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介孔纳米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体,药物运输,细胞毒性,生物成像
介孔纳米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敏,耿浩然,胡金霞,张琼,Godfred,Amfo,Agyekum[1](2019)在《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药物运输(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FITC),并研究了其在持续药物释放和生物示踪成像方面的应用。首先,采用一步法合成出MSNs-FITC,结合SEM、TEM、FT-IR、XRD和氮气吸附脱附等表征技术进行表征。其次,将抗癌药物阿霉素(DOX)负载到MSNs-FITC中。载药粒子的药物释放行为具有明显的pH依赖性,酸性环境加速释放速率。同时,体外细胞毒性测试表明MSNs-FIT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图像表明,MSNs-FITC可以进入细胞并具有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分析(FCM)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果。(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镀津,魏莉平,汪宏良[2](2019)在《乳糖酸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靶向肝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一种具有肝癌特异性的纳米药物载体,实现对肝癌细胞靶向释放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方法:本研究将具有肝癌特异性的配体乳糖酸(lactobionic acid,LA)修饰到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表面,合成具有肝癌靶向作用的纳米载体LA-MSN,然后用LA-MSN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形成具有肝癌特异性靶向杀伤作用的纳米药物DOX/LA-MSN。结果:细胞荧光成像以及细胞电子显微镜实验显示乳糖酸具有良好的肝癌细胞靶向作用并能有效转运DOX/LA-MSN纳米药物进入肝癌细胞。体外杀伤实验显示DOX/LA-MSN纳米药物在体外能够有效杀伤HepG2肝癌细胞,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表明LA-MSN纳米药物具有在体内靶向实体肝癌的能力。结论:DOX/LA-MSN纳米药物能够有效避免阿霉素药物非特异性的缺点,实现对肝癌靶向治疗,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纳米药物载体。(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19期)
尚宏周,王皓卿,孙晓然,韩利华,江悦[3](2019)在《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刺激响应型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氧化还原型释药、磁响应型释药、温度响应型释药、pH响应型释药、酶响应型释药和联合刺激响应型释药,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介孔二氧化硅粒子的功能化修饰以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聂文丹,杨齐凤,卢章辉[4](2019)在《介孔硅负载超细Pd纳米粒子催化甲酸分解脱氢》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酸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化学储氢材料,其释放的氢气能够供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使用,应用的关键是要寻找到具有优异性能的催化剂能够使得其在温和的温度调节下产氢.该文使用一步共还原法制备了表面氨基功能化负载的Pd纳米催化剂(Pd@NH_2-SBA-15).通过FT-IR、SEM和TEM等技术表征表明Pd@NH_2-SBA-15催化剂成功地被合成,尺寸约为2.1 nm的超细Pd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NH_2-SBA-15载体上.Pd@NH_2-SBA-15催化剂可用于催化甲酸分解制氢.结果表明:在室温下,Pd@NH_2-SBA-15催化甲酸分解产氢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初始转换频率(T_(OF))值为1 686 h~(-1),氢气选择性为90%.Pd@NH_2-SBA-15催化剂优异的催化性能主要归因于超细的Pd纳米粒子、嫁接到SBA-15上的氨基官能团,以及Pd纳米粒子与载体之间的协同增强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向思琪,操陈思,张福生,赵东[5](2019)在《pH响应海藻酸@介孔二氧化硅/阿霉素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利用静电吸附制备海藻酸包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药物传递体系,考察其在肿瘤细胞中pH响应释放性能。方法: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经氨基化修饰后载入盐酸阿霉素(doxorubicin,DOX),得到载药纳米粒子。