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初期肌酸激酶活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美凤[1](2021)在《磷酸肌酸钠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he Refractory Schizophrenia,TRS)一般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对一般抗精神药物治疗反应不佳。临床多采用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着,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仍不明确。磷酸肌酸是高能磷酸基的暂时储备,主要储存于需能较高的骨骼肌、心肌和大脑等部位,能够在肌酸激酶的作用下,将其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快速生成ATP,为机体供能。临床上多用于骨骼肌和心肌保护,本研究探讨磷酸肌酸钠对大脑的作用,观察其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MECT治疗后的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本院精神科收住入院的6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8-65岁,体重45-80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磷酸肌酸钠组(CPS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患者进入治疗室后开放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予以阿托品1mg静脉推注,然后缓慢予以丙泊酚1.5~2mg/kg静脉推注,待患者失去意识,观察睫毛反射消失后,予以氯化琥珀胆碱l~1.5mg/kg静脉推注,同时采用面罩和100%氧气辅助通气,待全身肌肉颤动消失后,置入口腔保护器,将涂有导电冻胶的电极紧密置于患者头部和双侧颞部进行通电治疗,通电时间约2~3秒。在MECT治疗前30min,CPS组静脉输注磷酸肌酸钠15mg/kg(溶于100ml生理盐水),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均30min内输注完毕。所有患者共进行8次治疗,于第1次行治疗前和第8次治疗结束24小时后,在相同时间段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评价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的变化情况,并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情况,并在量表评价结束后的相同时间段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浓度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AN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清BDNF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PANSS量表评分及血清BDNF浓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RBAN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实验组治疗后RBAN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RBANS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MECT治疗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但对认知功能会产生损害作用,磷酸肌酸钠可以抵抗MECT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独特的提供外源性能量、稳定细胞膜、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杜雪萍[2](2020)在《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及比较》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各组数据比较分析,探讨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的影响,并进行量化比较,从而为临床调整抗精神病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广济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2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实验需求分为6组,分别为奥氮平10mg组(30例)、奥氮平15mg组(36例)、奥氮平20mg组(40例)、利培酮3mg组(35例)、利培酮4mg组(45例)、空白组(35例)。总疗程为3个月。通过各组数据分析,比较观察血清学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电图(心律失常、ST-T异常,QT间期延长);心脏彩色多普勒(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等检查结果。结果:1.血清学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比较: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高于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空白组;奥氮平20mg组高于奥氮平1O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比较: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高于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空白组;奥氮平20mg组亦高于奥氮平10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学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磷酸肌酸激酶(CK)比值、血清学肌钙蛋白I(cTnI)比较:6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电图比较: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空白组;奥氮平20mg组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奥氮平10mg组;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比较:奥氮平1O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奥氮平20mg组与奥氮平1Omg组、利培酮3mg、利培酮4mg组、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和利培酮这两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上都能获得较理想的疗效,能改善临床症状。奥氮平对患者血清学中AST、LDH、NT-proBNP、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均有影响,且随着奥氮平的剂量增加对心血管安全性的影响增大。利培酮对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亦有影响。相比之下,奥氮平比利培酮对心血管的影响较大。故临床应准确把握给药剂量与疗程,坚持合理用药,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对于心血管风险较大的患者,不建议大剂量使用奥氮平。
