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态氮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颗粒态氮磷,组分结构,时空分布,氮磷比失衡
颗粒态氮磷论文文献综述
周畅浩,张景平,黄小平,赵春宇,吴云超[1](2019)在《大亚湾颗粒态氮磷的时空分布、关键影响因素及潜在生态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态营养盐是海洋营养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2015年8月(夏)、12月(冬),2016年3月(春)、10月(秋)4个季节的采样分析,探讨了大亚湾海域颗粒态氮(PN)、颗粒态磷(PP)的组成分布及其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大亚湾水体中PN、PP含量范围分别为2.63~26.24μmol/L、0.11~3.71μmol/L,平均含量分别为8.20±4.75μmol/L、0.39±0.37μmol/L。PN以颗粒有机氮(PON)为主,占65.0%;PP则以颗粒无机磷(PIP)为主,占63.4%。PN和PP分别约占总氮(TN)、总磷(TP)的24.8%和37.0%。大亚湾PN、PP呈现湾顶至湾口浓度下降的趋势,仅冬季部分形态分布趋势较不明显。二者的含量和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生长与径流输入影响。此外,大亚湾PIN/PIP年均值为13.2±11.1,接近16的Redfield比值,无明显失衡现象,而湾内DIN/DIP年均值高达49.1±39.7,远大于16,说明颗粒态营养盐在维持大亚湾水体中营养盐比例平衡中起到了重要缓冲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晓南,吴志峰,程炯,刘平[2](2008)在《珠江叁角洲典型流域颗粒态氮磷负荷估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叁角洲地区菜果花农业发达,农业化学物质投入量大,区域N、P等养分流失迅速,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选取广州流溪河为研究对象,应用GIS和USLE模型结合土壤污染实测数据,采用源类型法估算流溪河流域的颗粒态N、P污染负荷。结果表明:(1)流溪河流域的颗粒态N、P总流失量分别为582.49t·a-1和424.74t·a-1,其中N流失量中水田贡献最大占40.02%,其次为林地占26.31%;P流失量中旱地贡献最大占28.75%,其次为水田占26.94%。(2)流域不同源类型单位面积颗粒态N、P流失量差异显着,旱地的N、P单位面积流失量均为最高,分别是7.72kg·hm-2和9.50kg·hm-2;其次为果园,N、P分别是7.20kg·hm-2和6.56kg·hm-2。(3)流域颗粒态N、P流失总量及其单位负荷受农业施肥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过量N、P物质是流溪河流域重要的N、P负荷污染来源。(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薛金凤,夏军,梁涛,张秀梅[3](2005)在《颗粒态氮磷负荷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妫水河流域的颗粒态氮磷非点源污染来源,以控制非点源污染,在官厅水库周围进行了野外人工降雨试验。试验数据表明,氮磷输移率与产沙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颗粒态氮、磷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 9594和0 9772。建立了新的颗粒态氮磷负荷模型,其中富集系数等于泥沙中总氮总磷百分含量与土壤中百分含量之比。根据妫水河流域的土壤图、土地利用图及数字高程模型,应用新的模型研究了妫水河流域颗粒态氮磷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颗粒态氮磷主要来自地表植被覆盖差的丘陵和山地。(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05年03期)
颗粒态氮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珠江叁角洲地区菜果花农业发达,农业化学物质投入量大,区域N、P等养分流失迅速,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选取广州流溪河为研究对象,应用GIS和USLE模型结合土壤污染实测数据,采用源类型法估算流溪河流域的颗粒态N、P污染负荷。结果表明:(1)流溪河流域的颗粒态N、P总流失量分别为582.49t·a-1和424.74t·a-1,其中N流失量中水田贡献最大占40.02%,其次为林地占26.31%;P流失量中旱地贡献最大占28.75%,其次为水田占26.94%。(2)流域不同源类型单位面积颗粒态N、P流失量差异显着,旱地的N、P单位面积流失量均为最高,分别是7.72kg·hm-2和9.50kg·hm-2;其次为果园,N、P分别是7.20kg·hm-2和6.56kg·hm-2。(3)流域颗粒态N、P流失总量及其单位负荷受农业施肥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过量N、P物质是流溪河流域重要的N、P负荷污染来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态氮磷论文参考文献
[1].周畅浩,张景平,黄小平,赵春宇,吴云超.大亚湾颗粒态氮磷的时空分布、关键影响因素及潜在生态意义[J].海洋环境科学.2019
[2].刘晓南,吴志峰,程炯,刘平.珠江叁角洲典型流域颗粒态氮磷负荷估算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
[3].薛金凤,夏军,梁涛,张秀梅.颗粒态氮磷负荷模型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