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辨议论文现代素材

义利之辨议论文现代素材

问:“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例子有什么?
  1. 答:“正其义不计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句意〔译文〕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该句自《汉书· 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其中,“正其谊不谋其利”,正:纯正;谊:交情;谋:谋求;利:好处。句意为:应当端正与人相交往的态度,不要为了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取某种好处或达到某种目的,才决定和他人结交。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意思为: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这是是董仲舒的重要经济思想,是约束人们不道德和非法的求利行为。
    扩展资料:
    后世纪念董仲舒
    董子文化园包括董子宗祠、董子书院、董子旧宅、董子典故园、董子研究会馆、董氏宗亲会馆、碑林等。董子宗祠正殿、时空台、董子舍园遗址和董仲舒衣冠冢已完成建设或修缮。
    董子文化园采用的是汉式建筑风格,由九部分、七进院组成,全园整体布置为坐北朝南,董子故居、应诏对策、下帷讲学、三不窥园、相事骄王、德主刑辅、董子祠——鸿儒殿七进院落构成文化园的主体。该建设项目已被列为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
  2. 答:1、千年的义利之辩,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许,以得利不等于谋利,所以正其义不谋其利。但是,如果没有主观的努力,得利如何实现。谋利应不应当,现代生活告诉我们,正义规范谋利,谋利彰显正义,二者相互促进。
    2、正是正义而谋利的小岗农民引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正义而谋利的推动,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经济发展的当今社会,就是要把蛋糕分好的同时,也要把蛋糕做大。
    3、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再有我国西部开发的例子,为什么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当中,要切实的加大投资,以改善西部人民的生活,切实为西部人民谋福利,这正是正其义当谋其利。
    扩展资料:
    1、以义为公利,以利为私利,正义就不当谋利,但是,人生而要衣食住行,人生来有人情私欲,公利当存,私利当在。
    2、中国古代社会,倡导正其义不谋其利,结果导致人们不能光明正大的谋利。这既使得暗谋私利,贪官横行,又使得一身正气一心为民的海瑞两袖清风,所得无几。
    3、或许以义为人性光辉,以利为欲望标志,而清初颜元提出“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冲破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于义、利关系问题的认识近乎科学。
    参考资料来源:
  3. 答:程,在这个平台已经搭建好之后,我们人,也就是社会层面的个人,在这里进行正义的行为,谋利,又可以不可以呢?可能用西方的一个很简章的类比能让对方辩友明白这个道理,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之中,打了一个比方,就是蛋糕,我们今天强调,要把蛋糕切好分好的同时,强调的是正义,但是,蛋糕要做大,这是谋利,所以,做大蛋糕,切好蛋糕,正其义,谋其利,谢谢.
  4. 答:强调道德的作用,齐桓公,管仲尊王攘夷
问:义利之辨的传统的中国义利之辩
  1. 答:所谓“义”,是指一定的行为道德;所谓“利”,是指个人的利益。讨论行为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是“义利之辩”。
    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义利是矛盾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是重义轻利。墨家则认为义和利是绝对统一的,不存在任何矛盾。他们认为不存在有利无义或有义无利的现象。孟子认为,追求义是人们行为的唯一目的,而任何对利的关注都有损于人们道德行为的纯洁性和高尚性,所以,利欲是一种有害的念头,必须在思想上加以排除。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个人的利欲和社会的道德要求是完全相反的,个人的利欲只能是恶,而应首先规范的是善,所以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他认为义利不相容,它们的关系只能是一个战胜另一个的关系。
    “义利之辩”是现实生活中义和利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在思想中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观点,体现了先秦各个阶级或阶层的不同的利益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不过,这些观点也有相通的地方,即一般都认为,在义利关系中义是主要的,个人利益应该遵循和服从义。可以说,重义轻利是先秦义利之辩的主要倾向。
问:怎样论孟子的义利观
  1. 答:孟子的义利观是见利思义,重义轻利。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是否符合道义,应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是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其中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孟子同孔子一样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答:战国时期梁惠王问一学者有关利国之道的问题。该学者答道:“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位学者是孟子。
    孟子的义利观,把义和利看作是一对矛盾,强调要“贵义贱利”。
义利之辨议论文现代素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