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受众的重复观看心理研究 ——以电视剧《亮剑》为例

影视受众的重复观看心理研究 ——以电视剧《亮剑》为例

论文摘要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舒里安说过:“假若从全球化的视角来描述二十世纪在科学和文化领域的本质性以及卓有成效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的话,那么,这一方面既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的技巧和艺术,也可以心理学的科学和功效表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两者当下时代的人和时代的精神的共同作用及影响来完成。”毫无疑问,这样的见解不仅在当时就占领了学术制高点,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影视艺术作品传播与受众心理的研究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媒介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部影视艺术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经济价值上,而且,要想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影视制作团队和播放平台就要依据影视消费者(也就是影视受众)的心理进行有目的性和引导性的创作。如果说,一部影视艺术作品从开播之初,在一段时间内被影视受众多次重复地观看,这无疑是对这部影视艺术作品的充分肯定,也就是说,这部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充分满足了和受众多种需求,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也是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方和播出方自始至终追寻的目标。本文从影视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考查了当下影视受众在接受影视艺术作品传播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特征和状态,并依据影视剧《亮剑》被多次重复观看的例证’,在受众的心理层面,进一步探究了他们在寻求重复观看影视艺术作品的心理状态和原因。通过这些原因,笔者也找到了一部影视艺术作品要想获得受众重复和多次青睐的根源。本文共分四章:在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包括相关概念和具体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一些传统的受众研究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和“陌生化”理论。第二章阐述了受众在影视艺术作品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接受图式”和一些传统心理上的接受状态。肯定了受众的接受图式与存在的心理共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述了影视受众接受方式和审美体验过程。第三章,笔者主要运用了“使用与满足”理论、“需求层次”理论、“陌生化”理论从影视受众的原始需求及品牌消费观念、影视艺术作品的制作营销策略和播放时机、影视受众群体的差异性与“意识形态”方面分析了引起受众重复观看影视艺术作品的根源;并依据这些根源简单构建了可以致使受众重复观看影视艺术作品的模型,并分析了它的经济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论文的最后部分,也就是结论部分,笔者对本论文做了一些简要的总结。笔者从这些重复观看的根源出发,以一种追本朔源的逻辑思路尝试着构建一个受众重复观看的理论模型,这样也可以给业界一点点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汉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相关研究成果
  • 1.3 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及理论支撑
  • 1.3.1 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
  • 1.3.2 理论支撑
  • 第二章 传统视阈下影视受众的心理研究
  • 2.1 影视受众的心理展现
  • 2.1.1 受众的接受特征与基本类别
  • 2.1.2 受众的接受图式与存在的心理共性
  • 2.2 影视作品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研究
  • 2.2.1 影视受众的接受方式
  • 2.2.2 影视受众审美体验的过程
  • 第三章 重复观看模式下影视受众的心理研究
  • 3.1 受众重复观看的原始需求解读
  • 3.1.1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原始需求
  • 3.1.2 “需求层次”理论下的原始需求
  • 3.2 从影视剧自身解读影视受众重复观看的内因
  • 3.2.1 影视剧的“陌生化”与受众的重复观看
  • 3.2.2 影视剧的播放时间与受众的重复观看
  • 3.2.3 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受众参与与重复观看
  • 3.3 接受群体的差异性与受众的重复接受
  • 3.3.1 影视受众审美的差异化与受众的重复接受
  • 3.3.2 两部《亮剑》的对比与受众的重复观看
  • 3.4 “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受众的重复观看
  • 3.4.1 “意识形态”释义
  • 3.4.2 “意识形态”与受众的重复观看
  • 3.5 品牌观念、营销策略与受众的重复观看
  • 3.5.1 鼓励品牌与非品牌的消费模式
  • 3.5.2 影视受众需要合适的营销策略
  • 第四章 结语
  • 4.1 影视受众重复观看模型的构建要素
  • 4.1.1 重复观看模型的构建要素
  • 4.2 影视受众重复观看模型的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市宣传片的核心传播动力[J]. 青年记者 2020(01)
    • [2].新媒体时代新闻标题如何吸引受众的探讨[J]. 西部广播电视 2019(24)
    • [3].当代中国受众视频消费的变迁轨迹与内在规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01)
    • [4].基于“受众劳工”理论的网络直播反思[J]. 传媒 2020(02)
    • [5].从驻足到仪式感——论公共艺术受众参与性的层次[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03)
    • [6].浅析科技类节目的受众群体[J]. 西部广播电视 2020(04)
    • [7].多元与复杂:融媒时代对受众的再认识[J]. 青年记者 2020(02)
    • [8].受众“构建”与政治话语外译研究——以习近平2014年至2018年新年致辞英译为例[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9].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中的受众参与探析[J]. 新闻文化建设 2020(05)
    • [10].“受众同质化”现象初探[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10)
    • [11].上市公司媒介形象与受众眼中媒介形象的比较研究[J]. 文化产业 2020(14)
    • [12].基于“受众商品论”的微博抽奖活动解读[J]. 今传媒 2020(07)
    • [13].非遗短视频类别与受众兴趣的实证研究——以抖音“非遗合伙人”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20(15)
    • [14].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J]. 城市党报研究 2020(10)
    • [15].受众体验视角下的高校档案文创研究[J]. 兰台世界 2020(10)
    • [16].试论我国“媒介审判”发展历程中的受众变化与特征[J]. 新闻论坛 2020(04)
    • [17].融媒背景下受众思维在法治报道中的运用[J]. 传媒论坛 2020(20)
    • [18].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有声读物对受众审美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J]. 声屏世界 2020(15)
    • [19].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J]. 新闻与写作 2019(03)
    • [20].电视媒体如何抓住年轻受众的心[J]. 传媒 2019(05)
    • [21].浅析受众效果研究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 视听 2019(06)
    • [22].数字化背景下广告创意变革——以央视俄罗斯世界杯广告为例[J]. 传播力研究 2019(13)
    • [23].受众体验视角下电视旅游节目的创新——以《这里是宁夏》为例[J]. 传播力研究 2019(15)
    • [24].从受众分化角度分析传统媒体转型[J]. 传播力研究 2019(18)
    • [25].音乐受众的商业价值在音乐媒体间的流向[J]. 新闻传播 2018(03)
    • [26].由观众到参与者: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剧受众特征[J]. 传媒 2018(05)
    • [27].起草领导讲话稿应以受众为本[J]. 秘书工作 2018(03)
    • [28].浅析泰国广告为受众构筑故事情境的主要特征[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08)
    • [29].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受众”[J]. 传播力研究 2018(20)
    • [30].超越作为实体的受众与作为话语的受众——论基于技术视角的受众观的兴起[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标签:;  ;  ;  ;  ;  

    影视受众的重复观看心理研究 ——以电视剧《亮剑》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