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文章主要论述大学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为此,文章论述了以大学为主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创新型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大学发挥更大的作为(第四章)、大学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可行性——大学理念及功能的变革、大学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及评价(第五章)、大学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路径——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第六章),最后以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共建创新型知识杨浦为案例对上述观点加以佐证分析(第七章)。首先阐述了当前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阐述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软实力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指出大学可以为创新型城市的构建可以起到关键的推动和引领作用。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通过研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文献,从历史的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创新力、以及竞争力等方面综述大学对所在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并重点关注美国、德国、日本的案例。本章的最后部分着重列举和阐述了当前大学推动城市发展的几种理论与模式,以为后文引出重点论证的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的途径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做为伏笔。第三章为了给大学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基于大学主导型的产学研联盟的模式和途径——这一论点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分别和着重从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大学的功能定位)、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如:创新型城市发展理论,创意城市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谈及科学发展观)、管理学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社会和谐发展理论等角度作了阐述。第四章重点论述了创新性城市建设对大学的需求、大学功能的扩展和创业功能的衍生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城市政府在大学作用发挥方面的作用。第五章从宏观的理念的角度论述了大学自其产生之日起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学理念及功能经历的2次历史性变革,以及与这种变革相适应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第六章论述了大学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模式及措施的论证分析与描述。提出了以大学为原动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官产学研联盟模式。第七章以同济大学推动杨浦区发展的案例作为对上述模式的剖析,进一步阐述和论证上述模式对于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效益。第八章对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作出总结和展望。分析了本文的局限,对今后如何进一步研究做一些计划。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言1.1 研究背景1.1.1 "科教兴市"战略的提出1.1.2 大学正在成为国家或城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1.1.3 支撑本论文的课题项目背景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新途径1.2.2 加强和谐社会、和谐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1.2.3 探究城市区域创新的理论与模式,发挥大学的中心作用1.3 研究结构和研究内容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1.3.2 论文结构框图1.4 论文的创新点1.4.1 提出了以大学为导引的推动我国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战略构想1.4.2 提出和论证了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的模式,并设计了相应的体制和机制1.5 研究方法1.6 本章小结第二章 文献综述2.1 大学对城市发展的导引作用研究2.1.1 国外研究概况2.1.2 国内研究概况2.2 大学对城市经济、文化、竞争力的推动2.2.1 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2.2.2 大学对城市文化发展的作用2.2.3 大学对城市创新力及竞争力的作用2.2.4 小结2.3 大学与所在城市及社区互动关系的历史研究2.3.1 欧美大学与所在城市互动关系概况2.3.2 欧洲大学与城市互动关系的历史研究2.3.3 美国大学与城市互动关系的历史研究2.3.4 大学与城市社区互动关系研究2.3.5 小结2.4 大学推动城市发展的几种理论与模式2.4.1 战略联盟及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涵义2.4.2 大学与产业、科研机构合作的理论与模式2.4.3 "三螺旋"理论与模式2.4.4 "三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联动模式2.4.5 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和知识创新城市波士顿2.4.6 小结2.5 本章小结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支撑3.1 高等教育理论(大学的功能定位)3.1.1 有关大学教育的理论观点3.1.2 大学教育理论的启示3.2 创新城市发展理论3.2.1 关于创新城市的理论观点3.2.2 创新城市发展理论的启示3.3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3.3.2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3.3.3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启示3.4 系统论与科学发展观3.4.1 系统论的观点3.4.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3.4.3 系统论及科学发展观的启示3.5 管理学和新公共管理理论3.5.1 新公共管理理论3.5.2 超越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3.5.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启示3.6 本章小结第四章 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4.1 创新型城市的涵义和目标分析4.1.1 创新的内涵4.1.2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目标4.2 创新型城市的需求因素分析4.3 我国不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4.3.1 外部环境不利因素分析4.3.2 企业内部不利因素分析4.4 创新型城市对大学的需求4.4.1 创新型城市发展对大学的迫切期待4.4.2 21世纪创新型城市发展知识经济必然依靠大学的力量4.4.3 创新型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依靠教育竞争力的提升4.4.4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4.5 本章小结第五章 大学的使命及其对创新型城市的推动5.1 大学功能的变革与演进及其对所在城市发展的推动5.1.1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促进了城市的进步5.1.2 大学功能的第一次变革进一步满足国家和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5.1.3 大学功能的第二次变革确立了服务社会的理念5.1.4 大学功能变革的启示5.2 大学导引行为分析5.3 大学成为城市创新系统的核心5.3.1 大学应为城市发展重大"命题"寻求答案5.3.2 大学可以承担起我国城市创新系统的核心功能5.3.3 已有大学成为城市创新系统核心的案例5.4 大学在创新型城市发展进程中逐步取得导引地位5.4.1 大学创业功能的衍生使其成为城市创业的动力源5.4.2 大学正在成为所在城市的区域创新和创业的主角5.5 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是大学应承担的直接社会责任5.5.1 