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在金地鼠颊袋黏膜癌变中的动态观察

一氧化氮在金地鼠颊袋黏膜癌变中的动态观察

一、一氧化氮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中的动态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烯[1](2014)在《分化抗原147和小凹蛋白1在口腔中的研究》文中指出口腔为消化管道的起始部分,并且与呼吸道相通,同时与大脑相邻,具有咀嚼、吞咽和言语等功能。口腔疾病常常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现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牙周炎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同时也是导致失牙的重要原因,为口腔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牙周炎病理特征包含了牙槽骨的破坏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降解。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的趋势。其中ECM和基底膜的降解是口腔上皮增生以及癌变的关键步骤。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是一组Zn2+依赖的内源性肽酶,在ECM降解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炎症对组织的破坏以及癌变组织的浸润和转移提供便利。分化抗原147/白细胞分化抗原147(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147,CD147)是一种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又名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 EMMPRIN),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CD147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诱导MMPs的产生,从而参与众多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发生发展过程。经我组成员的多年研究,我们发现了宿主因素中CD147-MMPs-牙周炎这一路径的存在,以及这一路径与牙周炎症程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为宿主因素参与牙周炎的致病提供了一个证据。与此同时多个研究证实CD147与炎症,增生,癌前病变和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联系。CD147细胞外段包含有2个免疫球蛋白结构,分别具有诱导MMPs产生和结合小凹蛋白1(caveolin-1)的能力。同时CD147胞外区域还包含了3个N端糖基化位点,不同组织不同状态下的CD147,其糖基化形式也有所不同,可出现高糖基化和低糖基化形式的蛋白。由于糖基化程度不同的影响,CD147的分子量约在35kDa至65kDa之间。重要的是,高糖基化形式的CD147(high glycoforms CD147, HG-CD147)而不是低糖基化形式的CD147(low glycoforms CD147, LG-CD147)才具备诱导产生MMPs的能力。小凹(caveolae)是细胞质膜表面直径约为50-100nm的特异性的内陷微区,参与多种细胞生命活动。Caveolin-1是caveolae的重要结构蛋白,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等。Caveolin-1参与细胞中分子的转运和信号的传导。Caveolin-1与CD147结合后使CD147的糖基化过程受阻,从而导致CD147自聚集和对MMPs诱导能力的降低。同时研究也发现caveolin-1可以抑制MMPs的表达,其中部分研究推测是因为caveolin-1抑制CD147糖基化而引起的。Caveolin-1的基因多态性还与乳腺癌,膀胱癌,白血病,Alzheimer’s病和开角型青光眼等多种疾病的易感性有关。至今尚未发现CD147的糖基化以及caveolin-1在牙周组织和动物实验性粘膜上皮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同时CD147与caveolin-1相互作用是否存在于牙周组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以及是否存在于药物诱导的金黄地鼠颊囊正常上皮→单纯增生→异常增生→鳞状细胞癌这一过程中亦不清楚,这一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CD147与caveolin-1在牙周炎和上皮组织癌变中的作用机制。编码caveolin-1的基因多态性是否与牙周炎有关目前也尚不清楚。实验一拟通过研究CD147的糖基化以及CD147和caveolin-1在牙周组织中的共表达和相互作用,了解CD147和caveolin-1对牙周炎的影响。实验二试图从基因层面上探寻CAV1(编码caveolin-1基因的检索名称)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重度牙周炎易感性有关。实验三是在实验一明确了CD147和caveolin-1共表达于口腔上皮细胞的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研究CD147和caveolin-1相互作用在口腔上皮组织病变过程中的意义。实验一人牙龈组织中CD147的糖基化和caveolin-1的表达目的:研究CD147的糖基化和caveolin-1在正常和重度牙周炎人牙龈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MMPs产生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10例正常人和15例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将牙龈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另一部分用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47, caveolin-1, MMP-1, MMP-8和MMP-13在牙龈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用免疫荧光双标方法检测CD147和caveolin-1在牙龈组织中的共同定位。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147的糖基化情况以及caveolin-1, MMP-1,MMP-8和MMP-13在牙龈组织中的表达含量。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双变量相关分析两两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发现CD147表达于牙龈上皮细胞、浸润的炎性细胞、成纤维样细胞和内皮细胞。Caveolin-1表达于牙龈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样细胞。CD147和caveolin-1共定位于牙龈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样细胞的细胞膜上。与正常的组织相比,HG-CD147,活性MMP-1,前体MMP-8(proMMP-8)和proMMP-13在重度牙周炎组织中表达增高(p<0.05)。活性的MMP-1, proMMP-1和proMMP-1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HG-CD147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正常和重度牙周炎的牙龈组织当中存在不同糖基化形式的CD147以及CD147和caveolin-1的共同定位,活性的MMP-1, proMMP-1和proMMP-13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很可能与HG-CD147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有关实验二CAV1基因多态性与重度牙周炎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健康至轻度牙周炎和重度牙周炎患者的CAV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分型情况,探索CAV1的SNP是否与重度牙周炎易感性相关。材料和方法:收集汉族人种的外周血液,113名健康至轻度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组,128名重度牙周炎患者作为疾病组。