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 ——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

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 ——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

论文摘要

本文以1927—1937年的河南为中心,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概述河南灾况、灾因、影响以及对救灾行政机构梳理的基础上,对社会救灾的基本程序、措施、救灾资金的来源和分配、救灾物资的运输和救灾信息的传递、救灾的奖惩和监督、制约救灾成效的要素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地透视和考察,以期揭示国民政府救灾机制的运作过程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展示政府与民间如何应对灾荒、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社会应对灾荒的能力、该时段的救灾与传统相比有何变化等等。第一章对1927-1937年间河南省的灾荒状况及其社会后果进行了概述,并在着重对中央和河南救灾行政机构的组织沿革进行回顾梳理基础上,简要论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全国性社会慈善团体和河南地方性的慈善机构概况。1927-1937年短短的十年期间,河南省是连年有灾、多灾并发、灾区广大;灾荒频发固然与河南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有关,但水利废弛、种植作物比例失调、农村经济的衰败等社会因素更是灾荒发生的主凶;每一次灾害的发生,在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上的巨大损失的同时,也造成劳动力、耕畜、森林的极度缺乏、田地荒芜,使得农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恶化,为灾荒提供了再次发生的机缘。第二章详细考察了国民政府救灾的基本程序与执行救灾程序之有关人员的费用,并对河南灾荒的应对措施及其减灾、防灾的措施进行了集中探讨。在继承古代荒政基础上,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一般需经过报灾、勘灾、查赈、放赈一套固定的程序,救灾办赈人员的费用也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救灾的措施大致包括以急赈、调粟、除害为主要内容的临灾治标和以工赈、农赈为主的灾后补救两大方面;减灾、防灾则从以挽救农业、复兴农村和重视仓储为内容的改良社会条件和以提倡造林、重视水利等为主的改良自然条件两方面着手。第三章以河南为中心对政府和社会救灾资金的来源进行了梳理考察,并对救灾资金的分配标准及其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性探讨和分析。大体说来,社会慈善机关通过向海外华侨及国外募捐、向银行商借、向个人或中外厂商劝募、房捐、会费、游艺募捐、新式媒介募捐、政府补助等方式筹募救灾资金,政府则通过发行赈灾公债、摊派、机关捐薪、举办某项税目附加、借款、救灾准备金等方式筹措资金;救灾资金分配原则上是根据灾情轻重,将灾分等的方法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分配标准本身不明确及人为因素,使得赈款分配蒙上了一层并非完全公平的阴影。第四章详细考察了国民政府对赈运物品、移送灾民、信息传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结合河南方面相关的史料,对信息传递的渠道、方式、运输和信息传递中存在的问题等政策与实施间的距离进行了探析。国民政府对赈运物品提供一定的免费免税优惠,并对灾民提供免费移送,但道路状况的不尽如人意、运输工具的缺乏、免费执照请领中的耗时等因素,使得制度规定与实际实施上总有一定距离;国民政府对传递救灾信息也提供免费优惠,灾情信息大致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以传统的书信和具有近代气息的电报、电话、报刊、杂志等方式进行传递,救灾信息传递中存在通讯系统的人为自然破坏、振务电报的请领困难、报刊版面有限等问题。第五章从制度的层面对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奖惩法规进行了梳理考察,并结合河南的资料,从实践层面对法规落实状况进行了管窥,同时,也对救灾的监督方式、监督的实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国民政府时期,针对政府和民间不同的对象、事业,制定了对捐募者、办赈出力者、兴办防灾设施有功者等相关内容的奖励条文,并注重其贯彻执行,同时,政府也对办赈人员和慈善团体救灾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了制度规定,但惩罚制度由于本身的缺陷、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救灾的监督方式,官赈中采取因果报应、民众监督、行政系统中的上下级间的监督、监察制度的监督等方式,义赈中采取业报轮回报应、自身体制内的监督、官方的监督、大众的监督等方式,但在缺乏良好的政治环境、其它行政系统的配合下,监督效果不大,贪污仍非常普遍。第六章对制约河南救灾成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尤其探讨了救灾行政人员的基本概况,揭示了救灾成效不著的原因。战争频繁、土匪遍地、政局动荡是影响河南救灾成效的社会环境因素,资金短缺、经费支绌是造成救灾治标治本计划不能良好执行的财政因素,大量素质低下、临时凑合、缺少献身服务精神的地方办赈人员的存在是导致救灾低效、办赈不实的主观因素。

