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味膏外敷治疗外伤性皮肤溃疡25例(论文文献综述)
程嘉宾[1](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臁疮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查阅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臁疮患者的病例资料,和电话随访的25例患者,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材料和方法:(1)按照病例筛选标准,对纳入组的60例臁疮患者进行详细的病例分析,并通过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第一次清创后的创面情况,包括创面面积、深度、渗液性质、肉芽色泽。(2)对筛选患者在内治上以辨证口服中药、抗感染、改善静脉循环为治疗原则,外治上采用一效膏外敷,或一效膏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再一次记录患者出院时的创面情况,与第一次清创后的创面情况相对比,观察创面是否变化,并进行出院后的20天、40天、60天的定期随访。(3)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撰写论文。结果:60例臁疮患者出院时14例愈合,显效25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有效率93.3%,平均住院时间为15.35±3.38天,出院后,电话随访的25例患者第一次随访时有17例患者(包括出院时愈合)的创面愈合,7例患者的创面有不同程度的缩小,1例无效患者创面未见明显缩小;第二次随访时这8例未愈合的患者中有5例愈合,2例创面的面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1例无效患者选择了二次住院,第三次随访时剩余的2例患者的创面愈合;这24例患者的平均愈合天数16.75±15.46天,期间均无复发患者。结论:1.当臁疮证型为湿热下注型,内治上,采用四妙丸+芪血通络片+抗感染+威利坦或地奥司明片,外治上,当清创后的创面深度未达到肌肉层,采用一效膏外敷兼中药熏洗,当清创后的创面深度达到肌肉层,采用一效膏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兼中药熏洗,效果显着。2.当臁疮证型为气虚血瘀型,内治上,采用托里透脓汤+芪血通络片+抗感染+威利坦或地奥司明片,外治上,当清创后的创面深度未达到肌肉层,采用一效膏外敷兼中药熏洗,当清创后的创面深度达到肌肉层,采用一效膏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兼中药熏洗,效果显着。
李璐瑒[2](2019)在《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制药水平落后,药品供给有限,医疗机构制剂是对市售药品的有效补充,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亦是如此,并且很能够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在北京中医医院使用数十年的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系根据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赵炳南的验方研制而来,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使用广泛,疗效确切。近年来,相关政策对医疗机构制剂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于像芙蓉软膏这类临床应用历史较长、疗效深受认可、但缺少基础研究资料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研究,包括从组方理论到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从而为其在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依据,这既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传承和发扬,也符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进行组方分析和药效学、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的研究,为其在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依据,并形成关于该制剂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基础研究资料,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药学机理研究。研究方法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统计分析:通过中医e百、药智数据(yaoZH)、中医世家等中医药古籍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检索“芙蓉膏”、“芙蓉散”信息的古代文献,以其公开出版物的原始文献为准查询核对原文后,对结果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在药智数据(yaoZH)、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全文检索“芙蓉膏”、“芙蓉散”、“芙蓉软膏”等信息的现代文献,汇总并考证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和制剂标准,并对结果中其他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法方剂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功效主治等信息的统计分析。2.药效学研究:通过小鼠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两个经典抗炎药理试验,观察芙蓉软膏的抗炎消肿作用,通过大鼠模拟疮疡试验观察芙蓉软膏对治疗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的作用。耳肿胀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7.5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2.8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1.4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70g生药/kg组)。肉芽肿增生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5.0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1.12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0.56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28g生药/kg组)。模拟大鼠疮疡试验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百多邦组5.00g/kg、芙蓉软膏组0.70g生药/kg。