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跃[1](2022)在《从T-MISS走向D-MISS——中国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与展望》文中指出中国微创脊柱外科在过去20年的历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观念和方式的转变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受益。然而,微创脊柱外科的探索和发展从未止步,中国微创技术外科正在积极寻求从传统脊柱微创技术(T-MISS)到数字脊柱微创技术(D-MISS)的跨越式发展。本研究简要回顾了中国微创脊柱外科技术20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代表性技术,同时对中国及世界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邰永航,石俊生[2](2021)在《沉浸式立体显示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立体显示技术为临床医生的双眼视觉功能和临床应用场景,提供了现实模拟度更高的载体,并成为当前计算机视觉和临床医学领域共同研究的热点。在微创手术术前,与传统的平面显示技术相比,沉浸式立体显示技术能够提供更生动、准确的3维人体生理和病理影像,使医生更易于判断病变的层次、形状和血管等复杂结构及解剖关系;同时虚拟现实能够为医学培训及手术预演提供沉浸式的手术情境模拟,帮助医生高效地掌握手术技巧,提高医学术前诊断效率,从而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在微创手术术中,基于增强现实的三维成像导航技术,能够将微创手术过程立体、直观地展现在医生面前,使术区各组织及其与手术器械间的位置关系和距离更加容易判断,同时通过叠加相同区域的术前检查影像,为手术提供实时的路径导航,实现精准微创手术。此外,在临床医疗资源共享中占据重要比重的远程诊疗领域,立体显示技术能够为远程诊断、线上会诊以及机器人手术等提供更为精确的深度信息,以及更多维度的图像信息,使医学数据的远程显示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现阶段立体显示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中也存在显示模式转换不舒适、三维重建图像信息缺失以及立体显示软、硬件系统带来的视觉疲劳等问题,但该技术在医学领域已经展露头角,在未来的临床医学进步中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详细分析了沉浸式立体显示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代表性应用,介绍了微创外科手术以及远程诊疗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影像诊断、手术训练、规划与导航、治疗和教育培训4个方面,总结了立体显示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3](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认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郑艳艳[4](2020)在《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技术以微观和宇观为取向的发展趋势,使其逐渐超越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并在技术实践中给人、自然与社会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困扰着人们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判断和认知。那么,我们能否理解以及如何理解超越人类经验直观的现代技术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引发的伦理问题,这是现代技术的当代发展给技术伦理问题研究带来的挑战。作为一种超越实证方法的精神科学,诠释学以人类“理解性”的精神活动为对象,是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尤其是哲学诠释学将理解视为此在的生存方式,是历史与现在、自我与他者、陌生与熟悉的汇合或融通,其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实践智慧”等基本范畴的阐释为人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引发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前理解”作为形成理解的必要前提是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即在效果历史中反思前见,对前见进行一次再启蒙,形成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风险的“完满性”的前把握。在现实的技术实践中,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奠基于一定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通过“时空距离”生成意义、存异求同,并在“效果历史”中达到澄明境界。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是形成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前提,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现代技术及其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开启了实现理解之可能性。在既有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技术境遇之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看似不可逾越的“时空距离”,但实际上它是我们理解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具有积极的因素。“时间距离”可以过滤和筛选掉招致误解的关于现代技术伦理问题的“假的前见”,在新技术境遇下展示出筹划伦理问题的新的意义因素;“空间距离”可以促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的现代技术伦理观念在沟通中存异求同,即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达到理解。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澄明,就是把对技术伦理的反思从外向型的“技术评估”转向内向型的“技术伴随”,即从技术设计开始“伴随”技术发展的始终,彰显其整体性、情境性和前瞻性,从“人—技术—世界—历史”的关系统一体出发,建构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情境的、健康和谐的人—技术关系。