章晓雅[3](2020)在《神经调节蛋白1下游调控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miRNA发现》文中指出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大脑功能紊乱疾病,总体发病率接近1%。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细胞神经递质调节紊乱、遗传基因突变所致神经发育异常、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等因素与精神分裂症发生密切相关。线粒体作为调控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重要细胞器,在神经递质合成释放、神经干细胞分化发育等重要环节都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组离体试验研究首次发现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奥氮平在神经调节蛋白1(NRG1)介导下对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功能障碍具有显着治疗作用。为从整体动物水平验证奥氮平以上线粒体保护作用与NRG1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下游调控机制开展了本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本组采用CRISPR/Cas 9技术构建了NRG1整体敲除(NRG1 KO)小鼠模型,分别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验证了脑内NRG1表达水平;设立野生型组(WT)、MK801组、NRG1 KO组、NRG1 KO+Olanzapine组,分别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自发活动、前脉冲抑制(PPI)法检测感觉门控功能、社交实验检测小鼠社交能力、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对小鼠行为学进行评价;使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线粒体超微结构,使用钙离子诱导线粒体肿胀法评价脑线粒体膜通透性变化情况,并探究奥氮平对NRG1导致的线粒体异常的作用。通过以上研究从整体动物水平验证了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与NRG1的关系。本组前期研究显示NRG1通过转录后调控方式调控下游线粒体功能变化。为此在第二部分中,本课题组采用miRNA测序技术对NRG1 KO小鼠脑组织中显着变化的miRNA分子进行了无偏差测序,并进一步采用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从发生极显着变化分子中锁定与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miR-143-3p;采用qRT-PCR分别在NRG1 KO小鼠脑组织,SH-SY5Y细胞系和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三个水平验证了NRG1与miR-143-3p表达的关系;在SH-SY5Y细胞系和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水平建立miR-143-3p mimic和miR-143-3p inhibitor模型,采用MitoSOX Red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ROS,JC-1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明确了miR-143-3p对线粒体功能的调控作用;最后本组还验证了奥氮平对miR-143-3p的调控作用,并明确了该作用与NRG1的相互关系通过以上研究分别从离体和整体水平明确miR-143-3p是NRG1下游调控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功能紊乱的重要靶点。为进一步明确miR-143-3p调控线粒体功能的直接靶标,在第三部分中对miR-143-3p过表达神经细胞进行mRNA测序;结合文献初筛测序结果中发生极显着性下调具有线粒体调控作用靶基因,并采用qRT-PCR进行验证;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探针法锁定miR-143-3p靶基因线粒体肌酸激酶1B(CKMT1B);使用Western Blot和免疫染色法进一步验证miR-143-3p与CKMT1B的调控关系。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miR-143-3p调控线粒体功能的靶基因,为后续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功能直接靶点研究奠定了基础。结果:在第一部分中与WT组相比,NRG1 KO小鼠出现了与MK801组相似的显着性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学改变,其中包括前脉冲抑制(P<0.05),自发活动量升高(P<0.05)和社交功能障碍(P<0.05),但对学习记忆功能并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与前期离体试验结果一致的是NRG1 KO鼠脑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显着改变,其双层膜结构间隙变宽,内容物电子云密度显着降低,较WT组,NRG1 KO鼠离体脑脏线粒体对钙离子诱导的线粒体肿胀变化不敏感(P>0.05);奥氮平显着改善MK801诱导的小鼠神经行为与线粒体形态与功能改变(P<0.05)却对NRG1 KO导致的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异常和线粒体损伤无效。以上结果从整体动物水平证明了NRG1是调控奥氮平发挥抗精分样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关键靶点。在第二部分中,miRNA-seq结果显示与WT相比,NRG1 KO小鼠脑组织中有46个miRNAs表达上调,143个miRNAs表达下调(P<0.05),经NRG1 KO鼠脑组织以及SH-SY5Y细胞和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NRG1 KD模型qRT-PCR验证,miR-143-3p被初步认定为NRG1下游具有潜在线粒体调控作用关键靶标(P<0.05);miR-143-3p mimic和miR-143-3p inhibitor模型结果显示,较control组,miR-143-3p低表达细胞出现了显着的线粒体功能损伤,包括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P<0.05);重要的是1、10μM奥氮平NRG1依赖性升高miR-143-3p表达水平,且可有效抑制miR-143-3p低表达所致的线粒体ROS水平升高及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miR-143-3p是NRG1通路下游参与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关键靶点之一。