除空白组外,用刀片在大鼠背部脱毛区划“十”字切口,致其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观察并记录大鼠生理、行为特征,创面形态及死亡情况,具体包括体重、进食情况、毛色、活动情况、疮疡处组织情况、伤口愈合率、愈合时间、体表温度等,并于给药前及给药后第4、7d进行血常规的测定。3.安全性试验:选用家兔,将芙蓉膏3g、、2g、、1g及赋形剂(凡士林)分别涂抹于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观察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反应情况。选用豚鼠,脱毛后涂抹药物,用2,4-二硝基氯代苯丙酮液作为阳性对照,观察药物对动物的皮肤过敏反应。选用家兔,将芙蓉膏涂抹于脱毛后的完整皮肤,一日2次,芙蓉膏高、低剂量组累计给药剂量分别为8g/kg、、4g/kg即1.6g生药/kg、0.8g生药/kg,分别相当临床拟用量(0.0166g生药/kg)的96倍、48倍,观察给药后短期内对动物产生的毒性反应,并连续观察14d。4.临床疗效观察:中医疮疡概念广泛,本部分研究选取一类特定疮疡疾病——疖,对应西医诊断为毛囊炎,用Excel软件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将60例明确诊断为毛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芙蓉膏治疗,对照组采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应用SPSS软件对病例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法方剂用药规律及功效主治统计分析:古今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方剂众多,大多因含有木芙蓉而得名。木芙蓉的药用部位以叶为主,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使用木芙蓉叶一致。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与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配伍无一致之处;现代文献收载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中,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成分木芙蓉、大黄、冰片、黄柏、黄芩、黄连、泽兰使用频率较高,排名前6位(其中两味并列第6位)。对现代文献中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所有功效进行统计,发现“清热”、“止痛”(其中一方为镇痛)、“消肿”(其中一方为退肿)、“解毒”出现频率较高,排名前四位,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一致,在方剂主治方面,亦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主治“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基本一致。2.药效学研究结果:模型组小鼠左耳涂抹二甲苯后,耳片明显肿胀,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70g生药/kg、1.40g生药/kg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大鼠植入青霉素G药敏纸片7d,肉芽组织增重。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大鼠肉芽重量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56g生药/kg组大鼠肉芽肿明显降低(P<0.05)。模拟大鼠疮疡试验中,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体温均明显升高,芙蓉软膏组大鼠的进食量增加,符合中医阳证疮疡的证候学特征。与模型组比较,芙蓉软膏组和百多邦组给药3~7d,大鼠疮疡分值明显降低,两组疮疡愈合动物数明显多于模型组,疮面愈合率也相应提高。在血液学指标分析方面,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百多邦组和芙蓉软膏组WBC、MCH均显着降低,芙蓉软膏组Hgb显着升高。3.安全性试验结果: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完整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去除药物及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破损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1h、24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1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轻度刺激性,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48h、72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去除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经多次涂抹给药,对豚鼠有轻度致敏性。家兔经完整皮肤给药后,结果家兔全部存活,饮食正常,体重增加,家兔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均正常,毛发和眼睛无变化,给药局部皮肤无水肿,给药组未见明显皮肤毒性反应。4.临床疗效观察:本研究中百多邦组中治愈者有5人(15.2%),显效者有11人(33.3%),有效者有16人(48.5%),无效者有1人(3.0%),芙蓉膏组中治愈者有7人(25.9%),显效者有11人(40.7%),有效者有7人(25.9%),无效者有2人(7.4%),两组在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疗效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研究的两种药物对毛囊炎的治疗效果无差异。结论1.以木芙蓉叶为主药的制剂或成方在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非常广泛。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并非由古方化裁演变而来,而是与现代多数以“芙蓉”命名的方剂用药品种和功效主治较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合理,功效主治明确。2.芙蓉软膏具有抗炎消肿和抑制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3.芙蓉软膏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说明其比较适用于阳性肿疡。局部有皮肤破溃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4.芙蓉软膏多次涂抹给药有轻度致敏性,说明对本品过敏者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5.芙蓉软膏经完整皮肤给药后无明显皮肤毒性反应。6.芙蓉软膏外用治疗毛囊炎,疗效可靠,体现传统中药外治疗法的效果。
