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葶苈大枣汤加味并化疗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49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智圆[1](2021)在《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胸水量、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以期为中医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及理论根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确诊为恶性肿瘤并经B超证实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共纳入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共观察28天。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予呋塞米20mg+螺内酯20mg BID口服,连续用药28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利水活血方口服,水煎服300ml,早晚分服,连续服用28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胸水量、中医证候积分及卡氏评分,以对比两组的胸水治疗有效率、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粪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安全性评价。应用SPSS21.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差异。结果:1.研究过程中,无脱落病例,观察病例共8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基线资料: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癌种、治疗前胸水量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3.胸水疗效分析:组内比较: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胸水液性暗区最大深度,对照组P=0.00;治疗组P=0.013,两组的疗前疗后胸水量均有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均有效。组间比较:对照组有效率75%,治疗组有效率87.5%,经检验,P<0.05,组间差异明显。4.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照组P=0.00;治疗组P=0.00,两组经治疗后中医证候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对照组有效率70%,治疗组有效率82.5%,经检验,P<0.05,两组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有明显差异。5.生活质量疗效分析:组内比较:分别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卡式评分,对照组P=0.023;治疗组P=0.001,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对照组有效率82.5%,治疗组有效率90%,经检验,P<0.05,两组生活质量提升情况存在明显差异。6.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不良反应。经检测均无明显异常。结论:1.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较单纯应用利尿剂治疗,减少患者胸腔积液量疗效更佳。2.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应用利尿剂治疗。3.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较单纯应用利尿剂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4.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窦豆[2](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郭小乐[3](2020)在《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借助张磊名医工作室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肺系疾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领域内其学术特点、临证经验、组方用药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客观公正的总结张老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张磊先生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张磊教授的学术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年的门诊病例以及历代医家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着作和论文,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数据挖掘,力求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结果:病因病机方面,总结出风、痰浊、热三个特点;诊断辨证方面,首先重视脏腑关系,其次重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治法治则方面,总结出张老治肺十法,分别是:宣肺去壅、清肺泻热、涤肺祛浊、降肺下气、补肺益气、滋阴润肺、清肝肃肺、肺胃同治、肺肠同治、解毒通络;用药特点方面,总结出用药轻灵、量小力专,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亦润亦燥、相济相随,加减用药,随症而转四个特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张磊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由浅到深,从纵向方面,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凝练了张磊教授的学术思想,将其理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展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际应用。