“视域融合”作为深化理解的基本途径是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即通过在更广阔的视域中重新审视技术实践中不同的视域,构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中心的视域互构共生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在技术实践的现实语境下,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奠基于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和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开始的情感动因,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是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得以进行的有效途径,三者彼此渗透,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其次,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在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维度上展开,历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因时间距离所导致的具体技术实践与既有伦理要求之间的视域冲突,以使技术伦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各类视域中不断的融合与扬弃,发展一种具有伦理前瞻性和整体性的技术;共时态维度的视域融合处理由空间距离所造成的现代技术伦理多元主体间的视域对抗,以促进相关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道德秩序。最后,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呈现为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以及伦理的生活世界的构建。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直接效果是技术和伦理的视域都得到了扩大和拓展,不但凸显了技术的伦理功能,也开拓了伦理的物转向,但其最终旨归是构建伦理的生活世界,技术只有在生活世界之中才能显示其价值,伦理只有从生活世界缘起才能彰显其意义。“实践智慧”作为理解的内在要素和真正本质为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诠释学的自我思考召唤实践智慧以引导人们创新并负责任地应用技术,以构建一种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首先,实践智慧作为一种应对具体情境的理智能力,强调具体情境的优先性,有助于妥善处理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之间的张力问题。实践智慧以理论指向与情境分析的沟通与交融为进路,既消解了理论与现实、伦理原则与技术实践之间的张力,又使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也丰富并扩充了自身的内容。其次,实践智慧作为对善的谋划和审慎,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为合乎“中道”的探索,有助于消解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地把握技术发展的“中道”以避免其产生危害人类的严重后果,抑或如何对技术可能的后果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境况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涉及的是实践智慧对“中道”的探索,表现为明辨度量分界和审时度势的能力。第三,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理性反思能力离不开实践主体,通过内化为现代技术实践主体伦理意识的自觉,实践智慧有助于弥合认识与实践之间的逻辑距离。以人的现实实践为目的诠释学,通过实践智慧的理性反思将人的认识与实践联结起来,形成并实际地体现于人的理解和实践过程,沟通了存在于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并为其联结注入了自觉的内涵。对于技术活动的实践主体而言,实践智慧有助于使科学技术活动的合伦理性内化为其伦理意识的自觉,这既符合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融伦理价值于科技工作者行为之中的重要诉求。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诠释学的理论成果对现代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从诠释学关于“前理解”、“视域融合”和“实践智慧”等基本理论出发研究现代技术伦理问题,阐明了人类理解超越日常经验、困扰人类认知的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不但为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增添了新视角、丰富了其理论内涵,而且为消解传统技术伦理的理论局限,构建以善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伦理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层面,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进行诠释学思考可以引导我们在效果历史中对既有的前见进行理性反思,在“对谈”中关照多元主体间复杂的价值诉求,并让古老的实践智慧照鉴未来,从而使现代技术在承载人类命运的同时关涉人类的幸福,进而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技术健康发展的实质。
张品[5](2020)在《基于增强现实的精准术前规划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准术前规划技术可以在手术前进行对病人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手术的操作前进行合理的规划。能够提高医生手术的精确性和高效性,并保障病人的安全性,此领域引起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围绕基于增强现实的精准术前规划展开研究,通过医学图像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将人体扫描的二维DICOM图像经过处理后应用到增强现实环境下,然后进行相应的可视化虚拟操作与分析,设计与实现基于增强现实的精准术前规划研究。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下的精准术前规划,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量并且达到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增强现实医疗技术中,针对虚拟人体模型与真实人体模型之间的配准过程中,由于二维标识物配准存在视角差,以及实时追踪效果较差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现实在医学上自动精确配准与追踪的方法,采用相机摄影测量进行获得真实人体模型空间坐标值,并用vuforia关联真实模型与虚拟模型空间坐标系,通过空间映射变换进行真实模型与虚拟模型空间坐标系的转换,最终完成虚实模型之间的自动配准与追踪。