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定居转移问题研究 ——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农民工定居转移问题研究 ——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论文摘要

农民工城市定居问题属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论文通过横向比较分析,明确了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定居同步转移是世界各国(地区)的普遍规律。可由于“工业优先”经济发展战略下以户籍为核心的系列特殊制度背景,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双层刚性,进而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完全有别于世界它国(地区)的流动性而非迁移性特征,诞生了“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农民工规模的日益壮大,农民工城市就业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不少有利于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农民工城市就业与生活的环境。但总体而言,城市农民工低下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以及长期候鸟迁徙的生存状态,并无多大程度的改观。迄今为止,农民工从未成为我国各级城市吸纳的主要群体。促进农民工城市定居转移,不仅是理论的需要,更是现实的需求。通过理论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影响我国农民工城市定居转移决策的推拉模型,并用实证分析法对模型中的城乡推拉因子进行了系统考察,验证了模型中提出的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农村推力型”机制和“农村定居”的“城市推力型”机制的观点,得出了我国农民工群体乃城乡“双推力”作用的产物的结论。第二,以供求理论和成本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劳动报酬与就业机会的均衡机制,得出了低工资是当前制度约束条件下城市农民工维持高就业的机会成本的结论,证明了我国农民工的经济理性。第三,以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农民工低下的城市社会地位进行了探讨,得出了经济地位的弱势刚性是阻碍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的根本的结论。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发现:第一,大城市是农民工定居的首选城市类型,之后依次是特大城市、经济活跃或者有发展前途的小县城、中等城市,最不受农民工欢迎的是农民工们熟悉的家乡小镇。第二,越是女性,越是已婚农民工,定居愿望越高;受教育程度与定居意愿呈负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定居意愿越低;打工年限与定居意愿之间呈“倒U型”关系,进城六至八年的农民工定居意愿最强。第三,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农村收入对城市定居决策影响显著。在影响农民工城市定居决策的农村拉力因素中,缺少专业技能和文化程度低下最为关键,之后依次是父母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农村户口、家乡熟悉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被学者们视为关键因子的承包地流转困难对农民工定居转移决策并不构成大的影响。第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或经营收入越高,定居意愿越强。但在高收入群体的农民工内部,定居意愿分化较大,选择不定居的可能性并不必然比收入低的群体小。在影响农民工定居转移决策的城市推力因素中,就业排在首位,之后依次是子女就学、工资收入、生活环境差,曾一度被学者们强调的城市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定居转移决策最不重要。第五,在导致我国农民工农村定居的农村拉力和城市推力的合力中,城市推力占绝对优势,促进农民工城市定居转移的关键在消除城市推力因子。第六,研究从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城市社会融合等几个方面进一步进行了现状考察,分析了这几个方面的制度供给不足,并站在城乡统筹的立场,阐述了促进我国农民工城市定居转移的措施及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本概念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农民工定居转移问题的紧迫性
  • 1.3.2 农民工定居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
  • 1.3.3 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整合状况
  • 1.3.4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建设
  • 1.3.5 研究简评
  • 1.4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论文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 1.5.1 论文创新之处
  • 1.5.2 论文的研究局限
  • 第二章 定居—中国农村劳动力特有的转移过程
  • 2.1 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其共同经验
  • 2.1.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
  • 2.1.2 不同类型国家(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共同经验
  • 2.2 我国特殊二元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 2.2.1 经典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及其托达罗修正
  • 2.2.2 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
  • 2.2.3 我国特殊二元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及特征
  • 2.3 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不彻底转移引致的问题
  • 2.3.1 “三农”问题
  • 2.3.2 国民经济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低效问题
  • 2.3.3 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强化问题
  • 2.4 定居转移的必然性分析
  • 2.4.1 理论必然
  • 2.4.2 现实必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定居转移的城市化道路选择
  • 3.1 学术界关于城市化道路问题的争论
  • 3.2 建国以来城市发展规模政策回顾及简评
  • 3.2.1 建国以来城市发展规模政策回顾
  • 3.2.2 政策简评
  • 3.3 定居转移目标下城市化道路选择的依据
  • 3.3.1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 3.3.2 人地关系状况
  • 3.3.3 现有城市格局
  • 3.3.4 城市发展成本与效益
  • 3.3.5 城市化主体的意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定居转移决策因素的推-拉模型及实证分析
  • 4.1 农民工定居转移决策的推拉模型
  • 4.1.1 推-拉理论的应用问题
  • 4.1.2 农民工定居转移决策的推拉模型
  • 4.2 数据
  • 4.2.1 数据的收集与样本
  • 4.2.2 研究假设
  • 4.3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4 实证分析结果
  • 4.4.1 个体因素与定居倾向
  • 4.4.2 农村拉力因素
  • 4.4.3 城市推力因素
  • 4.4.4 农村拉力因素与城市推力因素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定居转移的就业环境分析
  • 5.1 市场化改革以来与农民工就业有关的劳动制度及政策演变
  • 5.2 农民工城市就业环境现状及问题
  • 5.2.1 就业渠道
  • 5.2.2 就业领域
  • 5.2.3 就业报酬
  • 5.2.4 就业机会
  • 5.2.5 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 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
  • 5.3.1 管理体制的城乡分割与地区分治
  • 5.3.2 法律制度与司法机制不完善
  • 5.3.3 社会道德与社会组织监督乏力
  • 5.4 定居转移的就业环境趋势分析
  • 5.4.1 我国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
  • 5.4.2 定居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