载药纳米粒子表面的氨基能通过静电作用吸附海藻酸(alginate,SA)。海藻酸的吸附包裹能对介孔进行封堵,抑制药物的释放,在肿瘤组织偏酸性环境中,海藻酸与氨基的静电作用减弱,从纳米粒子表面脱落,药物能够顺利释放。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海藻酸成功包覆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海藻酸的包覆能有效抑制药物在pH 7. 4环境下释放。体外细胞抑制实验结果显示海藻酸的包覆能明显提升正常细胞293T的存活率,对肿瘤细胞HeLa细胞的影响较小。结论:海藻酸包覆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能在肿瘤细胞中进行pH响应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段北晨,徐鹏平,郭振,陈乾旺[6](2019)在《具有介孔结构的MnSiO_3@Fe_3O_4@C纳米粒子的制备以及作为pH响应的T_1-T_2~*双模MRI造影剂的研究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温和的方案制备了平均尺寸为120 nm,介孔结构的纳米粒子MnSiO_3@Fe_3O_4@C.粒子的细胞毒性微小,可以用作T_1-T_2~*双模MRI造影剂.酸性条件下MnSiO_3@Fe_3O_4@C释放出大量的Mn~(2+)缩短T_1弛豫时间,提高成像分辨率.超顺磁性的Fe304可以增强T_2对比成像,检测病变组织.类似于肿瘤微环境/细胞器的酸性PBS(pH=5.0)中Mn~(2+)的释放率达到31.66V,约为中性条件(pH=7.4)下的7倍.释放的Mn~(2+)通过内吞作用被细胞摄取,经肾脏排出,细胞毒性实验表明,MnSiO_3@Fe_3O_4@C具有低的细胞毒性,即使高浓度的200 ppm MnSiO_3@Fe_3O_4@C对HeLa细胞的毒性也相对较小.对荷瘤小鼠静脉注射定量MnSiO_3@Fe_3O_4@C后,可以观察到一个快速增强的对比成像,给药24 h后,T_1MRI信号显着增强,达到132%,而T_2信号则明显降低至53.8%,活体MR成像证明了MnSiO_3@Fe_3O_4@C可以同时作为阳性和阴性造影剂.此外,得益于介孔MnSiO_3优秀的酸敏感性,MnSiO_3@Fe_3O_4@C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药物载体,实现肿瘤的诊疗一体化.(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3期)
张伟[7](2019)在《氮掺杂介孔碳负载过渡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加氢反应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孔碳材料中氮杂原子或基团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改善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提高过渡金属纳米粒子(NPs)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进而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产生有利影响。本文通过使用不同的制备方法设计合成了以下四种不同的氮掺杂介孔碳负载过渡金属NPs催化剂,并应用于不同的加氢反应中,均取得了良好的催化加氢效果。(i)通过一锅法软模板自组装的制备方法,首先合成了棒状的氮掺杂有序介孔碳前体(as-NOMCs)。在800 ~oC氮气气氛下煅烧后,成功得到了具有高比表面积(~419 m~2 g~(-1)),大孔隙体积(~0.33 cm~3 g~(-1)),高氮含量(5.4 wt%)和介孔结构高度有序的棒状的NOMCs。将棒状的NOMCs用作于催化剂载体时,由于掺杂的氮原子或基团与钯(Pd)NPs的相互作用,Pd NPs可以均匀而稳定地分散在碳材料载体的表面和介孔结构中,得到Pd/NOMCs催化剂。Pd/NOMCs应用于氯酚类化合物的催化加氢脱氯时,催化剂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与其他负载的Pd基催化剂相比,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Pd/NOMCs对氯酚化合物的加氢脱氯反应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ii)以二氧化硅球为硬模板,通过一系列的合成步骤,制备了同时掺杂铁和氮双元素的介孔空心碳球(Fe-N/C),将其作为催化剂的载体来负载Pd NPs,而得到了Pd/Fe-N/C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298 K,H_2 1 atm),Pd/Fe-N/C对苯乙炔的液相选择性加氢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效果,在反应时间80 min时达到100%的苯乙炔转化率和96.2%的苯乙烯选择性。介孔空心碳球中掺杂的Fe、N与活性中心Pd间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影响催化剂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此外,Pd/Fe-N/C可以通过离心较为容易的回收,而且在多次循环利用后仍能保持相对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iii)通过在惰性气氛下高温煅烧叁聚氰胺和活性炭的混合物,制备得到了氮掺杂介孔碳材料(NC)。将其用作催化剂载体,同时负载铁系元素M(M=Fe,Co or Ni)和Pd NPs,制备得到了NC负载铁系元素改性的Pd催化剂(Pd-M/NC),并应用于苯乙炔的选择性加氢反应。结果表明,当Pd/M质量比约为1:1时,Pd-M/NC具有较好的催化反应性能。