王念武[3](2018)在《溃愈灵膏促进大鼠创伤性皮肤溃疡愈合机制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手术方法制备大鼠创伤性皮肤溃疡模型,应用溃愈灵膏外敷的治疗方式,观察对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愈合过程中相关因子的影响,探究溃愈灵膏促进大鼠创伤性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手术形成创伤性皮肤溃疡模型,造模完成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美宝组、溃愈灵组,每组24只。于治疗第3、7、14天,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溃疡创面愈合率,HE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及毛细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Ang-1、Ang-2和Tie-2蛋白定位表达情况并计算阳性细胞表达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ng-1、Ang-2和Tie-2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结果:1、创面愈合率:治疗第3天,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4天,美宝组、溃愈灵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美宝组与溃愈灵组比较愈合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治疗第3天,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均可见明显炎性反应及红细胞渗出表现,与对照组比较,美宝组、溃愈灵组红细胞渗出较轻,可见少量新生小血管。第7天,对照组仍可见红细胞渗出,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美宝组、溃愈灵组与对照组比较,新生小血管生长更明显,成纤维细胞生长活跃,溃愈灵组较美宝组肉芽组织生长更旺盛。第14天,各组肉芽组织丰富,美宝组和溃愈灵组较对照组肉芽组织排列更为紧密有序,新生血管逐渐转化为小动/静脉。3、免疫组化法标记Ang-1、Ang-2、Tie-2蛋白定位表达及阳性细胞率:Ang-1定位表达于血管周围,呈棕黄色至褐色;Ang-2阳性表达于组织间隙当中,颜色呈棕褐色;Tie-2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呈棕色或棕黄色。Ang-1阳性表达率在第3、7、14天对照组低于美宝组、溃愈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美宝组低于溃愈灵组(P<0.01)。Ang-2阳性表达率在第3、7、14天对照组高于美宝组、溃愈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美宝组高于溃愈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e-2阳性表达率在第3、14天对照组低于美宝、溃愈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宝组低于溃愈灵组(P<0.05);第7天对照组、美宝组均低于溃愈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ng-1、Ang-2、Tie-2蛋白表达水平:Ang-1在第3、7、14天蛋白表达水平溃愈灵组高于美宝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美宝组高于对照组(P<0.01);Ang-2蛋白表达水平在第3天对照组高于溃愈灵组、美宝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溃愈灵组高于美宝组(P<0.01)。第7天对照组高于美宝组、溃愈灵组(P<0.01),美宝组高于溃愈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天,对照组高于美宝组、溃愈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美宝组高于溃愈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e-2在第3、7、14天蛋白表达水平对照组高于美宝组、溃愈灵组(P<0.01),美宝组高于溃愈灵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血清IL-1β含量:IL-1β在治疗第1天各组血清含量相当(P>0.05);治疗第3、7天溃愈灵组、美宝组血清IL-1β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溃愈灵组低于美宝组(P>0.05);第14天溃愈灵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愈灵组低于美宝组,美宝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溃愈灵膏对皮肤溃疡大鼠创面内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使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提高创面愈合率。2、溃愈灵膏可减轻皮肤溃疡创面炎症反应,为创面愈合创造有利条件,其作用机制可能和降低血清中IL-1β含量有关。3、溃愈灵膏可增加Ang-1和Tie-2蛋白在细胞中表达水平,降低Ang-2表达水平,从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新生及新生血管生长,加快创面愈合速度。
奉水华,熊武,黄新灵,陈莹莹,蔡昫,杨双喜,兰宏伟,周忠志[4](2017)在《象皮生肌膏联合VSD对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术前伤口床准备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象皮生肌膏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皮片/皮瓣术前伤口床准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3例下肢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象皮生肌膏治疗组和VSD治疗组。观察组用象皮生肌膏+VSD治疗,象皮生肌膏治疗组采用象皮生肌膏外敷治疗,VSD治疗组单纯应用VSD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清创次数及皮片/皮瓣术前伤口床准备所需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创面第一次清创后痛觉、创面异味、创周红肿逐渐消失,观察组创面疼痛感和创周红肿消失最快,效果最明显;观察组清创次数及伤口床准备所需时间相对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象皮生肌膏联合VSD对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创面术前伤口床准备具有其独特优势,能快速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促进创面肉芽生长,提供良好创基,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王粤湘,彭锦绣,农秀明,柏志玉,张秀华[5](2016)在《中药辨证换药结合人性化护理慢性皮肤溃疡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慢性皮肤溃疡实施中药辨证换药结合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8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药辨证换药结合人性化护理。