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遗址病害论文-初伟铭,夏寅,罗昔联,王丽琴,张尚欣

土遗址病害论文-初伟铭,夏寅,罗昔联,王丽琴,张尚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遗址病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遗址博物馆,土遗址,病害,统计调查

土遗址病害论文文献综述

初伟铭,夏寅,罗昔联,王丽琴,张尚欣[1](2019)在《遗址博物馆土遗址统计与病害治理初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古发掘出的土遗址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大型土遗址遗存,以在其上建设遗址大厅的形式进行保护和展出,已逐渐成为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和展出的重要形式。在博物馆建筑的保护下尽管可以避除风蚀雨淋对土遗址的直接威胁,但遗址博物馆中土遗址在长期展示中仍旧有可溶盐,开裂和结壳等多种危害,研究其发生病害的原因及讨论保护研究方法迫在眉睫。本文以调查全国遗址博物馆土遗址类型、分布和病害入手,以文物保护学科和其他自然学科相关研究方向角度,探讨遗址博物馆内土遗址的安全保存问题。(本文来源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9年00期)

崔晨[2](2019)在《某城墙土遗址病害及改性黄土修复后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陕北某城墙为研究对象,对城墙病害现状进行调研,并对城墙墙顶陷坑、塌落、开裂、不当修缮、雨水的浸蚀和冲刷、夯土体湿陷、软化等病害部位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其在病害继续扩展、夯土湿陷软化等各类因素下城墙的整体稳定性。通过室内试验对黄土添加糯米粉、糯米汁、稻草等天然改性材料对黄土进行改良,寻求最佳改性材料对古遗址夯土结构进行修复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城墙夯土随着含水率、顶部夯土剥蚀长度的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城墙的整体稳定性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城墙的塑性区呈扩增趋势。结合城墙夯土体湿陷软化、夯土剥蚀的整体稳定性与局部稳定性分析,当城墙夯土含水率上升至12%左右时或者剥蚀长超过2.5m时,城墙出现滑坡、坍塌失稳性破坏可能性较大,应引起古遗址保护部门的重视。(2)随着城墙砌体损伤程度的增大、砌体不同程度的缺失和劣化情况下,其整体的稳定性均有所降低,安全系数均大于1.3。表明外墙砌体对城墙的整体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贡献作用,砌体本身的劣化对城墙的整体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夯土本身的稳定特性对城墙整体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3)进行不同改性材料的试验,得出不同改性材料对黄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改性材料的最优配合比。熟糯米粉改性黄土、糯米汁改性黄土抗剪强度、压缩模量有较大的提高,渗透系数明显降低,其他掺入不同改性材料下的改性黄土相对于素黄土提升幅度均不明显。添加糯米汁与稻草对提高黄土的剥蚀特性有较强的优越性,总剥蚀比在0.4%-0.6%。糯米粉虽然在强度方面对黄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在水分入浸后的抗剥蚀能力较差。(4)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改性材料在修复城墙后的综合风化指标、渗透指标、经济指标、施工难易度指标、安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城墙遗址整体复建缺失段的大规模工程采用:顶部和底部叁合土、中部为稻草土的组合改性土修复方式为宜;对于城墙发生夯土塌陷、雨水冲沟等病害部位局部修缮方法采用:叁合土改性土为宜。(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刘甜,赵晓文,刘建军,王开[3](2019)在《对大型土遗址的植物病害研究——以西安阿房宫遗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植物对土遗址作用的研究中,鲜有就真实的遗址来展开调查,以及讨论植物给土遗址带来的负作用及其机理。为此,本研究选取西安地区大型土遗址秦阿房宫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查结合样带法、图像分析法并采集土样,开展对遗址区植物分布、根系产生的裂隙和土壤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土遗址病害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植物根系作用,加之雨蚀、风化作用及人为破坏的迭加作用,使遗址保存面临严重威胁;其中酸枣、臭椿等萌生树种所产生的根劈裂隙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现存土遗址由植物以及风雨作用而引发的主要病害,其类型包含了边缘夯土的基础掏蚀、洞穴遗存、开裂坍塌、冲沟发育、表面剥蚀,这些是阿房宫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也是半干旱地区土遗址存在的特有问题。研究结果既有助于揭示植被对土遗址的作用机理,又能为土遗址保护的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唐静,闫海涛,王鑫光,陈家昌,宋玮[4](2018)在《含嘉仓土遗址表面盐分病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含嘉仓土遗址表面部分区域由盐分引起的遗址泛白、酥粉等病害现象非常严重,通过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含嘉仓遗址表面的盐害以Na_2SO_4和NaCl为主,还含有少量的其他盐分如CaSO_4、KNO_3和NaNO_3,遗址表面的盐分含量较高,对遗址的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急需对遗址进行除盐处理。(本文来源于《华夏考古》期刊2018年05期)

徐燕祎,王思嘉,张秉坚,吴健[5](2018)在《遗址博物馆土遗址病害调查与成因分析——以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一直是非常困难的课题。当遗址与其他材质的文物共存时,保护难度更高。为了探讨遗址博物馆内病害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未来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措施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以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为例开展调查研究。发现盖棚可以防止雨水对土遗址的破坏,但造成了水和盐的单向迁移,是目前土遗址病害的主要根源。对于室内遗址博物馆,如何解决遗址土体水分单向迁移带来的破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开展研究的课题,建议尽快开展室内土遗址补水技术的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崔梦鹤[6](2018)在《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及保护对策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潮湿土遗址的定义,对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进行了归纳,简述了国内现有的保护措施,有利于针对潮湿地区进行土遗址病害的分析和保护规划。(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03期)