即使延长反应时间,催化剂对苯乙烯的选择性仍能保持在较好的水平。Pd-M/NC良好的催化效果可能与铁系元素对Pd的改性修饰和氮的掺入,以及它们之间的可能的协同作用有关。通过对催化剂进行详细的表征和对比试验,发现铁系元素对Pd的改性修饰和氮的掺杂会对催化剂催化性能产生有利影响。此外,Pd-M/NC在多次循环使用过程中仍可以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iv)在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的生长过程中,将银(Ag)引入钴(Co)基MOFs中,首先制备得到了不同的Co-Ag(n)-MOFs。通过高温热解/碳热还原Co-Ag(n)-MOFs过程,原位制备得到了一系列Co-Ag双金属NPs包裹在氮掺杂介孔碳层中的Co-Ag(n)@NC催化剂。由于氮掺杂介孔碳层对Co-Ag双金属NPs的保护作用,Co-Ag NPs在反应过程中不易发生聚集和浸出。Co-Ag(n)@NC在催化卤代硝基苯的选择性加氢反应时,表现出高效和稳定的催化活性,且没有明显的脱卤现象发生,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此外,联胺(N_2H_4?H_2O,生成副产物N_2和H_2O)或者氢气(H_2)均可作为绿色还原剂用来提供氢源。当Co/Ag含量比约为1:1时,Co-Ag(1:1)@NC表现出的最好的催化性能。此外,催化剂可以通过外加磁场加以回收循环使用,并在多次连续的循环测试中催化活性没有明显的降低。(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志霞[8](2019)在《金属纳米粒子/介孔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合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合成作为一种高度符合“原子经济性”的绿色合成技术,其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消耗最低能量实现高效率的生产,然而目前依然存在电极活性面积小、产物的选择性低等缺陷。因此需要发展更优异的电极材料来提高电合成反应的催化性能。介孔碳材料是一类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优良的导电性的多孔碳材料。高的比表面积能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优良的导电性、开放的孔结构有利于反应过程中物质的传输;碳基底的固定作用可阻止反应中金属纳米粒子的团聚。因此将具备较好催化活性的金属纳米粒子和介孔碳材料相结合制备新型的电催化剂,可能在电合成中具备较好的电催化性能。本论文以介孔碳为载体,结合活性较高的金属制备成金属纳米粒子/介孔碳复合电极材料。以芳香酮电催化加氢、卤代物电还原和CO_2电还原反应为探针,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电催化性能,并探索材料结构与催化性能关系。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介孔碳的合成原理,采用软模板法一步合成了高分散性的Ni纳米粒子/有序介孔碳复合材料。并通过对前驱体材料——高分子膜进行先压片后焙烧的处理即可简单便捷地获得稳定的块状结构。复合材料保持了体心立方有序结构,Ni纳米粒子部分嵌入碳孔墙壁且均匀分散,粒径较小(7-15 nm)。研究了搅拌时间、焙烧温度和前驱体压片压力等条件对材料物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 mol·L~(-1) TEABr-DMF/EtOH的溶液体系中,电流密度为1 mA·cm~(-2),电解电量为4 F·mol~(-1)时,复合材料可高选择性地(选择性:83%)电催化加氢对甲基苯丙酮为1-(4'-甲基苯基)-1-丙醇(产率:79%),且对其他芳香酮类底物有良好的普适性。分析材料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推测OMC的孔道可能对反应存在着空间限域作用。(2)为了进一步研究孔道对芳香酮类电催化加氢反应的限域作用,设计合成了新型孔径更小的微介孔C/Ti复合材料用于芳香酮的电催化加氢。所得的复合材料介孔与微孔并存,粒径均一细小的TiO_2纳米粒子(7 nm)高度分散且单个不重迭地排布于碳层内。实验表明,孔径更小的微介孔C/Ti复合材料,在苯丙酮的电催化加氢中展现了更好的选择性催化性能。优化反应条件过后,最高产率可达81%,此时1-苯丙醇选择性为84%。进一步证明孔结构对反应的限域作用。(3)将对卤代物的电还原具备较好的催化效果的金属Ag引入介孔碳中,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Ag含量,相同的介孔尺寸和孔容的纳米Ag/有序介孔碳复合材料。通过多种表征技术、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电解表征了不同Ag含量的Ag/OMC电极材料的物相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溴苄的电还原反应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优化反应条件过后,联苄的最高产率可达98%。分析材料结构与电解实验数据的关系,推测碳孔墙壁对较小纳米粒子存在遮蔽作用,适当的含量和纳米粒子尺寸是决定材料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4)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制备N杂有序介孔碳,且在纳米Ag/有序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基础上,一步合成了NOMC/Ag的复合功能化介孔碳电极材料。使用多种表征手段对所合成的复合材料进行详细的结构表征并推测其合成机理。