在第三部分中,miR-143-3p过表达神经细胞mRNA测序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ATP酶活性的负调控(GO:0032780)、心肌细胞的收缩与信号传导(GO:0086002)和突触组织的功能(GO:0050808)等重要信号通路发生了显着变化(P<0.05),该结果进一步佐证第二部分中有关miR-143-3p调控神经细胞能量代谢相关;在有显着改变的基因中结合文献调研初步筛选获得线粒体肌酸激酶1B(CKMT1B)与PAPPA候选mRNA,通过SH-SY5Y细胞和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miR-143-3p mimic和miR-143-3p inhibitor模型qPT-PCR验证,在miR-143-3p过表达发生显着性下调靶基因中筛选获得线粒体肌酸激酶1B(CKMT1B)(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143-3p低表达可以使CKMT1B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探针试验结果显示,与CKMT1B/miR NC相比,CKMT1B/miR-143-3p mimic组荧光强度显着降低(P<0.01),而CKMT1B/miR-143-3p inhibitor组荧光强度显着升高(P<0.01),该结果证明CKMT1B为miR-143-3p靶基因;Western Blot和免疫染色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以上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奥氮平可以显着降低miR-143-3p inhibitor所导致的CKMT1B细胞蛋白水平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CKMT1B是miR143-3p的靶基因,其可能介导了奥氮平抗精分样线粒体功能紊乱的作用。结论:NRG1通路下游miR-143-3p是调控奥氮平抗精分样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关键靶点之一,其线粒体调控靶基因是CKMT1B,该靶标是否参与了奥氮平的抗精分药理作用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精分样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分子机制的认识,发现了miR-143-3p这一潜在的奥氮平疗效关联性分子标记物,为后续临床精分患者分子分型以及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高慧敏[4](2020)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7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患者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50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程、住院期间用药情况,及入院时、2周末、4周末、6周末、8周末心电图和心肌酶等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组(氯氮平组、奥氮平组、利培酮组、喹硫平组、阿立哌唑组、氨磺必利组和齐拉西酮组)均出现心电图异常,其中以缺血性变化(ST-T改变、T波改变、ST段改变)最为常见,其次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QTc间期延长和心律不齐。氯氮平组心率在2周末升高,奥氮平组、阿立哌唑组在4周末开始升高,一直持续到8周(F=5.841,P=0.003;F=4.195,P=0.009;F=3.108,P=0.017);利培酮组和氨磺必利组患者心率自2周末出现降低,一直持续到8周末(F=7.256,P=0.001;F=8.293,P=0.000);奥氮平组、喹硫平组、齐拉西酮组和阿立哌唑组患者心率无明显变化。氯氮平组、氨磺必利组、喹硫平组和齐拉西酮组患者,QTc间期自2周末出现延长,一直持续到8周末(F=3.582,P=0.014;F=6.115,P=0.000;F=5.865,P=0.001;F=9.043,P=0.000)。氯氮平组出现缺血性改变的几率最高,阿立哌唑组最低,其它依次是奥氮平组>利培酮组>齐拉西酮组>喹硫平组>氨磺必利组(χ2=149.261,P=0.000)。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发生缺血性改变(χ2=6.973,P=0.008),55岁以上较55岁以下患者容易发生缺血性改变(χ2=4.419,P=0.035)。氯氮平组、利培酮组和氨磺必利组CK值2周末、4周末轻度升高(F=2.629,P=0.032;F=3.673,P=0.009;F=3.293,P=0.012),6周末恢复正常水平;氨磺必利组HBDH 2周末、4周末升高,6周末恢复正常(F=3.593,P=0.012);奥氮平组AST 4周末开始增高,一直到8周末(F=6.779,P=0.000)。氯氮平组、奥氮平组、利培酮组和氨磺必利组较喹硫平组、阿立哌唑组、齐拉西酮组出现心肌酶异常几率高(χ2=48.04,P=0.000);男性和女性之间发生心肌酶异常无明显差别(χ2=0.776,P=0.378);年龄≥55岁患者容易发生心肌酶异常(χ2=8.854,P=0.002)。病程无论长短,缺血性改变、心肌酶异常发生几率无显着差别(χ2=0.896,P=0.573;χ2=1.296,P=0.227)。结论:7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缺血性改变最为常见,其次是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QTc延长和心律不齐。其中,氯氮平最易引起心动过速和缺血性改变,利培酮、氨磺必利最易引起心动过缓;齐拉西酮、氨磺必利、喹硫平、氯氮平最易引起QTc间期延长。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对心肌酶有一定影响,其中氯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对心肌酶影响具有可逆性,而奥氮平在观察期间对心肌酶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对心肌酶无明显影响。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发生心电图异常,55岁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电图和心肌酶异常,病程对心电图和心肌酶无明显影响。
