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使字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让”字句,“使”字句,辨析,偏误
汉语使字句论文文献综述
董凯宁[1](2019)在《中亚留学生学汉语“让”、“使”字句辨析和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学界对“让”和“使”字句的偏误研究可以追溯到李大忠的着作《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这本着作是我国国内最早对汉语语法偏误进行的研究,基本涵盖了留学生所出现的语法偏误项目。其中,他指出了“使”字句是留学生产生偏误较高的语法项目,并且搜集了来自8个国家的留学生偏误进行分析,将“使”字兼语句分成叁大偏误类型。学者们对“让”和“使”字句的偏误研究也做出了颇多贡献。总体来说,学界对于“让”和“使”字句的研究众多,但对其没有统一的认识,比如“让”具体有几种义项、“使”的词性是什么,这些都存在争议;其次,偏误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特殊性,偏误的类型是否有统一的划分?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作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将“让”和“使”字兼语句的句型简单概括为“N1+让/使+N2+V”,进一步分析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叁个角度对“让”和“使”字兼语句进行辨析,概括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此外,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本人对中亚留学生“让”和“使”字兼语句的掌握情况作出分析,中亚留学生对表致使义的“让”和“使”,表使令义和表允许(任凭)义的“让”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本人搜集了“让”和“使”字句的偏误,分别从词汇、句法、语篇进行分类,试图通过两种语言的比较以及其他方面找出产生偏误的原因。根据以上的研究,本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更好地帮助中亚留学生习得“让”和“使”字句,从而减少出现偏误的概率。(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5)
吴平,田兴斌[2](2018)在《汉语致使句的语义推衍:以“使”字句和“把”字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使"字句和"把"字句是现代汉语表示致使语义的两个重要句式,二者具有一定的转换关系但又有不同。本文在形式化的事件语义理论框架下,对表示致使义的"使"字句和"把"字句进行了细致的事件结构分析及语义推衍。我们发现,表示致使义的"使"字句和"把"字句,不论句法上表现为单句、从单句向复句转化过程的中间阶段句式,还是复句,在语义上都呈现复合事件结构,其中"使"字句是两个子事件的合取,"把"字句则包含合取加嵌套的复杂事件结构。通过对比两类句式的事件语义结构我们还发现,有可能形成替换关系的是事件致使类的"使"字句和"把"字句,以及个体致使关系类"使"字句与客体指向"把"字句,且第二个原子事件表示完成。二者所表示的语义亦存在细微差异,前者的致事表原因,而后者的致事表外力。(本文来源于《逻辑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刘婧,李福印[3](2017)在《力动态视角下汉语“使”字句的语义构建——一项基于语料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Wolff提出的力动态模型,结合莫言14部小说中的200条语料探讨"使"字句的深层语义构建与表层表达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对这一语义组成成分的原型和非原型构建进行阐释。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的表层元素"使"在深层语义上可以构建致使、使能、阻止叁类不同的语义元素;(2)深层语义构建的致使类、使能类和阻止类原型的主要特征为致使结果产生或未产生的确定性。这一调查旨在验证和发展Wolff对致使构式语义构建的研究,也为认知语言学面临的"同一形式多种用法"的挑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语言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邓雪琴[4](2015)在《汉语教学中“使”字句与“把”字句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把"字句与"使"字句是汉语中比较常用而且典型的句型。语料统计显示,民族学生容易将"把"与"使"混用,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辨析这两种句式的特点。(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22期)
罗婷[5](2015)在《留学生汉语“使”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致使句,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使用频率很高。然而,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留学生对该句式的习得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将汉语中“使”字句的本体研究与在二语教学中的习得分析相结合,试着揭示出留学生汉语“使”字句的习得特点和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文章一共包括六部分。第一章论述留学生“使”字句的习得现状,认为有必要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使”字句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减少其使用的错误率,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接着在第二章,主要谈到“使”字句的句法结构及语义特征,同时对比分析了留学生容易混淆的“使”字句的同义句式“让”字句和“把”字句。