使用SNPbrowser4.0软件筛选出CAV1基因标签SNP (tagging SNP) rs3779512, rs3807986, rs4730751, rs3807989, rs729949,rs1049337。提取外周静脉血DNA,使用时间飞行质谱(MALDI-TOF-MS)检测技术,对CAV1的6个待测核苷酸位点进行SNP分型,比较两组间SNP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运用基因型分析,等位基因分析、显性模型分析和隐性模型分析方法来统计目的SNP位点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中分布是否存在差异。运用HAPLO-VIEW3.32软件检测目标SNP位点是否存在单倍体型。结果:所研究的SNP位点:rs3779512, rs3807986, rs4730751, rs3807989, rs729949和rs1049337均存在多态性,分别依次为T/G, G/A, A/C, A/G, A/G和C/T,其低频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ies, MAF)依次为7.84%,22.65%,0.90%,27.97%,20.89%,45.74%。分别运用基因型分析,趋势分析、显性模型分析和隐性模型分析方法发现rs3779512, rs3807986, rs4730751, rs3807989, rs729949和rs1049337位点的SNP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单倍体型分析显示位点:rs3807989、rs729949和rs1049337组成一个了单倍体型∥检验此单倍体型的多种组成方式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所检测CAV1的SNP位点并未发现与汉族重度牙周炎易感性相关。实验-CD147和caveolin-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以及相互作用目的:观察CD147和caveolin-1在药物诱导的金黄地鼠颊囊上皮从正常→单纯增生→异常增生→鳞状细胞癌这一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探索这两者与MMP-2和MMP-9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实验金黄地鼠随机分成五组每组十只:用0.5%的9,10-二甲基-1,2-苯并蒽(9,10-dimethyl-1,2-benzanthracene, DMBA)均匀涂抹于金黄地鼠左侧颊囊表面,一周3次,分别作用0、4、8、10、13周。待最后一次DMBA作用后3天,同时处死金黄地鼠。取左侧颊囊处口腔上皮组织,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进行免疫组化检测CD147和caveolin-1的表达,另一部分用于Western blot检测CD147和caveo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明胶酶谱检测具有降解明胶活性的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D147在健康上皮组织中呈阴性或弱阳性着色,随着上皮组织病变的加重CD147的表达明显增强。与之相反的是,caveolin-1在健康上皮组织中呈强阳性着色,随着上皮组织病变的加重caveolin-1的表达减弱。Western blot和明胶酶谱检测显示,随着上皮组织病变的加重,CD147、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加,而caveo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CD147与caveo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MMP-2和MMP-9分别与CD147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caveolin-1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CD147和caveolin-1表达于不同时期的上皮细胞膜上,并存在着几乎相反的表达模式,推测CD147和caveolin-1相互作用可能存在于口腔上皮病变的不同病理时期中,caveolin-1对CD147、MMP-2和MMP-9很有可能起着负性调节作用。综上所述,实验一发现了CD147在牙周组织中确实存在着不同的糖基化程度,同时发现了CD147和caveolin-1的共定位主要位于牙龈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提示在牙周炎的病理过程中CD147和caveolin-1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验证了HG-CD147而不是LG-CD147’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影响MMP-1和MMP-13的表达。实验二从基因的角度研究了CAV1的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重度牙周炎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发现明显的联系。实验三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CD147和caveolin-1的相互作用很有可能存在于口腔上皮组织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进而影响MMPs的表达。这三个实验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探索CD147和caveolin-1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它们与牙周炎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贺龙风[2](2012)在《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病变组织中HIF-1α、iNOS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了解二者在宫颈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共收集宫颈石蜡组织标本129例,其中慢性宫颈炎组20例,CINⅠ级组、CINⅡ级组各30例,CINⅢ级组23例及宫颈癌组26例,以上各组均通过HPV检测证实为高危型HPV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 SP法)分别检测各组宫颈病变组织中HIF-1α蛋白及iN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HIF-1α在慢性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 Ⅲ级组、宫颈癌组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0%、33.33%、47.82%、76.92%,呈上升趋势,五组之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宫颈癌组与CIN各组及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NⅢ级组及CINⅡ级组与CINⅠ级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NⅢ级组与CINⅡ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iNOS在慢性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1NⅡ级组、CIN Ⅲ级组、宫颈癌组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0%、26.67%、56.52%、84.62%,呈上升趋势,五组之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宫颈癌组与CIN各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NⅢ级组与对照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NⅡ级组与CINⅠ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级组与对照组及CINⅠ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在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病变组织中HIF-1α与iNOS的表达呈正相关(rs=0.869,P<0.005)。结论:HIF-1α与iNOS在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促进作用,二者表达升高是宫颈癌变过程的早期行为,有助于预测宫颈病变的进展和转归。

