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向身份认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私保护,承诺机制,格,双向认证
双向身份认证论文文献综述
杨亚涛,韩新光,黄洁润,赵阳[1](2019)在《基于RLWE支持身份隐私保护的双向认证密钥协商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执行认证密钥交换协议时通信双方身份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类承诺机制的抗量子攻击的双向认证密钥协商协议。该协议通过C类承诺函数隐藏通信双方的真实身份信息,并基于RLWE困难问题,在保障身份匿名的前提下,通过2轮的消息交互不仅完成了双向身份认证,而且保证了传输消息的完整性,并协商出共享会话密钥。经过分析,在协议执行效率上,完成匿名的双向认证与密钥协商只需2轮的消息传输,与Ding等的协议对比,公钥长度缩短近50%;在安全性上,所提协议能够抵抗伪造、重放、密钥复制和中间人攻击。所提协议在eCK模型下满足可证明安全性,同时所提协议基于格上的RLWE困难问题,可抵抗量子计算攻击。(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谭程宏[2](2019)在《物联网中基于双向握手身份认证的应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联网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叁次革命。物联网中的智能物件,生产厂家多、产品多样、计算存储能力差别大、功能迥异。业界没有统一用于物联网通信安全协议的标准,会导致黑客的攻击,数据流量被监听、窃取或篡改。提出了一套能完成双向握手身份认证的物联网通信安全协议——LSAP。(本文来源于《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期刊2019年11期)
张顺,陈张凯,梁风雨,石润华[3](2019)在《基于Bell态的量子双向身份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Bell态的纠缠性质提出一种可以进行双向身份认证的协议。与已有的量子身份认证协议相比,该协议没有第叁方认证机构就能实现双方同时身份认证,避免了第叁方认证机构的不安全因素。利用诱饵粒子和纠缠相关性检查保证认证双方之间传输的量子态不被改变,同时认证双方之间传输的经典信息是经过安全的单向哈希函数计算出来的,保证了该身份认证协议的安全性。该协议使用一个Bell态量子资源即可验证两比特密钥,节约了量子资源。认证双方所需执行的操作为经典异或操作,使得该协议具有易于实施的优点。分析表明,该协议可以有效防止拦截/重发攻击和中间人攻击等攻击方式。(本文来源于《信息网络安全》期刊2019年11期)
刘静,赖英旭,杨胜志,Lina,Xu[4](2019)在《一种面向WSN的双向身份认证协议及串空间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无线传感网络(WSN)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但安全问题也随之凸显。针对无线传感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易失效、能量和计算存储能力受限等问题,构建了一种基站与传感器节点间的基于状态信息的双向身份认证协议,其能在满足无线传感网络轻量级和低成本要求的同时确保安全性。协议首先在节点接入阶段基于可信网络连接进行平台可信情况的认证,以验证节点的可信情况并实现节点的加密注册。然后在运行阶段通过重要数据双向认证过程对重要数据的传输过程进行保护,利用定时更新认证确认传感器节点的状态和可靠性。协议允许基站定时检测节点的运行状态信息,及时监测到节点的物理损坏,并利用节点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认证,以进一步增强协议的安全性。同时,该协议还引入了报警机制,该机制可以区分通信错误、节点的物理损坏以及攻击者攻击。本协议降低了认证过程的通信量,引入的报警消息可以增强排障能力。利用串空间模型对协议进行形式化分析,证明了协议的安全性。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双向身份认证协议能提供较好的安全性,而且发送数据增加的延迟时间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网络可扩展性好。所提方案能够加强网络接入安全并且有效防御来自节点系统内部的攻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郑涛,张仕斌[5](2019)在《基于Bell态的量子隐私查询与双向身份认证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隐私查询可以同时保证用户和数据库提供商的隐私安全,量子身份认证可以在通信过程中实现更加可靠的身份认证。提出一种基于BELL态的多功能量子密码协议。基于非对称QKD的思想,又提出一种量子隐私查询方案。该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安全高效地实现隐私查询,同时严格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为了提高量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增加量子资源的实际用途,完成非对称QKD过程后,该协议可以完成一次双向的身份认证过程。最后给出了严格的协议安全性证明过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9年07期)
丁士杰,谢军[6](2019)在《跨网络用户动态双向身份准确认证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跨网络用户动态双向身份准确认证是当前诸多领域重点关注的话题。针对当前认证方法存在耗时较长、系统资源占用率较高,且抗攻击性能较差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智能卡的跨网络用户动态双向身份认证方法,当计算机系统个人服务器收到来自传感器节点发送的用户身份信息后,通过计算收到身份信息验证码与本身服务器存储的验证码对比验证用户身份的合法性,以及通过传感器节点与个人服务器共享密钥解密获得的用户身份信息当前时间戳与之前时间戳的比对即可初步实现跨网络用户双向身份认证。在初步认证基础上,在跨网络用户动态双向身份认证阶段加入计数器,用来统计跨网络用户身份认证阶段遭受的攻击情况,并通过对跨网络用户的标识符结构形式的合法验证和对计算机系统个人服务器在某时刻接收到身份信息时间戳的有效期进行核查,最终实现跨网络用户动态双向身份认证。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具有耗时短、系统资源占用率低,且抗攻击性强的优点。(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1期)