李波[5](2019)在《肌酸激酶(CK)家族与膝骨关节炎相关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OA疾病病因复杂且尚未明确,诸多因素与之相关。近年来研究证实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ROS)物质增加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在骨关节炎(OA)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典的线粒体抗ROS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已经作为骨关节炎的血清评价因子及血清标志物,在OA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同样具有潜在抗氧化活性的肌酸激酶(CK)家族尽管在心脏病的研究方面反复提及,但在OA疾病中尚未被研究。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的CK家族活性变化,及其与OA影像学分级的关系;了解CK家族与KOA患者抗氧化酶SOD的相关性,探讨CK家族是否与OA疾病及氧化应激机制的相关。方法:本文系统研究回顾了100例健康人群、103例膝关节OA患者人群的血清指标。采用免疫抑制率法测定两组血清CK-MB和CK水平。利用计算的方法得出CK-MM、CK-MB/CK、CK-MB/CK。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KO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CK-MB、CK-MM、CK、CK-MB/CK、CK-MM/CK)水平,分析CK家族在KOA患者中血清学特征。同时分析这些血清指标与Kellgren-Lawrence(KL)分级的相关性。血清SOD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利用SOD活性变化进行氧化应激KOA人群造模。然后利用此人群中肌酸激酶家族及SOD活性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探讨膝关节OA患者CK系统与SOD活性相关性,从而探究CK家族与氧化应激指标SOD的关系。利用KOA组中各参数均值变化趋势探讨各参数在KOA严重等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人群相比,KOA患者的CK-MM、CK活性显着降低,CK-MM/CK比例降低,分别是CK-MM(t=2.869,P=0.004)P<0.05,CK:(t=2.596,P=0.010)P<0.05,CK-MM/CK:(t=5.900,P=0.000)P<0.001。KOA患者CK-MB活性显着升高,CK-MB/CK比例增加,分别是CK-MB:(t=3.602,P=0.000)P<0.001,CK-MB/CK:(t=5.900,P=0.000)P<0.001。在KOA患者Kellgren-Lawrence(K-L)影像学分级的研究中:较K-L(1-2)级轻度KOA相比,K-L(3-4)级重度KOA患者CK-MM、CK明显减低,CK-MM/CK同样下降,分别是CK-MM:(t=3.569,P=0.001)P<0.05,CK:(t=2.985,P=0.004)P<0.05,CK-MM/CK:(t=4.885,P=0.000)P<0.001。而K-L(3-4)级重度KOA患者CK-MB/CK呈上升趋势(t=4.885,P=0.000)P<0.001。CK-MB则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KOA病例组SOD活性减低,SOD:(t=8.176,P=0.000)P<0.001,与K-L(1-2)级轻度KOA相比,K-L(3-4)级重度KOA患者SOD明显减低,SOD:(t=5.771,P=0.000)P<0.001。利用两组数据,在KOA人群中,我们发现血清SOD与CK-MM、CK、CK-MM/CK呈正相关关系。与CK-MB/CK呈负相关关系,与CK-MB相关性不显着。在KOA组中,CK-MM、CK、CK-MM/CK与SOD在KOA K-L(1-4)级变化趋势相同,其中CK-MM/CK与SOD趋势最为相近,利用以上指标可以有效评价KOA严重程度。结论:研究证实一直被认为是心脏特定血清学标志物的CK家族与KOA相关,它们参与了KOA疾病的发病、发展过程,肌酸激酶家族相关指标在KOA患者中存在活性减低,且KOA严重程度越大,活性变化越明显,可能是由于OA的氧化机制可能对CK家族造成损伤,导致其活性减低。CK家族在OA患者血清中SOD存在相关关系,证实了我们的推测:CK家族可能具有类似SOD的抗氧化活性,与SOD在KOA患者严重程度中趋势相同。一些被忽视的跨学科血清指标可能在OA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CK家族有望成为继SOD之后的又一个KOA血清评价指标及血清标志物。
武红梅[6](2019)在《血清心肌酶检测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血清心肌酶检测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本中心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本时段来本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受检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前者作为观察组、后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实施血清心肌酶检测,分析两组血清心肌酶指标,同时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指标。结果观察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指标对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等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诊治中,应用血清心肌酶检测,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诊断效果,同时应用此指标还可判断患者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邹庆,陈志[7](2017)在《精神障碍患者血清肌酸激酶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45月收治的新入院精神障碍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病情稳定的在院精神障碍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评定病情严重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CK、CK-MB活性及PAN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精神障碍患者CK活性与兴奋行为呈正相关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但CK活性变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判断和了解疗效方面意义重大。
