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起动控制电路改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川,张恩寿,郝艳,罗韶波,高飞,晏剑明,管红斌,柏兴发,汤晏文,章鹏,阙建春,戎麒,陈睿,姚鹏[1](2021)在《糖厂异步电动机起动过程中转子断条故障信号获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糖厂绕线式异步电机的起动特性,从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速、起动转矩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依据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在断条故障下起动时的电学力学特征量,得出糖厂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起动电流、转矩、转速信号为非平稳信号,通过对电动机定子电流信号进行处理,绘出特征频谱,判断绕线式异步电动机是否存在断条故障。
李霄[2](2021)在《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定子绕组设计及建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无刷双馈电机(BDFM)作为一种新型多端口感应电机,由于实现了无刷化,极大的简化了电机结构,且具有安全性、可靠性较高,功率因数可调等特点。无刷双馈电机定子上有两套极对数不同的绕组即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转子结构常为绕线型,笼型和磁阻型,因此该电机在设计上灵活性强。通过改变定子两套绕组供电类型,无刷双馈电机可以工作在异步、同步、双馈状态。由于无刷双馈电机出色的调速性能,在风力发电,煤矿运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实现电机软起动一直是带式运输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传统电机实现软起动大多借助外部设备实现,如变频器等电力电子设备。随着电机容量的提升,相匹配的变频器等设备价格成本倍增加。这不仅会导致电机系统综合成较大,而且会使得系统的可靠性降低。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仅通过改变绕组连接方式便能实现软起动的新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通过设计的定、转子绕组,使其在起动和正常运行状态产生不同的工作特性进而实现无刷双馈电机的软起动。该方法在保证电机起动性能的同时,极大的降低电机系统综合成本,在实用性和经济性上有较好的平衡,推动了无刷双馈电机在带式运输领域的发展,也为电机实现软起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总结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充分分析无刷双馈电机的结构特点,发展历史以及研究现状。简要概括无刷双馈电机的分析方法和参数计算方法。并发现软起动在电机领域的研究价值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详细介绍无刷双馈电机的运行原理,引出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设计思路。其次,基于常规感应电机极槽配合原则的基础上推导出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较为通用的极槽配合选择原则。基于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的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设计了3种不同结构的功率绕组,并详细介绍了其设计方法,工作方式,通过槽号相位图选定每相具体槽号,分析了绕组各次谐波磁动势含量。基于不等匝绕组的基础上,设计复合线圈转子绕组,使其能够与定子绕组配合,在不同极对数磁场下产生不同工作特性,进而实现无刷双馈电机的软起动。之后,通过研究分析常规绕线转子无刷双馈电机参数计算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和设计了考虑谐波影响的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对比分析3种不同结构绕组应用于电机软起动时的起动特性。最后,通过有限元软件构建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有限元模型,进一步优化电机绕组结构,详细分析和对比了3种方案的电磁特性和起动特性。选择最佳方案的软起动性能与异步起动性能作对比,并制作样机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所得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充分说明了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设计理论的可行性。
郑洁[3](2021)在《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转子绕组设计及起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刷双馈电机(brushless doubly-fed machine,BDFM)是一种新型交流调速电机。其在结构上取消了电刷和滑环,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以及调速性能好等优点。这种电机在定子上实现了双馈,不仅具有简单的转子结构,而且具有绕线式转子异步电机和同步电机的优良特性,既可作为交流调速电动机,可应用于大型水泵、风机调速系统;又可作为变频恒速发电机,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船用轴带发电等领域。目前,无刷双馈电机的转子主要采用特殊笼型,磁阻型和绕线型三种结构。前两种转子结构存在转子谐波含量大、导体利用率低的缺点。绕线型转子无刷双馈电机接线灵活,因此通过合理的绕组设计可以削弱气隙磁场的谐波含量,提高电机的效率及功率密度。但其起动性能不如笼型无刷双馈电机。为解决绕线型BDFM起动转矩小、起动电流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的软起动方法,该方法利用绕线型转子接线方式灵活的优点,基于绕组理论对定、转子绕组进行重新设计。定子由两套绕组组成:一套绕组是功率绕组(power winding,PW),起动时定子主要产生1p极基波、pa极主谐波和p2极副谐波三个磁动势联合起动,另一套绕组为控制绕组(control winding,CW),与普通BDFM绕组连接方式相似;转子绕组引入了“复合线圈组”。软起动方法实现了电机起动时自动增大起动电阻,减小起动电流和增大起动转矩的目的,改善了电机的起动性能;在运行时,起动电阻恢复正常,减小损耗,电机有较高的运行效率。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回顾BDFM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BDFM本体设计结构、数学模型和等效电路以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然后总结三相交流感应电机起动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BDFM两类起动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引出了本文提出的BDFM软起动方法。