宋润祺[4](2019)在《十枣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及对COL Ⅰ、FN表达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研究十枣汤治疗IPF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十枣汤对大鼠模型中COL I、FN表达的影响探讨十枣汤抗纤维化的机制。方法:临床观察:选取48例IP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人。对照组应用乙酰半胱氨酸(富露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十枣丸,观察疗程为8个周,观察中医症状总评分、呼吸困难量表评分指标的前后变化。动物实验:选用雄性SPF级SD大鼠96只,通过博来霉素气管插管建立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分别用吡非尼酮、低剂量十枣汤、中剂量十枣汤、高剂量十枣汤、生理盐水干预大鼠模型,并设置空白组对照。于造模后第14、28天处死大鼠,取右肺,于光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取左肺,运用ELISA法测定COL I、FN的表达。结果:1、临床观察:治疗8周后,患者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呼吸困难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动物实验:造模后第14、28天,各组之间COL Ⅰ浓度比较:空白组浓度最低,模型组浓度高于十枣汤低、中、高剂量组及吡非尼酮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十枣汤高剂量组浓度均低于吡非尼酮组与十枣汤低、中剂量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十枣汤低、中剂量组与吡非尼酮组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十枣汤能够抑制IPF大鼠肺组织中COL I的表达。造模后第14天检测FN浓度,空白组浓度最低,模型组浓度最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枣汤低剂量组FN浓度高于吡非尼酮组及十枣汤低、中、高剂量组(P<0.05),十枣汤中剂量组与吡非尼酮组FN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十枣汤高剂量组(P<0.05)。第28天,空白组浓度最低,模型组浓度最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非尼酮组与十枣汤低、中剂量组FN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均高于十枣汤高剂量组(P<0.05)。说明十枣汤能够抑制IPF大鼠肺组织中FN的表达。结论:枣汤能够缓解IPF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情况。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十枣汤抗纤维化的机制可能与抑制COL I、FN的表达。
林凤耀[5](2019)在《真武汤加味对恶性胸腔积液阳虚血瘀证临床疗效及TH17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真武汤加味对恶性胸腔积液阳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TH17细胞与恶性胸腔积液的关系及真武汤加味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恶性胸腔积液的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大量恶性胸腔积液患者43例,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1例。两组病例治疗前均先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将胸水放净后,治疗组予肿瘤内科基础治疗+中药汤剂,中药每日2次,疗程为1个月,对照组单予肿瘤内科基础治疗。记录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治疗前后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恶性胸水量。检测治疗前后恶性胸水中IL-17、VEGF含量。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恶性胸水量、IL-17含量的相关因素。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恶性胸水量、KPS评分、中医证候分级、VEGF、IL-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评估:对照组中有效病例数为7例,占33.33%,无效病例数为14例,占66.67%;治疗组中有效病例数为18例,占81.82%,无效病例数为4例,占18.1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KPS评分比较:对照组中有效病例数为4例,占19.05%,无效病例数为17例,占80.95%;治疗组中有效病例数为16例,占72.73%,无效病例数为6例,占27.27%,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临床分级量表总积分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临床总积分差为-1.29±3.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临床总积分差值为4.45±3.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IL-17、VEGF含量比较:(1)治疗组治疗后IL-17含量为538.31±71.57pg/ml,对照为895.69±50.00pg/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后VEGF含量为33.91±3.10pg/ml,对照组为45.07±4.58pg/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IL-17含量与各项指标简单相关性分析,IL-17与VEGF、恶性胸水量、中医证候积分呈正相关,与KPS评分呈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VEGF、中医证候积分为IL-17的主要相关因素。(7)恶性胸水量与各项指标简单相关性分析,恶性胸水量与VEGF、IL-17、年龄、中医证候积分呈正相关,与KPS评分呈负相关。将恶性胸腔积液按≥中等量积液和<中等量积液转化为二分类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VEGF与恶性胸水量具有相关性,VEGF是恶性胸腔积液产生的危险因素。结论:(1)真武汤加味治疗恶性胸腔积液阳虚血瘀证患者,可有效控制恶性胸水的增长,缓解气促、咳嗽、胸闷、乏力、纳差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恶性胸腔积液量不断增加的机制之一可能是TH17细胞的过度表达,从而诱导VEGF的大量分泌;TH17/VEGF通路可能是诱导恶性胸腔积液产生的机制之一,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如可靠,TH17细胞有望成为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新的靶点。(3)真武汤加味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TH17细胞的表达,使下游因子VEGF分泌减少,从而减少恶性胸水的产生,但仍需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