该方法可以实现3D打印模型与虚拟人体器官的重合误差精度达到1.004mm,提高了配准精度,并且可以做到360度视角跟踪目标,达到实时追踪的效果,使增强现实术前规划的精准度得到初步保障。2)针对多肺结节摘除微创手术中,医生难以确立胸部最佳小切口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人体的小切口自动术前规划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医生的手术操作习惯与病人手术体位生成圆锥体映射模型,结合肺结节操作点与小切口手术通道之间的血管、肋骨等信息,自动化的在虚拟人体胸腔规划出最佳的手术操作区域。使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减小对病人不必要的伤害,提高手术的精准度,缩短手术时间,从而降低手术的风险。3)对于肺结节穿刺手术中,针对传统射频消融穿刺手术普遍采用盲穿法,消融次数不确定以及过于依赖医生个人经验等问题,搭建了一种基于unity3D的虚拟穿刺手术操作环境。通过计算病人位姿、肺结节体积与穿刺针效应区域大小等参数,术前预先确定穿刺针的操作方位与消融次数;另一方面,在穿刺的过程中实时显示穿刺针的角度以及穿刺针与周围器官的距离等信息,来尽量缩小碰撞检测区域以防止破坏到周围的组织器官。进而提高穿刺效率和穿刺的精度。
刘琳,李鸿波,刘洪臣[6](2019)在《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展望》文中指出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MR)作为虚拟-现实领域的新技术,结合了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优势,开启了虚拟-现实领域的新时代。MR技术应用的范围极其广泛,在文化、教育、艺术、军事、娱乐等多个领域均可看到MR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并因其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医学界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归纳了MR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技术特点,并重点介绍了MR导航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领域的使用流程,配准原理及关键操作的主要技术要点。通过总结国内外MR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探索其潜在优势的代表性研究,阐述了该技术比拟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先进性。分析了MR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领域所需要的技术路径以及带来的开拓性的临床效果,为口腔种植领域研究打开新的思路。
宋杨杨,陈校云,张曙欣,冯力,胡可慧,黄婉茹,裴治纲[7](2019)在《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康复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了解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通过检索万方和CNKI两个数据库,全面检索搜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结果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从脑卒中患者,帕金森疾病患者及骨伤患者等的康复出发,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作用。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领域中的应用,增加了患者治疗时的积极性,能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脑卒中,帕金森等疾病的康复治疗中都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患者康复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手段。
许彦劼,夏明[8](2018)在《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其在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简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点,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上的应用,同时对虚拟现实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吴琛,陈向,黄华兴,夏永祥[9](2017)在《虚拟现实技术在肝脏外科超声介入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肝脏外科超声介入治疗对教学培训的要求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在肝脏外科超声介入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我科在肝脏外科超声介入培训的经验,探讨肝脏外科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培训的方法及价值。
冯基,韩波[10](2017)在《虚拟现实技术在武警卫勤无缝救援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虚拟现实正逐渐成为信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人与人或人与环境以一种舒适的方式进行交互和交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目前有很多应用领域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武警卫勤无缝救援系统已经具备实时性、高效性等特点。本文以武警卫勤无缝救援系统为背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救援系统智能化运作,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武警卫勤无缝救援系统,能够在救援活动中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救援方法。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从T-MISS走向D-MISS——中国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历程 |
2 脊柱经皮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