其次,介绍了软起动BDFM的基本结构、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基本工作原理。重点论述了定子两套绕组和转子绕组的具体设计方法。定子功率绕组采用3Y/△联结,控制绕组采用Y联结。转子绕组采用“复合线圈组”联结。通过分析得出,该设计方法实现电机起动时自动增大起动电阻,减小起动电流和增大起动转矩的目的,改善了电机的起动性能;在运行时,起动电阻恢复正常,减小损耗,电机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同时,设计不同节距的功率绕组方案,给出磁动势谐波对比分析结果。最后,基于复合线圈结构在不同状态下的工作原理,分析该电机的起动性能和运行性能。之后,基于二维瞬态磁场分析法分析空载时电机内部的磁场变化。建立无刷双馈电机软起动和异步起动两个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两种起动方式下起动过程相关量,得到了起动时刻磁力线、气隙磁密、磁通密度云图、起动转矩、起动电流、转速等分布图,通过对仿真结果的比较,得出软起动BDFM具有降低起动电流,增大起动转矩的优越性。此外,软起动BDFM的转矩特性曲线平缓,机械特性较硬,带负载能力较强,尤其适用于带式输送机等应用场合,减小系统成本。最后,为了研究复合线圈不同匝比对电机起动性能的影响,在有限元中建立了8个相同定子结构、不同转子复合线圈匝数比的电机模型,并对空载起动转矩和起动电流进行仿真对计算,得出最佳匝数比方案。最后,给出了软起动BDFM样机的主要参数、铁芯材料、定转子槽型尺寸、样机结构图以及定子转子绕组的展开图。研制了一台2/4对极软起动BDFM样机,并搭建了试验平台。在软起动和异步起动两种方式下,对样机进行了空载和负载起动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进一步说明软起动BDFM的起动性能比异步起动BDFM优越,能有效降低起动电流以及对电网的冲击,验证了软起动BDFM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王兴武[4](2020)在《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大功率电机的节能调速具有重要的国民经济意义。斩波串级调速是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的一种高效方式,在工业现场有着广泛应用。串级调速设备从电机转子侧接入,把定子侧的高压调速转化为转子侧的低压调速,并且只需控制远小于电机额定功率的转差功率,具有控制电压低、控制功率小、结构简单、自身损耗低、运行环境要求低等优点。所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参数计算和仿真建模,与工程应用结合很少。由于缺乏对系统稳态性能及综合优化、设备器件特性及功率单元结构等方面的研究,造成长期以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论文首次针对上述问题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践确认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异步电机的基本方程和等效电路,基于异步电机出厂时的铭牌数据,建立了用于计算异步电机等效电路参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计算,提供不同功率电机等效参数的取值范围,为绕线电机等效参数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数据参考;通过建立精确的电机等效电路和等效电路参数辨识优化模型,将非线性方程求解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得到基于铭牌数据结合PSO优化算法的异步电机参数辨识方法,提高了调速工况下电机等效参数的计算精度。2.分析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三种稳态状态下主回路器件及功率单元的工作状态,设计控制逻辑实现了调速稳态之间的平稳转换,为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稳态转换控制提供设计原则。根据主回路等效电路,建立调速稳态时的主回路数学模型,得出斩波串级调速主回路各主要电气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主要电气参数的纹波公式,为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主回路稳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主回路稳态分析,对大功率斩波单元的器件并联拓扑结构、并联IGBT同步、低感叠层母排等问题进行优化研究,首次提出了大功率斩波单元优化方案,并在国内最大功率(5400kW)串级调速项目中完成验证,解决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大功率电机应用的关键问题。3.对斩波电抗器损耗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铁芯损耗理论和电抗器工作电流特性分析,建立基于修正Steinmetz经验公式的斩波电抗器铁芯损耗数学模型,在大功率模拟带载试验平台上完成验证,为斩波电抗器的设计和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方法。4.基于稳态分析及各参数与调速系统性能的直接相关程度,识别调速系统的四个主要性能参数以及影响调速系统性能的五个关键参数;系统地分析了关键参数对调速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从调速系统全局出发,提出系统综合优化方案,实现了调速系统在调速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的综合最优,为斩波调速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综合优化方法和实际应用方案。5.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进行研究,分析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偏低的原因,据此提出低压一体化无功补偿方案;针对在低压侧无功补偿投切时出现逆变颠覆的实际问题,进行机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基于减小转子侧谐波以提高功率因数的原理,提出了整流单元电容吸收的改进方案。