杨莹[6](2019)在《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疗效,以期获得更科学、有效的结果,指导临床治疗。并检测恶性胸水中VEGF的表达,通过研究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在分子水平探究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恶性胸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华蟾素组)和对照组(即白介素-2组),胸腔灌注药物治疗1疗程后,评估其临床疗效。主要结局指标为:临床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胸水红细胞、胸水乳酸脱氢酶、胸水肿瘤标记物、KP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和不良反应。同时检测纳入患者治疗前后胸水VEGF水平,对比华蟾素、白介素-2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并通过统计分析上述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关系,初步探究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恶性胸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胸水患者。其中治疗组17例,对照组16例,总脱落病例为3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因患者个人原因放弃继续治疗。共3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1)胸水量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60%。对照组治疗后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5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4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69>0.05)。(2)胸水质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患者胸水中红细胞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下降≥25%的患者占到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治疗组患者胸水中乳酸脱氢酶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下降≥25%的患者占到40%,高于对照组33.33%,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7>0.05);治疗组患者胸水中肿瘤标记物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下降≥25%的患者占到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26.67%,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3)中医症状积分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第8天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9>0.05);第14天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对照组治疗第8天、治疗第14天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88、0.071,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8天中医症状积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8>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14天中医症状积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0.05)。(4)KPS评分的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第8天、治疗第14天KPS评分与治疗前KP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55、0.706,均>0.05。对照组治疗第8天、治疗第14天KPS评分与治疗前KP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7、0.692,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8天KPS评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1>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14天KPS评分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0.05)。(5)胸水中VEGF表达的变化评价:①治疗组治疗后VEGF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VEG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对照组治疗后VEGF浓度与治疗前VEGF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降低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0.05)。②进一步根据分级标准,对其进行计数资料统计。治疗组患者胸水中VEGF水平较治疗前下降≥25%的患者占到46.67%,高于对照组13.33%,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5)。③治疗组15例患者中9例有效患者,6例无效患者,其胸水中VEGF降低值分别为937.04±1056.98pg/ml与-10.00±214.12pg/ml,有效的患者胸腔积液VEGF浓度降低值明显大于无效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6)安全性评价:入组病例均未发生骨髓抑制、肝肾损害、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事件,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疼痛、发热,其发生率分别为13.33%、6.67%。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一过性发热,发生率为13.33%。[研究结论](1)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胸水的生长,并可明显降低胸水中红细胞及肿瘤标记物的含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2)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可降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但对KPS评分影响不大。(3)华蟾素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胸水中VEGF浓度,并且VEGF降低与控制胸水量的疗效可能存在相关性。(4)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不良反应小,患者接受度高。
