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病菌侵染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芦笋茎枯病,酶活测定,侵染
病菌侵染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杨迎青,兰波,孙强,陈洪凡,黄建华[1](2019)在《芦笋茎枯病菌的侵染过程及其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inn.)又称石刁柏,属百合科天门冬属植物,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蔬菜之王"。芦笋营养价值高,能润肺、镇咳、祛痰,且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等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芦笋栽培面积的扩大,病害的发生也逐年加重,尤其是茎枯病的发生和为害已严重影响了芦笋的产量与质量。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Sacc.) Bubak]引起的芦笋茎枯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在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芦笋种植国家发生比较严重,尤以中国发病最为严重。由于茎枯病的发生需要湿热气候条件,欧美芦笋主产区均为冷凉气候,因此在欧美国家基本不发生茎枯病,相应的研究报道也较少。我国芦笋生产省份均发生普遍,且南方重于北方。轻者生长发育不良,降低产量与品质;重者病株提前枯死,全田毁灭。细胞壁降解酶是植物病原真菌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但目前尚未有芦笋茎枯病菌细胞壁降解方面的相关报道。为明确芦笋茎枯病菌的侵染及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本研究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与记录芦笋茎枯病菌的侵染过程,利用电镜观察了茎枯病菌对芦笋组织细胞器及微观结构的损伤作用,明确了该病菌的侵染过程。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测定了7种常见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探讨了不同底物对3种主要酶的诱导作用,并从温度、时间、pH值等方面优化了酶活测定条件。结果表明:7种细胞壁降解酶中,PG的活性较高,其次是PMG和Cx,其他4种酶活性较低。在3种主要细胞壁降解酶中,Cx以1%CMC作为底物的诱导效果较好,PG和PMG以1%果胶作为底物的诱导效果较好。Cx的最佳反应温度是50℃,PG的最佳反应温度是50~60℃,PMG的最佳反应温度是60℃;Cx的最佳反应时间是50min,PG和PMG的最佳反应时间是60min;Cx和PG的最佳反应pH值是4.0,PMG的最佳反应pH值是8.0。(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张曼,羊杏平,徐锦华,刘广,姚协丰[2](2019)在《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与意义:西瓜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西瓜专化型侵染引起的维管束系统病害,是国内外西瓜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已成为制约西瓜生产的主要障碍。而有关枯萎病菌侵染途径及植株抗病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项研究以期明确西瓜枯萎病菌在西瓜幼苗中的侵染过程,及其侵染后西瓜植株的组织结构变化与相关防卫基因的表达,进而探(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9年08期)
张园园[3](2019)在《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日葵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成的极具破坏性的土传性维管束病害,其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向日葵的产量和质量。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大丽轮枝抱菌对向日葵黄萎病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观察,证明了种皮是种子携带大丽轮枝孢菌的主要部位;建立了基于MNP-10培养基快速检测向日葵种子携带黄萎病菌的体系;并研究了向日葵种子携带的大丽轮枝孢菌的遗传变异;最后还对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的交互致病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120株带有GFP标记的大丽轮枝孢菌的阳性转化子。通过对阳性转化子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进行比较,筛选到阳性转化子VdBM9-6在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上与野生型菌株VdBM9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该转化子将作为后续研究向日葵黄萎病菌侵染过程的接种菌株。(2)利用带有GFP标记的大丽轮枝菌菌株VdBM9-6系统地研究了大丽轮枝孢菌对向日葵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后分生孢子能够附着在须根的根冠,成熟区和伸长区,并萌发形成菌丝体;菌丝体能够沿着根的细胞间隙横向和纵向扩展或侵入相邻的表皮细胞,最终定殖在木质部导管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日葵的地上部分如茎秆、叶柄、叶脉、花盘的苞叶、花萼、种子的种壳和种皮上均检测到了大丽轮枝孢菌的定殖。