通过CO_2吸脱附测试、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电解研究了N杂量和Ag含量对CO_2吸附性能和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的引入提高了复合材料对CO_2的吸附性能,促进Ag纳米粒子的均匀分散。复合功能化介孔碳材料对溴苄的电羧化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优化反应条件过后,最高羧化产物产率可达62%,远高于平板Ag和Ag/OMC电极。(5)将具备优异CO_2吸附性能的N杂有序介孔碳与Cu纳米粒子相结合,一步合成了负载Cu的氮杂介孔碳材料。所得的复合材料保持了体心立方有序结构,Cu纳米粒子高度分散在碳基底内。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Cu/NOMC修饰电极在水溶液中可直接电还原CO_2生成醇类小分子。通过线性伏安法和恒电位电解研究了低温焙烧和Cu含量对电还原CO_2反应的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CO_2的直接电还原表现出较好的电催化性能。优化反应条件过后,乙醇和正丙醇的总电流效率可达30%。(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朱玉[9](2019)在《还原响应的氟硼二吡咯/介孔硅球纳米粒子用于癌症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纳米尺寸的给药系统可以解决常规化疗药物水溶性差、缺乏靶向性、长循环时间短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肿瘤抑制效果且降低了药物的毒性。根据肿瘤微环境设计的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对肿瘤微环境的刺激产生响应而智能地控制药物释放。因此,科研工作者设计了大量的刺激响应性载体材料并用于肿瘤的治疗。本论文选用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材料,通过响应性基团将有机染料氟硼化合物BODIPY修饰到硅球表面,制备了智能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通过二硫键在介孔二氧化硅的表面修饰碘代BODIPY,并进一步将其PEG化,制备用于光动力治疗的纳米粒子MSNs-I2BDP-PEG。MSNs-I2BDP-PEG纳米粒子的粒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测量可知约是90nm。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可以很好地被细胞内吞,肿瘤细胞内的高浓度谷胱甘肽可以刺激二硫键断裂释放BODIPY进行光动力治疗,且具有很好的光动力治疗效果。2.通过一锅Passerini反应,将近红外荧光分子BODIPY 5和PEG-CHO修饰到MSN-SS-COOH的表面上来构建MSN-BDP-PEG纳米粒子。疏水的BODIPY可以将药物有效地锁定在介孔中,亲水PEG涂层增强了MSNs在水中的稳定性,硅球表面修饰的BODIPY 5聚集会导致荧光淬灭从而增强MSNs的光热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负载Dox的MSNs可以被肿瘤细胞内吞,肿瘤细胞内高浓度谷胱甘肽环境可以导致连接BODIPY和硅球的二硫键断裂,从而快速释放药物。光照条件下,BODIPY的光热治疗和药物的化疗协同作用,有效地抑制了肿瘤增长。(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段秉怡[10](2019)在《还原响应型介孔有机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介孔有机硅材料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理想的药物载体需要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以及合适客体分子大小的孔径。此外,最近研究表明载体的表面特征、长宽比会影响细胞对载体的摄取及内化速度。纳米尺寸(70-200 nm)的药物载体能够绕过一些生物屏障,并利用肿瘤组织增强渗透和保留效应(EPR),特异性地在肿瘤部位富集从而实现被动靶向。如果将具有独特刺激响应性的有机基团桥连在有机硅中,赋予药物载体刺激响应性,则可以减小抗癌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释放从而提高抗癌药物的利用率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本论文将具有还原响应性的二硫键引入介孔有机硅骨架,制备了两种具有新型结构的介孔有机硅纳米粒子,模拟肿瘤环境的控释实验表明我们所制得的介孔有机硅纳米粒子可以作为高效还原响应型药物载体,具体工作内容如下:第二章以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作为硬模板,采用生长诱导腐蚀的方法,1,2-双(叁乙氧基硅基)乙烷(BTEE)和1,2-双[3-(叁乙氧基硅基)丙基]四硫化物(BTES)作为有机硅源合成了具有双介孔的树枝状介孔有机硅纳米粒子(HDMONs)。HDMONs中二硫键的含量可以通过有机硅烷BTES来控制。HDMONs集中于2.0和9.0 nm的介孔孔径,可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2nm)和牛血清蛋白(BSA)(14 nm×4 nm×4 nm)两种客体分子。HDMONs表现出优异的药物固定量和包封率,DOX的固定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34 mg/g和93.6%。BSA的固定量和包封率为221 mg/g和44.2%。在模拟正常组织环境(磷酸盐PBS缓冲溶液,pH=7.4)中,最高释药率只有24%,模拟肿瘤环境(含10mM GSH的PBS缓冲溶液,pH=5.6)中,HDMONs到30 h时释放量可高达96%,与正常组织环境下的释药率相比提高近3倍。