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形成演化论文-王志红,秦迎春,李志刚

盆地形成演化论文-王志红,秦迎春,李志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盆地形成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龙门山,大邑背斜,构造圈闭,封堵能力

盆地形成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红,秦迎春,李志刚[1](2019)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大邑背斜形成演化与油气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邑背斜位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前陆区,是川西地区主要的含油气构造之一。基于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大邑背斜主要表现为双重构造的变形样式,深部F1断层控制了上覆的单剪断层转折褶皱,浅部F2和F3调节性断层对这一背斜前后翼分别进行了改造。基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正演数值模拟,再现了大邑背斜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过程,检验了上述构造解析的合理性。大邑背斜深部构造圈闭在规模和封堵能力上都要优于浅部圈闭,因此深部构造圈闭未来将成为该地区有利的勘探位置。(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松领,张正刚,荣光来,石亚军,侯栗丽[2](2019)在《阿尔金断裂带中段中生代盆地形成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金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北东—南西走向的大型转换断裂,在不同时代受区域应力作用的影响,断裂运动的方向不同,断裂带两侧也相应的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盆地。通过对断裂带两侧的中生界盆地和地面露头分布的研究,应用大量学者对阿尔金断裂带走滑作用研究的认识,结合与右行离散平移断裂有关的构造组合模型,开展了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界盆地演化过程、盆地类型、沉积环境以及阿尔金断裂带与周缘盆地演化之间的关系。根据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界盆地露头和盆地形态、岩相之间的契合关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生代以来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左行走滑距离在350 km左右;泥饼右行走滑实验模型和阿尔金中段中生代原型盆地之间,在成盆环境和盆地类型上,均具有良好的构造契合关系;阿尔金断裂带走滑复位以后的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研究,对认识现今中生界盆地类型及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付斯一,张成弓,陈洪德,陈安清,赵俊兴[3](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岩心、薄片观察与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进行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①盐下白云岩主要由微晶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组成,晶间孔和各类溶蚀孔是主要储集空间;②研究区内成岩作用复杂,主要为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充填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③多阶段的白云石化作用有利于次生孔隙发育和原生孔隙保存,包括准同生阶段的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准同生—浅埋藏阶段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以及后期的埋藏白云石化作用;④多期次溶蚀作用对次生孔隙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同生—准同生期多期次次一级的海进-海退旋回导致易溶组分暴露溶蚀,发育次生孔隙;⑤埋藏期的有机酸溶蚀、硫酸盐热化学反应及其产物H2S生成的氢硫酸对储集层溶蚀改造,使储集空间进一步得到改善;⑥盐下层系中高H2S含量的区域可以成为下一步勘探潜在目标。图12表1参47(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6期)

