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钦赵图雅
提要|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质,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引起国内外学界和媒体的关注。让大学生正确理解诚信的含义,树立诚信的标准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创立的草原文化博大精神,以“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为主题。研究、探讨蒙古族诚信道德观念,对改善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欠缺现状,构建高校诚信管理体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蒙古文化大学生诚信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作者信息|斯钦,男,1976年生,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团委书记,130024,010022。
赵图雅,女,1975年生,内蒙古海拉尔人,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010022。
由于社会和自身的诸多原因,目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相当淡薄,失信的行为时常发生。有鉴于此,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构建诚信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草原文化所崇尚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勇往直前并把诚信作为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并把它视为一种美德,蒙古族的血统、气质、风范、品格,无不折射出草原民族淳朴善良、诚实守信的思想品质。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
一、大学生诚信道德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转向开放,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态势以及社会法制的不健全,对传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造成了挑战与冲击,导致诚信价值的弱化和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增多现象。诚信关乎民族美德、民族命运,是人生的通行证,诚信教育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才能够获得成功。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自律性,但其社会化并未完成,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仍有可变性。
高校在诚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采用专题讲座、座谈、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也存在不足和疏漏。主要表现在注重外部灌输,忽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那些诚信意识薄弱、心存侥幸心理的学生,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往往铤而走险。为了更多地了解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诚信现状,笔者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呼和浩特市民族学院、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和呼伦贝尔大学等6所高校的蒙古族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总计发放4303份,回收问卷3976份,回收率为92.4%。问卷调查既考虑到了不同级别的高校,又兼顾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此,问卷具备很强的代表性及说服力。
进入大学环境后,蒙古族学生接触了多方面的与以往不同的思想信息,他们在思想意识、社会心态、诚信观念、学习动机、意志品质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社会大转型时期各种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社会贫富差距的凸显,不公正现象的层出不穷,“利益至上”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蒙古族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牧区的学生的诚信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目前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追求是什么?这一问题时43.68%的学生选择了利己主义;16.38%的学生选择了功利主义;24.08%的学生选择了金钱崇拜;6.7%的学生选择了为国家做贡献;12.18%的学生选择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在回答怎么看“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一问题时20.8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错误;65.8%的学生选择了也对也不对;14.4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对;4.44%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2.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蒙古族族学生由于生活、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影响,大部分学生持以“诚实守信为荣”的正确诚信观念。多数大学生对诚信道德有较高的认同,愿意履行诚信原则,但仍有少数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却又不注重尊重和信任别人,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调查显示,在回答对于“诚信”你怎么看?这一问题时15.77%的学生选择了现在人们普遍不讲诚信;42.87%的学生选择了大多数人还是讲究诚信的;31.5%的同学选择了别人诚信与否我不管,但是我要讲诚信;还有5.05%的学生选择了有严格的监督就讲诚信,否则就不讲;5.4%的学生选择了对亲人朋友讲诚信。回答如果你遭遇到别人对你不诚信,你会怎样?这一问题时71.88%的学生选择了据理力争,要求保护自己正当权益;23.75%的学生认为自认倒霉,下回注意;4.37%的学生选择了用同样的方法蒙骗别人,转嫁损失。在回答你认为应该怎样讲诚信?这一问题时51.49%的学生选择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究诚信;8.52%的学生选择了利益才是主要的,有利时就讲诚信;4.57%的学生选择希望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对别人不一定;35.4%的学生选择了人对自己诚信,自己才对别人诚信。
二、蒙古草原文化中丰富的诚信观念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诚信”在蒙古草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容。综合起来,诚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第一,诚信作为用人的重要标准。蒙古族信守诺言,讲诚信,把“背信弃义“、”言而无信”视为一种罪恶。崇尚忠、义、信、慈的道德观:忠于部族、忠于人民、坚忍不拔是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一生伟业的原因,而归根结底是草原文化决定了这一切。恶劣的生存环境与残酷的现实使游牧民族领悟到只有忠义两全才能团结一切力量发展壮大并抵御外患。成吉思汗将“忠”与“义”当做选用人才的根本标准,他本人就是以此为原则开辟了空前辉煌的一个时代。
第二,诚信作为立法的依据。美国著名学者杰克?韦瑟福德在其《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的形成》一书中指出:成吉思汗是“所有伟大帝国统治者中第一个将律法置于自己权利之上的帝王”,而“当今世界的众多领域:地域版图、政治体系、哲学、科技、战争、商业、服饰、艺术、文学、语言和音乐,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成吉思汗和他蒙古汗国的影响”。《成吉思汗法典》既《大扎撒》中就明文规定:“撒谎的人要被判处死刑。”这样的规定在人类法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既体现着草原民族对诚信的追求与推崇,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大扎撒》中,无处不见讲究信义的立法思想。规定了九种死刑犯罪,而这九种犯罪究其实质,无不围绕“诚信”展开。如:罪责己负,不株连,不连坐;处罚源头。可见,将律法置于自己权利之上,诚信作为立法的依据。
第三,诚信作为做人的根本尺码。在农牧业生产中,蒙古族把偷盗行为看成是最大的耻辱,在蒙古草原上,凡是犯有偷盗行为的人,除了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以外,今后他也很难在草原上生活下去。不仅如此,凡是贪占他人财物的行为,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一种罪恶。蒙古族的家庭重视培养后代忠诚、信义、矢志不渝的品德。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战争的胜利、牲畜的兴旺都靠长生天的护佑。然而长生天只能保佑其诚者,谁如果对天不忠诚,谁就会道遭到天的惩罚。荣苏和、赵永铣在《蒙古族文学史》这著作中对《蒙古秘史》的思想内容作了大篇幅的讨论,认为“忠诚、信义、勇敢是衡量全书人事的道德标准”。蒙古族在教育后时常说:从酒壶里倒出来的酒热乎,打心眼里说出的话真实;炒米不能种,谎话不能说;宁失肥牛,勿失己言。这种告诫代代相传,以诚为根、以信为本、重信重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的尺码。
