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甜高粱(Sorghum bicolor(L.) Moench)也叫芦粟、甜秫秸、甜秆和糖高粱,为粒用高粱的一个变种,由于它生物产量极高,栽培容易,用途很广,加之它茎秆中所含的糖极易转化为酒精,而酒精又是汽油的代用品,因而将甜高粱作为一种能源作物栽培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本实验利用吉林市农科院自有品种九甜梁1号,分别采用固体和液体发酵工艺对甜高粱制取乙醇的工艺进行探索,并进行了糖汁的保存时间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高粱固体发酵工艺的最佳条件是:入池温度为18℃,发酵时间为72h,酵母添加量为1.5‰,茎秆锤度为20°Bx。2.甜高粱汁液液体发酵工艺的最佳条件是:酵母添加量为1‰,发酵时间为72h,茎秆锤度为22°Bx,发酵起始pH值是4.6。3.探索出适宜的甜高粱配套生产技术,其最大可加工时间为6个月,冻秆保存时间为5个月。4.把汁液调酸到pH4.0时,保存时间可以延长到一个月左右,而且经过中途的适当调酸,仍然可以延长保存时间,长达61天。在进行大量相关试验的同时,通过科学地选用甜高粱品种提高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改进甜高粱茎秆制取粗乙醇的简易固态发酵法的设备、完善工艺技术;利用北方独特的冬季自然条件开展甜高粱茎秆贮藏技术的研究;连续2年在广大农村建立甜高粱生产示范基地,建立甜高粱高产、高糖栽培示范田并进行实地生产加工粗乙醇,并与乙醇生产企业合作,生产的粗乙醇由企业进行精馏。破解了多项技术瓶颈,基本实现了甜高粱种植、粗乙醇加工,乙醇生产企业三者的有效对接。极大地促进了甜高粱茎秆加工乙醇项目的产业化,也为生物质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甜高粱茎秆持汁性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9(05)
- [2].水洗预处理对甜高粱茎秆酵渣燃料性能改善试验研究[J]. 太阳能学报 2017(01)
- [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定甜高粱茎秆糖分的方法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4].土壤盐分胁迫对甜高粱茎秆糖分积累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5].甜高粱茎秆风干贮藏后不同时期的发酵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01)
- [6].甜高粱茎秆在冷冻条件下含糖量的变化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06)
- [7].甜高粱茎秆汁液成分分析及浓缩贮藏的试验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01)
- [8].不同品种甜高粱茎秆中糖分积累规律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1)
- [9].甜高粱茎秆汁营养成分分析及饮料制备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 2011(03)
- [10].施肥对重茬甜高粱茎秆品质性状的影响[J]. 天津农林科技 2011(06)
- [11].施肥对重茬甜高粱茎秆品质性状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6)
- [12].甜高粱茎秆糖产量形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8(03)
- [13].中国甜高粱茎秆制取乙醇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05)
- [14].甜高粱茎秆糖度分析方法对消耗的影响[J]. 酿酒 2010(03)
- [15].能源甜高粱茎秆节间锤度变化规律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0(05)
- [16].国内首套甜高粱茎秆制乙醇装置投产[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02)
- [17].甜高粱茎秆糖分及发酵制取乙醇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13(01)
- [18].甜高粱茎秆汁液锤度与可发酵糖含量的关系[J]. 核农学报 2013(07)
- [19].甜高粱茎秆制乙醇中原料粉碎粒度对固体发酵的影响[J]. 酿酒 2012(05)
- [20].甜高粱茎秆含糖量的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科学 2011(06)
- [21].甜高粱茎秆贮存方式及形状变化的研究[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09(06)
- [22].“甜秆”变成新能源[J]. 地火 2008(04)
- [23].甜高粱茎秆制乙醇中营养盐对固体发酵的影响[J]. 酿酒 2013(03)
- [24].甜高粱茎秆水分对固体发酵的影响[J]. 酿酒 2012(02)
- [25].甜高粱茎秆乙醇全生命周期分析[J]. 农业机械学报 2011(06)
- [26].甜高粱茎秆制乙醇中酵母加量对固体发酵的影响[J]. 酿酒 2013(04)
- [27].甜高粱茎秆含糖量遗传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11(02)
- [28].论述甜高粱茎秆汁液发酵制取乙醇[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4)
- [29].甜高粱茎秆汁液发酵酒精的研究[J]. 广西轻工业 2010(12)
- [30].甜高粱茎秆汁液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