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帮助百色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帮助百色

一、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竭诚尽力帮扶百色(论文文献综述)

周剑峰[1](2021)在《先富带后富 同奔致富路》文中认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穆希琳[2](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李艳琼[3](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问题为时代的先导,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基于时代问题应运而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方位对于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过程的新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化解主要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的积极回应。共享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最终落脚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以人民为中心”价值遵循。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其实质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强全体人民在发展进程中的幸福感、获得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实现共享发展?什么是共享发展?实行什么样的共享发展?怎样实现共享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共享发展理念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和促进全球性治理难题的解决。因此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立足新时代的宏观大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当前与未来相结合的多重维度,探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从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共享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逻辑地位等方面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进行阐释与分析,为后面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分别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产生的理论依据、文化基因和他山之鉴三个维度来论述其理论逻辑;第三部分,从历史纵向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进行中对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系统梳理,厘清其历史发展逻辑;第四部分,从现实之需与现实之困两个方面论述其现实逻辑;第五部分,在前述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提出有益的借鉴。

王圆[4](2021)在《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媒介形象研究 ——以抖音为例》文中认为自人类社会成形以来,贫困就如影相随。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国脱贫成果斐然,这硕果背后是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扎根基层的辛勤劳动。干部因其身份特殊,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形象,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代表国家和政府的整体形象,是普通大众感知国家和政府形象的窗口。因此,干部媒介形象的好坏也反映了干部本人及所代表的政府部门和国家执政能力的体现,会影响民众对其政绩的评判。“扶贫干部”媒介形象是互联网时代,政府官员所表现出的一种媒介形象,对“扶贫干部”媒介形象的研究,一方面能丰富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媒介形象构建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对当下网络舆论日趋复杂的环境下对如何有效塑造党政干部形象及引导舆论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形象进行研究,希望能在党政干部形象及政府形象塑造方面做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赵晶晶[5](2021)在《“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研究》文中指出纵观中国小说发展历程,叙事表达始终与诗化现象相伴而行。无论史传文学、唐传奇,还是宋元话本、明清小说,诗化现象或隐或现存在。小说诗化书写现象并非简单的表现为文本结构的散文化、语言的诗意化、意象的抒情化等特征。而是指小说叙事表达之外存在诗性气质的诸多层面,具体表现在文本空间、小说世界、作家及个体追求的精神气质等维度。因此,笔者将诗化书写现象定位为三个层面:1.作为一种诗性的文本追求,主要体现在小说诗意话语的呈现、风景书写等。2.作为一种诗性的生存状态,主要体现于个体日常生活世界的诗化存在。3.作为一种诗性的个体精神气质,主要体现在作家及人物个体的生命态度与精神气质层面。本文以此贯穿十七年时期小说文本的研究,意在打破人们对十七年时期相关小说的认知惯性,从文学的当代性与历史性视域来理解新时期以来的小说诗化书写现象。本文将“十七年”时期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探析其中的诗化书写现象。论文将研究的关注点转向人情、人性的角度上,试图在坚硬的叙事话语中找寻柔软的诗意追求,通过诗化书写探知此时作家的艺术人生如何体现在主流的文学导向中。或者从宏大的革命历史叙事中,挖掘诗性日常生活场景及细节,让大众从作品表现中体会到独属“十七年”时期的诗意生活状态。研究“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并非将此时一些小说定位为诗化小说,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之中,分析当代文学的诗化品格之走向。新时期初小说的诗化之风,正是作家直接承续十七年文学中或隐或显的诗化追求之体现。如铁凝、贾平凹在新时期初创作中,深受孙犁的影响。铁凝结合自己的特性形成诗化较强的创作风格,将笔下的女性塑造为如从“荷花淀”中走出的淳朴善良女性。贾平凹继承孙犁“简洁、清新”的语言魅力,以及孙犁的艺术人生般的精神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创作作品的精神支撑。这些作家的创作既体现了新时期以来诗化书写的传承,也呈现了当代文学诗化追求的路径与走向。论文主体部分共六章:第一章对“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源流做大致梳理。此部分主要探讨“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的文化来源与流变发展。诗化书写现象源自国内儒释道的传统文化,以及国外诗学文化的传承。对诗化书写现象发展脉络展开研究,厘清古代文学到近、现代文学、“十七年”文学诗化书写现象这条发展主线。第二章主要论述“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民俗风景。该部分分别从现实原则、快乐原则、道德原则对“十七年”时期小说中民俗风景的诗化表现展开分析。坚持以现实原则的“自我”表现,描绘“十七年”主流政治下的本真的民俗及生态环境。以快乐原则的“本我”突破“自我”,在民间传统中突出民俗的魅力。以道德原则的“超我”实现诗意的栖居,从而构建“十七年”时期的理想世界。第三章主要探讨“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日常生活。此部分分别从革命战争题材、乡村变革题材、城市生活题材等方面研究“十七年”时期小说日常生活的诗化表现。本文以诗化书写的叙述风格展现革命环境中英雄的另一面,探知乡村“生活化民间”的日常空间。通过挖掘“异质性”写作方式,表达在城市知识分子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寻找家国情怀之外的感情归属。第四章主要论述“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情感结构。该部分从情感结构的角度表现“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体征。本文试图从不同的情感角度构建十七年小说的情感模式,排除仅就一种静态的情感论述的可能性。该部分将主流叙事中的“异质类”作品,通过个体情感来呈现独特的情感结构。“十七年”小说中城乡之间情感的流动,成为时代情感的体现。