刘庆[5](2020)在《工业泵用高压大功率无刷双馈电机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在工业制造领域,数量最多,分布面最广都集中在大功率风机水泵类负载,其运行方式为节流调节变负荷运行,而深入挖掘定速风机和水泵的节电潜力就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最为普遍的调速方式为全功率变频调速,对于调速范围(30-50)%风机泵类负载并不完全适用,势必会造成系统效率低及投资成本的增加。无刷双馈电机可实现低压变频调速装置控制高压电动机,小容量变频控制装置调节大容量电动机转速的效果。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高压大功率无刷双馈电机设计原理与绕组分析,以及绕组设计方案和控制方法研究,并通过试验验证得出最优设计方案。阐述了高压大功率无刷双馈电动机技术的应用背景,介绍了国内外无刷双馈电机开发现状,并对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概述。对无刷双馈电动机基本结构和原理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了无刷双馈电动机的常用定、转子结构,论述了无刷双馈电机基本运行原理,介绍了高压大功率无刷双馈电机调速原理,电机等效电路分析、运行方式,对电动机能量转换原理分析。对高压大功率无刷双馈电动机设计与控制进行计算分析。通过电机设计参数及选型原则,对定转子槽配合计算选取;通过电机输出额定转速对高低压绕组极对数进行设计;依据负载实际运行工况转速的需求变化范围计算确定定子功率绕组和调速绕组的极数;通过电机调速范围确定功率绕组和调速绕组的功率分配,设计变频器容量,特别对转子绕组系数用齿谐波法进行计算并分析验证。最后完成高压大功率无刷双馈电机整体电气参数和机械结构设计。通过实验平台对高压大功率无刷双馈电动机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对变频绕组切入过程中产生的电流突变现象进行分析,提出电流突变的解决方案,提升无刷双馈电机运行稳定性。并对样机现场实际运行效果进行节能效益分析,课题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论述。
鲍习昌[6](2020)在《多谐波联合起动新型无刷双馈电机电磁设计及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无刷双馈电机(brushless doubly-fed machine,BDFM)是一种既可做电动机,又可做发电机的新型交流励磁电机,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强,功率因数可调等优点,可实现同步运行、异步起动、双馈运行等多种运行方式。BDFM作为发电机运行时,具有良好的变速恒频恒压发电特性,频繁应用于风力、水力和船用轴带发电等领域;作为电动机运行时,具有精确的调速性能,可用于风机和水泵等负载的变频节能调速系统。转子在BDFM运行中起着“极数转换器”的作用,其结构性能决定了BDFM的功率密度和效率。绕线型BDFM是一种新型转子结构BDFM,与特殊笼型和磁阻型转子结构BDFM相比,绕线转子BDFM最大的优势在于转子绕组可以采用不等匝以及不等节距的线圈组合,进而有效的控制转子绕组的谐波含量,提高主要磁场的绕组系数,减少由谐波带来的电机损耗,提高电机的效率及功率密度。本文以绕线型BDFM为研究对象,研究工作目的在于:BDFM在起动过程中存在起动转矩小、起动电流大,以及对电网和电机造成冲击大等问题,使得电机起动性能达不到工业要求。本文将复合线圈结构引入到BDFM的转子绕组,并与定子磁动势谐波理论相结合,提出一种多谐波联合起动的方法以改善电机的起动性能。然后对这种电机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有效的定转子绕组设计方法,进行电机的电磁特性分析与仿真试验研究,进而推动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实用化进程。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了BDFM的磁场调制机理及工作特点,总结了一般定转子结构以及若干特殊结构,并对多种控制策略进行综述。另外,还讨论了BDFM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总结并展望了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基本原理、定转子绕组结构和多种运行方式等情况。其次,给出了BDFM定转子槽数和极对数配合原则,重点对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定子和转子绕组设计进行论述,提出定子和转子绕组的一般原理性设计方法和连接方式。接着对定转子绕组设计方案分析发现,采用大小双星形结构设计的定子绕组可以产生多个极对数起动谐波磁场,转子绕组中的复合线圈被定子绕组的起动谐波磁场所感应,电机在起动时转子折算至定子侧的电阻值增大,而在运行时恢复正常数值。如此,降低了起动电流,提高了起动转矩,保证了电机可以高效运行。然后从电机学和交流绕组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分析了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磁动势,给出定转子磁动势谐波分析。之后,从基本的电磁关系分析出发,结合BDFM基本等效电路,分别给出了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在起动和运行状态下的等效电路。通过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起动和运行状态时的等效电路,进而分别来分析该电机在起动和运行时的转矩特性,从而进一步研究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起动性能和运行性能。通过分析发现,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在起动全过程中,随着电机转速的不断上升,机械特性较硬,电磁转矩下降缓慢,且不需要经过最大转矩点。该起动方式适用于水泥、矿山等带式输送机的场合,所用传送带可大大减薄,降低系统的成本。最后,以YZR132电机为基础,设计出一台2/4对极试验样机。介绍了样机的设计数据和参数以及样机的定转子结构。其次,基于理论和仿真研究,通过时步有限元软件对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进行了空载起动和负载起动研究。同时,分别对该电机在不同运行方式和转子复合线圈不同匝比下进行仿真研究。然后,搭建了多谐波联合BDFM试验平台,通过对异步起动方式在不同负载下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起动最大电流和对电网冲击较小,优于异步起动BDFM,验证了文中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唐万刚[7](2019)在《基于有限元的单相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家电领域,由于成本和应用便捷性优势,单相感应电机仍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单相感应电机转子绕组涡流损耗的存在,使得效率一直在低位徘徊。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下,效率较高的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简称PMSM)成为单相电机的发展方向。单相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机(Single Phase Line Start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简称SPLSPMSM)继承了单相感应电机能自起动的优点,又兼具三相PMSM功率因数和效率较高的优点。