杨佳[7](2019)在《牡蛎泽泻散加减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牡蛎泽泻散加减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胸水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毒副反应,评价牡蛎泽泻散加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胸腔内灌注顺铂治疗方案,于D1、D8、D15、D22各腔内注药1次,共四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牡蛎泽泻散加减中药汤剂,D1-D5、D8-D12、D15-D19、D22-D26每日一剂,每日三次,每次100毫升。治疗周期均为4周,结束后采集疗效数据,与治疗前对比,进行疗效判定,并比较两组毒副反应指标,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结果:一、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胸水量、胸水来源、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无显着差异性(P>0.05);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胸水ORR分别为治疗组68%、对照组64%,经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胸水DCR分别为治疗组96%、对照组72%,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总有效例数为23例(92%),对照组18例(72%),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治疗组KPS评分疗效提高例数为16例(64%),对照组为8例(32%),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三、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及治疗后,均未出现心、肝及神经系统毒副反应。两组患者血液学毒性在Ⅱ度及以下,未出现Ⅲ以上骨髓抑制;胃肠道毒性为均出现少量Ⅱ度恶心、呕吐;两组患者均出现少量Ⅰ度肾毒性;血液学、胃肠道及肾毒性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不增加毒副反应。结论:牡蛎泽泻散加减联合胸腔灌注顺铂对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能有效控制胸腔积液量、改善生存质量及临床症状,同时与单纯胸腔灌注顺铂相比,并不增加毒副反应。
马浔[8](2018)在《十枣汤的临床用量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历代十枣汤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十枣汤的临床方药用量及应用特点,分析不同因素对十枣汤用量的调控与影响,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基于第五版《中华医典》、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图书检索平台、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进行手工检索及电子检索,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研究纳入汉代至今各医家撰写的有关十枣汤的医案、医话及临床报道。筛选出有效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6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采用t检验或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非参数检验,二分类变量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十枣汤方药用量研究“散剂组”十枣汤中甘遂、大戟、芫花总用量及每次服用量:由汉至唐至宋,用量明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宋代及以后,常用量范围趋于集中,最常用量逐渐平稳,但总体用量水平仍高于汉代。“汤剂组”十枣汤中甘遂、大戟、芫花的总用量及每次服用量大多高于“散剂组”。外用时,十枣汤中甘遂、大戟、芫花总用量的区间十分宽泛,这种情况与外用的具体方式相关。因此,十枣汤外用的具体用量需结合用法决定。2十枣汤中单味药物用量及比例甘遂、大戟、芫花:横向分析,甘遂、大戟、芫花的用量趋势相同,先上升后下降,至宋代以后趋于平稳,但用量水平均高于汉代;纵向分析,甘遂、大戟、芫花的用量水平基本相同,大戟的用量范围区间略大于甘遂与芫花;大枣的历代用量均值基本与汉代用量保持一致,金元时期及现代的用量范围区间相对较大。药物用量比值:甘遂、大戟、芫花的最常用量比例为1:1:1;大枣用量与甘遂、大戟、芫花总用量的比值自汉代以后开始下降,出现频次最高的比值仅为汉代用量比值的 1/6。3十枣汤的临床应用特点历代应用十枣汤时多遵循汉代用法,为散剂,空腹服药;注意中病即止,4剂以内即可取效;十枣汤加味药物的功效以补益、利水为主,与十枣汤中药物功效大致相同,说明临床化裁时也考虑到药物的相须作用。4现代十枣汤用量的相关调控因素现代临床应用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成年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和未成年组。十枣汤临床治疗的疾病多与水液相关,其可以消除腔隙内、组织中、组织间的多余液体,而不仅局限于肉眼可见的多余液体。结论十枣汤的临床用量经历代医家实践己基本趋于稳定:用作散剂时,甘遂、大戟、芫花总用量与每次服用量的常用量范围为2-4g,大枣的最常用量为30g,两者比值多为10.00;用作汤剂时,用量需较散剂增加。
谢瑜,王中奇[9](2017)在《恶性胸腔积液的中西医诊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性胸腔积液(MPE)是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通过综合性回顾相关文献并总结显示,MPE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目前多认为淋巴回流、低蛋白血症、炎症或损伤等为重要因素。在诊断方面,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 21-1)、糖类抗原15-3(CA15-3)、CA19-9和CA125等生化指标检测为主要的手段。在治疗上,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并尽可能清除胸腔积液,控制复发,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常见的方法有导管引流及胸腔镜、胸腔内药物注射、热疗等。目前临床常用的胸腔内注射药物有化学性硬化剂滑石粉、化疗药物(如顺铂等)、生物免疫调节剂(如肿瘤坏死因子、香菇多糖、白细胞介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中药静脉制剂(如鸦胆子油、榄香烯、康莱特)等。中药内服联合其他方法治疗MPE亦被广泛采用,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成为趋势。