第五章主要分析“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女性形象。此部分主要挖掘“十七年”时期小说中的成长中知识女性、农村传统妇女、“落后”女性等形象并研究其诗化表现。“十七年”时期小说中女性的存在作用如诗化书写那般淡化或缓解激烈的矛盾,或者中和宏大叙事及男性象征的阳刚之气。知识女性自带独特的诗性话语,以及农村妇女常态化的表现,“落后”女性形象独特的存在,不但是源自现实生活的创作,同时也丰富了“十七年”文学的诗意空间。第六章主要探讨“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叙事伦理。该部分从个体伦理、民间伦理、情爱伦理等方面突出“十七年”时期小说叙事的诗化伦理。文学复杂性生成的个体伦理,与人民伦理形成共存的张力现象。“十七年”时期国家伦理的主导下渗离而出的民间伦理,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从主流文化中分离而出。“十七年”小说中的情爱伦理带着时代话语的重负,又潜在地表现出情爱追求的个人气质。论文通过对“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的研究,把握其中一些文本的诗化风格,探究主流话语规约下的诗性生活状态,并深入理解文本中传达出来的作家及人物个体身上的诗性精神与气质。研究的根本就在于将其置于百年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把握新时期以来文学诗化追求的美学走向。

杨保筠,潘艳贤[6](2020)在《交流互鉴:促进中国与泰国在扶贫减贫领域中的合作——对中国广西和泰国沙缴府边境地区案例的观察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国既是本国扶贫减贫的大力践行者,也是世界扶贫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中国于2020年年底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泰国是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大国,历届政府都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通过长期努力,泰国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旨在根据分别在泰国沙缴府和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边境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结果,考察两国扶贫工作的政策、实践及成果,探讨中泰两国扶贫工作的特点,以期通过交流互鉴,进一步促进两国在扶贫减贫事业中的合作。

陈龙英[7](2020)在《贫困文化视角下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研究 ——以广西百色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贫困文化的视角出发,将贫困文化理论和内生动力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以百色市民族贫困地区为例,研究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结合实地调研考察百色市靖西市、凌云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在脱贫的内生动力方面的相关情况,发现贫困群众在个人观念、社会参与、家庭关系和经济方面存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及贫困群众在贫困文化的影响下导致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之表现。其次,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其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贫困群众缺乏贫困文化自觉意识、贫困治理的“福利依赖”思想固存、贫困群众主体地位不凸显、贫困群众“有限理性”抉择带来的消极参与、严重忽视子女教育、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市场经济的方式有待商榷和贫困群众自身淡薄的市场经济意识。最后,从个人观念层面、社会参与层面、家庭关系层面和经济层面对激发百色市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出对策建议。

侯燕[8](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张录全[9](2019)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上殷实、安定的小康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向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目标。自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首次用“小康”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以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保持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连续性,而且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采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举措,不断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说到底还是需要人来实现的。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需要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也需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要解决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首先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使其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为背景,以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状况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为落脚点,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和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针对我国农业农村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以期对提高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有所助益。本文绪论部分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研究现状做出梳理和述评,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论文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概述篇,主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及特点进行解读,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理论基础篇,主要从学理上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三章历史考察篇,主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要求,以及各个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第四章现状篇,主要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归纳总结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已取得的进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主要原因。第五章认知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路径,即提高领导干部、思政工作者、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第六章实践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即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构建社会环境。