3 脊柱微创融合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4 导航技术在微创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
5 虚拟现实技术及手术机器人在微创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
6 我国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未来展望 |
(2)沉浸式立体显示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国际研究现状 |
1.1 基于虚拟现实的数字解剖教学应用研究 |
1.2 基于虚拟现实的微创手术技能培训应用研究 |
1.3 基于增强现实的术中导航应用研究 |
1.4 基于立体视觉的机器人及远程手术应用研究 |
2 国内研究进展 |
2.1 基于虚拟现实的数字解剖教学应用研究 |
2.2 基于虚拟现实的微创手术技能培训的应用研究 |
2.3 基于增强现实的术中导航的应用研究 |
2.4 基于立体视觉的机器人及远程手术应用研究 |
3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发展趋势与展望 |
4 结 语 |
(3)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
(一)史前医学时期 |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
一、心脏主题展 |
二、大脑主题展 |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
结束语 |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
后记与致谢 |
附件 |
(4)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诠释学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
1.2.2 现代技术伦理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问题产生的背景及诠释学阐释 |
2.1 现代技术及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解析 |
2.1.1 现代技术的本质及特征 |
2.1.2 现代技术伦理的概念 |
2.2 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诉求 |
2.2.1 超越外在主义的困境 |
2.2.2 消弥伦理考量的价值冲突 |
2.2.3 增强技术伦理的实践有效性 |
2.3 诠释学阐释现代技术伦理的理论基础 |
2.3.1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
2.3.2 诠释学与伦理学和技术伦理的内在贯通 |
2.3.3 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
2.4 诠释学视角下的现代技术伦理概念 |
2.4.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理解” |
2.4.2 现代技术伦理的“视域融合” |
2.4.3 现代技术伦理的“实践智慧” |
2.5 本章小结 |
3 前理解: 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 |
3.1 现代技术伦理的“前有—前见—前把握”结构 |
3.1.1 现代技术伦理“前有”境域的多维性 |
3.1.2 现代技术伦理“前见”基础的导向性 |
3.1.3 现代技术伦理“前把握”要件的规定性 |
3.2 现代技术伦理的“时空距离” |
3.2.1 现代技术伦理在“时间距离”生成意义 |
3.2.2 现代技术伦理在“空间距离”存异求同 |
3.3 现代技术伦理的“效果历史”进路 |
3.3.1 效果历史在“外在主义”中的遮蔽 |
3.3.2 效果历史在“内在主义”中的绽现 |
3.3.3 现代技术伦理在“效果历史”中的朗照 |
3.4 本章小结 |
4 视域融合: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 |
4.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节点 |
4.1.1 技术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验 |
4.1.2 情感世界的移情共感 |
4.1.3 伦理实践的道德想象 |
4.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维度 |
4.2.1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历时态维度 |
4.2.2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共时态维度 |
4.3 现代技术伦理视域融合的实践进路和目标 |
4.3.1 现代技术伦理功能的彰显 |
4.3.2 伦理活动参与者的拓展 |
4.3.3 伦理生活世界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实践智慧: 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指向 |
5.1 实践智慧及其诠释学复归 |
5.1.1 实践智慧的含义与特征 |
5.1.2 实践智慧的辨析 |
5.1.3 实践智慧的诠释学复归 |
5.2 实践智慧关涉现代技术伦理的必要性 |
5.2.1 伦理理论与现代技术实践的矛盾 |
5.2.2 伦理规约与现代技术发展的张力 |
5.2.3 技术理性的膨胀与人文精神的萎缩 |
5.3 实践智慧在现代技术伦理中的展现 |
5.3.1 现代技术实践与伦理理论的统一 |
5.3.2 现代技术发展与伦理规制的中道 |
5.3.3 现代技术伦理意识的自觉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增强现实的精准术前规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增强现实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医学增强现实上的术前规划研究现状 |
1.2.3 精准术前规划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技术问题与研究方案提出 |
1.4 章节安排 |
2 精准术前规划系统构成以及工作流程 |
2.1 引言 |
2.2 基于增强现实的精准术前规划系统的创建依据 |
2.2.1 增强现实医疗现存的不足 |
2.2.2 精准术前规划系统的搭建 |
2.3 基于增强现实的精准术前规划系统的平台构成 |
2.3.1 unity3D增强现实开发平台 |
2.3.2 vuforia的虚实配准 |
2.3.3 hololens眼镜显示 |
2.3.4 VTK最优区域规化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增强现实的高精度自动配准和追踪技术 |
3.1 引言 |
3.2 虚实配准背景 |
3.3 相机摄影测量 |
3.4 标记点的选取与提取 |
3.4.1 标记点的选取 |
3.4.2 标记点的提取 |
3.5 虚拟与真实空间模型的建立 |
3.5.1 真实空间模型坐标的建立 |
3.5.2 虚拟空间模型坐标的建立 |