第四,诚信作为基本的交友准则。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靠游牧为生的蒙古族特别教育后代应互助协作,广泛交友。他们说:与其有一百两银子,不如有一百个朋友;像绵羊似地,合群走就有力,像沙土似地,散放着就无力;聪明人也需要朋友帮助,伛偻人更需要朋友搀扶;亲友多的人,走遍草原,没亲友的人,势如孤掌。早期的蒙古人认为,结为“安答”(朋友)需要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困顿时相帮,危厄时相助。“凡结为安答,要相依为命,要互相帮助、要相亲相爱。”由于家庭和社会团结互助的教育,蒙古族自古以来就形成崇高的道德风尚。“一个国家或者部落里,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偷盗,因此他们的帐幕和收藏珍贵物品的车子不用门闩和栅门加以保护。……他们不爱好奢侈;他们不相互嫉妒;在他们之间实际上没有诉讼。没有轻视别人,而是帮助别人,友好的相处。”早期的蒙古人充分相信他人、以诚相待,信誉至上作为基本的交友准则。
三、传承草原文化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
第一,建立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健全教师信用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教育机制,对诚信道德因素的评价还不完善,因此学生由于没有统一的道德水准,每个个体有各自不同的标准,因此每个人的道德标准,诚信意识都非常不同,建立健全学校的道德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非常重要。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中,对不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裁。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记录和考核,对违反诚信行为规范的学生也没有强有力的惩戒措施。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手段,创建“学生诚信档案”,对逾期不交纳学费、抄袭论文、考试作弊等行为,做出真实、及时的记录,并存入学生个人档案资料中,作为学校评奖学金、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以及毕业就业的重要依据。
高校把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教师信用评价体系。各级管理部门要把诚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特别在服务师生中做到诚实守信,公开、公平和公正。高校教师诚信评价与其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等问题挂钩,搭建师生之间的诚信平台,增强诚信教育的说服力。
第二,加强高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大青年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模范。现代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日益呈复杂化,各种经济形式的出现?贫富差距的凸显,人们所处的不同的经济地位的竞争?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失信现象屡禁不止并侵蚀着校园,影响着高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知行不统一"。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一、欺骗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诚信教育亮起了红灯。学校诚信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把诚信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始终,把对道德规范的强调转为对具体道德行为的重视,重视现实的人的德育,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加班人。加强诚信教育应重视对学生诚信意识和信念、行为的引导,将诚信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各类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是当下及今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培养高校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结合每年9月20日的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等活动契机,开展生动活泼、形势多样、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先进人物及典型格言等,结合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先进人物及典型案例,通过故事会、报告会、主题班会等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并体会到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营造"人人知诚信、个个争模范"的良好氛围。
第三,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开设相关蒙古族民族历史文化的课程。
毛泽东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历史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学习历史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蒙古族学生不仅要学习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还应该学习蒙古族自身的历史。
蒙古族学生在小学幼儿园阶段就要离开父母去城镇读书,到了中学又忙于考学,很少涉及民族传统文化。大部分学生民族礼仪、民俗方面的知识严重匮乏。进入大学没有相关的课程、社会实践到农村牧区的机会也不多,加之蒙古文现代媒体运用上的滞后,当代大学生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是皮毛,大部分学生有学习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愿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中只有一个民族理论,学时和内容都很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需求。因此,内蒙古高校应选派一些蒙古史、内蒙古史研究方面的专业教师开设一些讲授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共选修课程,如蒙古史、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内蒙古历史人物等。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培养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其中关于诚信的精辟论述。
第四,鼓励大学生阅读古典文献,从史实中汲取经验教训。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草原文化中有关诚信的内容极其丰富,充分体现在《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蒙古秘史》等古典文献之中。近年来出版的蒙古学研究著作也可翻阅,如萨.巴特尔著《蒙古族伦理思想史》(蒙古文)、朋.乌恩主编的《蒙古族传统美德》、熊坤新著《民族伦理学》、格.孟和所著《蒙古哲学史》和《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研究》等。学者们出版的研究蒙古族哲学思想、传统伦理道德问题的著述,反映了草原蒙古人的社会生活和道德伦理思想。
诚信在草原文化中并非只是一种概念和符号,而是体现在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具体措施。成吉思汗极力推行忠君思想,重用、奖励那些忠诚的勇士,从而巩固其汗权统治。翻开蒙古族历史,因讲诚信而成功和因失信而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对历史的史实作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诚信的理念融入骨髓和血脉之中,鼓励大学生了解历史,并从史实中汲取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鲍晓艳,温宁,盖志毅,蒙古族诚信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前沿,2010(3).
[2]姜明,古代蒙古草原文化中的诚信伦理观念[J].前沿,2005(9).
[3]李锐峰,杨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斯仁,蒙古族伦理思想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云荣布扎木苏,刘振洪,立德树人——内蒙古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
[6](英)道森.出使蒙古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7]恩合吉日嘎拉,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本文系内蒙古师范学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RWYB027)新时期内蒙古社会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责任编辑: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