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七年”经典小说中的婚恋叙事

论“十七年”经典小说中的婚恋叙事

论文摘要

“十七年”(1949-1966)时期,小说中的婚恋描写走上了一条日益窄化的道路,随着文本中革命理性的愈益增强,随之而来的是“人”的意识的逐渐消失。这一创作道路的结果是人物塑造与情节结构普遍带有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的特点,叙事风格也日趋单一。在对这一现象考察的基础上,本文从对“十七年”经典小说中婚恋描写的解读入手,分析小说中婚恋叙事的具体特征及建构方式。文章采用结构主义透视方法进行文本分析,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夫妻形象的塑造、主角塑造以及人物的爱情抉择三个方面分析人物的结构模式;第二部分从婚恋情节的完成方式入手,以婚恋恶化与改善的交替运行、“第三者”的干预、国家话语的权威运作以及“反完成”叙事四个代表性的情节运作方式,对婚恋情节的结构模式进行相关阐述;第三部分从叙事风格和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两个层面分析婚恋叙事建构自身的美学策略;最后一部分依据小说中婚恋描写与主流话语规范的具体关系,阐释婚恋叙事机制运作的完满与裂隙。本文在论述“十七年”经典小说的婚恋叙事时,试图对其叙事机制的运作特点加以概述,并对影响作家写作的具体因素进行反思,力求呈现“十七年”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历史特质。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婚恋叙事的传统
  • 二、从爱情到革命
  • 三、时代的限制与婚恋叙事规范的形成
  • 第一章 婚恋叙事之一:人物的结构模式
  • 第一节 夫妻形象的塑造:“改造+恋爱”
  • 一、“改造”与“被改造”模式
  • 二、“互助组”式的夫妻关系
  • 三、夫妻双方同为“被改造”的对象
  • 第二节 主角塑造:多种爱情力量的对比衬托
  • 一、以对立面完成主角的塑造
  • 二、在与众多中立者的对比中完成主角的塑造
  • 第三节 爱情抉择:革命建设与爱情关系
  • 一、为革命建设而放弃爱情
  • 二、为革命建设而选择爱情
  • 三、在革命建设中产生爱情
  • 第二章 婚恋叙事之二:情节的结构模式
  • 第一节 以婚恋恶化与改善的交替运行完成叙事
  • 第二节 以“第三者”的干预完成叙事
  • 一、“第三者”的定义及其象征意义
  • 二、“第三者”作为同盟者引领情节的逆转
  • 三、“第三者”作为反同盟者干扰情节的正常发展
  • 第三节 以国家话语的权威运作完成叙事
  • 第四节 反“完成叙事”式的情节结构模式
  • 第三章 婚恋叙事机制建构自身的美学策略
  • 第一节 冷静理性的叙事风格
  • 一、政治理性的主导
  • 二、叙事人称的巧妙运用
  • 三、私人情感的公共传达
  • 第二节 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
  • 一、“英雄美人”模式
  • 二、“大团圆”模式
  • 三、“奉旨完婚”模式
  • 四、“鬼神”模式
  • 第四章 婚恋叙事机制运作的完满与裂隙
  • 第一节 完满——政治意识形态与婚恋叙事机制的合谋
  • 一、爱情与革命的狂欢
  • 二、以两性关系折射主流话语
  • 三、以变异的爱情观象征新的社会价值观
  • 第二节 裂隙——人性话语的无意识流露与歪曲呈现
  • 一、“中间人物”对婚恋叙事规范的破坏
  • 二、人性话语对集体化叙事的无意识颠覆
  • 1、人性的弱点造成的情感流溢
  • 2、叙述人称的误用和叙述者的误置造成的情感崩泻
  • 三、意识形态话语与传统心理积淀的错位
  • 四、民间话语与主流话语的龃龉和对抗
  • 1、存在的自觉对抗意识形态的自觉
  • 2、民间审美与体制道德的二律背反
  • 结语 对“十七年”经典小说中婚恋叙事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议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中的影视化倾向[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2(10)
    • [2].新时期维吾尔文学婚恋叙事中女性形象的变迁——以小说为中心[J]. 昌吉学院学报 2013(05)
    • [3].邵丽小说的婚恋叙事主题探析[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06)

    标签:;  ;  ;  ;  ;  

    论“十七年”经典小说中的婚恋叙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