  • 5.4.3 定居转移就业的潜力及增长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定居转移的住房保障
  • 6.1 农民工城市住房现状
  • 6.1.1 居所分布及住房设施
  • 6.1.2 当前住房的解决方式
  • 6.1.3 对打工以来住房改善状况的自我评价
  • 6.2 农民工及其家庭解决城市定居住房问题的能力评估
  • 6.2.1 农民工拟解决定居转移住房问题的方式
  • 6.2.2 农民工及其家庭解决定居转移住房问题的能力分析
  • 6.3 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的制度供给分析
  • 6.3.1 现行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与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 6.3.2 各地试行的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供给模式
  • 6.3.3 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上的局限性
  • 6.3.4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面临的福利固化
  • 6.4 现行农民工住房保障供给相对于部分发达国家(地区)经验的缺陷
  • 6.4.1 缺乏合理有效的金融支持
  • 6.4.2 缺乏高度集中的法定保障住房专营机构
  • 6.4.3 法律体系不完备
  • 6.4.4 动态调节机制不健全
  • 6.5 完善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必须首先解决的认识问题
  • 6.5.1 借鉴发达国家(地区)住房保障运作模式的问题
  • 6.5.2 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供给的可行性问题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定居转移的社会保障
  • 7.1 定居转移目标下社会保障的内涵
  • 7.1.1 社会保障的内容
  • 7.1.2 社会保障的初始动因
  • 7.1.3 社会保障的实质
  • 7.2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供给及执行状况
  • 7.2.1 社会保险政策供给
  • 7.2.2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政策供给
  • 7.2.3 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执行状况
  • 7.3 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原因分析
  • 7.3.1 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
  • 7.3.2 保障供给模式的缺陷
  • 7.3.3 社会保障制度外多重因素的制约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定居转移的城市杜会融合
  • 8.1 农民工城市融合现状
  • 8.1.1 城市生活适应程度
  • 8.1.2 与城市居民交往状况
  • 8.1.3 与雇主及社区(街道)组织的关系状况
  • 8.1.4 在城市社会的自我维权能力
  • 8.1.5 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
  • 8.1.6 参与政治生活及维权组织的意愿
  • 8.2 经济地位弱势刚性是农民工城市融合困难的根本
  • 8.2.1 户籍制度安排是城市农民工经济地位弱势刚性的初始诱因
  • 8.2.2 政治参与缺失和组织功能缺位使农民工经济地位弱势产生次级强化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促进农民工定居转移的相关对策建议
  • 9.1 论文主要分析结论
  • 9.2 相关对策建议
  • 9.2.1 定居转移的空间政策
  • 9.2.2 定居转移的稳定就业对策
  • 9.2.3 定居转移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 9.2.4 定居转移目标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
  • 9.2.5 增进农民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对策探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把关爱送到农民工心坎上[J]. 建筑 2019(24)
    • [2].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及其健康效应探究[J]. 农业经济 2019(12)
    • [3].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 智库时代 2019(51)
    • [4].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农民工法律素养问题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09)
    • [5].抓住关键 聚焦问题 大力推进农民工党建工作[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6].对农民工权益维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9(35)
    • [7].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34)
    • [8].最低工资标准能否促进农民工工资持续增长[J]. 财经科学 2019(11)
    • [9].论百万扩招与新时代农民工学历教育[J]. 教育与职业 2019(24)
    • [10].劳而不富:青年农民工缘何工作贫困?[J]. 社会发展研究 2019(04)
    • [11].体面劳动视角下推进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对策[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12].浅议农民工与身份认同[J]. 劳动保障世界 2019(35)
    • [13].农民工流向选择和区域流动变化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民工流向的经验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9(12)
    • [14].城镇化背景下青年农民工创业机制的制度化构建[J]. 智库时代 2020(04)
    • [15].农民工党建“四大工程”助推老区振兴发展[J]. 四川党的建设 2020(02)
    • [16].多管齐下促增收 破解返乡农民工“收入差”难题[J]. 四川党的建设 2020(01)
    • [17].兵团八建哈巴河项目部做好农民工工资发放工作[J]. 兵团工运 2019(11)
    • [18].决胜“全面无欠薪”——我国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纪实[J]. 中国信用 2019(03)
    • [19].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综述[J]. 职教论坛 2019(12)
    • [20].福建省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J]. 就业与保障 2019(23)
    • [21].南江:全面提升农民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J]. 四川劳动保障 2019(11)
    • [22].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内卷化了吗?——基于对“内卷化”概念比较性的理解[J]. 天府新论 2020(01)
    • [23].我国农民工消费主体变迁与消费潜能释放的学术梳理与评述[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24].国外农民职业教育对我国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的启示[J]. 滁州学院学报 2019(06)
    • [25].务工经历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累积的视角[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6].收入不平等对进城农民工风险应对策略的影响——基于鄂粤城市的实地调查[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7].农民工职业流动与职业上升的机制研究——基于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J]. 生产力研究 2019(12)
    • [28].加强施工企业项目部农民工工资管理思考[J]. 中国中小企业 2020(02)
    • [29].司法部“绿色通道”帮助农民工讨薪2700余万元[J]. 山西农经 2020(01)
    • [30].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形成机理[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02)

    标签:;  ;  ;  ;  

    农民工定居转移问题研究 ——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