刘玮玮[3](2008)在《口腔黏膜白斑(OLK)癌变的标志性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筛查与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OLK癌变和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发生相关的阳性表达基因,进一步探讨口腔白斑发生的分子机制,尝试建立OLK、OLK癌变倾向和OSCC的基因诊断的可行方法。采用SuperArray肿瘤基因芯片(OHS-802)检测口腔正常组织、口腔癌前病变组织和OSCC组织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进一步运用RT-PCR、Real Time PCR法的方法证实“正常组织→OLK组织→OSCC组织”连续递增2倍以上或递减2倍以下的基因。将这些基因作为OLK组织癌变的候选基因,解释与口腔癌前病变致恶变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基因芯片实验采用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SuperArray Bioscience,Catalog Number D-01),X-射线胶片曝光,使用芯片公司提供的综合型GEArray表达分析配套软件(GEArray Expression Analysis Suite)进行芯片数据分析。RT-PCR电泳结果采用Kodak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对部分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然后将其与芯片分析的数据结果进行相似性分析。ACP-2、BCL-2、SOCS-3、CLK-3、CTNNB-1、FKBP-8、GDF-15、NF-1、XRCC-1等9个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均与组织的癌变程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R2>0.8,提示这些基因表达变化可能是口腔正常黏膜组织经OLK转变为癌组织的驱动,可作为OLK组织、OSCC组织和口腔正常黏膜组织诊断的分子标志候选基因。本文研究内容包括:(1)OLK组织中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特点研究(2)OLK组织癌变标志性基因的筛查(3)标志性基因在口腔黏膜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1.OLK组织中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特点OLK、OLK癌变倾向和OSCC发生相关的阳性表达基因的研究是探讨白斑癌变的发生机制的重要基础。该部分内容根据组织间基因表达水平标准值的比值,将表达量上调2倍或下调2倍的基因确定为阳性候选基因。结果显示,在检测的440个肿瘤相关基因中有49个基因表达水平下调2倍以上,有157个基因表达上调2倍以上,共206个阳性基因,其分布于肿瘤发生的各个已知环节,提示这些基因表达变化可能是口腔粘膜组织白斑化和OLK癌化的驱动。OLK及其恶变,乃至OSCC的发生与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和细胞增殖分化基因关系密切,其中有53个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方面的表达变化在两倍以上(上调或下调),有65个基因在细胞增殖分化方面的表达变化在两倍以上。经RT-PCR结果证实,正常组织和OLK组织间CTNNB-1、GDF-15、FKBP-8、NF-1四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和SupperArray芯片获得的结果一致。实验还证实OLK组织和OSCC组织间,在口腔粘膜正常组织和OSCC组织间CLK-3、CTNNB-1、GDF-15、FKBP-8、SOCS-3、NF-1、BCL-2、XRCC-1、ACP-2九个候选基因的表达和SupperArray芯片结果一致。