王伟,李俊连,李嘉毅[7](2017)在《地质雷达在土遗址病害勘察中典型图像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总结地质雷达探测西安城墙土遗址的实测图形,确定了该类土遗址典型缺陷如内部存在空洞、夯土含水率高、夯土不密实、表层砖层与内部夯土之间脱空等分别对应的地质雷达特征图像。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指导这类土遗址的地质雷达探测信号的分析处理,能够较准确地确定缺陷的类型,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实现了对土遗址快速、准确的无损探测和有效评估。(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工程物探与岩土工程测试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8)

于晓敏[8](2017)在《浅析土遗址病害成因与保护策略——以塔城市绥靖城城墙遗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遗址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和遗迹,对一个地区的历史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更好地保护土遗址,文章从自然和环境污染及人为活动这两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对病害类型和形成原因提出保护策略。(本文来源于《遗产与保护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赵岗,李玉虎,肖亚萍,赵君妮[9](2017)在《大唐西市土遗址苔藓物种鉴定及其病害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大唐西市土遗址表面滋生的苔藓进行分离鉴定,确定该苔藓为四川湿地藓Hyophila setschwanica(Broth.).在此基础上,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对遗址内5处土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土壤中钙含量远高于一般表土平均量,且土壤含水量最高为23%,p H呈弱碱性.该种土壤环境为四川湿地藓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导致四川湿地藓病害的广泛滋生,充分解释了四川湿地藓生长旺盛的根本原因,为后期有效治理该病害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2017年02期)

杨鸽,张彩妮,李静,翟梦姣,拓娟[10](2017)在《浅谈土遗址中的蛴螬病害及其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绸之路上保留了大量见证亚非欧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土遗址,生物病害是危害这些土遗址安全的重要因素。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在其生命周期内通过钻土、取食、排泄对土遗址造成破坏,是一种危害土遗址的重要地下害虫。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蛴螬的生活习性及其对土遗址危害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土遗址中蛴螬病害防治措施,以期对土遗址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7年04期)

土遗址病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陕北某城墙为研究对象,对城墙病害现状进行调研,并对城墙墙顶陷坑、塌落、开裂、不当修缮、雨水的浸蚀和冲刷、夯土体湿陷、软化等病害部位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其在病害继续扩展、夯土湿陷软化等各类因素下城墙的整体稳定性。通过室内试验对黄土添加糯米粉、糯米汁、稻草等天然改性材料对黄土进行改良,寻求最佳改性材料对古遗址夯土结构进行修复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城墙夯土随着含水率、顶部夯土剥蚀长度的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城墙的整体稳定性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城墙的塑性区呈扩增趋势。结合城墙夯土体湿陷软化、夯土剥蚀的整体稳定性与局部稳定性分析,当城墙夯土含水率上升至12%左右时或者剥蚀长超过2.5m时,城墙出现滑坡、坍塌失稳性破坏可能性较大,应引起古遗址保护部门的重视。(2)随着城墙砌体损伤程度的增大、砌体不同程度的缺失和劣化情况下,其整体的稳定性均有所降低,安全系数均大于1.3。表明外墙砌体对城墙的整体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贡献作用,砌体本身的劣化对城墙的整体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夯土本身的稳定特性对城墙整体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3)进行不同改性材料的试验,得出不同改性材料对黄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改性材料的最优配合比。熟糯米粉改性黄土、糯米汁改性黄土抗剪强度、压缩模量有较大的提高,渗透系数明显降低,其他掺入不同改性材料下的改性黄土相对于素黄土提升幅度均不明显。添加糯米汁与稻草对提高黄土的剥蚀特性有较强的优越性,总剥蚀比在0.4%-0.6%。糯米粉虽然在强度方面对黄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在水分入浸后的抗剥蚀能力较差。(4)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改性材料在修复城墙后的综合风化指标、渗透指标、经济指标、施工难易度指标、安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城墙遗址整体复建缺失段的大规模工程采用:顶部和底部叁合土、中部为稻草土的组合改性土修复方式为宜;对于城墙发生夯土塌陷、雨水冲沟等病害部位局部修缮方法采用:叁合土改性土为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遗址病害论文参考文献

[1].初伟铭,夏寅,罗昔联,王丽琴,张尚欣.遗址博物馆土遗址统计与病害治理初论[J].人类文化遗产保护.2019

[2].崔晨.某城墙土遗址病害及改性黄土修复后稳定性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刘甜,赵晓文,刘建军,王开.对大型土遗址的植物病害研究——以西安阿房宫遗址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

[4].唐静,闫海涛,王鑫光,陈家昌,宋玮.含嘉仓土遗址表面盐分病害分析[J].华夏考古.2018

[5].徐燕祎,王思嘉,张秉坚,吴健.遗址博物馆土遗址病害调查与成因分析——以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

[6].崔梦鹤.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及保护对策简述[J].山西建筑.2018

[7].王伟,李俊连,李嘉毅.地质雷达在土遗址病害勘察中典型图像的解析[C].第十五届全国工程物探与岩土工程测试学术大会论文集.2017

[8].于晓敏.浅析土遗址病害成因与保护策略——以塔城市绥靖城城墙遗址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

[9].赵岗,李玉虎,肖亚萍,赵君妮.大唐西市土遗址苔藓物种鉴定及其病害成因分析[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7

[10].杨鸽,张彩妮,李静,翟梦姣,拓娟.浅谈土遗址中的蛴螬病害及其防治[J].丝绸之路.2017

标签:;  ;  ;  ;  

土遗址病害论文-初伟铭,夏寅,罗昔联,王丽琴,张尚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