(3)利用人工接种收获的花盘以及大田自然发病植株上采集的花盘的种子为实验材料,确定了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NP-10能够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向日葵是否携带大丽轮枝孢菌以及种子的带菌率。(4)利用MNP-10培养基对实验室留存的105份不同向日葵品种的种子带菌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9份油葵品种中只有'KY2'和'KY3'两份材料携带有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均为1%;其余17份油葵品种均不携带大丽轮枝孢菌。86份食葵品种中有43份材料携带大丽轮枝孢菌,带菌率介于1~5%。其中,'甘葵2号'种子的带菌率最高,为5%;'H16-22'和'H16-24'等17份材料种子的带菌率为1%,其余43份食葵材料的种子上没有检测到大丽轮枝孢菌。(5)对来源于向日葵种子的89株大丽轮枝孢菌的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鉴定结果表明,所有种子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均为单一的生理小种类型,即2号小种,但是却存在两种交配型即MAT1-1-1和MAT1-2-1,是优势交配型,占供试菌株的69.66%。(6)对来源于向日葵、棉花、茄子、生菜和马铃薯5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10株轮枝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在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上存在显着差异;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鉴定结果表明,除了来自生菜的大丽轮枝孢菌Ls16-1为1号生理小种外,其余8株不同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均为2号生理小种;所有供试的不同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孢菌的交配型均为单一交配型,MAT1-2-1型。交互侵染的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轮枝孢菌对不同的寄主具有一定的交互致病性,但以在其分离寄主上表现出的致病力最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岳换弟,秦雪梅,王梦亮,高芬[4](2017)在《黄芪根腐病菌侵染过程中几种细胞壁降解酶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壁降解酶(CWDEs)是镰刀菌(Fusarium)侵染寄主使其致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评价病原菌CWDEs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依据病原菌在体外产生降解酶的能力和降解酶破坏植物组织结构的能力。镰刀菌属真菌是黄芪根腐病的优势致病菌群。目前,对于其生化致病机制的研究还很薄弱,特别是CWDEs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山西黄芪根腐病优势病原菌F.acuminatum、F.solani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侵染黄芪过程中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羧甲基纤维素酶(Cx)和β一葡萄糖苷酶(βG)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试验采用离体回接法将2种致病菌菌块接种于健康黄芪根部,不同时间段(Od、4d、8d、12d、19d)采集发病组织,经典方法提取CWDEs,DNS比色法测定各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黄芪的发病程度逐渐加重。F.acuminatum接种后,4d时黄芪根部即开始出现浅褐色病斑,病情指数为41.67;随时间延长,病斑颜色逐渐加深,在12~19d病斑组织开始呈现纤维状腐烂,19d时病情指数达75.00。接种F.solani后,黄芪的发病情况与F.acuminatum侵染相似,病情指数在4d时为47.50;19d时为73.61。在这一过程中,两种病菌侵染黄芪后均能产生PG、PMG、Cx和βG,但不同病菌侵染导致的各酶活性变化规律和活性大小并不相同。F.acuminatum侵染黄芪后,发病组织中的CWDEs活性顺序依次为PG、PMG、Cx和βG,各酶的活性均随时间延长增强,PG和PMG在12d达高峰后开始逐渐降低,而Cx和βG在第19d才达到最大酶活。F.solani侵染后CWDEs活性的顺序与F.acuminatum侵染后存在差异,依次为PMG、PG、Cx和βG,但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菌侵染,在致病过程中果胶酶总是先于纤维素酶作用于细胞壁。从各酶的活性大小来看,F.solani侵染黄芪后产生的PMG和βG活性高于F.acuminatum侵染时的活性,分别为其的1.30倍和1.13倍;而F.acuminatum侵染产生的PG和Cx活性高于F.solani侵染时的活性,约为1.18倍和1.39倍。可见,不同根腐病菌在致病中过程中降解细胞壁成分的能力并不相同。F.acuminatum通过PG水解果胶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和通过Cx水解纤维素中的半纤维素基质多糖的能力强于F.solani;而F.solani通过PMG水解果胶酸脂和通过βG降解纤维二糖的能力较强。