通过“使”字句、“让”字句、“把”字句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对比,陈述它们之间在使用上的差异,为留学生正确使用“使”字句提供理论基础。第叁章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依托,检索出语料中“使”字句的偏误例句,分析后发现留学生“使”字句的偏误情况较为复杂,总结归纳为遗漏、误用、误加、语义替代、冗余、错序六个方面,并依次对这些偏误类型的偏误率进行了统计。第四章根据语料中的误用偏误设计问卷测试,并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和阐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留学生“使”字句习得偏误产生的原因。学生之所以会产生习得偏误不仅受到母语和目的语知识的影响,同时也有教材编排的影响。所以第五章根据偏误原因,具体从教材编排和教师教学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对对外汉语中的“使”字句教学有所启示。最后总结全文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袁洋[6](2015)在《针对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使”字句教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致使”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语义概念,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使”字句是致使句的一种,但往往不作为二语教学的重点,前人也大多只进行本体研究,较少考察学生的二语习得情况。但通过对语料库的统计发现,中级水平留学生习得“使”字句的偏误率较高,所以有必要对留学生习得“使”字句的情况进行考察,更有必要研究适合“使”字句的教学方法。本文首先对“使”字句的语义、句法和语用进行简要概括,以正确认识“使”字句并据此编制实验所需材料;其次,对学习者在实验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产出的“使”字句进行偏误分析,概括出句式和构成成分偏误两种偏误类型,总结出语际偏误、目的语规则泛化和教学、教材错误引导叁种偏误原因;最后,运用显性接受式教学和显性发现式教学分别对两组被试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显性发现式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显性接受式教学在教学效果的保持上有一定优势,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叁点针对“使”字句的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5-04-01)
孙冬惠[7](2014)在《外国留学生汉语“使”字句教学与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外汉语的特殊句式一直是留学生习得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使"字句,研究重点包括两方面:一是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辨析"使"字句与"叫""让""把"特殊句式;二是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全面分析留学生习得"使"字句时容易出现的各种偏误现象,归纳其偏误类型,分析其偏误原因,并指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4年02期)
文婧[8](2012)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使”字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句式能表示致使意义,如:“使”字句、“让”字句、“叫”字句、部分“把”字句等等。在日常交流中,那些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使用“使”字句的频率比较低;在书面表达中,由于“使”字句、“让”字句、“叫”字句、“把”字句都可以表致使义,学习者经常将这几种句式相互混用。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使”字句的语义特征及使用特点掌握不够。本文在对“使"字句及其同义句式“让”字句、“叫”字句、“把”字句进行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它们在句法语义以及使用上的差别。同时还结合留学生在“使"字句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对“使”字句教学提供建议。在第二章中,笔者首先结合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使”字句进行了解释。致使是一种施力图式,由两个事件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两个事件是指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四个基本要素是指致使者、被使者、致使力和致使结果。致使事件由致使者通过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被使事件则由被使者产生致使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施力图式的隐喻扩展也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语言习得“先意义再形式”的逻辑顺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还是倾向于从“使”的意义出发,将其看做是表致使义的特殊动词。再次笔者还分析了致使者、被使者、致使力和致使结果这四个要素,总结出“使”字句的语用意义是表示致使,强调的是致使事件对被使事件的致使作用。最后通过搜集“使”字句否定形式的语料发现:在实际使用中,在“使"前直接加“不”来表达“使”字句否定形式的情况是存在的;同时“使”字句的否定形式否定的是被使者的动作和状态,而不是否定“使”这个致使动作。在第叁章中,笔者对“让”字句进行了分类,并分别分析了叁类“让”字句语义构成。在此基础上,从致使者的意图、被使者的自控度、致使结果的已然性和未然性、致使性四方面对“使”字句、“让”字句、“叫”字句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总结出:在语用方面,“使"字句只能表陈述语气,而“让”字句、“叫”字句除了可表陈述语气还可以表疑问、祈使、感叹语气。