本论文对SPLSPMSM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进行电机理论分析。SPLSPMSM定子绕组为非对称结构,使得电枢旋转磁动势存在负序分量。按稳态阶段和起动阶段进行不同处理。稳态运行阶段时,将非对称结构的SPLSPMSM进行等效,转换为对称电机。在电机磁路为线性的假设条件下,SPLSPMSM等效为一台正向运行,定子绕组对称的两相PMSM和一台负向运行,定子绕组对称的两相感应电机;用对称分量法求出的正负序相电流、相电压分别作为正、负序等效电机的相电流、相电压。正序电机分析,采用三相PMSM的分析方法;负序电机分析,采用三相感应电机的分析方法。对于磁路非线性条件下,用冻结磁导率法,即认为SPLSPMSM和等效后的正负序电机的磁路饱和程度在同一时刻完全相同。起动阶段分析时,由于转子绕组与正负序旋转磁动势基波分量均相互作用,产生的转子磁动势分量因磁路不对称均产生正负序旋转磁场,故不再进行电机的正负序等效,而是把电枢正序旋转磁动势分量与转子绕组的相互作用按三相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机的起动阶段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电枢负序旋转磁动势分量与转子绕组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转子磁动势和转矩分量按感应电机进行分析。其次,建立电机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SPLSPMSM电磁性能受参数变化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法对内置式磁路结构的鼠笼式SPLSPMSM按起动和稳态阶段进行分析,改变电枢绕组匝数和匝比、电容、永磁体厚度、负载等参数,观察电机的起动带载能力和稳态效率等性能指标变化情况。再次,分析SPLSPMSM的交直轴电感。本论文参考三相同步电机的电感公式推导过程,采用求解电感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推导出正序等效电机的交直轴电感和变换矩阵;采用冻结磁导率法,利用正负序等效电机的磁路饱和程度完全相同的特点,采用正序等效电机的电枢反应电感表示负序等效电机的激磁电感,进而推导出其激磁电抗。根据有限元法仿真得到的相电感,求出交直轴电感。最后,根据内置式磁路结构的鼠笼式SPLSPMSM的不足,提出表贴式磁极和绕线式转子绕组SPLSPMSM。用有限元法对模型性能进行仿真分析。
储成龙[8](2019)在《基于复合线圈结构的无刷双馈电机起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绕线型无刷双馈电机是一种新型交流电机,可以实现异步起动、异步运行、同步运行和双馈运行等多种运行方式。无刷双馈电机与感应电机一样,具有结构简单和坚固耐用的优点。同时,无刷双馈电机取消了电刷和滑环结构,使得电机更加安全可靠地运行。当无刷双馈电机作发电机用时,具有良好的变速恒频恒压发电特性,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船用轴带发电等领域;当无刷双馈电机作电动机用时具有良好的调速性能,可以简便的通过调节控制绕组的频率完成对转速的控制。转子结构是决定无刷双馈电机性能好坏的重要因素。与特殊笼型和磁阻型转子结构相比,绕线型转子结构具有导体利用率高、谐波含量低和接线方式灵活的优点。但是,绕线型无刷双馈电机的起动性能限制了其工业应用范围。本文以绕线型无刷双馈电动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绕线型转子接线方式灵活的优点,采用复合线圈结构设计转子绕组,从而改善绕线型无刷双馈电动机的起动性能。如此,可以拓展绕线型无刷双馈电动机的工业应用范围,使得该类电机能更好地完成调速任务,推动实用化的进程。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回顾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无刷双馈电机发展做出的研究工作。在其基础上,总结了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无刷双馈电机在分别作发电机运行和电动机运行时的多种运行方式。介绍了交流绕组的设计的基本要求、定子绕组设计要求和转子绕组设计要求。其次,通过分析绕线型异步电动机的串电阻起动方式和绕组折算公式发现,可以通过改变转子绕组每相有效匝数来改变转子电阻折算值的大小。经过分析,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实现与串电阻起动类似的起动过程和效果:在起动时,减小转子绕组每相有效匝数,增大了转子电阻折算值的大小,相当于转子绕组外串电阻,改善了起动性能;在运行状态下,将转子绕组每相有效匝数恢复正常数值,电机正常运行完成调速任务。如此,保证了电机可以高效运行。之后,介绍了复合线圈的结构。通过分析发现,复合线圈结构可以满足在不同运行状态下对于转子绕组每相有效匝数的要求,但存在前提条件:不同运行状态下需要设计不同的极对数。此外,根据理论分析结果,介绍了样机两套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设计方案。其中,两套定子绕组均采用变极法设计,定子绕组的作用类似与“开关”对样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切换;转子绕组采用复合线圈结构设计。并通过槽导体电动势星形图确定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要求。最后,设计出一台4/8极试验样机。介绍了样机的设计数据和参数以及样机的定转子结构。其次,为了验证复合线圈理论的正确性以及对起动性能的影响,共建立了三个仿真模型进行比较。将常规线圈模型的仿真结构与样机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如此可以直观地验证复合线圈理论的正确性以及是否对起动性能有改善作用;此外,将样机模型的双六极起动方式的起动性能与样机采用异步起动方式时的起动性能进行对比。最后,进行了样机试验,以验证样机起动性能的仿真结果与样机试验结果是否一致。通过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可以说明采用本文方法设计的样机具有优良的起动性能,可以取代无刷双馈电动机的常规异步起动方式。同时也为该类电机的应用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胡杨[9](2019)在《基于多谐波联合起动方式设计的无刷双馈电机》文中认为无刷双馈电机是一种可以实现多种运行方式的新型交流励磁电机,能够在异步,同步和双馈等多种方式运行。无刷双馈电机取消了电刷和滑环,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功率因数可调和变频器容量等级小等优点。无刷双馈电机作为电动机时,可用于风机和水泵等负载的变频节能调速系统;作为发电机时,可用于变速恒压恒频的船用轴带发电、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系统中。针对无刷双馈电机起动转矩小、起动电流大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无刷双馈电动机,该电机定子绕组磁动势可分解为多个不同极对数的同转向谐波磁场,其中基波磁场对应的转子电流流通路径与常规无刷双馈电机相同,谐波磁场中转子电流流通路径的电阻折算值增大而漏抗值保持不变,增大了电机起动时的功率因数,进而实现了降低起动电流和增大起动转矩的作用;而在正常运行时电机定子仅产生基波磁场以完成无刷双馈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文中对无刷双馈电机多谐波起动时定、转子绕组结构的设计原理、起动时电机等效电路以及电磁转矩计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一台机座号为YZR132电机样机为例说明多谐波起动电机定、转子结构的设计方法。在多谐波联合起动和异步起动时分别对空载及不同负载情况下的起动电流进行了样机试验,并对比分析了空载时的气隙磁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多谐波原理设计的绕线式无刷发电机具有优良的起动性能。