雷坤朋[10](2017)在《泽漆汤化裁治疗悬饮的理论探讨与临床运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泽漆汤的证治及方药分析,探讨泽漆汤加减方治疗悬饮(胸腔积液)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及临床观察。采用原着学习、文献检索和临床研究的方法,分析、探讨了中医学对悬饮的认识、悬饮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方法,同时探讨了悬饮与现代医学胸腔积液的相关性;论述了泽漆汤的证治及方药作用机制,比较了泽漆汤与十枣汤、控涎丹治疗作用的异同,并且对泽漆汤加减治疗结核性、肺癌胸腔积液进行了理论探讨。临床观察部分则通过收集部分悬饮(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病例进行研究,具体方法是将泽漆汤加减方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主要比较内容包括胸水引流时间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等等。结果:研究表明"悬饮"与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具相关性。泽漆汤是治疗悬饮的要方,尤其适宜于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膜炎及细菌性胸膜炎等病证。临床观察则证实泽漆汤结合常规治疗在改善悬饮(胸腔积液)患者临床症状及缩短胸水的引流时间方面均优于常规方法。结论:泽漆汤治疗悬饮(胸腔积液)疗效较好,有利于缩短本病的疗程、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机理可能与本方能够泄水逐饮兼以扶正,改善胸水的代谢、改善微循环、抗肿瘤、抗结核及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临床悬饮(胸腔积液)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葶苈大枣汤加味并化疗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4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葶苈大枣汤加味并化疗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49例(论文提纲范文)
(1)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临床观察指标及评价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讨论 |
1 西医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认识 |
2 中医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认识 |
3 从瘀水互结证论治恶性胸腔积液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安全性评价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恶性胸腔积液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张磊教授生平与治学 |
1 简介 |
2 学医经历与治学思想 |
2.1 基牢根深,取法有源 |
2.2 入学深造,初露峥嵘 |
2.3 以人为本,仁心济世 |
2.4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
2.5 苍生大医,医德至上 |
2.6 慈心不尽,心系中医 |
第二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 |
第一章 数据挖掘步骤 |
1 研究目的 |
2 技术类型 |
3 技术路线 |
4 资料和方法 |
第二章 张磊教授治疗感冒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三章 张磊教授治疗鼻鼽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四章 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五章 张磊教授治疗哮病和喘证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六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七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
1 中药频次统计 |
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
3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 |
4 基于无监督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
第八章 张磊教授临床常用对药及角药分析 |
1 麻黄与杏仁 |
2 桑叶与杏仁 |
3 麻黄与苏子 |
4 苏子与当归 |
5 半夏与陈皮 |
6 白前与前胡 |
7 沙参与麦冬 |
8 桑白皮与地骨皮 |
9 白僵蚕与蝉蜕 |
10 苍耳子与辛夷 |
11 党参与黄芪 |
12 桔梗与木蝴蝶 |
13 干姜、细辛与五味子 |
14 桑叶、竹茹与丝瓜络 |
第三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
1 病因病机学思想 |
1.1 六淫邪气为患,风邪为首 |
1.2 肺病多痰浊 |
1.3 肺病多热 |
2 诊断辨证学思想 |
2.1 重视脏腑关系 |
2.2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
2.3 注重辨主症与次症 |
3 治疗学思想 |
3.1 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
3.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3.3 十法灵动,法随证施 |
3.4 组方用药特点 |
3.4.1 用药轻灵,量小力专 |
3.4.2 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
3.4.3 亦润亦燥,相济相随 |
3.4.4 加减变化,药随症转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4)十枣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及对COL Ⅰ、FN表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与剔除标准 |
1.6 脱落和剔除病例的处理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0 病例脱落 |
3.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3.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3 呼吸困难量表评分比较 |
3.4 服药反应 |
3.5 安全性检查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造模方法 |
2.3 给药方式 |
2.4 标本采集方式 |
3 观察指标 |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2 肺组织形态观察 |
