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试验于2004年200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玉米科技园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生理生化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2004年通过品比试验了解了不同品种玉米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合氮肥试验,以普通型玉米、硬粒型玉米和爆裂型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氮肥对玉米籽粒容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用农大108(ND108)和费玉4号(FY4)两个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2005年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处理,研究了籽粒容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在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淀粉分析为重点,2006年选用高淀粉玉米费玉3号(FY3)和郑单18(ZD18),以普通型玉米ND108和郑单958(ZD958)为对照,研究了播期对玉米籽粒容重的影响。2007年为补充试验,品种与2006年相同,同一播期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在试验的过程中同时探讨了容重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籽粒发育的关系;对淀粉着重分析,探讨了容重与淀粉的积累、淀粉粒的形态、大小及排列以及胚乳细胞淀粉粒的粒度分布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了不同栽培措施(氮肥、种植密度及播期)对容重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玉米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了解不同品种籽粒容重的差异以及差异的主要来源。1.1籽粒容重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容重与产量及相关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玉米籽粒容重与千粒重、籽粒比重和产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籽粒漂浮率呈显著负相关。玉米上部、中部和下部的籽粒容重与收获后籽粒水分百分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水分含量的下降,容重呈上升趋势,水分含量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容重平均上升4.86、5.33和5.50 g/L。容重与籽粒主要营养成分含量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容重与蛋白质含量(r=0.573,P<0.05)和总淀粉含量(r=0.719,P<0.01)呈正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和赖氨酸含量呈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总淀粉含量对容重的决策系数最大为68.52%,故要提高容重,应该首先着眼于籽粒总淀粉含量的提高。1.2籽粒容重差异的主要来源2004年试验通过聚类分析将山东省最新审定的29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三类,高容重型(H-TW)、中容重型(M-TW)和低容重型(L-TW)。玉米容重的差异来源于基因型和试验地区,二者均达极显著水平。受基因型控制的籽粒形状是决定容重的重要因素,不同粒型之间容重差异显著,容重值排序是爆裂型>硬粒型>马齿型。2006年试验结果也表明基因型是决定籽粒容重的重要因素。同时播期、播期×品种的交互作用对籽粒容重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粒位之间籽粒容重的差异显著,容重值下部籽粒>上部籽粒>中部籽粒。播期×品种×粒位的相互作用对容重的极显著影响主要归咎于品种因素,因为品种的均方值要远远大于播期和粒位。2.玉米容重与籽粒发育的关系由于容重与籽粒比重间的高度正相关性,用比重在籽粒发育过程的变化趋势来间接反映籽粒灌浆过程中容重的变化是完全可行的。籽粒鲜比重授粉后随着籽粒的发育呈上升趋势,到成熟期趋势稳定,二次曲线模拟方程为y=-0.0007x2+0.0076x+0.9987 (F=77.892,P<0.01,R=0.941)。而干比重在授粉后呈双峰曲线变化。灌浆前期比重处于下降趋势,授粉后16~28d是比重增长的快速时期,灌浆后期稍有下降,到成熟期基本趋于稳定。用三次曲线对籽粒比重授粉后的变化动态进行拟合,方程为y=1.368-0.0232x+0.000696x2-0.000006x3(F=8.172,P<0.01,R=0.671)。粒重、体积和单位体积干物质积累量授粉后的变化趋势均可用Logistic方程较好的模拟,水分百分含量随着籽粒的发育迅速下降,而干鲜体积的差值即籽粒含水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在授粉后29天左右达到最大,之后开始下降。籽粒灌浆发育过程中各项指标与比重的回归分析可知,籽粒灌浆快增持续期是比重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影响籽粒的灌浆将显著影响比重的大小。3.玉米容重与淀粉积累的关系3.1籽粒容重与淀粉粒粒度的分布选用高淀粉型玉米(FY3和ZD18)和普通型玉米(ND108和ZD958)为试材,研究了籽粒胚乳中淀粉粒粒度分布情况,淀粉粒的体积、数目和表面积的分布特性,及其与容重和淀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成熟期玉米籽粒的粒径分布范围为0.3731.5μm,但其上限值并不完全一致,为26.1531.51μm,以2μm和15μm为界限,可把淀粉粒分别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类。玉米淀粉粒的数目表现为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0.829μm,其中小淀粉粒组(<2μm)的淀粉粒数目占总数目的95%左右,是淀粉粒的主要组成部分。玉米淀粉粒的体积表现为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1.45μm和16.40μm左右;表面积分布表现为三峰分布,峰值分别在1.20μm,4.88μm和14.94μm。小淀粉粒组(<2μm)和中淀粉粒组(215μm)所占体积分数高淀粉玉米显著高于普通型玉米;而大淀粉粒组(>15μm)所占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高淀粉玉米相对较低。小、中型淀粉粒组的数目和表面积百分比在品种和年际之间有差异。淀粉粒粒度分布不同粒位间的比较结果表明,上部和下部籽粒大淀粉粒组的体积百分比相对较高,而中部籽粒中小淀粉粒组和中淀粉粒组的体积百分比相对较高。容重与淀粉粒的体积分布的相关分析表明,容重与0.82μm,210μm和>20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正相关,与其他粒度体积分布呈负相关,但检验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0.82μm,210μm和1015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与籽粒淀粉含量分别呈正相关,其中前两者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而<0.8μm,1520μm,和>20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与籽粒淀粉含量分别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均不显著。