赵威[10](2019)在《基于变极绕组的无刷双馈电机的起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刷双馈电机是一种新型的交流电机,取消了电刷和滑环。无刷双馈电机定子功率绕组与工频电源连接,控制绕组通过变频器改变励磁电流和频率来实现转子转速的调节。通过转子特殊的结构,使转子分别于定子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耦合产生两个不同极数且转向相反的磁场。由于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强、功率因数可调等优点,可实现同步、异步、双馈等多种运行方式,在变频调速系统、变速恒频发电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作为一种同步化运行的异步电机,无刷双馈电机也具有起动电流大、起动转矩小等不足,无法满足需要重载起动的应用场合。然而,与普通异步电机不同,无刷双馈电机的结构特点是转子绕组自闭合,无滑环电刷对外连接。无法通过电刷在转子电路中串入或切除起动电阻来实现增大起动转矩、减小起动电流和高效率运行的目的。同时无刷双馈电机具有不同极数的两套绕组,这一点也与单一极数的异步电机差别较大。本文以绕线转子无刷双馈电机为研究对象,对这种新型电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讨。研究的目的在于将以“齿谐波”原理和“复合线圈”原理设计的转子结构应用于无刷双馈电机改善无刷双馈电机的起动性能,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回顾国内外无刷双馈电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无刷双馈电机的运行原理和能量流动方式。分析了无刷双馈电机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由此引出了本文所提出的变极起动型无刷双馈电机,并对转子绕组所采用的“复合线圈”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将变极原理引入到定子绕组的设计中,并对定子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排布方式进行了理论推导与证明。其次,给出了无刷双馈电机绕组自感、互感以及电阻计算公式,查找资料得到双馈模式下通常的等效电路并推导出变极起动模式下的等效电路,然后在Matlab中对变极起动模式和双馈模式下的起动电流和起动转矩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反馈对复合线圈的多匝和少匝的匝比进行调整。然后,建立了无刷双馈模式以及变极起动模式在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中分别对两种模式下的空载、负载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了电机在起动过程中的瞬态仿真结果。接着,利用有限元法对无刷双馈电机异步起动模式和变极起动模式分别进行空载和负载仿真,并对两种模式下的电机饱和程度和带负载能力进行分析。最后,以本文理论研究的一台36/24槽的4kW无刷双馈电机为试验样机,测试了该样机施加不同负载情况下双馈异步起动模式和变极起动模式的稳定电流和转速。并给出了两种模式空载及满载下的电流曲线并对波形的畸变进行了分析。
二、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起动控制电路改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起动控制电路改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糖厂异步电动机起动过程中转子断条故障信号获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动机的基本物理学方程 |
1.1 电磁学方程 |
1.2 驱动转矩方程和运动学方程 |
2 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起动过程研究 |
2.1 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绕组故障前后起动电流的比较 |
2.2 转子绕组故障与电动机起动转矩的关系 |
2.3 不同转速起动时频谱分析研究 |
3 短时傅里叶方法检测转子断条故障 |
3.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3.2 断条故障仿真研究 |
3.3 断条故障对糖厂影响 |
3.4 断条故障解决办法 |
4 结语 |
5 致谢 |
(2)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定子绕组设计及建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无刷双馈电机的发展历史 |
1.2.1 无刷双馈电机结构创新过程 |
1.2.2 无刷双馈电机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无刷双馈电机参数计算研究现状 |
1.3 软起动在电动机领域的研究现状 |
1.4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基本原理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绕组设计 |
2.1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的极槽配合 |
2.2 定子绕组设计 |
2.2.1 36槽2 对极Y_2Y_1/Y_2联结绕组设计 |
2.2.2 36槽2 对极2Y/△联结绕组设计 |
2.2.3 36槽2 对极3Y/△联结绕组设计 |
2.3 转子绕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参数计算和数学模型 |
3.1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参数计算 |
3.1.1 定子绕组参数计算 |
3.1.2 转子绕组参数计算 |
3.1.3 定子与转子绕组互感计算 |
3.2 常规绕线转子无刷双馈电机数学模型 |
3.3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数学模型仿真 |
3.4.1 空载起动特性 |
3.4.2 负载25Nm起动特性 |
3.4.3 空载起动突加负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仿真与实验 |
4.1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有限元仿真模型 |
4.2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磁场分析 |