3.3 ELISA检测大鼠肺组织COL Ⅰ、FN的表达 |
4 统计方法 |
5 实验结果 |
5.1 大鼠一般情况 |
5.2 大鼠体重改变比较 |
5.3 肺形态观察 |
5.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5.5 ELISA检测大鼠肺组织COL Ⅰ、FN表达的比较 |
讨论 |
1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认识 |
1.1 肺痿命名 |
1.2 肺痹命名 |
1.3 IPF中医病因病机 |
2 十枣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理论依据 |
2.1 顽痰痹组肺络为IPF的主要病机 |
2.2 十枣汤为治疗咳喘之剂 |
2.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基础 |
3 导师运用十枣汤治疗IPF用药经验 |
3.1 十枣汤剂量及服用方法 |
3.2 十枣汤安全性问题 |
4 临床及动物实验分析 |
4.1 十枣汤治疗IPF临床疗效分析 |
4.2 十枣汤治疗IPF动物实验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十専汤临床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真武汤加味对恶性胸腔积液阳虚血瘀证临床疗效及TH17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试剂与仪器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恶性胸腔积液定量诊断标准 |
3.3 中医诊断标准 |
3.4 纳入标准 |
3.5 排除标准 |
3.6 脱落标准 |
3.7 剔除标准 |
3.8 中止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5 疗效评价标准 |
5.1 观察指标 |
5.2 疗效判定标准 |
5.3 Kamofsky评分 |
5.4 中医证候评价及记分标准 |
5.5 毒副反应评估 |
6 统计处理 |
结果 |
1 各项指标比较结果 |
1.1 一般资料 |
1.2 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比较 |
1.3 Kamofsky评分比较 |
1.4 中医证候临床分级量表总积分比较 |
1.5 IL-17、VEGF含量比较 |
2 相关性分析结果 |
2.1 IL-17 相关性分析 |
2.2 恶性胸水量相关性分析 |
3 毒副反应 |
讨论 |
1 真武汤加味对恶性胸腔积液阳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分析 |
1.1 真武汤加味对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胸水量的影响 |
1.2 真武汤加味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对患者生活质量及中医症候的影响 |
2 恶性胸腔积液与TH17 细胞及VEGF的关系 |
2.1 TH17 细胞与VEGF相关性分析 |
2.2 恶性胸腔积液与TH17/VEGF通路相关性分析 |
3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恶性胸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胸水的生理病理 |
2 恶性胸水的诊断 |
3 恶性胸水的西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恶性胸水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恶性胸水病因病机 |
2 恶性胸水辨证分型 |
3 恶性胸水中医治疗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胸水中VEGF表达对恶性胸水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临床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结果 |
3 典型病例 |
讨论 |
一、研究立项依据 |
二、研究方法概述 |
三、研究结果分析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牡蛎泽泻散加减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路线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方法 |
4.1 试验设计 |
4.2 诊断标准 |
4.3 纳入标准 |
4.4 排除标准 |
4.5 剔除标准及处理 |
4.6 脱落标准及处理 |
4.7 终止标准 |
4.8 治疗方案 |
4.9 观察疗程 |
4.10 观察指标及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6.1 病例完成情况 |
6.2 入组前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患者可比性分析 |
6.3 试验后疗效分析 |
6.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MPE的认识 |
1.1 文献中对MPE的记载与描述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治疗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MPE的认识 |
2.1 对MPE病因及病理的认识 |
2.2 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认识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MPE进展 |
4 存在的问题 |
5 本研究的立意 |
6 牡蛎泽泻散的特点 |
6.1 牡蛎泽泻散组方特点 |
6.2 牡蛎泽泻散现代药理研究 |
7 本研究结果的分析 |
7.1 治疗后胸水疗效比较 |
7.2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7.3 治疗后KPS评分疗效比较 |
7.4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胸腔积液的中西医认识及进展 |
一、恶性胸腔积液的西医研究现状 |
1 胸腔积液产生的定义 |
2 胸腔积液的动力学 |
3 胸腔积液的发病机制 |
4 恶性胸腔积液 |
5 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生机制 |
6 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
7 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 |
8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 |
9 恶性胸腔积液的预后 |
二、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胸腔积液定量标准 |
附录2 WHO癌性积液疗效规定标准 |
附录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表1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
表2 KPS评分表 |
