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而有序地进行,就像生物体,城市也是一样。可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规模的物质形态建设呈现出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重的现象,城市的优秀文化遭到了极大的流失。于是在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无意义”现象,城市一旦失去了意义的依附,即使再完美的造型也难以与既有环境相融合。人们在城市中找不到归宿感,市民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也局限在必要性活动上,并在心底对这种失色的城市产生了抵触情绪,街道芭蕾消失了。可是在人们心中却充满了对过去、对文化、对传统的呼唤。就像人具有记忆一样,城市也同样拥有着它们的记忆。人如果没有了记忆,那么人将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而存在。同样,城市也是如此,当随着时间的迁移,一个城市若记忆消失的话,受到影响的将不单单是城市中的人们,城市自身也会出现失控的状态。可是记忆不像一个具体的实物可以永远存在,它是抽象的,很容易消失,因此记忆就跟空间联系起来了。因为在线性时间中漂泊无依并注定会消逝无踪的记忆,却可以凭借三维空间的结构性纽结而顽强抵抗,从而在时间中持久存在。记忆与空间一直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记忆空间化的保存方式一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记忆艺术中。因此,文章给出了城市记忆空间的概念,通过城市记忆空间来研究城市。第一部分,根据目前城市存在的面貌趋同、城市记忆破坏严重等现象,提出了以记忆为线索的分析方法,以及根据记忆的概念、属性和它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提出了“城市记忆空间”的概念;第二部分,详细地分析了城市记忆空间的类型、特征以及要素,从多角度对城市记忆空间进行剖析。第三部分,分析了城市记忆空间意景与表达。阐述了城市记忆空间中的空间形态和事件模式,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唤起。从城市记忆空间与人的关系入手,阐述城市记忆空间中人的记忆活动以及如何唤起记忆,得出城市记忆空间的特征表达。第四部分,提出了城市记忆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寻求一种在城市中延续城市历史和记忆以及文脉的方法。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图表目录1 绪论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1.1.1 研究的缘起1.1.2 研究的背景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的目的1.2.2 研究的意义1.3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1.3.1 研究的对象1.3.2 研究的内容1.4 研究的理论支撑1.4.1 现象学理论1.4.2 城市意象理论1.4.3 环境心理学理论1.5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框架1.5.1 研究的方法1.5.2 论文框架2 记忆与记忆空间的相关概念2.1 记忆的概念2.1.1 基本定义2.1.2 基本特征2.1.3 相关概念2.2 空间的概念2.2.1 空间2.2.2 城市空间2.2.3 场所2.3 记忆的时空关联2.3.1 记忆与时间2.3.2 记忆与事件2.3.3 记忆与空间2.3.4 记忆与文脉2.4 城市记忆空间的概念2.5 本章小结3 城市记忆空间的分类和特征3.1 城市记忆空间的分类3.1.1 按记忆主题分3.1.2 按空间形态分3.2 城市记忆空间的特征3.2.1 城市记忆空间的历时性和共时性3.2.2 城市记忆空间的联系性3.2.3 城市记忆空间的地域性3.2.4 城市记忆空间的文化性3.2.5 城市记忆空间的多样性3.2.6 城市记忆空间的集体性3.3 城市记忆空间的意义3.3.1 城市记忆空间的意义3.3.2 城市记忆空间的危机3.4 本章小结4 城市记忆空间的要素分析4.1 静态与动态要素4.1.1 静态要素4.1.2 动态要素4.2 形态与事件要素4.2.1 形态要素4.2.2 事件要素4.3 主体与客体要素4.3.1 主体要素4.3.2 客体要素4.4 场景要素4.4.1“场”要素4.4.2“景”要素4.4.3 综合要素4.5 本章小结5 城市记忆空间的意景与表达5.1 城市记忆空间的意景5.1.1 城市记忆空间的空间形态5.1.2 城市记忆空间的事件模式5.2 城市记忆空间的记忆储存5.2.1 感觉记忆5.2.2 短时记忆5.2.3 长时记忆5.3 城市记忆空间的表达5.3.1 场景再现5.3.2 场所体验5.4 对体验的记忆5.5 本章小结6 城市记忆空间的设计策略6.1 设计原则6.1.1 可达性6.1.2 参与性6.1.3 真实性6.1.4 地域性6.2 发展策略6.2.1 记忆要素的储存6.2.2 记忆要素的分析6.2.3 城市空间层面记忆再现6.2.4 建筑空间层面记忆再现6.2.5 环境景观层面记忆再现6.2.6 社会生活层面记忆再现6.3 实例分析6.3.1 渝中半岛记忆空间总体分析6.3.2 城市记忆空间评价分析——以洪崖洞为例6.4 本章小结7 结语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文脉论文; 城市记忆论文; 城市记忆空间论文; 记忆元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