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F6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表达的研究

TRAF6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表达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1)构建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观察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病理变化过程各阶段的临床表现和牙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为进一步研究在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关致病因子及其功能调控提供实验条件。(2)观察TRAF6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病理变化过程各阶段的表达状况,探讨其与牙周炎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意义。方法(1)构建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正常对照组、4\0带线缝针组、1号黑色非吸收性外科缝线组、正畸结扎丝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置。实验组分别采用4\0带线缝针、1号黑色非吸收性外科缝线、正畸结扎丝结扎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牙颈部,分别于结扎后2w、4w、6w处死各组大鼠3只,截取包括实验牙齿及牙周组织的上颌骨,制作HE染色的组织学标本。观察不同时期大鼠牙周组织的改变及组织病理学特点。(2)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模型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TRAF6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不同病变阶段的表达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结扎丝法构建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其结果显示:结扎2w组大鼠实验牙牙龈略显红色,探诊轻度出血;组织学观察:实验牙牙龈上皮及其下方结缔组织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牙周膜排列整齐,牙槽骨结构完整,符合牙龈炎表现。结扎4w组见实验牙牙面有少量牙结石附着,牙龈红肿,探诊出血,可探及1.0mm的浅牙周袋;组织学观察:龈沟壁处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龈沟内上皮下结缔组织出现胶原纤维变性,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牙槽嵴高度降低,符合早期牙周炎的表现。结扎6w组实验牙相应颊黏膜红肿,牙龈探诊出血明显,可探及1.2mm的牙周袋形成,牙槽骨明显吸收、牙根暴露;组织学观察:大鼠牙龈糜烂、坏死,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细胞,牙槽骨吸收、破坏,形成明显的破骨细胞和骨吸收陷窝,符合晚期牙周炎表现。对照组临床观察:大鼠牙龈呈粉红色,质地坚韧,探诊不出血,组织学观察:大鼠牙周膜排列整齐、牙槽骨表面光滑,未见破骨细胞和骨陷窝形成。上述结果表明构建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成功,可以为下一步实验提供基础。(2)TRAF6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正常对照组牙周组织中TRAF6在牙龈、牙周膜呈阴性表达,在牙槽骨中呈弱阳性表达;2w组,TRAF6在牙龈组织呈现阳性表达,牙周膜呈阴性表达,在牙槽骨中呈弱阳性表达;4w组,TRAF6在牙龈、牙槽骨出现阳性的表达,在牙周膜组织中出现强阳性表达;6w组,在整个牙周组织中TRAF6呈强阳性表达,在牙槽骨的强阳性表达存在于骨吸收破坏较严重的牙槽骨边缘,而在牙槽骨的成骨细胞中不表达,对实验结果进行的积分光密度分析结果显示:TRAF6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组织中随病情加重表达明显增高。2w组、4w组、6w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阳性面积分别增加了1.06、1.62和2.78倍;4w组和2w组相比阳性面积增加了0.27倍,6w组和2w组相比阳性面积增加了0.58倍,6w组和4w组相比阳性面积增加了0.25倍。术后各实验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结扎丝法可成功构建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动物模型,能模拟牙周炎的自然发病过程,较为系统的观察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病程进展的状况,为进一步研究牙周病发生发展中的相关致病因子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2)随着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病情的进展,TRAF6在病变牙周组织的表达呈递增趋势,说明TRAF6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TRAF6在牙周炎炎症细胞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正文
  • 第一部分 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RAF6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中表达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第一部分附图
  • 第二部分附图
  • 综述
  • 个人简介
  • 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TRAF6在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表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