比较2组干预后临床疗效、依从性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2组总有效率、患者依从性及对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辨证换药结合人性化护理能提高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丁爱国[6](2016)在《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体会。方法:收集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皮肤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5例,常规组45例。常规组患者治疗外敷常规的烧伤膏,实验组患者治疗应用溃疡生肌散,最后在患者治疗两个月之后,将两组患者治疗状况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以及比较。结果:治疗两个月之后,发现实验组中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总愈合率77.78%;另外,实验组中患者的无效率为4.44%,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的无效率22.22%,实验组结果更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效果很显着,值得在临床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蒲兴华[7](2014)在《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遴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皮肤溃疡病例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扎里奴思膏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0例,外用回药扎里奴思膏换药;常规清创换药组(简称对照组)30例,外用凡士林油纱条换药。两组均用无菌敷料包扎,2天换药1次,28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例溃疡创面改善、新生肉芽组织、新生上皮组织、溃疡面颜色改变时间、腐肉净化时间、生肌时间等指标,1个疗程后统计分析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治愈率43.3%,显效率33.3%,有效率16.7%,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率20%,显效率26.7%,有效率16.7%,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组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创面颜色改变平均时间方面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创面腐肉净化平均时间方面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生肌平均时间方面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理Ⅰ型与Ⅱ型疗效统计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理Ⅰ型与Ⅱ型疗效统计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理Ⅰ型疗效统计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理Ⅱ型疗效统计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和对照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结论1.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确切,是慢性皮肤溃疡的有效制剂。2.回药扎里奴思膏能有效缩短溃疡面颜色改变时间、脓腐脱落时间、生肌时间,与常规清创换药治疗比较有显着性优势,表明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具有起效快、祛腐作用强、促进创面肉芽新生及上皮组织生长,疗效显着等优点,适用于临床推广运用。3.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理Ⅰ型、Ⅱ型疗效无明显差异。4.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理Ⅰ型疗效优于常规清创换药治疗;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理Ⅱ型疗效与常规清创换药治疗无明显差异。5.回药扎里奴思膏在安全性方面与常规清创换药治疗相同,是一种毒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慢性皮肤溃疡药物。
周灵君[8](2012)在《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来源于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药典煅炉甘石修订项目(YS-129)和江苏省2009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9B280Z),并对其进行深化研究。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古今相关文献,系统整理国内外多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专着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1.敛口生肌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包括疗效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2.炉甘石的研究进展,包括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鉴别与成分分析、炮制方法与工艺、炮制作用与机理、临床应用等五个方面;3.赤石脂的研究进展,包括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鉴别与成分分析、炮制方法与作用、化学成分、药理与毒理、临床应用等六个方面,以期为本课题即将开展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江苏省矿物药使用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使用的矿物药有43种,其中27种已被药典收载,包括金礞石、雄黄、轻粉等3个已很少使用品种,而常用药龙骨、龙齿和阳起石还未载入药典。此外,还存在对炉甘石、赤石脂等矿物药的产地背景不够重视、生熟混用等问题。因此,需加强对矿物药作用物质基础、炮制工艺和机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建立矿物药质量标准和矿物药质量认定体系,充分利用矿物资源。2.