由于容重与淀粉含量的高度正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间接地关注0.82μm和210μm范围内的淀粉粒度分布情况。3.2淀粉积累动态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灌浆前期,高淀粉玉米和普通型玉米总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授粉后20天之后,随着籽粒的发育,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普通型>高淀粉型,但差异并不显著,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表现为高淀粉型>普通型,此趋势一直维持到灌浆末期,到成熟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高淀粉玉米的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速率均大于普通型玉米,而直链淀粉积累速率较低。相对于体积和表面积的淀粉粒的平均径授粉后30天左右呈快速增长趋势,之后基本趋于稳定,而相对于数目而言,淀粉粒平均径授粉后呈下降趋势,到14天左右基本趋于稳定。高淀粉玉米相当于体积和表面积的平均径两年的平均值(12.41μm和6.81μm)均低于普通型玉米(12.98μm和6.40μm),而相对于数目的平均径(1.10μm)大于普通型玉米(1.08μm)。<0.8μm的淀粉粒体积授粉后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8-2μm和2-10μm组的淀粉粒一直下降趋势,而>10μm的淀粉粒组的体积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所有的变化到灌浆中后期都趋于稳定。相应各淀粉粒组的表面积和数目相对百分比与体积相对百分比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品种之间也基本相似。高淀粉玉米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PPase)活性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在灌浆前期低于普通型玉米,而到灌浆中后期开始升高且末期仍然保持较高的活性且下降速率显著低于普通型玉米。整个灌浆过程中高淀粉型玉米的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均高于普通型玉米。3.3籽粒容重与淀粉粒形态、大小及排列淀粉粒的形状多呈球状、椭圆状和多面体状。根据表面形态的不同,把淀粉粒大致分为两类:淀粉粒表面没有物质包裹的称为“裸露型”;淀粉粒表面有大量的粘性物质(基质蛋白等)包裹,表面还有一些小的“内陷”,称为“非裸露型”。电镜观察玉米籽粒胚乳横断面的淀粉粒大小,直径范围在7.98120.472μm之间,大多集中在中、大淀粉粒组,而缺少了小淀粉粒组,与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分析结果有所差异,这可能与电镜所能观察到的精确度有关。胚乳横断面靠近边缘部和中部的淀粉粒的平均直径大小排序有类似的趋势,均表现为硬粒型>普通型>高淀粉型。淀粉粒的排列方式有差异,大致可以分为疏松、较为紧密和十分紧密三种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而言,胚乳横断面淀粉粒排列的紧密程度硬粒型>高淀粉型>普通型。而对于同一品种不同粒位而言,高淀粉型玉米上部、中部和下部籽粒的胚乳横断面淀粉粒排列情况基本相似,而普通型玉米淀粉粒的排列情况为上部、下部>中部。说明淀粉粒的大小并不是影响籽粒容重的决定性因素,而淀粉粒的形态尤其是排列方式的差异才是造成容重差异的内在根本原因。4.栽培措施对玉米容重的影响4.1氮肥和种植密度对籽粒容重的影响施氮肥对玉米容重的影响不大,同一品种不同的施氮量处理之间玉米的容重差异不显著。籽粒容重与种植密度间呈一定程度负相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容重呈下降趋势,但种植密度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种植密度对籽粒容重的影响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ND108和FY4玉米籽粒的单株产量、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及穗粗均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籽粒体积以及水分百分含量的影响并无明显规律,而灌浆持续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缩短,且ND108受影响的程度大于FY4。籽粒比重在灌浆初期种植密度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而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处理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到成熟期籽粒比重D1>D2>D3,但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对淀粉支/直比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而对总淀粉含量的影响最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淀粉支/直比和蛋白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种植密度的增加促进了球蛋白含量的提高,但总蛋白含量有所降低。4.2播期对籽粒容重的影响播期对高淀粉玉米(FY3和ZD18)容重的影响大于对普通型玉米(ND108和ZD958)籽粒容重的影响,适当晚播有利于提高玉米籽粒容重。播期直接影响玉米的穗分化和灌浆过程。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的出苗期和生育期均有所提前,但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播期对穗部性状秃顶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长和行粒数。对于粒部性状,播期对籽粒体积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粒重,而且播期对粒宽以及粒长/粒宽比值的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水平。播期对灌浆速率的影响大于对灌浆持续的影响,即播期主要是通过影响玉米籽粒的灌浆速率影响灌浆过程。灌浆期气候参数和持续灌浆期、灌浆平均速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灌浆持续期与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1和-0.583(P<0.05),而与日平均气温和日较差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灌浆平均速率与气候参数的关系正好与之相反,灌浆平均速率与气候各参数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与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和0.625,而与日照时数和日较差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和-0.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