肖着清[10](2019)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攻坚阶段,急需加强对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理论研究。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提出的有其必然性,是切实担负共产党职责的神圣使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打破中等国家发展陷阱,实现和谐发展、高质量发展必然途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面临瓶颈问题。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有深厚的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中国特色老区振兴发展理论体系,从共同富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明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提出的依据。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弘扬革命精神,实施精准扶贫,发挥社会合力等实现路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与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目标,系统地回答为什么要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革命老区要实现什么样的振兴发展,以及怎样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所关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阐明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所具有的时代性、全面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等鲜明特征,全面论述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在赣南、川陕、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资料查询、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纵向、横向比较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状况,总结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代表性模式,以期为全国其他落后地区乃至世界贫困地区的振兴发展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重要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生动实践的体现。同时,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明确了老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突出了老区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和老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推动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尤其是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二、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竭诚尽力帮扶百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竭诚尽力帮扶百色(论文提纲范文)

(2)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1.2.3 互助互济
        1.2.4 工会互助制度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1.3.3 论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2.3.1 学术贡献
        2.3.2 研究局限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相关概念解读
        1.共享
        2.发展
        3.共享发展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和研究限度
        1.研究创新
        2.研究限度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1.共享主体:坚持主体地位与价值权利相统一的全民共享
        2.共享客体:坚持整体推进与个体发展相统一的全面共享
        3.共享路径:坚持发展动力与发展目的相统一的共建共享
        4.共享进程:坚持质量互变与渐进飞跃相统一的渐进共享
        5.共享目标:坚持过程共享与结果共享相统一的共同富裕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
        1.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2.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历史性与具体性相统一
        4.渐进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三)共享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地位
        1.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2.共享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和落脚点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理论中有关“共享发展”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念中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2.列宁发展理论中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二)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共享发展”的朴素思想
        1.“民本”、“民生”思想中蕴含的共享发展理念
        2.“大同社会”思想中蕴含的共享发展理念
        3.“均平”思想中蕴含的共享发展理念
    (三)他山之鉴:西方发展思想的启示
        1.正义论
        2.人本论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继承与实践转化(1949-1978)
        1.奠定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建立共享发展的制度保证
        2.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筑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3.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追求公平至上的价值取向
        4.协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夯实兼顾民生的实践基调
    (二)中国共产党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发展(1978-2012)
        1.从“同步富裕”到“先富带动后富”指导思想的转变
        2.从“绝对平均”到“突出效率”分配方式的转变
        3.从“一大二公”到“公有制为主体”所有制形式的转变
        4.“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共享的提出提供路线安排
        5.在科学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飞跃与实践升华(2012 年以来)
        1.从坚持“先富带动后富”到“共享发展”发展理念的转变
        2.从坚持“全面建设小康—全面建成小康”战略布局的转变
        3.从坚持“三步走”战略到“两阶段”重大安排的转变
        4.从坚持“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宗旨的升华
        5.提出实现共享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逻辑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之需
        1.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重要抓手
        2.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破解全球发展困境的有力回应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面临的现实之困
        1.共享发展面临的利益共享之困
        2.共享发展面临的服务共享之困