白斑发生的分子机制较为复杂,特别是与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和细胞增殖分化基因关系密切。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生机制和标志性基因探针的筛查提供有价值的数据。2 OLK组织癌变标志性基因的筛查在对口腔正常组织、口腔癌前病变组织和OSCC组织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中发现,仅有3个基因(ACP-2、BCL-2、SOCS-3)表达水平连续下调2倍以上,有6个基因(CLK-3、CTNNB-1、FKBP-8、GDF-15、NF-1、XRCC-1)表达连续上调2倍以上,且ACP-2等9个标志性基因的表达量均与组织的癌变程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R2>0.8,提示这些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口腔正常黏膜组织经OLK转变为癌组织的驱动基因。可作为OLK组织、OSCC组织和口腔正常黏膜组织诊断的分子标志。白斑癌变的分子机制较为复杂,与信号转导,DNA损伤与修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等多种作用机制相关。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口腔黏膜白斑癌变的机制和标志性基因探针的筛查奠定了基础。3标志性基因在口腔黏膜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目前,对OLK的诊断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主,该方法具有对患者的组织黏膜破坏面积大、诊断不准确的缺点。为了将候选基因用于口腔黏膜病中OLK,OLK癌变和OSCC的基因诊断,本研究对CLK-3、CTNNB-1、GDF-15、FKBP-8、SOCS-3、NF-1、BCL-2、XRCC-1、ACP-2等9个基因进行了RT-PCR半定量研究。采用两类Fisher判别法建立了口腔黏膜组织是否为OLK组织的判别公式为:Y=-27.503 +0.094XGDF-15 -0.122XNF-1+0.368XSOCS-3,确定了判别界值Yc=-1.186,即大于-1.186为非OLK组织,小于-1.186为OLK组织。采用Cross-validated(a)法进行验证性判别,总判别符合率为100%,交互判别符合率为100.00%,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建立了口腔黏膜组织癌变趋势大小的判别公式:Y1=-16.811+0.477XNF-1+0.540XACP-2-0.543XCTNNB-1-0.089XSOCS-3;Y2=-35.832+0.073XNF-1-0.074XACP-2+0.306XCTNNB-1+0.191XSOCS-3。判别界值Yc1=8.6513;Yc2=0.1117,即大于8.6513可判断该组织为无癌变,介于0.1117和8.6513之间为轻度癌变组织,小于0.1117为癌变组织。进一步采用了Cross-validated(a)法进行了评价,总判别符合率为100%;交互判别符合率为100.00%,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建立了口腔黏膜组织是否为OSCC组织的判别公式为:Y=-16.099+0.044XGDF-15-0.082XBCL-2+0.234XCTNNB-1,确定了判别界值Yc=0,即大于0为非OSCC组织,小于0为OSCC组织。采用Cross-validated(a)法进行验证性判别,总判别符合率为100%,交互判别符合率为91.67%,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100%。本研究为临床OLK、OSCC的基因诊断和口腔黏膜组织癌变趋势的基因诊断的建立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