4.3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起动特性分析 |
4.4 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样机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转子绕组设计及起动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BDFM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1.2.1 BDFM的发展历史 |
1.2.2 BDFM本体设计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3 BDFM数学建模与等效电路的研究现状 |
1.2.4 BDFM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感应电机起动方式研究现状 |
1.3.1 异步起动方法研究 |
1.3.2 软起动方法研究 |
1.3.3 变频起动方法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软起动BDFM定子和转子设计方案 |
2.1 定子绕组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 定子绕组的极对数选择方法 |
2.3 定子绕组设计方案 |
2.3.1 定子设计实例 |
2.3.2 不同功率绕组方案谐波对比分析 |
2.4 转子绕组设计方案 |
2.4.1 转子复合线圈结构工作原理 |
2.4.2 转子设计实例及不同工作状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起动BDFM电磁分析 |
3.1 试验样机空载起动特性仿真对比分析 |
3.1.1 电磁仿真分析 |
3.1.2 转矩和电流仿真分析 |
3.2 试验样机负载起动特性仿真对比分析 |
3.3 转子复合线圈不同匝数比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起动BDFM样机参数和试验验证 |
4.1 软起动BDFM样机参数和试验平台 |
4.1.1 软起动BDFM样机参数设计 |
4.1.2 软起动BDFM样机试验平台 |
4.2 软起动BDFM样机空载起动特性试验验证 |
4.3 软起动BDFM样机负载起动特性试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课题创新点 |
第2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原理及电机特性分析 |
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基于铭牌数据的电机参数辨识 |
2.2.1 异步电机的等效电路和基本方程 |
2.2.2 异步电机参数计算的公式法 |
2.2.3 基于铭牌数据结合PSO的电机参数辨识 |
2.2.4 电机等效电路参数分析 |
2.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及脉动转矩 |
2.3.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
2.3.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脉动转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速系统主回路稳态分析及优化 |
3.1 主回路拓扑结构及系统状态 |
3.1.1 主回路拓扑结构 |
3.1.2 系统稳态状态及相互转换 |
3.2 调速稳态时的主回路数学模型 |
3.2.1 基于电路分析的稳态数学模型 |
3.2.2 主要电气参数的纹波分析 |
3.2.3 基于能量平衡的数学模型 |
3.2.4 仿真与现场试验验证 |
3.3 大功率斩波单元优化 |
3.3.1 器件并联拓扑结构方案 |
3.3.2 并联IGBT的同步分析 |
3.3.3 低感斩波叠层母排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与系统综合优化 |
4.1 调速系统的主要器件及关键参数 |
4.1.1 主要器件及其参数 |
4.1.2 系统关键参数分析 |
4.2 主要器件参数特性分析 |
4.2.1 电压电流参数分析 |
4.2.2 电感电容参数分析 |
4.2.3 功率器件损耗分析 |
4.3 斩波电抗器损耗分析 |
4.3.1 铁芯损耗理论模型 |
4.3.2 斩波电抗器的铁芯损耗模型 |
4.3.3 斩波电抗器的铁芯损耗试验 |
4.3.4 试验结果小结 |
4.4 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1 反馈电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2 斩波频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3 器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5 系统综合优化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无功补偿优化 |
5.1 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分析 |
5.2 无功补偿方案 |
5.3 无功补偿优化 |
5.3.1 低压一体化无功补偿优化 |
5.3.2 整流桥阻容吸收电路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工业泵用高压大功率无刷双馈电机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主要研究内容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无刷双馈电动机结构及原理 |
2.1 电机定子和转子结构 |
2.1.1 常见定子结构 |
2.1.2 常用转子结构 |
2.2 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运行原理 |
2.2.1 无刷双馈电机调速系统原理 |
2.2.2 无刷双馈电机等效电路 |
2.2.3 无刷双馈电机运行方式 |
2.2.4 无刷双馈电机能量转换原理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刷双馈电机设计与分析 |
3.1 无刷双馈电机铁心设计 |
3.1.1 定子绕组极数选择 |
3.1.2 槽配合选择 |
3.1.3 无刷双馈电机冲片设计 |
3.2 无刷双馈电机绕组设计与分析 |
3.2.1 磁动势谐波与绕组系数分析方法 |
3.2.2 绕组容量分配 |
3.2.3 绕组结构方案 |
3.2.4 定子绕组设计与分析 |
3.2.5 转子绕组设计与分析 |
3.3 无刷双馈电机参数确定及机械结构设计 |
3.3.1 参数设计 |
3.3.2 电机机械结构设计 |
3.4 无刷双馈电机参数与性能分析 |
3.4.1 无刷双馈电机参数计算 |
3.4.2 无刷双馈电机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刷双馈电动机试验研究 |
4.1 无刷双馈电机试验平台 |
4.2 无刷双馈电机专用变频器设计 |
4.3 无刷双馈电机试验研究 |
4.3.1 控制绕组投励试验研究 |
4.3.2 基本性能试验结果 |
4.4 节能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多谐波联合起动新型无刷双馈电机电磁设计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BDFM的国内外现状 |