        3.共享发展面临的机会共享之困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领导保证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化共享发展的政治优势
        2.改进党的领导工作机制,强化共享发展的制度建设
        3.发挥党领群治的强大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1.破除阶层固化藩篱,促进阶层的合理流动
        2.关注弱势群体利益,保障参与机会的平等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三)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1.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责任意识,创新共享服务供给模式
        2.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共享服务供给质量
        3.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效机制,健全共享服务供给制度
    (四)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全球共享提供中国方案
        1.在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2.在后疫情时代合力共赢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媒介形象研究 ——以抖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基于媒介形象的研究
        2.基于干部媒介形象的研究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1.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提出
        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与不足
一、新媒体环境下扶贫干部媒介形象分析
    (一)扶贫干部与干部形象
        1.干部与扶贫干部
        2.形象与干部形象
    (二)新媒体中扶贫干部形象概述
        1.技术赋权带来的传播业态更迭
        2.新媒体平台扶贫干部形象呈现
    (三)新媒体中塑造干部形象的意义
        1.积极应对每个人的15秒
        2.提升干部队伍正面形象
        3.维护党和政府整体形象
        4.获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二、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形象分析
    (一)短视频平台中有关扶贫干部作品的分析
        1.发布时间:响应脱贫攻坚
        2.发布时长:主打短小灵动
        3.性别比例:巾帼让了须眉
        4.视频声音:做情绪的载体
        5.拍摄设备:机不离手优势
    (二)多模态意义建构下的扶贫干部形象分析
        1.再现意义:行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
        2.互动意义:提供信息,正面视角,拉近距离
        3.构图意义:人物居中,形象显着,取景真实
    (三)视频文本与受众态度分析
        1.视频文本分析:正面导向作用突出
        2.互动数据分析:不同主体存在差异
三、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形象呈现
    (一)履职——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亲民——草野乡音得民心
    (三)献身——为有牺牲多壮志
    (四)成果——敢叫日月换新天
四、扶贫干部媒介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官媒中扶贫干部形象塑造刻板化
    (二)其他账号作品制作水平有待提升
    (三)扶贫干部账号中内容繁杂无主线
    (四)信息蚕房效应难以开拓新的受众
五、干部媒介形象塑造途径
    (一)培养形象塑造意识
    (二)明确媒介形象定位
    (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
    (四)官媒掌好“麦克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依据
        (一)诗性传统的接续及延伸
        (二)个体诗性的呈现及追求
    二、选题的研究综述
        (一)诗化书写现象研究现状
        (二)“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诗化书写现象作为一种诗性的文本追求
        (二)诗化书写现象作为一种诗性的生存世界
        (三)诗化书写现象作为一种诗性的个体精神气质
    四、选题的意义及创新性
        (一)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的创新性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源流概述
    一、“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探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诗性书写
        (二)西方文艺思潮影响下的诗意表达
    二、“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流变
        (一)小说文体的流变
        (二)小说诗化现象的流变
    三、“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的可能性构成
        (一)国内政策的支持及国外文学的影响
        (二)对古代及现代诗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三)作家个体诗性品格的呈现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民俗风景
    一、现实原则下的诗化图景
        (一)现实生活汇聚下的风景描画
        (二)理想世界建构下的风景构图
        (三)内心世界折射下的风景显现
    二、快乐原则下的民间传统
        (一)焕然一新的民俗空间
        (二)明朗欢快的民俗风格
        (三)革命诗性的民俗表达
    三、审美原则下的诗意栖居
        (一)现实关照下诗意的空间
        (二)审美感知下诗意的寄托
        (三)精神追求下诗意的栖居
第三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日常生活
    一、革命战争下的日常生活
        (一)革命战争下的“自在存在”
        (二)革命生活中的日常交往
        (三)战争风云中的日常生活诗学
    二、乡村变革下的日常生活
        (一)乡村新空间中的日常观念世界
        (二)乡村变革下的日常生活结构图式
        (三)乡村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运行
    三、城市环境下的日常生活
        (一)城市体系下的日常生活图式
        (二)城市空间中的日常生活交往
        (三)城市环境下的日常消费世界
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情感结构
    一、主流规约下的爱情书写
        (一)革命英雄传奇的浪漫追求
        (二)乡村现实空间的罗曼蒂克
        (三)城市建设历程的诗性情爱
    二、“非主流”叙事的夹缝生存
        (一)革命叙事环境下的人性情感表现
        (二)宏大叙事视域下的个体生命追寻
        (三)主流叙事背景下的社会情感构建
    三、主流文学渗透的情感流动
        (一)城乡联结下的相互守望
        (二)一体多元的“异族情调”
        (三)主流情怀中的情感张力
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女性形象
    一、成长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一)知识女性笔下的知性女子
        (二)革命战争中绽放的诗性之花
        (三)革命事业中成长的率性巾帼
    二、农村传统妇女形象
        (一)革命战争催生的“乡间芦苇”
        (二)农村变革过程中滋生的“田野玫瑰”
        (三)异族融合发展萌生的“活力女子”
    三、“落后”女性形象
        (一)革命战争走出的“异质”女子
        (二)城市环境培植的“非主流”女性
        (三)乡村空间孕育的“落后”妇女
第六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叙事伦理
    一、人民伦理标榜下的个体伦理叙事
        (一)“十七年”时期小说个体伦理叙事的存在
        (二)个体伦理叙事的双重无奈
        (三)个体伦理叙事的诗化精神
    二、国家话语渗透中的民间伦理叙事
        (一)国家话语建构下民间伦理叙事的显现