张晓英,孙善珍,马伯龙,王霞,张春艳[4](2008)在《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iNOS的表达与Bcl-2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诱导性一氧化氮(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关系。方法:6~8周龄金黄地鼠7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0只)和空白对照组(12只),空白对照组地鼠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地鼠用0.5%的二甲基笨丙蒽(dimethyl-benzanthrance,DMBA)丙酮溶液诱导生成颊囊黏膜癌,并在黏膜癌变的不同阶段检测组织中iNOS和Bcl-2的表达。结果:正常地鼠颊囊黏膜组织中未见iNOS阳性表达,组织中iNOS、Bcl-2的表达强度在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鳞癌组织中iNOS的表达较单纯增生组织显着增强(P<0.01);鳞癌组织中Bcl-2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组(P<0.05),但与重度和中度上皮异常增生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Bcl-2的表达强度随iNOS表达强度的增强呈现先升后降的复杂变化。结论:一氧化氮参与了颊囊黏膜鳞癌的发生、发展,并可能通过Bcl-2途径调节肿瘤细胞的凋亡。

杨朝晖,徐静,陈伟良,潘朝斌,李劲松,王建广[5](2006)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地鼠颊囊癌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都被认为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本实验研究iNOS、VEGF地鼠颊囊癌变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为进一步抑制肿瘤微血管形成提供依据。方法:50只金黄地鼠分成2组,40只作为实验组,用0.5%二甲基苯并蒽(9,10-dimethyl-1,2-benz-anthracene,DMBA)丙酮液涂布地鼠右侧颊囊粘膜,在实验第6、9、12、16周末各处死10只;另外10只金黄地鼠作为对照组,不涂布DMBA丙酮液,在第16周末处死。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iNOS、VEGF的表达,抗Ⅷ因子多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阳性染色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的量的变化。结果:iNOS和VEGF在正常地鼠颊囊粘膜上皮呈阴性,从第6周开始到第16周iNOS、VEGF出现阳性表达并渐渐增强(P<0.05),各组之间总体差异有显着性;从第6周到第16周实验组各组间NO的量不断增加(P<0.05),差异有显着性;在iNOS和VEGF表达阳性组MVD显着高于iNOS和VEGF阴性组。结论:NO和VEGF在地鼠颊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NO与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密切关系。

杨朝晖,李劲松,徐静,陈伟良,潘朝斌[6](2006)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地鼠颊囊癌变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利用二甲基苯并蒽(9,10-dimethyl-1,2-benz-anthracene,DMBA)诱导地鼠颊囊癌变,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动态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地鼠颊囊癌变中iNOS阳性表达不断增加,NO含量和微血管密度不断增加。结论:iNOS高表达和高水平量的NO可能在口腔鳞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王霞[7](2005)在《缺氧诱导因子-1α及相关基因在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在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的转录因子,是由HIF-1α和HIF-1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其中HIF-1α对氧的依赖性较强,在调节机体微环境氧的平衡起重要作用。缺氧是多数实质性肿瘤微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缺氧条件下HIF-1调控着40余种靶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涉及血管形成、能量代谢、红细胞形成、细胞增殖和存活、血管重塑等,均有利于肿瘤在缺氧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和氧的输送。研究表明HIF-1α在机体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并调节其生物学行为,但HIF-1α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表达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利用金黄地鼠颊囊癌变模型,探讨HIF-1α及其相关基因在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口腔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口腔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目的 观察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HIF-1α、iNOS、Fas的表达变化,探讨HIF-1α等在口腔黏膜癌变中的作用。 方法 建立金黄地鼠颊囊癌变模型,分阶段取其癌变过程中的颊囊黏膜组织。所取组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立即投入液氮后转入-80℃低温冰箱保存,利用RT-PCR技术检测组织中HIF-1α、iNOS的表达;另一部分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分级,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Fas的表达。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实验结果进行X2检验、Fisher’s精确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

张晓英,孙善珍,马伯龙,王霞,张春艳[8](2004)在《一氧化氮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中的动态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过程中血清及组织中一氧化氮的作用,为口腔癌的预防及早期诊断寻找 一个新的检测指标。方法:用二甲基苯并萘(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癌变,并在诱导癌变的不同阶段检测血清 中一氧化氮的浓度及组织中iNOS的表达。结果:地鼠颊囊粘膜在由正常向鳞癌发展的过程中,血清NO浓度及组 织中iNOS的表达强度均呈上升趋势,鳞癌组血清NO浓度与正常粘膜组、单纯增生组、异常增生组相比均有显着性 差异(P<0.05);免疫组化显示,正常颊囊粘膜组织中未见iNOS阳性表达,鳞癌中iNOS的表达较单纯增生时显着 增强(P<0.01)。血清NO浓度与组织中iNOS的表达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B=0.590,P<0.01)。结论:一 氧化氮在口腔粘膜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可作为诱癌过程中的一个判断指标。

