地区玉米杂种优势的替代模式,可以对改良瑞德×四平头,改良瑞德×旅大红骨两个主导杂种优势模式进行扩展。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可以用Suwan 1改良四平头杂种优势群;在东北,包括西南一部分春玉米主产区,可以利用Stay green C4来改良旅大红骨杂种优势群。5、通过对群体之间杂种优势和保持=5%超亲优势的世代数分析,认为Suwan 1和Stay green C4还可以相互重组改良;重组改良之后与BSSS C9形成杂种优势模式,并且Stay green C4。保持>5%超亲优势的世代数越多近交衰退越慢,说明组合含有较多的有利显性等位基因位点,在育种过程中要得到积累较多有利等位基因的家系应采用大群体和多世代的选择策略。6、杂种优势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互作的强弱依组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地点和年份之间没有多少规律可循;组合1×2、1×3和3×6在主要性状上的杂种优势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组合4×5和1×6两个组合的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其适应性较差,只在特殊的环境下有利用价值。7、利用Dudley基因转移理论,为温带玉米种质导入外来种质、评估其有利等位基因数目的多少,筛选出改良掖478×丹340的最佳供体是群体1>群体5>群体8,改良方向大多是掖478,改良方式是先回交一次,再自交选系较为有利。筛选出改良美22×HZ111的最佳供体是群体7>群体8>群体4,改良方向是美22,改良方式大多是直接自交选系较为有利;体现了直接自交或有限次回交育种方法的有效性。8、热带种质在温带利用的主要障碍是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性,本研究对231个F2:3家系进行鉴定,分析了散粉期、叶片数、ASI和吐丝期、穗位下叶片数、总叶片数和穗位下叶数与总叶数之比等性状对光周期变化的表现;认为吐丝期比散粉期对光周期变化更为敏感;穗位下叶数与总叶数之比能作为玉米光周期敏感性最简单的指标。9、提出玉米育种的两向分群育种策略:培育专门化的父本群和母本群,分别对父本群和母本群的有限性状进行改良和选择。根据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优先聚积和保持每个群的特征性优点,逐渐克服缺点,使双亲具有尽可能多的有利等位基因,避免拥有共同的不利的等位基因,充分利用父本群和母本群有利等位基因,达到优良性状互补,在杂交种中展现增产潜力。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科院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生物钟调控植物光周期依赖性生长的新机制[J]. 蔬菜 2020(04)
- [2].光周期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及种群参数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18(09)
- [3].糜子不同性状光周期敏感性的综合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3)
- [4].西南地区10个玉米自交系光周期敏感性研究[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4(02)
- [5].光周期对促成栽培芍药生长开花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09)
- [6].小麦光周期基因在我国不同麦区中的组成分布[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12)
- [7].水稻开花光周期调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 遗传 2016(06)
- [8].光周期基因在我国小麦品种中的多态性分布[J]. 华北农学报 2015(03)
- [9].拟南芥光周期调控开花的研究进展[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10].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主成分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09(02)
- [11].不同光周期对浮萍生长及淀粉积累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7(22)
- [12].延长光周期对罗汉松和鸡爪槭苗期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6(02)
- [13].小麦温光发育研究进展Ⅰ.春化和光周期发育规律[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6)
- [14].伪应答调控蛋白在植物光周期调控途径中的作用[J]. 核农学报 2018(09)
- [15].黑龙江小麦春化和光周期主要基因组成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06)
- [16].智利采用LED灯控制银鲑鱼光周期获得成功[J]. 渔业现代化 2012(02)
- [17].植物响应光周期的分子机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6)
- [18].温度和光周期对甜菜夜蛾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J]. 江西植保 2011(03)
- [19].江苏小麦品种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组成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2)
- [20].光周期途径核心因子CO的开花调控机制[J]. 植物生理学报 2013(09)
- [21].‘秀丽’蒲包花光周期反应特性的研究[J]. 园艺学报 2011(06)
- [22].燕麦光周期不敏感基因的分子标记[J].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5)
- [23].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特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 2008(01)
- [24].玉米光周期敏感特性研究及长日照光周期诱导差减文库构建[J]. 玉米科学 2009(01)
- [25].中科院植物所王雷研究组揭示生物钟调控植物光周期依赖性生长的新机制[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09)
- [26].蝴蝶兰光周期及蒸散量的测定[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19)
- [27].红麻光周期钝感材料的鉴定与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2014(12)
- [28].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翅型分化[J]. 江西植保 2010(03)
- [29].马尾松毛虫高海拔种群发生对光周期的响应:基于年龄-时期、两性生命表分析[J]. 应用昆虫学报 2013(04)
- [30].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光周期反应的鉴定[J]. 作物杂志 2009(04)
标签:模型论文; 外来种质论文; 遗传方差分量论文; 有利等位基因位点论文; 两向分群育种策略论文; 基因转移理论论文; 杂种优势群和模式论文; 光周期反应敏感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