3.6 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3.6.1 空间映射转换原理 |
3.6.2 真实空间人体器官包围盒中心点的获取 |
3.6.3 虚拟模型包围盒中心点位置的求取 |
3.6.4 坐标之间的角度转换 |
3.7 追踪与识别 |
3.8 实验与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4 基于VTK的术前最优区域规划 |
4.1 引言 |
4.2 肺结节摘除手术的研究现状 |
4.3 模型的建立与设计 |
4.3.1 mimics中模型的建立 |
4.3.2 对三维模型进行术前位姿的设计 |
4.4 模型之间的布尔求交 |
4.5 Rey triangle intersection算法求交 |
4.6 自动化求交步骤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unity3D平台上的精确穿刺规划 |
5.1 引言 |
5.2 不规则模型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 |
5.2.1 不规则模型的表面积计算 |
5.2.2 不规则模型的体积计算 |
5.3 基于unity3D的精确穿刺规划 |
5.3.1 规划穿刺的次数 |
5.3.2 穿刺规划设计 |
5.4 模型与穿刺针之间的碰撞检测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合现实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特点 |
2. MR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2.1 MR技术在医学教育方面的应用 |
2.2 MR技术在医学诊断学中的应用 |
2.3 MR技术在临床外科学领域的应用 |
3. MR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
3.1 MR技术在口腔教育方面的应用 |
3.2 MR技术在颌面外科领域的应用 |
3.3 MR技术在口腔修复学领域的应用 |
4. MR技术在口腔种植学领域的应用 |
4.1 MR技术在种植领域的潜在优势 |
4.2 MR导航技术的应用准备 |
4.3 MR种植导航的关键技术 |
4.4 MR导航技术的配准原理 |
4.5 MR导航技术的技术使用流程 |
5. 展望 |
(7)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康复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资料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过程及纳入情况 |
1.5 资料提取与分析 |
2 文献分析结果 |
2.1 在不同疾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
2.2 在不同疾病康复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
2.3 在不同疾病康复应用中的效果评价 |
2.4 在康复应用中辅助技术的研究概况 |
2.5 在康复应用中的辅助技术使用情况 |
3 讨论 |
3.1 虚拟现实技术将在康复医学中发挥越来越广阔的作用 |
3.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康复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8)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
1.1 沉浸性 (Immersion) |
1.2 交互性 (Interactivity) |
1.3 构想性 (Imagination) |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
2.1 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
2.2 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
2.3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程手术中的应用 |
3 展望 |
(9)虚拟现实技术在肝脏外科超声介入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肝脏外科超声介入技术的现代教学与传统医学教学的矛盾 |
二、虚拟现实 (VR) 技术目前的应用情况 |
三、虚拟现实 (VR) 技术在肝脏外科超声介入操作及手术中的应用 |
四、虚拟现实 (VR) 技术在肝脏外科超声介入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
(10)虚拟现实技术在武警卫勤无缝救援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1.1 虚拟手术 |
1.2 虚拟现实场景模拟 |
1.3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理论教学 |
2 虚拟现实技术在武警卫勤无缝救援系统中的应用 |
2.1 虚拟现实头盔的配备 |
2.2 虚拟现实技术对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的促进 |
2.3 救援场景的模拟 |
3 展望 |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从T-MISS走向D-MISS——中国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与展望[J]. 周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01)
- [2]沉浸式立体显示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 邰永航,石俊生.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21(06)
- [3]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现代技术伦理的诠释学研究[D]. 郑艳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增强现实的精准术前规划技术研究[D]. 张品.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展望[J]. 刘琳,李鸿波,刘洪臣.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9(02)
- [7]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康复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 宋杨杨,陈校云,张曙欣,冯力,胡可慧,黄婉茹,裴治纲. 中国医疗设备, 2019(01)
- [8]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 许彦劼,夏明. 东南国防医药, 2018(02)
- [9]虚拟现实技术在肝脏外科超声介入教学中的应用[J]. 吴琛,陈向,黄华兴,夏永祥. 教育教学论坛, 2017(50)
- [10]虚拟现实技术在武警卫勤无缝救援系统中的应用[J]. 冯基,韩波. 中国医疗设备,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