上述各种CWDEs协同作用共同降解黄芪的细胞壁,从而使其致病。本研究初步明确了这2种病原真菌致病过程中主要CWDEs的作用特点,但由于病原真菌对寄主细胞壁的降解机制非常复杂,各种CWDEs如何协调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赵玳琳,陈威,黄俊斌,刘浩,陶刚[5](2016)在《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侵染过程的超微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荸荠(Eleocharis dulcis),又称马蹄,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水生蔬菜。近年来,随着荸荠在我国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发生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荸荠茎点霉秆枯病是2009年在湖北省荸荠产区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由Phoma bellidis侵染引起,该病在湖北省团风地区发生尤为严重,对荸荠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病害一般在8~12月发生,发病初期在荸荠茎秆上产生圆形或梭形红褐色小斑,随后病斑沿茎(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尹志远,柯希望,康振生,黄丽丽[6](2016)在《腐烂病菌Valsa mali侵染过程中苹果抗性相关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死体营养真菌Valsa mali引起的苹果树腐烂病(Apple valsa canker)作为苹果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着我国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由于病菌主要为害韧皮部并且对苹果的抗性机制知之甚少,导致病害很难得到有效防控。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学方法,分析鉴定病菌侵染过程中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Fuji)的抗性相关基因。对2713个显着上调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抗性相关通路如几丁质、激素、细胞坏死等显着富集,表明其可能参与抗菌过程。两个几丁质受体激酶,MDP0000136494和MDP0000169047,可能是响应病菌几丁质降解产物的关键受体。茉莉酸和水杨酸信号通路是响应病菌侵染的主要激素通路。此外,11个可能参与植保素合成或真菌毒素降解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也显着上调表达。本研究鉴定的候选抗腐烂菌相关基因,为进一步鉴定抗病基因及创制抗病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高婧[7](2016)在《向日葵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致病力分化以及侵染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日葵枯萎是由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真菌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病害,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整株枯死。在2013~2015年的向日葵田间病害调查中我们发现疑似向日葵枯萎病的发病株,因此,我们对采集于不同向日葵产区的疑似枯萎病的病样利用科赫氏法则进行了病原菌的鉴定;同时还研究了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及其对寄主的侵染过程,得到如下的结果:(1)从2013-2015年采集自7个省28个地区的疑似向日葵枯萎病样中,共分离到病58株病原菌。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的结果表明所采集的样本就是向日葵枯萎病的病样,其病原菌分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 spp.)下的12个不同的种,其中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12株、轮枝镰刀菌(F. verticilloides)3株、砖红镰刀菌(F. lateritium)1株、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5株、芬芳镰刀菌(F. redolens) 3株、木贼镰刀菌(F. equisei)3株、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um) 13株、茄病镰刀菌(F. solani)3株、叁线镰刀菌(F. tricinctum)1株、禾谷镰刀菌(F. cerealis)1株、变红镰刀菌(F. incarnatum)10株和黄瓜枯萎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3株。(2)从镰刀菌属(Fusarium spp.)每个种中随机挑选一株代表菌株,对其生长速度、产孢量、温度和pH对生长的影响、产毒能力及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种的镰刀菌在生长速度、产孢量、产毒能力和致病力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3)对分离到的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的优势种进行了致病力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存在种内致病力分化的现象,但是没有寄主专化型的分化。