1.2.1 BDFM结构及工作原理的研究现状 |
1.2.2 BDFM定子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3 BDFM转子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4 BDFM数学模型与等效电路的研究现状 |
1.2.5 BDFM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BDFM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方式 |
2.1 引言 |
2.2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工作原理 |
2.2.1 定子绕组 |
2.2.2 转子绕组 |
2.3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运行方式 |
2.3.1 异步运行方式 |
2.3.2 双馈运行方式 |
2.3.3 同步运行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电磁设计 |
3.1 引言 |
3.2 定转子槽数和极对数配合原则 |
3.3 定子绕组设计 |
3.4 转子绕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磁动势分析 |
4.1 引言 |
4.2 定子磁动势分析 |
4.3 转子磁动势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的等效电路及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等效电路 |
5.2.1 起动状态下等效电路 |
5.2.2 运行状态下等效电路 |
5.3 性能分析 |
5.3.1 起动性能分析 |
5.3.2 运行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样机参数及仿真试验 |
6.1 引言 |
6.2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样机设计数据和参数 |
6.3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样机仿真研究 |
6.3.1 样机空载起动性能仿真对比 |
6.3.2 样机负载起动性能仿真对比 |
6.3.3 样机不同运行方式仿真对比 |
6.3.4 转子复合线圈不同匝比仿真对比 |
6.4 多谐波联合起动BDFM样机试验研究 |
6.4.1 样机空载起动性能试验对比 |
6.4.2 样机负载起动性能试验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基于有限元的单相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异步起动式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SPLSPMSM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单相感应电机的原理与特点 |
2.3 SPLSPMSM的原理 |
2.3.1 SPLSPMSM的工作原理 |
2.3.2 稳态运行时的数学模型 |
2.3.3 起动过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SPLSPMSM电磁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SPLSPMSM起动阶段的有限元分析 |
3.2.1 空载起动阶段的电机性能分析 |
3.2.2 不同负载的对电机起动的影响分析 |
3.2.3 定子绕组匝比变化对起动性能的影响分析 |
3.2.4 改变定子绕组匝数对起动性能的影响分析 |
3.2.5 改变永磁体厚度对起动性能的影响分析 |
3.3 SPLSPMSM稳态阶段的有限元分析 |
3.3.1 基于负载和电容变化的分析 |
3.3.2 基于定子绕组匝比变化的分析 |
3.3.3 基于定子绕组匝数变化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PLSPMSM稳态运行阶段的电感参数分析 |
4.1 引言 |
4.2 正序等效电机交直轴电感推导 |
4.2.1 数学模型 |
4.2.2 自感推导 |
4.2.3 互感推导 |
4.2.4 dq轴电感推导 |
4.3 负序等效电机激磁电感推导 |
4.3.1 正序等效电机电枢反应电感推导 |
4.3.2 负序等效电机激磁电感推导 |
4.4 结合有限元法的电感分析 |
4.4.1 施加交轴电流 |
4.4.2 施加直轴电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转子结构SPLSPMSM的电磁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表贴式磁极SPLSPMSM的二维有限元分析 |
5.2.1 表贴式磁极SPLSPMSM的磁路结构 |
5.2.2 基于匝数调整的表贴式电机性能分析 |
5.2.3 基于永磁体厚度调整的表贴式电机性能分析 |
5.2.4 基于永磁体偏心的电机性能分析 |
5.3 绕线式转子绕组SPLSPMSM的设计及二维有限元分析 |
5.3.1 绕线式转子绕组的优点 |
5.3.2 绕线式转子绕组SPLSPMSM的设计 |
5.3.3 绕线式转子绕组SPLSPMSM的二维有限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复合线圈结构的无刷双馈电机起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发展历史 |
1.3 无刷双馈电机的发展现状 |
1.3.1 无刷双馈电机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2 无刷双馈电机等效电路的研究现状 |
1.3.3 定转子结构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无刷双馈电机基本原理 |
2.1 无刷双馈电机的工作原理 |
2.2 作发电机运行时的运行方式 |
1.控制绕组交流励磁的发电运行方式 |
2.控制绕组直流励磁的发电运行方式 |
2.3 作电动机运行时的运行方式 |
1.异步运行方式 |
2.同步运行方式 |
3.双馈运行方式 |
2.4 无刷双馈电机定、转子绕组设计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线圈的工作原理 |
3.1 常规绕线型异步电动机串电阻起动 |
3.2 复合线圈的构成和不同运行状态 |
3.2.1 复合线圈的构成 |
3.2.2 不同运行状态 |
3.3 不同运行状态的极对数选取原则 |
3.4 样机不同运行状态的等效电路 |
3.4.1 起动状态下的等效电路 |
3.4.2 运行状态下的等效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无刷双馈电机绕组设计 |
4.1 定子绕组设计 |
4.2 转子绕组设计 |
4.3 转子绕组相位关系以及定子绕组端口接线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刷双馈电机样机参数及仿真实验 |
5.1 绕线型无刷双馈电动机样机设计参数 |
5.2 绕线型无刷双馈电动机样机运行方式仿真 |
5.3 绕线型无刷双馈电动机样机起动性能仿真对比与试验 |
5.4 样机双六极起动方式与常规异步起动方式仿真对比及试验 |