薛坤喜,万静,胡玲玲,李庆伟,黄彩英[8](2017)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雌二醇(E2)、催乳素(PRL)、睾酮(T)等性激素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早期干预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处于急性发作期。依据既往暴力史和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加权总分分为攻击组(n=99)和非攻击组(n=65)。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前及治疗后第14、28天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血清CK、CKMB、E2、PRL、T水平,并对入组前MOAS加权总分、分量表评分与PANSS总分、分量表评分及CK、CKMB、E2、PRL、T水平之间作相关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入组前及治疗后第14、28天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攻击组MOAS加权总分、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的评分[(12.33±5.22)分、(2.13±2.23)分、(2.75±2.60)分、(1.73±3.48)分、(5.94±4.76)分]均高于非攻击组[(1.42±1.22)分、(1.16±1.12)分、(0.13±0.49)分、(0.14±0.64)分、(0.00±0.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攻击组患者入组前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90.13±13.49)分、(24.03±5.19)分、(48.99±8.59)分]均高于非攻击组[(80.67±11.57)分、(20.30±6.88)分、(42.81±7.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28天两组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入组前,治疗后第14、28天,CK、CKMB、E2、PRL、T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AS加权总分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CK水平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5、0.241、0.531、0.448,P均<0.05)。言语攻击与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存在正相关(r=0.189,P<0.05)。自身攻击与PANSS总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CK水平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7、0.353、0.163,P均<0.05)。体力攻击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7、0.237、0.314,P均<0.05)。结论攻击组与非攻击组相比,攻击行为体现在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自身攻击与体力攻击方面。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肌酸激酶水平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相关。CK、CKMB、E2、PRL、T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不相关。
刘杨,周刚柱[9](2017)在《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结果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情况。方法将100例健康成人设为对照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对照组抽取1次血液,患者组于入院24 h内和治疗2周、4周后共抽取3次血液,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分别进行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测定。对两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入院24 h内肌酸激酶活性增高56例,占56%,CK-MB增高4例,占4%,研究组入院24 h心肌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治疗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测定肌酸激酶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病情复发的参考指标,也可以作为疗效评定指标之一,对病情估计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蔡文治,金燕君,金力,黄海刚,王罗娅,夏伟君,林宁安,陈志兴[10](2016)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血清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患者25例,按照1:4配对的原则,选择相同住院时期内与研究组同性别、年龄(±3)的血清肌酸激酶浓度正常范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资料、血常规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及入院后干预方法,对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先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最终采用多因素COX回归进行配对资料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合并躯体疾病种类明显多于对照组,X2为7.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现阳性症状因子总分、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总胆红素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2.757、2.844、3.425、2.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淋巴细胞数低于对照组,t为3.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入院后行为干预、氟哌啶醇针剂干预、联合干预率均高于对照组,X2分别为5.455、15.718、4.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发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具有影响的因素有4个,分别为阳性症状因子总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氟哌啶醇针剂干预。结论: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严重程度、炎症细胞升高、氟哌啶醇针剂干预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发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的危险因素.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初期肌酸激酶活性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初期肌酸激酶活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磷酸肌酸钠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7.附录 |
