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我国北方天然草原主要的烈性毒草和水土保持植物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对象,对醉马草微卫星引物开发、遗传多样性、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抗寒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低温胁迫条件下醉马草种子的萌发试验,明确了内生真菌可以提高醉马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促进胚根、胚芽的生长,在10℃低温胁迫条件下,醉马草E+植株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胚芽和胚根长显著高于E-植株(p<0.05)。2.通过对醉马草幼苗的长期低温生长试验,明确了内生真菌能够明显的促进E+植株的地下生物量的积累(p<0.05),增加或者维持醉马草的地上生物量,引起生物量格局的重新分配—使植株根冠比增大,使植株抗寒能力增强。3.通过对醉马草幼苗在短期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表明:低温胁迫下醉马草的渗透调节系统,膜系统及光合系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5℃条件下,抗寒能力较强的醉马草带菌(E+)植株在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CAT等酶活性、Fv/Fm值方面均高于不带菌(E-)植株(p<0.05)。4.通过对醉马草成株的田间自然越冬试验,明确了内生真菌能够明显促进E+植株的越冬存活率和返青再生能力。5.通过磁珠富集文库法成功开发了12对醉马草SSR引物,且证明其中90%的引物可以成功应用于芨芨草属其它禾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6.通过应用6个微卫星座位,对8个醉马草自然居群共计8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表明,醉马草遗传分化程度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SSR标记的UPGMA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表明,8个醉马草自然居群能按照采集地点的不同分为新疆和甘宁青两组,地理距离与醉马草的遗传距离呈显著正相关(p<0.05)。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第一章 文献综述1.1 醉马草的研究进展1.1.1 醉马草的生物学特性1.1.2 醉马草的分布1.1.3 醉马草的毒性1.1.4 醉马草的防治措施1.1.5 有关醉马草与内生真菌共生的研究1.1.6 有关醉马草的其他研究1.2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抗寒性研究进展1.3 SSR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1.3.1 遗传多样性概述1.3.2 微卫星标记技术1.3.3 微卫星引物的建立方法第二章 内生真菌对醉马草抗寒性的影响2.1 低温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2.1.1 材料与方法2.1.2 结果与分析2.1.3 讨论2.2 低温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对醉马草幼苗抗寒性的影响2.2.1 材料与方法2.2.2 结果与分析2.2.3 讨论2.3 醉马草成株的田间抗寒性2.3.1 材料与方法2.3.2 结果与分析2.3.3 讨论第三章 醉马草微卫星引物的建立3.1 试验材料3.2 技术路线3.3 试验方法3.3.1 基因组DNA的提取3.3.2 总DNA酶切3.3.3 酶切产物连接3.3.4 杂交3.3.5 富集3.3.6 富集产物扩增3.3.7 T-vector连接3.3.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连接产物转化3.3.9 阳性克隆的鉴定3.3.10 测序及重复序列位置的确定3.3.11 引物设计3.3.12 优化与检测设计的引物3.4 结果与分析3.4.1 醉马草DNA提取3.4.2 总DNA酶切结果3.4.3 酶切产物连接与检测3.4.4 包含简单重复序列DNA富集的富集与扩增检测3.4.5 目的片段DNA的T-vector连接、转化以及阳性克隆鉴定3.4.6 测序及重复序列位置的确定3.4.7 引物设计及多态性检测3.5 羽茅微卫星引物的开发3.6 讨论第四章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醉马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4.1 试验材料4.2 试验方法4.2.1 醉马草总DNA的提取4.2.2 SSR引物选择4.2.3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4.2.4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4.2.5 数据统计分析4.3 试验结果4.3.1 SSR标记在醉马草天然群体中的多样性4.3.2 居群内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4.3.3 醉马草各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分析4.3.4 居群间的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相关性4.3.5 聚类分析4.3.6 AMOVA分析结果4.4 讨论第五章 结论参考文献项目资助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醉马草论文; 内生真菌论文; 抗寒性论文; 微卫星引物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