考虑到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的HDMONs可以通过EPR效应在肿瘤组织内富集,其有机骨架中的二硫键在肿瘤部位高浓度谷胱甘肽(GSH)的还原环境中发生断裂使得HDMONs致密的结构受到破坏,从而释放出客体分子,达到药物载体还原响应的控释效果,HDMONs作为还原响应型抗癌药物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叁章中以介孔二氧化硅螺旋纳米棒(mSiO_2)作为硬模板与无机硅源,1,2-双(叁乙氧基硅基)乙烷(BTEE)和1,2-双[3-(叁乙氧基硅基)丙基]四硫化物(BTES)为有机硅源,通过生长诱导腐蚀法,形成中空结构的管状介孔有机硅纳米粒子。由于存在手性传递,介孔有机硅纳米管(MONTs)获得一维螺旋的特征。纳米管的空腔通过孔壁上的介孔孔道与外界相连,为进一步提高化疗药物阿霉素DOX(<2 nm)的负载量提供了可能。MONTs长宽比、骨架中二硫键的含量可以通过改变前驱体投料比进行调节。所获得的MONTs可以拥有较高的比表面730 m~2/g和孔容1.07 cm~3/g,并表现出对抗癌药物阿霉素(DOX)极高的固定量(244 mg/g)和包封率(97.6%)。在模拟正常组织环境(磷酸盐PBS缓冲溶液,pH=7.4)的条件下,最高释药率只有16%;模拟肿瘤环境(含10 mM GSH的PBS缓冲溶液,pH=5.6)中,MONTs-5到30 h时释放率达到82%,与正常组织环境下的释药率相比提高近12倍。即使MONTs载体浓度高达100μg/mL,细胞存活率也高达94%,说明MONTs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考虑到MONTs可以通过EPR效应在肿瘤组织内富集,并在肿瘤部位高浓度谷胱甘肽(GSH)的还原环境中响应控释,MONTs作为还原响应型抗癌药物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介孔纳米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合成一种具有肝癌特异性的纳米药物载体,实现对肝癌细胞靶向释放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方法:本研究将具有肝癌特异性的配体乳糖酸(lactobionic acid,LA)修饰到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表面,合成具有肝癌靶向作用的纳米载体LA-MSN,然后用LA-MSN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形成具有肝癌特异性靶向杀伤作用的纳米药物DOX/LA-MSN。结果:细胞荧光成像以及细胞电子显微镜实验显示乳糖酸具有良好的肝癌细胞靶向作用并能有效转运DOX/LA-MSN纳米药物进入肝癌细胞。体外杀伤实验显示DOX/LA-MSN纳米药物在体外能够有效杀伤HepG2肝癌细胞,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表明LA-MSN纳米药物具有在体内靶向实体肝癌的能力。结论:DOX/LA-MSN纳米药物能够有效避免阿霉素药物非特异性的缺点,实现对肝癌靶向治疗,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纳米药物载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孔纳米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陈敏敏,耿浩然,胡金霞,张琼,Godfred,Amfo,Agyekum.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药物运输(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2].王镀津,魏莉平,汪宏良.乳糖酸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靶向肝癌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9
[3].尚宏周,王皓卿,孙晓然,韩利华,江悦.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9
[4].聂文丹,杨齐凤,卢章辉.介孔硅负载超细Pd纳米粒子催化甲酸分解脱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向思琪,操陈思,张福生,赵东.pH响应海藻酸@介孔二氧化硅/阿霉素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9
[6].段北晨,徐鹏平,郭振,陈乾旺.具有介孔结构的MnSiO_3@Fe_3O_4@C纳米粒子的制备以及作为pH响应的T_1-T_2~*双模MRI造影剂的研究应用(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7].张伟.氮掺杂介孔碳负载过渡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加氢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9
[8].张志霞.金属纳米粒子/介孔碳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合成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朱玉.还原响应的氟硼二吡咯/介孔硅球纳米粒子用于癌症治疗[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段秉怡.还原响应型介孔有机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标签: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体; 药物运输; 细胞毒性; 生物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