采用XRD法对17批炉甘石和15批煅炉甘石样品进行成分分析,药典法测定ZnO含量,以期对市售矿物药生、煆炉甘石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完善锻炉甘石质量标准,在对煆炉甘石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主成分为锌化合物的市售煅炉甘石进行性状描述,开展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和含量测定研究,规定煅炉甘石中ZnO最低含量。以抑菌活性和ZnO含量为指标,对炉甘石多次煅淬的煅淬次数和一次锻淬水飞的具体工艺进行研究,比较多次煅淬与煅淬水飞的优劣。采用XRD、IR、TEM等方法对炮制前后的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深入探讨炉甘石炮制工艺和炮制机理。分别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模型,观察炉甘石对小鼠的抗炎和镇痛作用。采用大鼠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通过考察炉甘石对损伤修复过程中大鼠体重和创面直径、创面肉芽组织的影响,开展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结果及主要结论概述如下:(1)炉甘石质量评价与煅炉甘石质量标准研究:市售矿物药生、煅炉甘石XRD谱显示其多为CaCO3及其它杂质而无应有的ZnCO3或ZnO,与ZnO含量测定结果一致。少数含有ZnO的煅炉甘石,其XRD图谱则显示为基本未经煅烧分解的生品,样品中Pb、Cd、Cu、As含量也较高。检测结果表明市售炉甘石原矿物品种来源较为复杂,炮制品质量控制较为混乱。因此,急需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方法及质量标准,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而XRD法可以应用于矿物药生、煅炉甘石的鉴定及其质量控制。(2)炉甘石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700 ℃煅制能使炉甘石分解较完全;若采用多次锻淬工艺,40目炉甘石1次煅淬后ZnO含量高、抑菌活性强,拇指盖大小炉甘石7次煅淬效果最佳;一次煅淬水飞时,40目炉甘石700 ℃煅烧1 h即可使其分解较完全,ZnO含量高,水飞后颗粒变得小而均匀,可溶性杂质减少,吸湿性增强,抑菌活性增强。且一次锻淬水飞法省时省力,节约能源,是炉甘石合适的炮制方法。ZnO、ZnC03、Zn5(C03)2(OH)6和ZnS04均有抑菌效果,推测炉甘石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锌元素。(3)炉甘石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生炉甘石组和煅炉甘石1.665 mg ZnO·(g·d)-1、3.330 mg ZnO·g·d)-1两个剂量组能明显减轻小鼠耳廓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提示炉甘石可对抗二甲苯所致的炎症反应,具有抗炎作用。生炉甘石组和煅炉甘石3.330 mg ZnO·g·d)-1剂量组有明显镇痛作用,而煅炉甘石低剂量组及黄芩膏阳性对照组均无明显的镇痛作用。对炉甘石抗炎、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生、煅炉甘石对于大鼠体重的恢复并无明显作用;生炉甘石有助于缩小创口面积,而锻炉甘石对创口面积的缩小没有明显效果。炉甘石和煅炉甘石在高剂量时均可以促进肉芽组织中的新生毛细血管生成(P<0.01),增加受损创面的血供,加速恢复。生炉甘石高剂量组在给药8天后,可以增大新生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的面积(P<0.05)。而煅炉甘石高剂量组不仅可以增加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的面积(P<0.01),还增加了毛细血管的周长(P<0.01)。生、煆炉甘石均可增加大鼠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管径和数量(P<0.01或P<0.05),对新生毛细血管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生、煆炉甘石均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增加受损创面的血供,加速创口愈合。煅炉甘石可激活中性粒细胞,通过增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数量,从而增强创面的免疫功能。炉甘石有抗炎和镇痛作用,炮制后吸湿性、抑菌作用增强,锌元素含量增加,敛口生肌作用增强,提示炉甘石的敛口生肌效应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3.采用IR分析和XRD法对14批赤石脂、3批锻赤石脂和1批白石脂样品进行成分分析,KF置换EDTA容量法测定Al2O3含量,以期对市售矿物药生、煅赤石脂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在对赤石脂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最主要成分为多水高岭石的市售赤石脂进行了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和含量测定研究。结合TG和烧失率分析,以Al2O3含量、吸湿性和抑菌活性为指标,对直接煅烧和加醋煅烧的赤石脂的具体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分析用醋与否以及用醋量、煅制温度、锻制时间对赤石脂炮制的影响。采用XRD、IR、SEM、TEM、ICP-MS分析和酸碱度、浸出物测定等方法对炮制前后的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探讨赤石脂的有效成分和炮制机理。研究结果及主要结论概述如下:(1)赤石脂成分分析与含量测定研究:市售14批赤石脂生品的IR图谱显示其中13批样品的IR图谱与文献多水高岭石特征相一致,但是XRD分析显示只有4批赤石脂的最主要成分为多水高岭石,各样品A1203含量测定结果与XRD分析结果一致。因此IR分析不能单独作为鉴别赤石脂真伪的手段,XRD法可以应用于矿物药赤石脂的鉴定及其质量控制。部分样品中Pb、Cu、As含量较高,因此,急需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方法及质量标准,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2)赤石脂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炮制后赤石脂的Al2O3含量增加,用醋与否以及用醋量、锻制时间对赤石脂的A1203含量和结构没有显着影响。每100kg赤石脂加30 kg醋和10 kg水调匀后搓条切段,700 ℃锻制1h能使Al2O3含量较高,吸湿性增强,浸出物增加,炮制后赤石脂由碱性转变为弱酸性,可以有效地酸化创面,降低创面的pH值,促进创面愈合,但是抑菌活性降低。铝在赤石脂中有无作用、有何作用、以何种形态发挥作用以及赤石脂的物质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本研究有以下创新点:1.完善煆炉甘石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成果被2010年版药典采用。参照药材标准,考察了煅炉甘石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在对收集的15批煅炉甘石饮片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的基础上,对主成分为锌化合物的煅炉甘石进行性状描述,建立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方法和限度,规定煅炉甘石含氧化锌(ZnO)不得少于56.0%。其中煅炉甘石的性状和含量测定已被2010年版药典采纳。