高宁宁,樊欣欣,单玄龙[4](2019)在《吉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形成与演化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吉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地层分布特征、断裂系统对盆地的控制和改造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断裂带、佳-伊断裂带与敦-密断裂带控制着断裂带内及两侧的中生代沉积建造与岩浆岩分布,并对区内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盆地群的成盆与构造演化过程经历了盆地基底改造阶段(T-J_2~1)、佳伊和敦密控盆断裂形成阶段(J_2~2-J_3)、白垩系断陷盆地形成阶段(J_3末-K1)、抬升剥蚀阶段(K_2)、走滑裂陷及新生代盆地形成阶段(E)和玄武岩喷发及抬升剥蚀阶段(N-Q)6个阶段演化模式。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系统研究吉林东部盆地群的成盆过程和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探索,也为该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李运振,张鑫,信石印,柳万春[5](2019)在《波斯湾盆地演化与超大型油气田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斯湾盆地拥有数量众多的超大型油气田,其形成与盆地演化密切相关。盆地主体受控于基底拼合及特提斯洋的开启与关闭,总体经历裂谷—漂移—碰撞3期构造演化阶段,形成3种盆地类型,即基底拼合裂谷、被动大陆边缘与前陆盆地。各演化阶段分别对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起到不同的控制作用。裂谷阶段的演化控制了现今一系列大型构造及盐拱圈闭的雏形;漂移阶段的演化控制了主力烃源岩与中古生界储盖组合的形成;碰撞阶段的演化对圈闭的定型及油气二次分配有重要影响。通过3期特殊的构造演化历史,波斯湾盆地形成了十分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各成藏要素之间具备良好的匹配关系,从而形成了数量众多且分布集中的超大型油气田。(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刘伟[6](2019)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前陆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较为复杂,除一般型沉积盆地常发育的沉积型超压和可能的传递型超压外,还发育有构造挤压型超压。本文综合考虑沉积型超压、传递型超压和构造挤压型超压,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地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演化特征的总结,研究成果对前陆盆地油气勘探有间接指导作用。本文首先以现今实测压力数据以及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为基础,对研究区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编制的泥岩压实曲线、构造演化历史以及超压识别图版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下组合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然后以数值模拟软件为基础,结合相关计算方法,对构造挤压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两种机制形成的超压量和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超压传递则主要是利用数值模拟的结果、实测地层压力以及地质演化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来获得。最后利用上述几种超压形成机制得到的增压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耦合,定量表征出研究区各超压机制的演化特征。研究区下组合侏罗系储层中超压强度整体上呈南弱北强分布。垂向上大部分背斜构造之间过剩压力与压力系数的大小差异很大,为不同的压力系统。储层超压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欠压实作用、构造挤压作用以及超压传递作用;超压传递增压的超压源来自于烃源岩地层中的生烃增压作用所产生的超压。第一排构造带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弱超压主要是由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形成的,超压传递作用基本没有产生弱超压;第二、叁排构造带以及四棵树凹陷东部地区欠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是形成强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分别占过剩压力的50%和30%,超压传递作用产生的超压量较小,大部分在10MPa左右,所占过剩压力的比例相差很大。整体上,新生代以来较大的沉积速率导致了研究区欠压实作用的出现,进而产生异常高压。新近系开始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北天山迅速隆升,发生了最为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了较高的构造挤压增压作用。塔西河组沉积末期到独山子组沉积早期,准南前陆冲断带开始形成圈闭,超压通过断裂等通道传递形成超压传递增压。新近系末期到第四纪时期,部分地区地层的抬升剥蚀作用使得超压逐渐降低,最终仅保存了微弱的超压且接近于常压,大部分地区的持续沉降使得超压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6-15)

李虎,郝靖,宋维春,黄太,刘星[7](2019)在《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储集层裂缝特征及形成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裂缝型砂岩储集层,裂缝的发育情况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利用区域地质、岩心、薄片、测井、物探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梨树断陷营城组储集层裂缝特征及形成演化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营城组储集层裂缝比较发育,以构造成因的剪切缝和扭张缝为主;裂缝长度为0~15 cm,裂缝规模以小、微型裂缝为主,裂缝密度普遍小于0. 2条/m;裂缝主要发育在细砂岩中,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裂缝走向以近南北向、北东向方位为主;梨树断陷构造发育主要包括断陷和拗陷两个阶段,形成了4期断裂及裂缝系统,营城组末期、登娄库组末期以及嫩江组末期是主要的成缝期,断裂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以及分布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伟利,康永尚,姚永坚,张建军,李波[8](2019)在《南太平洋地区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南太平洋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出发,开展盆地类型划分和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了解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并分析油气分布规律和资源潜力,以期对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国际合作选区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南太平洋地区经历了亨特-鲍恩造山运动、澳大利亚板块与南极洲板块分离、塔斯曼海扩张及珊瑚海扩张、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洋壳俯冲和弧-陆碰撞作用,最终形成了澳大利亚东部南缘和海域及新西兰地区以裂谷盆地为主、澳大利亚东部内陆以克拉通盆地为主的包括晚二迭世-叁迭纪前陆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古近纪-现今弧前盆地和弧后盆地6种盆地类型;(2)澳大利亚内陆南缘和东部海域以及新西兰地区裂谷盆地分布广泛,裂谷盆地油气最为富集,但内陆和海域有所差异,内陆南缘裂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且石油与天然气的比值约为2∶1,而东部海域裂谷盆地因油气成藏条件差,尚无油气发现;(3)根据盆地的剩余可采储量和远景资源量对南太平洋地区的资源潜力进行分析,认为白垩纪-古近纪裂谷盆地和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最大,并优选出吉普斯兰(Gippsland)、塔拉纳基(Taranaki)和巴布亚(Papua)3个有利盆地。(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磊,童亨茂,杨东辉,范晋煜,黄浩天[9](2019)在《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中浅层断层形成演化的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油气集中富集的中浅层断层十分发育,不同反射界面断层发育存在差异,前人认为是多期构造活动的结果。本文应用先存构造条件下断层作用模式,利用叁维地震资料,对中浅层的断裂系统重新进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中浅层断裂系统按照错断层位、断距、延伸长度、走向可划分为8个类型;②T_2、T_1、T_(06)反射层断层的平均走向分别为322°、320°和316°,断层平均走向从下往上存在逆时针旋转的变化趋势;③大庆长垣自中浅层形成以来,构造应力机制由泉头组—明水组沉积时期的伸展应力机制转变为明水组沉积末期的走滑应力机制,但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没有发生改变;④研究区复杂的断裂系统是在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在递进变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该断层形成演化的新模式更合理地揭示了松辽盆地中浅层断层发育规律和成因机制,对研究区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孔友,李偲瑶,谭明友,刘化清[10](2019)在《渤海湾盆地义和庄凸起义东地区构造特征及形成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精度叁维地震数据结合钻井资料,分析了义东地区构造特征,恢复了构造演化过程,剖析了义东断槽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NW和NE向断层将义东地区切割成"两山一槽二台阶"的构造格局,义东断槽夹持于NW向义古56断层与义古991断层之间。SN剖面上,断槽内古生界残留厚度较为稳定,中生界由北向南减薄,而古近纪孔店组则由东向西减薄;EW剖面上,义古991断层前缘形成多条迭瓦状逆断层,后缘伴生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表现为"前压后张",具有重力滑动构造的特征。平衡剖面分析表明,义东地区经历了稳定、挤压、反转、裂陷及拗陷等5个演化阶段。裂陷阶段,义古56、义古991、义东等断层将义东断槽基底切割成孤立的块体,并在断块掀斜作用下,发生由东向西的重力滑动,义东断槽形成并定型。因此,义东断槽的形成受控于重力滑动,其中喜马拉雅早期的裂陷运动是重力滑动的基础,宽缓的义古991断层断面是重力滑动的必要条件,义东断层下盘抬升造成的地层掀斜是重力滑动构造的触发机制。(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2期)