论文目录

  • 目录
  • 图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题义界定与研究意义
  • 二、所在领域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研究目标、思路
  • 第一章 河南灾荒概况及救灾机关之组织沿革
  • 第一节 连年的灾荒
  • 一、灾荒一斑
  • 二、灾荒的成因
  • 三、灾害的自然、社会影响
  • 第二节 救灾机构组织沿革
  • 一、中央救灾机构
  • 二、地方救灾机构
  • 第二章 救灾的基本程序与措施
  • 第一节 救灾的基本程序与相关费用
  • 一、救灾的基本程序
  • 二、执行救灾程序之有关人员的费用
  • 第二节 灾荒的应对措施
  • 一、临灾治标
  • 二、灾后补救
  • 第三节 灾荒的减防措施
  • 一、改良社会条件
  • 二、改良自然条件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救灾资金的来源和分配
  • 第一节 救灾资金的来源
  • 一、社会慈善机关团体的捐募
  • 二、中央及各级政府的资金拨补
  • 第二节 救灾资金的分配
  • 一、救灾资金的分配标准
  • 二、救灾资金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救灾物资及灾民的运输与救灾信息的传递
  • 第一节 救灾物资及灾民的运输
  • 一、贩运物品的免费免税申请程序
  • 二、贩运物品的运费标准及实施
  • 三、灾民移(遣)送的费用及程序
  • 四、运输中的问题
  • 第二节 救灾信息的传递
  • 一、国民政府对救灾信息传递的规定
  • 二、对救灾信息传递的考察
  • 三、信息传递中的问题
  • 第五章 救灾的奖惩与监督
  • 第一节 救灾的奖惩
  • 一、救灾奖励的制度规定及实施
  • 二、救灾惩罚的制度规定及实施
  • 第二节 救灾的监督
  • 一、监督的方式
  • 二、监督的实效
  • 第六章 制约河南救灾成效的要素
  • 第一节 救灾环境的影响
  • 一、战争与救灾
  • 二、土匪与救灾
  • 三、政局与救灾
  • 第二节 救灾资金的擎肘
  • 一、经费与防灾减灾设施的兴建
  • 二、资金与临灾救助
  • 第三节 办贩人员的状况
  • 一、中央办贩人员概况
  • 二、地方基层办赈人员概况
  • 三、时人心目中合格办贩人员的形象
  • 结束语
  • 一河南省的灾荒、救灾特色
  • 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 三对南京国民党政权十年期间的评价
  • 附录
  • 附录Ⅰ: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颁布的与防灾、救灾有关的主要法规
  • 附录Ⅱ: 河南省各县灾荒及救济状况统计表
  • 附录Ⅲ: 河南省各县水利状况统计表
  • 附录Ⅳ: 河南省各县交通通讯状况统计表
  • 征引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央权威与地方特性:国民政府时期央地监督制度疏论[J]. 江汉论坛 2020(08)
    • [2].国民政府时期的西藏驻京代表“堪准洛松”[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6(04)
    • [3].国民政府时期湖北公产的支配与使用[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4].“现代化”叙事中的边疆认知与边疆实践——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开发运动的多重图景[J]. 人文杂志 2017(04)
    • [5].国民政府时期外汇市场危机管理研究[J]. 西部金融 2016(04)
    • [6].财政视野下的公产清理——读冯兵著《国民政府时期湖北公产清理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7].思考与展望:国民政府时期南海地区中外博弈之研究述评[J].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20(01)
    • [8].管窥国民政府时期审计工作之得失[J]. 党政干部参考 2010(09)
    • [9].国民政府时期甘青地区农民田赋繁重原因及影响初探[J]. 青藏高原论坛 2016(02)
    • [10].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探析[J]. 兰台世界 2015(19)
    • [11].林孝庭及其《西藏与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边疆(1928-1949):阴谋与族群政治》[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2].国民政府时期遗产税的变迁、特征和作用[J]. 税收经济研究 2012(06)
    • [13].广州国民政府时期的佛山工商业[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14].国民政府时期学位制度“中国化”的历史演变[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01)
    • [15].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市破除迷信活动考察[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6].简论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民间慈善团体组织发展[J]. 学理论 2013(32)
    • [17].国民政府时期西北移民垦殖思想研究[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8].国民政府时期河北知识分子职业研究[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0(02)
    • [19].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河南省自然灾害特点及原因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4)
    • [20].国民政府时期省级公产清理计划与管理机构——以湖北省为中心的考察[J]. 南都学坛 2015(01)
    • [21].国民政府时期资源委员会与民营企业关系探讨[J]. 长江文明 2016(04)
    • [22].国民政府时期西医界内部的派系纠葛[J]. 兰台世界 2014(01)
    • [23].现状与实效:国民政府时期救灾监督方式与效果研究——限于1927-1937年的考察[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4].论国民政府时期湖南的乡村社会治理[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25].国民政府时期国别和地区对外贸易类型研究(1927—1936)[J]. 晋阳学刊 2018(04)
    • [26].论孙中山监察思想在国民政府时期的实践(1931~1949)[J]. 民国研究 2010(01)
    • [27].国民政府时期县级政权权力的削弱[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2(01)
    • [28].国民政府时期四川县级司法人事制度改革研究[J].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1(10)
    • [29].国民政府时期政治:民主与专制的选择[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30].论国民政府时期司法党化背景下的司法独立[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1)

    标签:;  ;  ;  ;  

    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 ——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