杨朝晖,陈伟良,李海刚,李劲松,王建广[9](2004)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地鼠颊囊癌变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地鼠颊囊粘膜癌变所起的干预作用。方法 90只金黄地鼠分为实验1组(T1组)、实验2组(T2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利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T1、,12组地鼠颊囊癌变,并在T2组给予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观察T1和12组颊囊黏膜癌变中病理改变,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VECF、Ⅷ因子动态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量的变化。结果 DMBA诱导T1组和T2组颊囊黏膜癌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VEGF阳性表达增加,NO量和微血管密度不断增加。结论 NO在地鼠颊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而L-NAME起干预作用。

陈伟良,杨朝晖,李海刚,李劲松,王建广[10](2002)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地鼠颊囊癌变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

二、一氧化氮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中的动态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氧化氮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中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分化抗原147和小凹蛋白1在口腔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引言
综述一 Caveolin-1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
实验一 人牙龈组织中CD147的糖基化和caveolin-1的表达
实验二 CAV1基因多态性与重度牙周炎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三 CD147和caveolin-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以及相互作用
附图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2)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病变组织中HIF-1α、iNOS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3)口腔黏膜白斑(OLK)癌变的标志性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口腔黏膜白斑组织(OLK)中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特点研究
    第一节 口腔黏膜白斑(OLK)发生的肿瘤相关标志性基因筛选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分析讨论
    第二节 口腔黏膜白斑(OLK)癌变的基因表达特点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分析讨论
    第三节 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OSCC)组织基因表达特点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分析讨论
第二章 口腔黏膜白斑(OLK)组织癌变标志性基因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分析讨论
    研究结论
第三章 标志性基因在口腔黏膜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节 标志性基因在OLK 诊断中的应用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分析讨论
    第二节 标志性基因在OSCC 诊断中的应用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4 分析讨论
    第三节 标志性基因在口腔黏膜癌变趋势诊断中的应用
        7.1 实验材料
        7.2 实验方法
        7.3 实验结果
        7.4 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口腔粘膜白斑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肿瘤基因芯片基因探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7)缺氧诱导因子-1α及相关基因在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一氧化氮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中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致癌剂
    1.2 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
    1.3 血清NO浓度的检测
    1.4 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iNOS的表达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一氧化氮浓度检测结果
    2.2 地鼠颊囊粘膜癌变过程中iNOS蛋白的表达
    2.3 地鼠颊囊组织中iNOS的表达与血清中NO浓度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四、一氧化氮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中的动态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化抗原147和小凹蛋白1在口腔中的研究[D]. 王家烯. 武汉大学, 2014(06)
  • [2]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病变组织中HIF-1α、iNOS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D]. 贺龙风.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3]口腔黏膜白斑(OLK)癌变的标志性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应用[D]. 刘玮玮.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2)
  • [4]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iNOS的表达与Bcl-2的关系[J]. 张晓英,孙善珍,马伯龙,王霞,张春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8(01)
  • [5]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地鼠颊囊癌变中的表达及意义[J]. 杨朝晖,徐静,陈伟良,潘朝斌,李劲松,王建广. 癌症, 2006(11)
  • [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地鼠颊囊癌变中的意义[J]. 杨朝晖,李劲松,徐静,陈伟良,潘朝斌. 实用医学杂志, 2006(15)
  • [7]缺氧诱导因子-1α及相关基因在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表达的研究[D]. 王霞. 山东大学, 2005(08)
  • [8]一氧化氮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中的动态观察[J]. 张晓英,孙善珍,马伯龙,王霞,张春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4(04)
  • [9]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地鼠颊囊癌变的干预作用[J]. 杨朝晖,陈伟良,李海刚,李劲松,王建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4(05)
  • [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地鼠颊囊癌变的干预作用[A]. 陈伟良,杨朝晖,李海刚,李劲松,王建广. 第三届中国国际暨第六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2

标签:;  ;  ;  ;  ;  

一氧化氮在金地鼠颊袋黏膜癌变中的动态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