盆地形成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阿尔金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北东—南西走向的大型转换断裂,在不同时代受区域应力作用的影响,断裂运动的方向不同,断裂带两侧也相应的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盆地。通过对断裂带两侧的中生界盆地和地面露头分布的研究,应用大量学者对阿尔金断裂带走滑作用研究的认识,结合与右行离散平移断裂有关的构造组合模型,开展了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界盆地演化过程、盆地类型、沉积环境以及阿尔金断裂带与周缘盆地演化之间的关系。根据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界盆地露头和盆地形态、岩相之间的契合关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生代以来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左行走滑距离在350 km左右;泥饼右行走滑实验模型和阿尔金中段中生代原型盆地之间,在成盆环境和盆地类型上,均具有良好的构造契合关系;阿尔金断裂带走滑复位以后的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研究,对认识现今中生界盆地类型及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盆地形成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红,秦迎春,李志刚.四川盆地西南部大邑背斜形成演化与油气关系探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9

[2].孙松领,张正刚,荣光来,石亚军,侯栗丽.阿尔金断裂带中段中生代盆地形成及演化[J].新疆石油地质.2019

[3].付斯一,张成弓,陈洪德,陈安清,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

[4].高宁宁,樊欣欣,单玄龙.吉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形成与演化模式[J].甘肃科技.2019

[5].李运振,张鑫,信石印,柳万春.波斯湾盆地演化与超大型油气田形成[J].石油实验地质.2019

[6].刘伟.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D].西安石油大学.2019

[7].李虎,郝靖,宋维春,黄太,刘星.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储集层裂缝特征及形成演化[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8].杨伟利,康永尚,姚永坚,张建军,李波.南太平洋地区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J].海洋学报.2019

[9].黄磊,童亨茂,杨东辉,范晋煜,黄浩天.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中浅层断层形成演化的新模式[J].地质学报.2019

[10].吴孔友,李偲瑶,谭明友,刘化清.渤海湾盆地义和庄凸起义东地区构造特征及形成与演化[J].地学前缘.2019

标签:;  ;  ;  ;  

盆地形成演化论文-王志红,秦迎春,李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