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豆(Soybean)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原产我国,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1956、1979、1990年3次全国范围内共收集栽培大豆遗传资源23587份,占世界23%,收集到不同类型的野生、半野生大豆种质6000多份,占世界野生资源的90%以上,这些丰富的核心种质材料对拓宽大豆育种的遗传基础,为解决大豆栽培生产上抗病、抗虫等优良基因的缺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解决当前大豆栽培品种遗传基础狭窄提供了丰富的核心种质材料,本研究基于不同来源的大豆群体,从东北栽培、东北野生和大豆核心种质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00份材料,分别从形态学、蛋白质、等位酶及DNA水平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为解决当前栽培大豆的遗传基础狭窄,提高大豆的产量与品质提供理论依据。1、对供试群体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大为核心种质材料,变异系数值为0.17;株高变异系数最大为核心种质材料,变异系数值为0.437,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野生材料,变异系数值为0.109;脂肪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野生材料,变异系数值为0.18: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也为野生材料,变异系数值为1.308;不同来源群体的5个数量性状(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生育期、株高)的方差分析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来源群体比较,野生材料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脂肪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供试群体的脂肪含量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值为0.20;不同来源群体5个质量性状(花色、种皮色、茸毛色、结荚习性、粒形)相比较,栽培大豆品种的结荚习性以亚有限居多,核心种质结荚习性以有限居多,野生材料结荚习性以无限居多:栽培大豆品种种皮色以淡黄、黄色居多,野生大豆材料种皮色以褐色、深褐色居多,核心种质种皮色以黄色居多,其它种皮色有之;栽培大豆籽粒形状以园粒、扁圆居多,核心种质籽粒形状以扁圆形、扁椭圆形居多,野生大豆粒形以扁椭圆居多。2、对供试群体过氧化物酶等位酶谱带分析表明,过氧化物酶等位酶(PER),共检测到3个基因位点,15条酶带,所检测到的基因位点均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数达100%。过氧化物酶等位酶3个基因位点PER1、PER2和PER3,分别含有3条、5条和7条酶带。3、对供试群体蛋白亚基的谱带分析表明,栽培大豆7S亚基含量变化范围11.93%~41.33%,平均值26.06%,方差为4.77,变异系数为18.3,其中含量高于平均值的品种有57个:野生大豆7S亚基含量变化范围19.19%~42.53%,均值为30.68%,方差为5.7,变异系数为18.6,其中含量高于平均值的种质有31个,栽培大豆11S亚基含量变化范围69.5%~40.33%,平均值60.27%,方差为4.27,变异系数为7.03,其中含量高于平均值的品种有55个;野生大豆11S亚基含量变化范围51.58%~71.47%,均值为63.94%,方差为3.75,变异系数为5.88,其中含量高于平均值的有种质30个:供试栽培和野生材料的11S/7S比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5.34和1.03;3.65和1.31,平均值为2.41:2.34,栽培大豆中11S/7S比值高于均值有41个,野生大豆种质比值高于平均值的有21个;供试群体不同来源间11S和7S球蛋白各组成亚基的含量差异显著,并且,不同来源种质11S球蛋白含量都高于7S球蛋白含量,大豆球蛋白11S/7S值具有较大的变异范围。4、用经过筛选的50个SSR引物,对供试群体进行SSR检测,结果表明:50个引物共检测到74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627个,多态位点高达84%,通过(UPGMA)聚类可以把供试群体分为4类,第一大类,包含167份材料,占供试材料总数的58%。从来源上看,大部分为栽培品种和核心种质;第2大类,包含71份材料,占供试材料总数的25%,包括部分栽培品种、核心种质和野生材料,第3类,包括43份材料,占供试材料总数的15%,全部为野生材料:第4类,包括7份材料,其中2份为栽培品种,5份为核心种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安市野生大豆资源保护对策[J]. 吉林农业 2019(23)
- [2].野生大豆利用价值的研究进展[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02)
- [3].野生大豆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因子的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 2019(04)
- [4].辽宁省野生大豆利用途径及保护模式初探[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4)
- [5].野生大豆重金属含量及富集特征[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6)
- [6].我国农科院成功构建一年生野生大豆泛基因组[J]. 生物学教学 2015(02)
- [7].黑龙江两岸中俄野生大豆研究和利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10)
- [8].野生大豆耐盐性研究进展[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21)
- [9].不同生态环境野生大豆叶片结构比较[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10)
- [10].黑龙江省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3)
- [11].中国农科院专家揭示野生大豆遗传变异特征[J]. 福建农业科技 2014(09)
- [12].东北野生大豆种群对低钾胁迫的生理响应[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2)
- [13].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营养成分比较[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3)
- [14].半野生大豆应用于绿肥牧草的前景分析[J]. 大豆科技 2015(05)
- [15].湖南野生大豆物理与生物特性的研究[J]. 饮食科学 2019(08)
- [16].野生大豆的进化[J]. 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 2014(09)
- [17].半野生大豆起源及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6)
- [18].中国野生大豆和它的近缘的收集、保存和利用(英文)[J]. 大豆科学 2017(02)
- [19].野生大豆的进化[J]. 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 2014(09)
- [20].我国率先构建野生大豆泛基因组[J]. 甘肃科技纵横 2014(09)
- [21].我国率先构建野生大豆泛基因组[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29)
- [22].中国不同地区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生育期长度及结构性状的比较[J]. 大豆科学 2012(06)
- [23].野生大豆研究进展[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02)
- [24].半野生大豆在栽培条件下的变化[J]. 陕西农业科学 2011(06)
- [25].贺兰山野生大豆种源保护探析[J]. 宁夏农林科技 2010(02)
- [26].野生大豆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J]. 世界农业 2010(03)
- [27].巴彦县的野生大豆资源亟待保护对策[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03)
- [28].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承德农科所在野生大豆利用方面取得的进展[J]. 中国种业 2009(S1)
- [29].中国野生大豆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4)
- [30].大豆属4种植物叶表观结构植纹鉴定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