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和目的颅颈连接畸形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影像技术的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变得较为容易,颅颈连接畸形的治疗目的,是通过减压,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同时恢复或重建枕颈部的稳定功能。枕颈部植骨融合术是保持枕颈部稳定性所常用的方法,但对于植骨融合效果及影响因素,没有一个较为肯定的结论。作者通过创建枕下减压术后的动物模型,通过自体颅骨行枕颈融合术的实验研究,使用块状植骨与碎骨植骨两种方式行枕颈融合术,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状况及融合所需时间,了解影响植骨融合的因素,为临床上植骨材料的选择以及植骨融合术所应注意的事项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我们将20只兔子随机分成两组,先创建枕下减压手术动物模型,第一组(A组):根据枕鳞基底部至C2的距离切取颅骨块植于枕鳞基底部与C2棘突上端之间,并将枕鳞咬下的碎骨铺于植骨块上端与枕部接触部位,后用丝线固定上端;第二组(B组)将所取骨块咬成直径为1—2mm大小的碎骨粒,连同枕鳞咬下的碎骨均匀的铺在枕颈交界区。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拍摄X线片,于第20周再次手术暴露出植骨块行大体观察。结果术后不同的时间植骨的接触面密度逐渐增高。A组术后第6周有一兔猝死(死时颈部扭曲),解剖枕颈部发现植骨块被吸收,与C2接触部位有融合残迹存在;有一兔术区伤口感染,出现组织坏死,植骨块脱出,融合失败;其余八例(其中一例出现渐进性双前肢肌力减退)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拍摄枕颈部正、侧位X线片,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植骨块与接触面间的密度逐渐增加,植骨块的下端(植骨块与C2接触部位)达到骨性融合所需的时间为10±1.51周,但上端(植骨块与碎骨、枕骨接触部位)达到骨性融合所需的时间为15.8±1.98周植,模型兔较正常兔枕颈部骨序列僵直,再次手术探查植骨的融合状况,分离与植骨块连接的软组织,发现与软组织相连的骨边缘有所吸收,而与枕骨、碎骨、C1、C2接触面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达80%。B组10只兔有1只术后第二天死亡,有2只术后饮食差、精神差,并于术后一周内死亡,2只碎骨融合成小骨块中间以软组织的形式,4只植骨块被吸收,仅有1只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10%。将两组的融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0.01,从而认为A(块状骨植骨)组和B(碎骨植骨)组两组融合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同时A(块状骨植骨)组的上、下端融合所用的时间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使用颅骨行植骨融合术也能达到较好的融合。2融合时间及融合效果与植骨固定的牢固程度有很大的关系。3枕下减压后,颈枕部存在不稳定的因素,植骨融合有助于稳定枕颈部。4使用块状骨较单纯使用碎骨植骨更易达到融合。5接触面去皮质后可能有助于骨的融合,在易出现活动的部位铺洒碎骨粒有助于植骨块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