(4)用致病力较强的优势种层出镰刀菌对不同向日葵品种抗枯萎病的水平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油葵的整体抗性要高于食葵品种。食葵品种中的抗枯萎病性水平最高的品种是JK103。(5)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带有GFP标记的层出镰刀菌转化子。对其中随机挑选的8株转化子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粗毒素含量和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进行比较。筛选到一株在表型和致病力上与野生菌株没有差别的的转化子FP-4作为后续研究侵染过程的接种菌株。(6)利用带有GFP标记的层出镰刀菌进行系统侵染的结果表明向日葵的初期侵染位点在根尖和侧根的成熟区和分生区,菌丝能在皮层细胞和导管中扩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日葵的茎杆、叶柄、叶片、花盘的苞叶内膜、种子间的荚膜、种子仁膜和花粉粒上均能观察到绿色的荧光信号,表明这些部位都有病原菌的定殖。(7)利用带有GFP标记的层出镰刀菌对向日葵抗感品种侵染的结果表明侵染初期病原菌在抗感品种根部的定殖能力没有显着差异。而在接种21 dpi后,在感病品种的根、茎、叶柄中都观察到了病原菌的定殖,而抗病品种只在根和茎观察到荧光信号。Q-PCR定量的结果也表明了病原菌在感病品种不同部位中定殖的量显着高于抗病品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刘斐,谭贻,王忆,吴婷,张新忠[8](2015)在《苹果腐烂病菌侵染过程中枝条相关病程物质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苹果腐烂病的抗病机制,分别用中抗腐烂病种质‘法8’和‘高5’,感病种质‘紫云’和‘红富士’以及高感种质‘嘎拉’和‘金冠’的1年生休眠枝离体接种腐烂病菌株03-8的菌丝,接种后0~7天检测接种部位周围皮层健康组织中病程相关物质多酚、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所有种质接种后1~7天皮层中对香豆酸、肉桂酸和绿原酸含量均显着升高,但仅绿原酸含量与腐烂病的病斑长度显着负相关(r=-0.906)。接菌后皮层组织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显着增加,水杨酸和木质素含量与病斑长度显着负相关(r=-0.825;r=-0.948)。因此,接种苹果腐烂病菌后皮层水杨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的显着增加与苹果抗腐烂病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34期)
魏萌涵,倪维晨,竹龙鸣,蔡斌华,王叁红[9](2015)在《苹果叶片受斑点落叶病菌侵染过程中细胞Ca~(2+)定位及MdCPK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苹果感病品种‘红星'和抗病品种‘红玉'为材料,研究了苹果与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apple pathotype)互作过程中超微结构,细胞Ca~(2+)分布,以及在钙信号转导途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CDPK)的表达,探讨钙信号在苹果防御斑点落叶病菌侵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未接种状态下,叶肉细胞结构完好,叶绿体呈卵圆形沿细胞边缘排列,Ca~(2+)主要分布在细胞间隙和液泡中,‘红玉'细胞间隙Ca~(2+)密度比‘红星'大。接种斑点落叶病菌8h,‘红星'叶肉细胞中的Ca~(2+)沉淀主要分布在胞质中,而液泡等细胞器中减少;‘红玉'的Ca~(2+)沉淀主要集中在胞质和筛管分子中,液泡和细胞间隙中减少,且趋向于在细胞壁外围和液泡膜上沉积。接种18 h,‘红星'叶肉细胞间隙Ca~(2+)沉淀密度增加,而‘红玉'中的Ca~(2+)沉淀主要集中在叶肉细胞的胞质和液泡,以及筛管分子中。接种24 h,‘红星'叶肉细胞结构已发生形变,质膜发生裂解,筛管壁木质化加厚,Ca~(2+)沉淀主要分布在液泡中;‘红玉'叶片细胞结构完好,Ca~(2+)沉淀主要分布在液泡和胞质中。接种36 h,‘红星'叶肉细胞受到菌丝入侵,结构和形态遭到破坏,在未受损叶肉细胞中Ca~(2+)沉淀主要集中在液泡中,在受损的细胞中Ca~(2+)沉淀无序地散布在受损细胞周围及细胞间隙;此时‘红玉'叶肉细胞中Ca~(2+)沉淀主要集中在胞质和液泡中,并且能够保持Ca~(2+)动态平衡。在接种后不同阶段,‘红星'和‘红玉'叶片中MdCPKs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特点:大多MdCPKs在‘红玉'中的表达量在24 h达到最高值;‘红星'中在36 h达到表达峰值,且表达量也比‘红玉'中低得多。上述结果表明,钙信号响应斑点落叶病菌侵染,在抗病苹果品种‘红玉'中,Ca~(2+)内流是细胞质Ca~(2+)上升的主要来源;在感病品种‘红星'中,细胞器Ca~(2+)释放是细胞质Ca~(2+)的主要来源。‘红玉'苹果MdCPKs基因响应病菌侵染比‘红星'苹果早而且强烈。(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郑素娇[10](2015)在《红小豆锈病菌鉴定和越冬及侵染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小豆锈病是红小豆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红小豆种植区内普遍发生,已严重影响红小豆的产量和品质。但有关红小豆锈病病原菌的种类国内外存在分歧,关于黑龙江省红小豆锈病菌越冬和侵染过程等方面未见报道。