8.致谢 |
综述 氯胺酮在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2)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参考文献 |
一.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二. 结果 |
2.1 血清学指标结果 |
2.2 各组心电图检查结果 |
2.3 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缺点与不足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精神病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神经调节蛋白1下游调控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miRNA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精神分裂症概述 |
1.1.1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1.2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 |
1.2 精神分裂症与线粒体研究进展 |
1.2.1 线粒体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
1.2.1.1 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与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
1.2.1.2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与精神分裂症 |
1.2.1.3 mtDNA变异与精神分裂症风险 |
1.2.1.4 线粒体与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之间的功能相互作用 |
1.2.2 线粒体参与精神分裂症药效学研究 |
1.3 NRG1 突变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发展 |
1.3.1 NRG1 蛋白的结构和下游信号通路 |
1.3.2 精神分裂症患者NRG1-ErbB4 信号的病理改变 |
1.3.3 NRG1-ErbB4 的转基因精神分裂症模型的研究 |
1.3.4 抗精神病治疗对NRG1-ErbB4 信号转导的影响 |
1.4 miRNA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 |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奥氮平对NRG1敲除小鼠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异常与线粒体功能紊乱无效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品与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2.2 qRT-PCR检测小鼠脑组织mRNA水平 |
2.2.3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脑蛋白表达水平 |
2.2.4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脑内蛋白水平 |
2.2.5 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自发活动 |
2.2.6 前脉冲抑制(PPI)法检测感觉门控功能 |
2.2.7 社交实验检测小鼠社交能力 |
2.2.8 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
2.2.10 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大脑线粒体超微结构 |
2.2.11 Ca~(2+)诱导法检测小鼠脑线粒体肿胀 |
2.2.12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基因工程小鼠模型NRG1 mRNA与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
2.3.2 NRG1 KO会导致小鼠出现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异常 |
2.3.3 NRG1 KO不会导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受损 |
2.3.4 奥氮平无法有效逆转NRG1KO导致的小鼠精神分裂症样行为异常 |
2.3.5 NRG1 KO会导致小鼠脑内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 |
2.3.6 奥氮平无法有效逆转NRG1KO导致的小鼠脑内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 |
2.3.7 NRG1 KO会导致小鼠脑线粒体肿胀 |
2.3.8 奥氮平无法有效逆转NRG1 KO导致的小鼠脑线粒体肿胀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iR-143-3p是 NRG1 通路下游参与奥氮发挥抗精分样线粒体损伤的靶点之一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株 |
3.1.2 药品与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miRNA-seq技术筛选NRG1 KO小鼠脑组织中表达敏感miRNA分子群 |
3.2.2 SH-SY5Y细胞培养 |
3.2.3 大鼠皮层原代神经元细胞的培养 |
3.2.4 qRT-PCR检测NRG1和miR-143-3p表达水平 |
3.2.5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
3.2.6 建立miR-143-3p mimic和 miR-143-3p inhibitor细胞模型 |
3.2.7 MitoSOX Red探针法检测线粒体ROS水平 |
3.2.8 JC-1 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
3.2.9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3.2.10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WT& NRG1 KO小鼠脑组织miRNA测序 |
3.3.2 NRG1 KO小鼠脑组织miR-143-3p表达量降低 |
3.3.3 NRG1 KD细胞中miR-143-3p表达量降低 |
3.3.4 奥氮平细胞水平药物安全浓度探索 |
3.3.5 奥氮平诱导SH-SY5Y细胞miR-143-3p水平升高 |
3.3.6 miR-143-3p低表达会导致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升高 |
3.3.7 奥氮平可以抑制miR-143-3p低表达导致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升高 |
3.3.8 miR-143-3p低表达会导致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 |