除此之外,文章还对“使”字句和“把”字句的句法构造和语义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在第四章中,笔者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使”字句及同义句式的情况进行了测试,同时结合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里的资料,总结了学习者在“使”字句习得过程中出现的成分遗落、成分误加、成分错误、“使”字句与“让”字句、“把”字句混用这四类偏误。最后从工具书、教材、目的语、母语等方面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黄姝[9](2011)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字句是表示致使意义的典型句式,使用频率高,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并未受到重视,因此该句式的偏误率较高。本文基于“叁个平面”语法观,利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以定性定量的方式对现代汉语“使”字句A段、“使”字、B段及C段分别进行了句法考察,以求在本体研究上有所突破,从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该语法点的教学。“使”字句的语义方面,文章研究了“使”字句致事、役事、致使力和致使结果四个语义要素,并总结出“使”字句[+静态性],[+非自主性]和[+已然性]的叁个语义特征。针对留学生易混淆的几个相似句式,文章将“使”字句分别与使动句、“把”字句、“让/叫/令”字句这几种做了比较分析。基于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归纳并分析了留学生“使”字句的偏误例句,发现偏误主要分布在遗漏偏误和误代偏误中,其中“使”字句中段遗漏出现比率较高;句式误代是误代偏误中出现频率较多的类型;而误加和错序偏误所占比例较少。最后考察了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及教材中“使”字句教学内容,针对“使”字句教学点出现较晚及讲解不详细等问题对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师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1-06-01)
马向颖[10](2010)在《基于致使范畴的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力求在丰富的语料的前提下,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在致使的范畴下来解释“使”字句的语义特征及句法表现。本文首先对致使进行了认知上的解释。它是一个“双事件结构”,又是一种施力图示,可以通过人类的隐喻机制拓展到抽象的认知领域。其次从“使”字句表达的致使情景为出发点,分析了致使者、被使者和结果的语义特征,用“事件域认知模型”和“有界无界”理论来解释句法上的特点。用致使者的意愿,被使者的控制度和结果的已然性未然性这叁个语义参项分别考察“使”字句和使令句差别。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找出“使”、“让”、“叫”从表达使令义到表达致使义的发展轨迹,“使”字句和使令句不论从句法上还是语义上看都是两种句式的差别。最后,结合第二语言教学,通过“可接受判断测试”,得到学习者在习得“使”字句时的一些习得轨迹。从教材位置、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输入不足四个方面总结出汉语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并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法和课堂练习方面给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0-03-08)
汉语使字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字句和"把"字句是现代汉语表示致使语义的两个重要句式,二者具有一定的转换关系但又有不同。本文在形式化的事件语义理论框架下,对表示致使义的"使"字句和"把"字句进行了细致的事件结构分析及语义推衍。我们发现,表示致使义的"使"字句和"把"字句,不论句法上表现为单句、从单句向复句转化过程的中间阶段句式,还是复句,在语义上都呈现复合事件结构,其中"使"字句是两个子事件的合取,"把"字句则包含合取加嵌套的复杂事件结构。通过对比两类句式的事件语义结构我们还发现,有可能形成替换关系的是事件致使类的"使"字句和"把"字句,以及个体致使关系类"使"字句与客体指向"把"字句,且第二个原子事件表示完成。二者所表示的语义亦存在细微差异,前者的致事表原因,而后者的致事表外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使字句论文参考文献
[1].董凯宁.中亚留学生学汉语“让”、“使”字句辨析和偏误分析[D].新疆大学.2019
[2].吴平,田兴斌.汉语致使句的语义推衍:以“使”字句和“把”字句为例[J].逻辑学研究.2018
[3].刘婧,李福印.力动态视角下汉语“使”字句的语义构建——一项基于语料的调查[J].语言学研究.2017
[4].邓雪琴.汉语教学中“使”字句与“把”字句辨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
[5].罗婷.留学生汉语“使”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
[6].袁洋.针对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使”字句教学实验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7].孙冬惠.外国留学生汉语“使”字句教学与习得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
[8].文婧.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使”字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9].黄姝.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
[10].马向颖.基于致使范畴的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