明确黑龙江省红小豆锈病菌的种类、越冬和侵染过程,可以为进一步开展红小豆锈病菌生活史研究和红小豆锈病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病害防治奠定基础。因此,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结合ITS序列分析和特异性引物检测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红小豆锈病菌进行了鉴定,并研究明确了不同越冬条件下的冬孢子的萌发能力,观察了红小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过程,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单孢子堆分离法获得一株红小豆锈病菌纯培养物ZXL01。采用观测夏孢子芽孔数目、位置和冬孢子壁厚度等形态学特征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ZXL01夏孢子发芽孔多为2个,位于孢子赤道部位较远处,冬孢子壁厚度为2.9μm3.3μm。在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ZXL01菌株与两株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vignae)的参比菌株(GenBank登录号:AB115718和AB115731)在自举值99%相聚一群。用豇豆单胞锈菌的特异性引物UV-ITSF/R进行检测,ZXL01菌株可扩增出500bp左右的特征片段。初步确定黑龙江省红小豆锈病菌为豇豆单胞锈菌。将ZXL01菌株的ITS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其登录号为KM461700。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ZXL01菌株的夏孢子只能侵染红小豆植株。推测ZXL01菌株为豇豆单胞锈菌红小豆专化型。2.测试了病菌冬孢子在冬季田间埋地下10cm、冬季室外悬挂、冬季室温、4℃冷藏室和-20℃冷冻室等5种条件下越冬后的萌发能力,结果表明在5种条件储存240d后冬孢子均可萌发,但萌发率差异较大,其中4℃和-20℃越冬处理冬孢子萌发率高达35%以上,说明红小豆锈菌可以冬孢子形态在黑龙江越冬。明确了冬孢子的最适萌发条件为27℃、全黑暗培养。3.夏孢子侵染过程的观察表明,接种后6h,夏孢子即可萌发,并在气孔上方形成附着胞侵入寄主;接种后24h,产生气孔下囊和初级侵染菌丝,初级侵染菌丝在接近叶肉细胞时形成吸器母细胞;接种后48h,可观察到胞内吸器以及次级侵染菌丝的形成;接种后5d,在侵染点周围可见明显的菌落,叶片出现褪绿黄斑;接种后8d,叶片内产生新鲜的夏孢子,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均形成大量夏孢子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5-06-01)
病菌侵染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与意义:西瓜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西瓜专化型侵染引起的维管束系统病害,是国内外西瓜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已成为制约西瓜生产的主要障碍。而有关枯萎病菌侵染途径及植株抗病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项研究以期明确西瓜枯萎病菌在西瓜幼苗中的侵染过程,及其侵染后西瓜植株的组织结构变化与相关防卫基因的表达,进而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菌侵染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杨迎青,兰波,孙强,陈洪凡,黄建华.芦笋茎枯病菌的侵染过程及其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测定[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张曼,羊杏平,徐锦华,刘广,姚协丰.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J].中国瓜菜.2019
[3].张园园.向日葵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种子带菌及不同寄主间交互侵染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4].岳换弟,秦雪梅,王梦亮,高芬.黄芪根腐病菌侵染过程中几种细胞壁降解酶的变化[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5].赵玳琳,陈威,黄俊斌,刘浩,陶刚.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侵染过程的超微观察[J].植物病理学报.2016
[6].尹志远,柯希望,康振生,黄丽丽.腐烂病菌Valsamali侵染过程中苹果抗性相关基因的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7].高婧.向日葵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致病力分化以及侵染过程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8].刘斐,谭贻,王忆,吴婷,张新忠.苹果腐烂病菌侵染过程中枝条相关病程物质含量的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5
[9].魏萌涵,倪维晨,竹龙鸣,蔡斌华,王叁红.苹果叶片受斑点落叶病菌侵染过程中细胞Ca~(2+)定位及MdCPK的表达[J].园艺学报.2015
[10].郑素娇.红小豆锈病菌鉴定和越冬及侵染过程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