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中西治国方略的建构过程中,哲学人性理论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西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一道文化景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既然是人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治与人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任何治国方略都隐含着人性观念,而且这种人性观念构成了这种制度设计的深层根源。人既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之一,又作为社会的产物,理应既包括自然属性又包括社会属性,并且两者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偏废其一。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是人作为物质的一种形式得以存在的根据,是人与大千世界万物相区别的根本规定性。人的本质就是不断生成人性的实践活动本身。人的本质不是人性各具体规定性的任何一个属性,而是这些具体属性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因此,考察人性必须立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人性观念的精髓在于全面地为我们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客观的发展规律。政治设计只有以对人的全面认识、把握为基础,才能达到预期的政治效果。中西国家只有在全面把握人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两极互补、相辅相成。即在正视人性缺陷和恶的同时,看到人性善的一面。既内向治心,依靠道德修养,保持、调动人性中良善的本性;又外向治人,利用制度和法律的力量,从外部强制性地约束人性中恶的本能和恶行,方能实现理想的政治设计和政治运作。目前在我国,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与人性观念之间的纽带。以人为本既是人性观念发展至今的价值诉求,又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准则,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终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体——人的全面社会关系和谐问题,它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和谐的基本状态。这一社会发展状态是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完全一致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层面上探讨人性观念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就要注重法治,道德,制度建设与人性观念的相互影响、渗透,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绪论第一章 人性的学理思考1.1 人性·人的本质1.1.1 人性概念的界定1.1.2 人的本质的定义1.1.3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辨析1.2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1.2.1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1.2.2 人的类本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2.3 人的社会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 人的社会·社会的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理论价值第二章 中西方人性观念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反思2.1 中国的人性观念与社会治理2.1.1 中国的人性观念2.1.1.1 性善论2.1.1.2 性恶论2.1.1.3 性善恶论2.1.2 中国主流性善论与治理模式2.2 西方的人性观念与社会治理2.2.1 西方的人性观念2.2.2.1 性善论2.2.2.2 性恶论2.2.2.3 性善恶论2.2.2 西方主流性善恶论与治理模式2.3 中西方人性观念与社会治理的对比分析2.3.1 人性观念的差异2.3.2 社会治理模式的异同2.3.3 理想的治国方略第三章 人性观的现代发展和实践意义3.1 人性观的现代发展3.1.1 简单回顾3.1.2 现实反思: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把握3.1.3 趋势展望:生态文明的建设3.2 现代人性观的价值诉求——以人为本3.2.1 中西文化中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3.2.1.1 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历史局限3.2.1.2 西方人本主义的进步意义及历史局限3.2.2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3.2.2.1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辨析3.2.2.2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辨析3.2.2.3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3.3 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3.3.1 以人为本在社会建设上的实践理念:构建和谐社会3.3.2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第四章 和谐社会的人性诉求4.1 和谐社会4.1.1 历史背景4.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与内涵4.1.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4.1.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4.1.3 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性观念的建构4.2 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性回归4.2.1 法治—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4.2.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含的法治精神4.2.1.2 人性观念与法治的相互作用4.2.2 道德--和谐社会的伦理保障4.2.2.1 人性观念与道德的互联性4.2.2.2 和谐社会道德人格的培育4.2.3 制度--和谐社会的运行规则4.2.3.1 人性发展与制度安排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4.2.3.2 和谐社会人性化的制度设计4.3 和谐社会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4.3.1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人性理论的最高目标4.3.2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3.3 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结论参考文献致谢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人性论文; 人的本质论文; 人性假设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和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