2.采用现代方法和技术较为系统地阐释炉甘石的炮制机理。采用多种化学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手段,结合药效学指标优选出炉甘石的最佳炮制方法是煅淬水飞法,并对其炮制机理进行系统阐述:高温煅烧使碳酸锌分解成ZnO,且锌不易损失,因此锌元素含量增加;水淬使炉甘石易粉碎;水飞可除去水溶性杂质,且使颗粒变得小而均匀,更适于临床应用;经过炮制,炉甘石吸湿性增强,可以使创面保持干燥,增强其收敛功效。3.本文较为系统地对炉甘石外用中医功效及其作用物质基础进行了评价。炉甘石吸湿性较强,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能够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加速创面的新陈代谢,促进大鼠伤口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形成,加快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加速皮肤创口的愈合。文献认为炉甘石中起抑菌作用的是ZnO,而ZnCO3无抑菌活性,ZnO含量直接影响炉甘石的抑菌活性。本文通过多种含锌化学物质的抑菌活性测试和锌元素含量、物质结构分析,推测炉甘石抑菌活性的有效成分是锌元素,游离态的锌元素含量影响炉甘石抑菌活性。
张云杰[9](201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溃疡近况》文中研究指明系统回顾了近10年中医药外治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概况,并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组方原则、组方结构、方剂来源、剂型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加以讨论,总结了中医外治疗法的特点和优势。参考文献29篇。
黄艳洪[10](2009)在《壳聚糖复合药膜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皮肤溃疡(Chronic skin ulcer,CSU),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发病率高,治疗困难,中医药在治疗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壳聚糖中药复合药膜”,它是把中药的有效成份与特性物质甲壳质,用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制成喷涂剂,使其具备喷涂方便、自然成膜、缓释高效、充分覆盖、渗透性强、易于吸收、加快溃疡愈合等优点。这是中药外用剂型改革的全新领域。经临床前期应用,疗效甚佳。其不仅大大缩短了溃疡愈合时间,同时也改进了传统的换药程序,操作上只需在常规处理溃疡后将药物喷涂于患处,既省力,又省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在已经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和较好的实验结果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壳聚糖中药复合药膜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证实中医中药在慢性皮肤溃疡上治疗的可靠性、实用性及创新性.方法:本研究将来自临床的6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壳聚糖中药复合药膜组30例,生肌玉红膏组30例,观察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前后疗效的变化,按照有关标准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论:壳聚糖中药复合药膜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优于生肌玉红膏的疗效,且组方合理,使用方便。
二、七味膏外敷治疗外伤性皮肤溃疡2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味膏外敷治疗外伤性皮肤溃疡25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臁疮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臁疮治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疮疡概述及疮疡外治法相关研究进展 |
1. 历代对疮疡的认识及病名考证 |
2. 疮疡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3. 疮疡外治法的理、法、方、药 |
4. 芙蓉软膏组方中的药物治疗疮疡的相关研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芙蓉软膏相关研究进展 |
1. 芙蓉软膏概述 |
2. 芙蓉软膏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
3. 芙蓉软膏组方药味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古今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
1. 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制剂标准及药味品种考证 |
2. 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
3. 现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 |
试验一 芙蓉软膏抗炎消肿的药效学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抗炎消肿试验 |
2.1 耳肿胀试验 |
2.2 肉芽肿增生试验 |
3. 结果讨论 |
试验二 芙蓉软膏对大鼠疮疡模型影响的药效学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模拟大鼠疮疡试验 |
3. 结果讨论 |
试验三 芙蓉软膏安全性试验 |
1. 研究背景 |
2. 皮肤刺激试验 |
3. 皮肤过敏试验 |
4. 急性毒性试验 |
5.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芙蓉软膏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背景 |
2.研究内容:芙蓉裔治疗毛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3.研究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4. 研究结果 |
5.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溃愈灵膏促进大鼠创伤性皮肤溃疡愈合机制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附录 |
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4)象皮生肌膏联合VSD对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术前伤口床准备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5.1 实验分组: |
1.5.2 创面处理: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下肢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的特点: |