        (二)民间伦理叙事存在意义
        (三)民间话语情理的“冲突”
    三、革命伦理建构下的情爱伦理叙事
        (一)“十七年”时期情爱伦理的建构
        (二)情爱伦理的张力叙述
        (三)情爱伦理诗意的“碰撞”
结语
    一、“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的文学史意义
    二、新时期以来作家诗化写作的接受与传承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交流互鉴:促进中国与泰国在扶贫减贫领域中的合作——对中国广西和泰国沙缴府边境地区案例的观察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和泰国的扶贫减贫政策及落实
    (一)中国的总体贫困情况及政府扶贫减贫政策
    (二)泰国的总体贫困情况及政府扶贫政策
二、中泰扶贫减贫案例分析
    (一)中国广西百色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和界邦村
    (二)泰国沙缴府泰发展新村和小田菁村
三、对中泰两国扶贫减贫工作案例的观察与思考
    (一)中泰两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减贫工作
    (二)中泰两国的扶贫减贫事业得到本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三)基层工作人员为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中泰两国加强扶贫减贫合作
    (一)COVID-19疫情暴发后中泰两国进一步加强各领域合作
    (二)中国在减贫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受到泰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中泰两国通过地区和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平台,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扶贫减贫合作

(7)贫困文化视角下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研究 ——以广西百色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贫困治理的研究
        1.2.2 对贫困文化的研究
        1.2.3 对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文化
        2.1.2 内生动力
        2.1.3 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概念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贫困文化理论
        2.2.2 内生动力理论
第三章 百色市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的现状调研
    3.1 内生动力考察的维度选择
        3.1.1 个人观念维度
        3.1.2 社会参与维度
        3.1.3 家庭关系维度
        3.1.4 经济维度
    3.2 调研基本情况
        3.2.1 调研样本选取
        3.2.2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3.3 百色市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考察
        3.3.1 个人观念维度的表现
        3.3.2 社会参与维度的表现
        3.3.3 家庭关系维度的表现
        3.3.4 经济维度的表现
第四章 百色市民族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4.1 个人观念层面的原因
        4.1.1 缺乏贫困文化自觉意识
        4.1.2 脱贫的“福利依赖”思想固存
    4.2 社会参与层面的原因
        4.2.1 贫困群众主体地位不凸显
        4.2.2 贫困群众“有限理性”抉择带来的消极参与
    4.3 家庭关系层面的原因
        4.3.1 严重忽视子女教育
        4.3.2 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
    4.4 经济层面的原因
        4.4.1 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市场经济的方式有待商榷
        4.4.2 贫困群众自身淡薄的市场经济意识
第五章 激发百色市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对策建议
    5.1 个人观念层面的对策建议
        5.1.1 提高贫困文化自觉意识
        5.1.2 挖掘民族文化精神对个人斗志的激励作用
    5.2 社会参与层面的对策建议
        5.2.1 坚持贫困群众在脱贫中的主体地位
        5.2.2 自觉提升参与脱贫的主人翁意识
        5.2.3 增强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自信心
    5.3 家庭关系层面的对策建议
        5.3.1 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5.3.2 积极开展家风建设活动
    5.4 经济层面的对策建议
        5.4.1 改善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市场经济的方式
        5.4.2 自觉培养市场经济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五)研究框架及基本思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述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念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
        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素质保证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列宁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毛泽东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1979 年-2002 年)
        1.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社会发展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02 年-2012 年)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12 年-今)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原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
        1.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比较健全
        2.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聚焦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5.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尽力贴近农民生活
        6.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不断丰富
        7.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明显实效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还不足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载体亲和力还不够
        4.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尚需提高
        2.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还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
        3.新时代农村农民的变化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4.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5.社会各方面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够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策略
    (一)提高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提高领导干部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思政工作者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1.促进农民素质现代化