3.3.9 奥氮平可以抑制miR-143-3p低表达导致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iR-143-3p靶向CKMT调控奥氮平对精分样线粒体功能异常的药效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株 |
4.1.2 药品与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的培养与分组 |
4.2.2 转录组测序检测miR-143-3p过表达细胞敏感mRNA分子群 |
4.2.3 qRT-PCR检测细胞CKMT和 miR-143-3p表达水平 |
4.2.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KMT水平 |
4.2.5 免疫染色检测细胞CKMT表达水平 |
4.2.6 双荧光素酶报告探针检测miR-143-3p靶基因 |
4.2.7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miR-143-3p过表达神经细胞敏感mRNA分子群 |
4.3.2 miR-143-3p与 CKMT1B在细胞中mRNA水平负相关 |
4.3.3 miR-143-3p与 PAPPA在细胞中mR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
4.3.4 双荧光素酶报告探针验证CKMT1B为 miR-143-3p靶基因 |
4.3.5 奥氮平可以降低miR-143-3p inhibitor所导致的CKMT1B细胞蛋白水平升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NRG1 是参与奥氮平改善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作用的重要基因 |
5.2 miR-143-3p是 NRG1 下游评价奥氮平对精分样线粒体功能异常的药效的重要靶点之一 |
5.3 CKMT1B可能是miR-143-3p下游参与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作用的靶基因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4)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肌酸激酶(CK)家族与膝骨关节炎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肌酸激酶家族与膝骨关节炎相关性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影像学分级 |
1.1.6 血清学检验 |
1.1.7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比较 |
1.2.2 对照组与膝OA对比 |
1.2.3 膝OA KL(1-2)级与KL(3-4)级对比 |
1.3 讨论 |
1.3.1 肌酸激酶家族指标分析 |
1.3.2 肌酸激酶家族可间接评价KOA严重程度 |
1.4 小结 |
二、肌酸激酶系统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血清学检验 |
2.1.3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结果分析讨论 |
2.3.2 肌酸激酶家族参与氧化应激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1 临床血清学指标在骨关节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综述1 参考文献 |
综述2 肌酸激酶家族在非心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2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血清心肌酶检测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血清心肌酶指标水平比较 |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指标水平比较 |
3 讨论 |
(7)精神障碍患者血清肌酸激酶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CK、CK-MB活性检测 |
1.2.2 病情严重程度评定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8)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1. 一般资料收集与临床评估: |
2. CK、CKMB、E2、PRL、T的测定: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两组MOAS评分比较 |
二、两组PANSS评分比较 |
三、两组CK及CKMB水平的比较 |
四、两组E2、PRL、T水平的比较 |
五、相关分析 |
讨论 |
(9)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结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初期肌酸激酶活性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磷酸肌酸钠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认知功能的影响[D]. 李美凤.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及比较[D]. 杜雪萍. 苏州大学, 2020(02)
- [3]神经调节蛋白1下游调控奥氮平抗精神分裂症样线粒体损伤miRNA发现[D]. 章晓雅. 江苏大学, 2020(02)
- [4]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影响[D]. 高慧敏. 济宁医学院, 2020(03)
- [5]肌酸激酶(CK)家族与膝骨关节炎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 李波.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血清心肌酶检测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 武红梅. 当代医学, 2019(01)
- [7]精神障碍患者血清肌酸激酶临床分析[J]. 邹庆,陈志. 现代医药卫生, 2017(13)
- [8]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 薛坤喜,万静,胡玲玲,李庆伟,黄彩英.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7(10)
- [9]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结果的分析[J]. 刘杨,周刚柱.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7(01)
- [10]慢性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相关因素研究[A]. 蔡文治,金燕君,金力,黄海刚,王罗娅,夏伟君,林宁安,陈志兴. 第二届之江国际精神医学论坛暨2016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九届年会论文汇编,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