大学承担直接的社会责任的原因5.5.2 大学承担直接社会责任的原则5.5.3 大学承担直接社会责任的内容5.6 城市政府的支持是大学发挥创新创业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5.7 本章小结第六章 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体制与机制建设6.1 当前我国产学研联盟存在的问题分析6.1.1 产学研联盟的政府和市场推力小,激励机制不足6.1.2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6.1.3 产学研联盟合作的各方目标不一,缺乏协调6.1.4 缺乏公平合理的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6.1.5 产学研联盟中各方信息不对称6.1.6 中介机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6.1.7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合作各方缺乏信用6.1.8 产学研联盟成果转化的"二次创新"不够6.1.9 国内企业尚未能承担起联盟的主导地位和核心角色6.2 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组建6.2.1 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参与主体及其相互作用机制6.2.2 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的类型6.2.3 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组织形式6.3 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的运行机制建设6.3.1 管理和决策机制6.3.3 信任机制6.3.4 监督和评估机制6.4 产学研联盟的保障机制——政策与法律、法规建设6.4.1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6.4.2 国外产学研合作政策、立法的借鉴和启示6.4.3 国内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产学研合作或联盟的主要制约瓶颈6.4.4 现有政策对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瓶颈6.4.5 促进城市产学研联盟的政策与立法建议6.5 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6.5.1 成立人才联合培养机构,高校和企业积极互动6.5.2 产学研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6.5.3 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6.5.4 建立高级人才培养基地6.5.5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6.6 本章小结第七章 案例分析:7.1 杨浦区内产学研资源概况7.1.1 学科、科研资源优势突出7.1.2 一批强势学科支撑的大学科技园区已形成7.1.3 区域创新支持体系、投资软环境较为完善7.1.4 以科教为特征的公共社区建设初具成效7.1.5 丰富的传统工业资源创新发展7.1.6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7.2 同济大学在加强产学研联盟进程中的资源优势7.2.1 学科齐全,理工专业优势突出7.2.2 科研实力雄厚7.2.3 高端人才积聚7.2.4 国际资源丰富7.3 积极开展产学研联盟,推动创新型知识杨浦建设7.3.1 科研: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7.3.2 教育:为本区人员提供科技培训7.3.3 创业:共建高新企业、产业化基地7.4 发挥资源优势,创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之设计产业7.4.1 同济现象:从设计一条街、产业带到知识经济圈7.4.2 同济大学在环同济产业带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7.5 以同济大学为中心的环同济产业带成因的思考7.5.1 大学内部推力7.5.2 大学外部的引力7.5.3 产学研联盟对创建知识杨浦的杰出贡献与模范经验7.5.4 国康与赤峰:两个集群地带、两种成长模式7.6 本章小结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8.1 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8.2 论文的创新之处8.2.1 提出了以大学为导引的推动我国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战略构想8.2.2 提出和论证了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的论点,并设计了相应的体制和机制8.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致谢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 [1].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发展耦合机制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6(03)
- [2].国际化城市发展经验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提供借鉴[J]. 南方论丛 2015(06)
- [3].提升深圳的城市发展质量[J]. 南方论丛 2012(01)
- [4].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发展方式的历史演变[J]. 城市建筑 2019(27)
- [5].德国绿色智慧城市发展的启示[J]. 中国经贸导刊 2019(23)
- [6].浅析雾霾经济对安徽省城市发展影响及相关策略[J]. 商讯 2020(03)
- [7].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析——以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为例[J]. 邓小平研究 2019(06)
- [8].下一个十年 智慧城市发展的八大趋势[J]. 通信世界 2020(03)
- [9].关于培育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对策研究[J]. 中国商论 2020(05)
- [10].《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J]. 现代建筑电气 2020(01)
- [11].浅谈城市活力更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 居舍 2020(07)
- [12].城市发展与媒介演变[J]. 青年记者 2020(04)
- [13].通过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以资源丰富型城市鹤壁为例[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20(01)
- [14].“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与治理应实现四个突破[J]. 国家治理 2020(Z4)
- [15].大数据推动城市发展智慧转型——中国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探索“智慧”之道[J]. 大数据时代 2016(01)
- [16].体育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马拉松赛事为例[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 [17].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 天津科技 2020(07)
- [18].基于明代广州城水系演变浅析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J]. 中华建设 2020(06)
- [19].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0)发布[J]. 国际人才交流 2020(08)
- [20].新基建:智慧城市发展新动力[J]. 互联网经济 2020(06)
- [21].疫情不会改变城市发展路径[J]. 上海国资 2020(01)
- [2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报告[J]. 世界科学 2020(09)
- [23].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路径的“变”与“不变”[J]. 中国发展观察 2020(Z7)
- [24].文化助力城市发展的途径[J]. 中国国情国力 2018(12)
- [25].智能化城市发展中智能建筑的建设与应用[J]. 中国新通信 2019(04)
- [26].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16)
- [27].深圳气象融入城市发展[J]. 气象科技进展 2019(03)
- [28].城市发展集团资本运作思路探讨[J]. 中国市场 2019(30)
- [29].2019(第十四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郑州召开[J]. 城市规划通讯 2019(18)
- [30].文化、艺术与城市发展[J]. 艺术教育 2019(10)
标签:大学论文; 推动论文; 创新型城市论文; 发展论文; 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