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烷基侧链聚酰亚胺的制备与表征

含烷基侧链聚酰亚胺的制备与表征

论文题目: 含烷基侧链聚酰亚胺的制备与表征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作者: 倪明

导师: 林保平

关键词: 聚酰亚胺,二胺单体,侧链,主链,刚性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聚酰亚胺是一种在主链中含有亚胺环的芳杂环聚合物,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性能、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可以制成各种形式的产品,近四十年来在许多高性能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一定的应用。为了使传统的聚酰亚胺有人们所希望的特殊性质,在聚酰亚胺分子链中引入功能化的侧基对其进行改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聚酰亚胺主链上引入柔性的烷基侧链。本论文制备了三个系列含烷基侧链的聚酰亚胺,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为今后其在取向膜方面的应用打下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以对苯二酚、溴代正构烷烃和3,5-二硝基苯甲酰氯为原料,经过单醚化、酯化和催化加氢等步骤合成了含有烷氧基侧链的二胺单体3,5-二氨基苯甲酸-4?-烷氧基苯酯,并分别与均苯四甲酸酐、二苯甲酮-3,3?,4,4?-四甲酸二酐和2,2-双[4-二羧酸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反应制备出三个系列含有烷基侧链的聚酰亚胺薄膜,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等手段研究其性能。通过研究发现,聚酰亚胺薄膜在紫外-可见光区的透光率和表面张力随着烷基侧链的增长而下降,透光率在400nm处均减小到零,双酚A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的表面张力最小;均苯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和二苯酮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主链的刚性比较大,增加烷基侧链的长度也不能使其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可溶性双酚A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的溶解性随着烷基侧链的增长而增加,在NMP溶剂中其特征粘度在0.34 - 0.53 dL/g范围内;侧链烷基的引入降低了聚酰亚胺的热稳定性,均苯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和二苯酮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在热分解温度以下没有观察到玻璃化转变;双酚A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烷基侧链的增长而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从171 oC下降到132 oC。三个系列的侧链型聚酰亚胺均呈无定型态,由于主链呈刚性,均苯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和二苯酮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的规整度随着烷基侧链的增长而降低,而双酚A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由于主链的柔顺性较好,烷基侧链对聚酰亚胺分子链的规整度影响已经非常小。采用Hyperchem程序包中的AM1方法全优化了三个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的空间构型,由于均苯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和二苯酮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的主链呈刚性,双酚A系列侧链型聚酰亚胺主链呈柔性并且单键的内旋转比较容易,三个系列聚酰亚胺的规整度依次降低;同时三个系列的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微观表面并不平坦,而是高低起伏的突起状。经过摩擦处理过后,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上出现与摩擦方向相一致的相互平行的沟槽。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酰亚胺简介

1.2 聚酰亚胺的性能和用途

1.3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1.3.1 聚合过程中或大分子反应中形成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1.3.2 以带酰亚胺环的单体缩聚获得聚酰亚胺

1.4 聚酰亚胺的侧链功能化

1.4.1 含乙炔侧基的聚酰亚胺

1.4.2 含有侧基的聚酰亚胺非线性光学材料

1.4.3 含侧基聚酰亚胺波导材料

1.4.4 含有柔性侧基的聚酰亚胺液晶取向材料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含烷基侧链的二胺单体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

2.2.2 反应路线

2.2.3 3,5-二氨基苯甲酸-4?-丁氧基苯酯的合成

2.2.4 3,5-二氨基苯甲酸-4?-己氧基苯酯的合成

2.2.5 3,5-二氨基苯甲酸-4?-辛氧基苯酯的合成

2.2.6 3,5-二氨基苯甲酸-4?-癸氧基苯酯的合成

2.2.7 3,5-二氨基苯甲酸-4?-十二烷氧基苯酯的合成

2.2.8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均苯四甲酸酐侧链型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

3.1.2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3.1.3 聚酰亚胺薄膜的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基于均苯四甲酸酐侧链型聚酰亚胺的合成

3.2.2 基于均苯四甲酸酐侧链型聚酰亚胺的结构

3.2.3 基于均苯四甲酸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透光率

3.2.4 基于均苯四甲酸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张力

3.2.5 基于均苯四甲酸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热性能

3.2.6 基于均苯四甲酸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空间构型

3.2.7 基于均苯四甲酸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 X-射线衍射分析

3.2.8 基于均苯四甲酸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微观表面形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二苯酮四甲酸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

4.1.2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4.1.3 聚酰亚胺薄膜的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基于二苯酮四甲酸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的合成

4.2.2 基于二苯酮四甲酸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的结构

4.2.3 基于二苯酮四甲酸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透光率

4.2.4 基于二苯酮四甲酸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张力

4.2.5 基于二苯酮四甲酸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热性能

4.2.6 基于二苯酮四甲酸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 X-射线衍射分析

4.2.7 基于二苯酮四甲酸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空间构型

4.2.8 基于二苯酮四甲酸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微观表面形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酚A型二酐可溶性侧链型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

5.1.2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5.1.3 聚酰亚胺薄膜的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基于双酚 A 型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的合成

5.2.2 基于双酚 A 型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的结构

5.2.3 基于双酚 A 型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的特征粘度

5.2.4 基于双酚 A 型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的溶解性能

5.2.5 基于双酚 A 型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透光率

5.2.6 基于双酚 A 型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张力

5.2.7 基于双酚 A 型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热性能

5.2.8 基于双酚 A 型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 X-射线衍射分析

5.2.9 基于双酚 A 型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空间构型

5.2.10 基于双酚A 型二酐侧链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微观表面形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II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发表文章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负性光敏聚酰亚胺的合成、表征与应用[D]. 闵瑞.上海交通大学2014
  • [2].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耐磨改性研究[D]. 苏广东.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 [3].新型双酮基聚酰亚胺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D]. 高兴.江西师范大学2011
  • [4].光敏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孙自淑.安徽理工大学2006
  • [5].三元共聚型和含氟联苯二胺型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徐圆圆.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 [6].新型氨基硅氧烷化合物及其聚酰亚胺的合成[D]. 沈乐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7].无机纳米氧化铝改性热固性聚酰亚胺的性能研究[D]. 马艳.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
  • [8].非水乳液法制备结构不同的聚酰亚胺微球及其热能性能研究[D]. 李兴南.太原理工大学2011
  • [9].高性能聚酰亚胺绝缘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崇崇.江南大学2016
  • [10].新型嵌段聚酰亚胺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的研究[D]. 周正勇.西南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联苯二胺型聚酰亚胺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吴晓.四川大学2007
  • [2].烷氧端基侧链型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薄膜表面结构与性质的研究[D]. 任立刚.四川大学2007
  • [3].聚酰亚胺/聚醚刚柔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黄蕾.上海交通大学2008
  • [4].含腈聚酰亚胺及其钛酸钡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 徐晓晖.东南大学2006
  • [5].热塑性聚酰亚胺及其改性材料的热性能研究[D]. 来育梅.南京工业大学2006
  • [6].新型感光聚酰亚胺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 李浩.上海交通大学2007
  • [7].SiO2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郑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7
  • [8].高强度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表征[D]. 黄超伯.江西师范大学2006
  • [9].聚酰亚胺预聚体热亚胺化研究[D]. 刘芳.南京工业大学2004
  • [10].长链聚酰亚胺的制备与表征[D]. 耿洪斌.南京工业大学2003

标签:;  ;  ;  ;  ;  

含烷基侧链聚酰亚胺的制备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