李怀强,周扬[7](2018)在《移动大数据匿名双向身份认证方法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用户身份认证方法无法提供智能卡验证、生物特征验证以及口令验证叁重保护,存在消息实时性检查功能缺失,用户身份认证安全性低、认证能量代价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生物密钥智能卡的移动大数据匿名双向身份认证方法。在用户注册阶段,引入时间戳值,采用可以彼此验证的双要素对移动终端用户身份信息执行联合保护;在时间同步及用户登录阶段,引入实时性检测、识别重放消息,以添加时间戳的动态散列值密钥加密传输受保护参数,避免现行身份认证方案用户身份信息使用不当的问题;增加确认用户认证消息完善双向认证过程,增强用户身份信息抗攻击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相比当前现行身份认证方法能够防范多种网络攻击,且相应的能量代价更低。(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8年09期)
江英华,张仕斌,昌燕,杨帆,杨敏[8](2018)在《具有双向身份认证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Bell态的纠缠特性,提出了一种可以进行双向身份认证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与传统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相比,该协议有零知识性,能进行双向身份认证,进行一次量子序列传输就能同时完成身份认证与密钥分发。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能抵御截获/重发攻击及中间人攻击等一系列攻击。(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丁邢涛,钟伯成,朱淑文[9](2017)在《无线医疗传感网的匿名双向身份认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线医疗传感网系统中通信实体身份问题,提出了一种双向身份认证方案,包括初始化、用户注册、身份认证和机密信息及口令更新4个阶段。该方案实现了用户、医疗传感节点和个人服务器叁者之间的双向身份认证,保证用户匿名性的同时能够抵御多种攻击。与现有的两种认证方案相比,降低了时间复杂度,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适用于无线医疗传感网。(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17年12期)
杨磊,白万荣[10](2017)在《一种动态口令与人脸识别相结合的双向身份认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员工单一静态口令安全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一次性口令和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本文采用MFA算法对人脸进行特征提取,单向函数生成一次性口令并用该口令加密人脸特征,实现服务器端与客户端之间的双向身份认证,解决了小数攻击和人脸数据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7年11期)
双向身份认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联网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叁次革命。物联网中的智能物件,生产厂家多、产品多样、计算存储能力差别大、功能迥异。业界没有统一用于物联网通信安全协议的标准,会导致黑客的攻击,数据流量被监听、窃取或篡改。提出了一套能完成双向握手身份认证的物联网通信安全协议——LSAP。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向身份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1].杨亚涛,韩新光,黄洁润,赵阳.基于RLWE支持身份隐私保护的双向认证密钥协商协议[J].通信学报.2019
[2].谭程宏.物联网中基于双向握手身份认证的应用与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9
[3].张顺,陈张凯,梁风雨,石润华.基于Bell态的量子双向身份认证协议[J].信息网络安全.2019
[4].刘静,赖英旭,杨胜志,Lina,Xu.一种面向WSN的双向身份认证协议及串空间模型[J].计算机科学.2019
[5].郑涛,张仕斌.基于Bell态的量子隐私查询与双向身份认证方案[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9
[6].丁士杰,谢军.跨网络用户动态双向身份准确认证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9
[7].李怀强,周扬.移动大数据匿名双向身份认证方法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8
[8].江英华,张仕斌,昌燕,杨帆,杨敏.具有双向身份认证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J].量子电子学报.2018
[9].丁邢涛,钟伯成,朱淑文.无线医疗传感网的匿名双向身份认证研究[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7
[10].杨磊,白万荣.一种动态口令与人脸识别相结合的双向身份认证系统[J].通讯世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