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人民医院药剂科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目的对他汀类调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作为临床医师科学用药根据。
【关键词】综述;他汀类调血脂药;研究进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血脂异常的患者越来越多,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血脂异常,引起或加速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进程,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1]。因此,调血脂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是他汀类,功效有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等[2],对多种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文就他汀类调血脂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调血脂药的现状
目前用于临床调血脂药的种类繁多,大部分药物是通过降低过高的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升高过低的高密度脂蛋白来改善血脂的状况[3]。化学类降血脂药的种类主要有贝特类、烟酸类、他汀类、胆酸结合树脂类以及中药等药物。目前临床中常用的调节血脂的药物为他汀类药物,已经运用到临床应用中的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1],且临床对血脂的调节作用显著。
二、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1、化学性质
他汀类药物主要来源于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菌类,而阿托伐他汀、罗苏伐他汀、氟伐他汀是由人工合成的产品。亲脂性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亲水性的他汀类药物有罗苏伐他汀、氟伐他汀和普伐他汀。脂溶性的他汀类药物能够顺利透过血脑屏障,因此容易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临床症状,如失眠等;水溶性的他汀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肝选择性,且对平滑肌增殖的影响较小。
2、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是国内外调血脂药中的首选药物,胡锡波等学者研究发现[4],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通过竞争作用抑制肝脏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ydroxymethylglutarylcoenzymeAreductase,HMG-CoA),减少羟甲戊二酰辅酶A向甲基二羟戊酸的转化,从而限制内源性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减少外周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还能够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此外,他汀类药物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消失,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发展速度,还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阻止动脉平滑肌细胞(smoothmusclecell,SMC)的增殖和迁移。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还具有抗炎的作用,能够明显降低核转录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等炎症反应,能够减少白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被脂多糖的破坏程度,且对肾脏的损害程度较小。
3、临床应用
张小谦等学者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适合于大多数高脂血症,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Ⅲ型高脂蛋白血症、肾性高脂血症均为首选药物[5]。他汀类药物能够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灶消失,减慢粥样硬化病情的发展速度,降低冠心病患者出现完全性冠脉阻塞的病发率,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动脉的阻塞率显著下降。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脑血管患者的脑卒中的发病率,即使是在血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值的情况下,也不会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但是在脑卒中的预防中是否起到作用,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够改善ST段抬高的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对于各种炎症性肝病具有显著的作用。
4、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轻,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李犁等学者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失眠、肌肉酸痛、头疼、皮疹[6],少数患者会出现肝功能损害,他汀类药物禁用于儿童,尤其是孕妇以及哺乳期的妇女及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对于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以选择他汀类中的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他们对肾损害的影响最小。普伐他汀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对于多系统疾病用药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普伐他汀。此外,近年来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在服用本药物期间同时服用的其它药物都会影响他汀类药物的代谢。
5、药物费用
品牌较好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等)对于某些患者来说用药费用昂贵;而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价格比较廉价[7],能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三、小结
尽管他汀类药物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但是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较高、耐受性强且临床效果显著,因此,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中治疗血脂的首选治疗药物。临床中对于本药物的使用需要注意及时停药或低剂量使用,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使用他汀类药物时虽然不需要经常进行常规检查,但是对于某些合并症患者,应经常进行常规检查以及检查患者的肝代谢酶。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进步,会为调血脂药物带来新的手段,从而提高临床调血脂的效果,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周瑞海,高海清.高脂血症药物治疗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2013,15(1):58-62.
[2]雷嘉川,宋金春.2009年至2011年我院门诊药房调血脂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9):78-80.
[3]赵丽娟.他汀类调血脂药研究现状的综述[J].内蒙古中医药,2008,24(85):62-64.
[4]胡锡波,熊耀康.天然有效成分降血脂实验研究进展[J].chinaMedicalHerald,2011,8(10):15-16.
[5]张小谦,赵国君.调血脂药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6):160-162.
[6]李犁,杜晓红,张建瑞等.调血脂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60-3362.
[7]杜海燕,林阳.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6):48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