3.2 复杂创面修复中伤口床准备的重要性: |
3.3 象皮生肌膏联合VSD在伤口床准备中的优势: |
(5)中药辨证换药结合人性化护理慢性皮肤溃疡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3.2. 1 辨证换药 |
1.3.2. 2 人性化护理 |
1.3.2. 2. 1 重视创面换药,体现个性化 |
1.3.2. 2. 2 强化情志护理,坚定治疗信心 |
1.3.2. 2. 3 加强饮食指导,提高临床疗效 |
1.3.2. 2. 4 注重健康教育,彰显整体性 |
1.4 观察指标 |
1.4.1 患者满意度调查 |
1.4.2 患者依从性 |
1.5 疗效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
2.3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7)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分析 |
1.3 慢性皮肤溃疡临床分型及病理分型 |
1.4 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剔除病例标准 |
1.8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制剂及方药组成 |
2.2 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3 疗效判定标准和安全性评价标准 |
3.1 疗效判定标准 |
3.2 面积计算方法 |
3.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临床疗效判定 |
2 安全性评价 |
3 治疗组典型病例 |
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临床疗效分析 |
3 病因病机探讨 |
4 治法探讨 |
5 方中主要药物相关讨论 |
6 剂型的选择 |
7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敛口生肌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 |
第一节 敛口生肌中药的疗效研究 |
1 中药内服 |
2 中药汤剂外洗湿敷 |
3 复方膏剂外治 |
4 复方散剂外治 |
5 单味药外用 |
第二节 敛口生肌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对创面生长因子的作用 |
2 促进创面的血液循环 |
3 对创面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的作用 |
4 调节创面免疫功能 |
5 对纤维结合蛋白(FN)的影响 |
6 对创面微量元素、pH值的影响 |
第二章 炉甘石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 |
1 品种考证 |
2 药材来源 |
第二节 鉴别与成分分析 |
第三节 炮制方法与工艺 |
1 传统炮制方法 |
2 现代炮制研究 |
第四节 炮制作用与机理 |
1 炮制作用的古代研究 |
2 炮制作用和机理的现代研究 |
第五节 临床应用 |
1 眼类疾病 |
2 皮肤病 |
3 肛门类疾病 |
4 慢性宫颈炎 |
5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
6 腋臭 |
第三章 赤石脂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品种考证与药材来源 |
1 品种考证 |
2 药材来源 |
第二节 鉴别与成分分析 |
第三节 炮制方法与作用 |
1 传统炮制方法 |
2 现代炮制研究 |
第四节 化学成分 |
第五节 药理与毒理 |
1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
2 抗炎作用 |
3 止泻作用 |
4 保护消化道粘膜作用 |
5 对磷烧伤的治疗作用 |
6 毒性或不良反应 |
第六节 临床应用 |
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江苏省矿物药使用现状及建议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矿物药化学成分 |
2.2 矿物药用量 |
2.3 矿物药名称 |
2.4 矿物药来源 |
2.5 矿物药使用类型 |
2.6 矿物药治疗范围 |
3 讨论 |
4 建议 |
4.1 加强对矿物药基源的研究 |
4.2 加强对矿物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
4.3 加强对矿物药炮制机理的研究 |
4.4 加强对矿物药作用机制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炉甘石炮制机理和效应评价研究 |
第一节 炉甘石质量评价及煅炉甘石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XRD测试及分析结果 |
2.1.1 测试条件及方法 |
2.1.2 XRD图谱及分析结果 |
2.2 煅炉甘石性状 |
2.3 炉甘石重金属元素的检查 |
2.3.1 定性检查 |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 |
2.4 含量测定 |
2.4.1 煅炉甘石含量测定 |
2.4.2 铬黑T法测定市售生、煅炉甘石ZnO含量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炉甘石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实验用菌株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药物炮制 |
2.1.1 多次煅淬 |
2.1.2 煅淬水飞 |
2.2 ZnO含量测定 |
2.3 热分析 |
2.4 酸碱度与吸湿性 |
2.4.1 酸碱度 |
2.4.2 吸湿性 |
2.5 成分分析与结构表征 |
2.5.1 XRD测试 |
2.5.2 IR测试 |
2.5.3 TEM测试 |
2.5.4 ICP-MS测试 |
2.6 体外抑菌实验[6] |
2.6.1 增菌培养 |
2.6.2 样品配制 |
2.6.3 最低抑菌浓度测试(试管法) |
2.6.4 抑菌活性测试(平皿法) |
3 讨论 |
3.1 炮制工艺 |
3.1.1 煅制温度的选择 |
3.1.2 多次煅淬次数的选择 |
3.1.3 一次煅淬水飞工艺 |
3.1.4 多次煅淬与一次煅淬水飞的比较 |
3.2 炮制机理 |
3.2.1 有效成分 |
3.2.2 微量元素 |
3.2.3 酸碱度 |
3.2.4 吸湿性 |
3.2.5 炮制作用 |
3.2.6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炉甘石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自制煅炉甘石 |
2.2 炉甘石洗剂配制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抗炎作用——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2.5 镇痛作用——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 |
3 讨论 |
3.1 抗炎作用——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3.2 镇痛作用——化学刺激法(小鼠扭体法)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炉甘石敛口生肌效应评价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和饲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条件 |