表3 化疗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8)十枣汤的临床用量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 十枣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概况 |
1 内科疾病 |
1.1 呼吸系统疾病 |
1.2 消化系统疾病 |
1.3 泌尿系统疾病 |
1.4 循环系统疾病 |
2 妇科疾病 |
2.1 月经失调 |
2.2 羊水量异常 |
2.3 卵巢囊腺瘤 |
2.4 宫颈炎 |
3 外科疾病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 |
3.2 膝关节滑膜炎 |
3.3 骨折肿胀 |
4 五官疾病 |
4.1 青光眼术前高眼压 |
4.2 青光眼术后无前房 |
5 皮肤病 |
6 精神疾病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2 研究内容 |
2.1 总结历代医家应用十枣汤的用量及历史轨迹 |
2.2 总结十枣汤中单味药物用量及比例关系 |
2.3 总结十枣汤的现代临床应用特点 |
2.4 总结十枣汤临床用量的相关调控因素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库内容设计 |
3.2 文献的筛选及录入 |
3.3 数据的预处理 |
3.4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历代医家应用十枣汤的用量及历史轨迹 |
4.2 十枣汤中药物用量及比例关系统计分析 |
4.3 十枣汤的现代临床应用特点分析 |
4.4 十枣汤用量的相关调控因素分析 |
讨论 |
1 十枣汤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
1.1 十枣汤的方药用量 |
1.2 十枣汤中的毒性药物 |
2 十枣汤的临床应用及拓展 |
2.1 十枣汤的临床应用 |
2.2 十枣汤的临床应用拓展 |
3 十枣汤的相关问题探讨 |
3.1 十枣汤的君药 |
3.2 十枣汤是否为经方朱雀汤 |
3.3 十枣汤临床应用的目的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恶性胸腔积液的中西医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
2 诊断及评价指标 |
2.1 肿瘤标记物 |
2.2 酶学检查 |
2.3 血清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 (CRP) |
2.4 溶血磷脂酸 (LPA) |
2.5 存活素 (survivin) |
2.6 其他检测指标 |
3 临床治疗 |
3.1 导管引流及胸腔镜 |
3.2 胸腔内药物注射 |
3.2.1 化学性硬化剂 |
3.2.2 化疗药物 |
3.2.3 生物免疫调节剂 |
3.2.4 VEGF抑制剂 |
3.2.5 中药静脉制剂 |
3.3 热疗 |
3.4 中医中药 |
4 思考与讨论 |
(10)泽漆汤化裁治疗悬饮的理论探讨与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对悬饮(胸腔积液)病证的认识 |
1. 《金匮要略》中有关悬饮病名及证治 |
2. 悬饮与现代医学胸腔积液的相关性探讨 |
2.1 胸腔积液产生的机制 |
2.2 胸腔积液的分类 |
3. 悬饮(胸腔积液)的病因 |
3.1 外因 |
3.2 内因 |
4. 悬饮(胸腔积液)的病机 |
4.1 脾胃虚寒,运化失职 |
4.2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 |
4.3 肝失疏泄,三焦不畅 |
4.4 痰瘀互结,终成巢穴 |
5. 悬饮(胸腔积液)的治法 |
5.1 峻下逐水法 |
5.2 温阳消饮法 |
5.3 泻肺利水法 |
5.4 活血化瘀法 |
5.5 和解通利法 |
5.6 外治法 |
第二部分 泽漆汤方证研究 |
1. 泽漆汤证的病机 |
2. 泽漆汤的方药作用分析 |
2.1 泽漆 |
2.2 紫参 |
2.3 半夏 |
2.4 生姜 |
2.5 白前 |
2.6 甘草 |
2.7 黄芩 |
2.8 人参 |
2.9 桂枝 |
3. 泽漆汤与十枣汤、控涎丹治疗作用比较 |
4. 泽漆汤化裁治疗悬饮(结核性、肺癌胸腔积液)及支饮的理论探讨 |
4.1 泽漆汤化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 |
4.2 泽漆汤化裁治疗肺癌胸腔积液 |
4.3 泽漆汤化裁治疗支饮 |
第三部分 泽漆汤化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
1. 中西医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认识及治疗 |
1.1 抗结核药物联合激素治疗 |
1.2 免疫调节剂微卡辅助治疗 |
1.3 外科胸腔镜联合臭氧水及尿激酶序贯冲洗胸膜腔治疗 |
1.4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 |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3. 病例收集 |
3.1 随机分组 |
4. 治疗方法 |
4.1 对照组:常规治疗 |
4.2 试验组:常规治疗联合泽漆汤加减方 |
5. 研究内容 |
5.1 主要目标 |
5.2 次要目标 |
5.3 主要评价指标 |
5.4 次要评价指标 |
5.5 研究结果 |
6. 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与泽漆汤加减方治疗结果的比较研究 |
6.1 临床症状对比 |
6.2 胸水引流时间对比 |
6.3 肝功能损伤情况对比 |
6.4 讨论与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葶苈大枣汤加味并化疗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4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利水活血方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D]. 赵智圆.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郭小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十枣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及对COL Ⅰ、FN表达的影响研究[D]. 宋润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真武汤加味对恶性胸腔积液阳虚血瘀证临床疗效及TH17细胞的影响[D]. 林凤耀.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华蟾素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水临床疗效与胸水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杨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牡蛎泽泻散加减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观察[D]. 杨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十枣汤的临床用量及相关问题研究[D]. 马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恶性胸腔积液的中西医诊疗进展[J]. 谢瑜,王中奇. 河北中医, 2017(10)
- [10]泽漆汤化裁治疗悬饮的理论探讨与临床运用[D]. 雷坤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