5.5 样机带载仿真与试验对比 |
5.5.1 样机双六极起动时起动电流仿真与试验 |
5.5.2 样机异步起动时起动电流仿真与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基于多谐波联合起动方式设计的无刷双馈电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刷双馈电机的发展历史 |
1.2 无刷双馈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关于无刷双馈电机的研究前景展望 |
1.4 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原理介绍 |
1.5 本文主要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谐波联合起动原理与绕组设计方法 |
2.1 多谐波联合起动方式的基本原理 |
2.2 单波起动与双波起动感应电动机 |
2.2.1 单波起动与双波起动理论的定子设计要求 |
2.2.2 单波起动感应电动机的定子设计 |
2.2.3 双波起动感应电动机的定子设计 |
2.2.4 单波理论与双波起动原理的转子设计要求 |
2.2.5 转子外接电阻的并联联结设计方法 |
2.3 谐波联合起动感应电动机 |
2.3.1 谐波联合起动感应电动机的定子设计 |
2.3.2 谐波联合起动感应电动机的转子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谐波联合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设计方案 |
3.1 多谐波联合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运行原理 |
3.2 多谐波联合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的定子设计方案 |
3.2.1 “双星绕组”基本设计方法 |
3.2.2 多谐波联合起动无刷双馈电机定子绕组槽号相位排列 |
3.2.3 槽矢量分析法分析定子绕组槽号相位排列 |
3.2.4 定子绕组在不同工况下的磁场与对应磁动势之间相互关系 |
3.3 多谐波联合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的转子设计方案 |
3.3.1 “复合线圈”原理与“复合线圈组”概念 |
3.3.2 转子绕组的槽矢量星形图分析 |
3.3.3 转子绕组的等效电路与工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结果与样机实验对比 |
4.1 实验样机的转矩特性分析 |
4.2 实验样机的谐波特性分析 |
4.3 样机的空载仿真与实验对比 |
4.3.1 空载特性仿真分析 |
4.3.2 空载特性实验对比 |
4.4 样机的负载仿真与实验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基于变极绕组的无刷双馈电机的起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机的发展历史 |
1.2 无刷双馈电机的研究意义 |
1.3 无刷双馈电机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3.1 无刷双馈电机的发展历史 |
1.3.2 无刷双馈电机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变极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原理与运行方式 |
2.1 无刷双馈电机的工作原理 |
2.2 无刷双馈电机的运行方式 |
2.2.1 异步运行方式 |
2.2.2 同步运行方式 |
2.2.3 双馈调速运行方式 |
2.2.4 发电运行方式 |
2.3 变极起动型无刷双馈电机的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极起动型无刷双馈电机的定转子结构 |
3.1 定子绕组设计 |
3.1.1 定子绕组结构 |
3.1.2 变极起动时定子绕组磁动势分析 |
3.2 转子绕组设计 |
3.2.1 转子绕组结构 |
3.2.2 双馈运行时两种转子结构对比 |
3.2.3 变极起动时转子工作原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极起动型无刷双馈电机的参数计算与数学模型 |
4.1 绕组电感计算 |
4.1.1 定子绕组电感计算 |
4.1.2 转子绕组电感计算 |
4.1.3 定转子绕组互感计算 |
4.2 无刷双馈电机(双馈运行模式)在静止abc坐标系数学模型 |
4.3 无刷双馈电机(变极起动模式)在静止abc坐标系数学模型 |
4.4 绕线转子无刷双馈电动机(双馈运行模式)的动态特性仿真 |
4.4.1 单馈异步运行方式 |
4.4.2 同步运行方式 |
4.4.3 双馈调速运行方式 |
4.5 绕线转子无刷双馈电动机(变极起动模式)的动态特性仿真 |
4.5.1 空载起动突加负载 |
4.5.2 重载起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极起动型无刷双馈电机起动特性分析 |
5.1 仿真和试验拓扑结构与试验系统 |
5.2 有限元仿真研究 |
5.2.1 无刷双馈电机空载起动 |
5.2.2 无刷双馈电机带载起动 |
5.3 试验对比 |
5.3.1 空载试验 |
5.3.2 负载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起动控制电路改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厂异步电动机起动过程中转子断条故障信号获取研究[J]. 周川,张恩寿,郝艳,罗韶波,高飞,晏剑明,管红斌,柏兴发,汤晏文,章鹏,阙建春,戎麒,陈睿,姚鹏. 甘蔗糖业, 2021(05)
- [2]软起动型绕线式无刷双馈电机定子绕组设计及建模分析[D]. 李霄.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转子绕组设计及起动性能试验研究[D]. 郑洁.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4]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D]. 王兴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工业泵用高压大功率无刷双馈电机设计与研究[D]. 刘庆.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6]多谐波联合起动新型无刷双馈电机电磁设计及性能分析[D]. 鲍习昌.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7]基于有限元的单相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性能研究[D]. 唐万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基于复合线圈结构的无刷双馈电机起动性能研究[D]. 储成龙.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9]基于多谐波联合起动方式设计的无刷双馈电机[D]. 胡杨.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基于变极绕组的无刷双馈电机的起动特性研究[D]. 赵威.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