        2.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遵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2.解决思想问题与利益问题相结合
        3.喜闻乐见、简便易行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1.以“五信”为主线的理想信念教育
        2.以“三大战略”为重点的形势政策教育
        3.以“三治结合”为体系的乡村治理教育
        4.以“两山”理论为导向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1.在现代村规民约重构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3.在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4.利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
    (三)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1.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2.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机制
        3.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四)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1.新时代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2.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主要途径
    (五)构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加强农村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3.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5.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选题的由来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分析和评价
        1.2.1 国内外学术史及研究动态
        1.2.2 分析与评价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基本思路
        1.3.4 研究方法
        1.3.5 重点难点
        1.3.6 主要的观点
        1.3.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提出
    2.1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2.1.1 切实担负共产党职责的神圣使命
        2.1.2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2.1.3 打破中等国家发展陷阱,实现和谐发展、高质量发展必然途径
        2.1.4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面临瓶颈问题
    2.2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理论溯源
        2.2.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2.2.2 中国特色老区振兴发展理论体系
    2.3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
        2.3.1 共同富裕思想
        2.3.2 共享发展理念
        2.3.3 协调发展理念
        2.3.4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
    3.1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目标
        3.1.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1.2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3.1.3 与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3.1.4 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3.2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实现路径
        3.2.1 制定发展规划
        3.2.2 弘扬革命精神
        3.2.3 实施精准扶贫
        3.2.4 发挥社会合力
    3.3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4.1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4.2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4.3 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4.4 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4.5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生动实践的基本思考
第五章 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5.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5.1.1 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5.1.2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5.1.3 推进“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重要体现
        5.1.4 “五大发展理念”生动实践的体现
    5.2 推动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5.2.1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2.2 明确了老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5.2.3 突出了老区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
        5.2.4 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
        5.2.5 突出了老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5.3 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5.3.1 减少了世界上的贫困人口
        5.3.2 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竭诚尽力帮扶百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富带后富 同奔致富路[J]. 周剑峰. 当代广西, 2021(19)
  • [2]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D]. 李艳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短视频中扶贫干部媒介形象研究 ——以抖音为例[D]. 王圆.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研究[D]. 赵晶晶.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6]交流互鉴:促进中国与泰国在扶贫减贫领域中的合作——对中国广西和泰国沙缴府边境地区案例的观察与思考[J]. 杨保筠,潘艳贤. 东南亚纵横, 2020(06)
  • [7]贫困文化视角下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研究 ——以广西百色市为例[D]. 陈龙英. 广西大学, 2020(07)
  • [8]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张录全.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10]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思想研究[D]. 肖着清.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帮助百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