2.1.2 统计学方法 |
2.1.3 实验分组和剂量 |
2.1.4 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的建立[7,10] |
2.1.5 炉甘石对损伤的修复治疗 |
2.2 实验结果 |
2.2.1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体重的影响 |
2.2.2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直径的影响 |
2.2.3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毛细血管数量及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影响 |
2.2.4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新生毛细血管面积及周长的影响 |
2.2.5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创面新生毛细血管数密度、面密度及周密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炉甘石对损伤修复大鼠体重和创面直径的影响 |
3.2 炉甘石对创面血液循环的作用 |
3.3 炉甘石对创面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
3.4 炉甘石对创面免疫功能的影响 |
3.5 炉甘石的抗菌作用 |
3.6 炉甘石对创面微量元素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赤石脂的质量评价与炮制机理研究 |
第一节 赤石脂成分分析与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红外光谱测试与分析 |
2.1.1 各批次赤石脂、煅赤石脂和白石脂红外光谱图 |
2.1.2 红外光谱分析[1-3] |
2.2 XRD测试及分析结果 |
2.2.1 测试条件及方法 |
2.2.2 XRD图谱及分析结果 |
2.3 砷、汞、铅、锡、铜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查 |
2.3.1 定性检查 |
2.3.2 ICP-MS测定砷、汞、铅、镉、铜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 |
2.4 含量测定 |
2.4.1 KF置换EDTA容量法与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比较 |
2.4.2 KF置换EDTA容量法的方法学考察 |
2.4.3 KF置换EDTA容量法测定市售生、煅赤石脂和白石脂Al_2O_3含量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赤石脂炮制工艺与炮制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菌株 |
2 方法与结果 |
2.1 Al_2O_3含量测定[34] |
2.2 药物炮制 |
2.2.1 加醋对赤石脂Al_2O_3含量的影响 |
2.2.2 正交法优选赤石脂炮制工艺 |
2.3 热分析 |
2.3.1 TG曲线 |
2.3.2 烧失率分析 |
2.4 酸碱度与吸湿性 |
2.4.1 酸碱度 |
2.4.2 吸湿性 |
2.5 成分分析与结构表征 |
2.5.1 IR测试 |
2.5.2 XRD测试 |
2.5.3 SEM观察 |
2.5.4 TEM观察 |
2.5.5 浸出物测定 |
2.5.6 ICP-MS测试 |
2.6 体外抑菌实验[7-12] |
2.6.1 增菌培养 |
2.6.2 样品配制 |
2.6.3 最低抑菌浓度测试(试管法) |
2.6.4 抑菌活性测试(平皿法) |
2.6.5 验证不同工艺赤石脂、白石脂、硅酸铝体外抑菌活性(试管+平皿法) |
3 讨论 |
3.1 热分析 |
3.2 酸碱度 |
3.3 吸湿性 |
3.4 IR光谱分析 |
3.4.1 赤石脂及其热产物的IR光谱分析 |
3.4.2 醋处理对赤石脂红外光谱的影响 |
3.5 XRD分析 |
3.5.1 赤石脂及其热产物的XRD分析 |
3.5.2 醋处理对赤石脂的影响 |
3.6 SEM观察 |
3.7 TEM观察 |
3.8 浸出物测定 |
3.9 ICP-MS分析 |
3.10 正交试验 |
3.11 Al_2O_3含量 |
3.12 抑菌活性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炉甘石和赤石脂炮制及敛口生肌效应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
1 炮制方法 |
2 炮制机理 |
3 敛口生肌效应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二、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溃疡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洗剂 |
2 膏剂 |
3 散剂 |
4 乳剂 |
5 单味药外用 |
6 结语 |
(10)壳聚糖复合药膜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三、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方法治则 |
(三) 辨证论治 |
四、治疗学研究进展 |
(一) 中医学 |
(二) 西医学 |
(三) 现代医学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观察 |
讨论 |
一、壳聚糖复合药膜的组方合理性 |
二、壳聚糖复合药膜促进溃疡愈合的机理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七味膏外敷治疗外伤性皮肤溃疡2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臁疮患者的回顾性分析[D]. 程嘉宾.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D]. 李璐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溃愈灵膏促进大鼠创伤性皮肤溃疡愈合机制的探究[D]. 王念武. 西南医科大学, 2018(10)
- [4]象皮生肌膏联合VSD对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术前伤口床准备的临床价值[J]. 奉水华,熊武,黄新灵,陈莹莹,蔡昫,杨双喜,兰宏伟,周忠志. 中国美容医学, 2017(09)
- [5]中药辨证换药结合人性化护理慢性皮肤溃疡效果观察[J]. 王粤湘,彭锦绣,农秀明,柏志玉,张秀华. 河北中医, 2016(06)
- [6]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体会[J]. 丁爱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31)
- [7]回药扎里奴思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临床研究[D]. 蒲兴华. 宁夏医科大学, 2014(03)
- [8]中药炉甘石、赤石脂炮制机理及效应评价研究[D]. 周灵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溃疡近况[J]. 张云杰. 山东中医杂志, 2011(06)
- [10]壳聚糖复合药膜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D]. 黄艳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