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VAIO系列笔记本内外兼修

索尼VAIO系列笔记本内外兼修

一、Sony VAIO系列Notebook内外兼备(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1](2016)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制造业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以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与飞速发展,促使模块化技术逐渐取代流水线技术成为新的主导技术。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和生产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层级制组织存在的技术基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制造业中,产业组织的模块化和地区产业专业化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国际制造业领域开始兴起了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模式——模块化生产网络,它的形成加速了国际制造业分工格局的变动与调整,同时带动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仅仅通过组装加工以及生产低知识密集度的模块就可以嵌入复杂产品的全球生产链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只要融入模块化生产网络就必然实现本土制造业从附加值低、技术能力弱的低端环节向附加值高、技术能力强的高端环节的自动升级。众所周知,制造业是一个工业化国家重要的经济基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还进一步使许多发达国家(后工业化国家)重新认识了制造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再工业化”的国家战略,旨在提高本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2011年6月,美国政府推出了“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以期重新夺回全球制造业的领导地位;2013年4月,德国政府启动了“工业4.0”战略,巩固自身的制造业竞争力;2015年5月,中国国务院也对外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被誉为中国版的“工业4.0”,以推进中国制造业的变革和综合实力的提升。虽然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在生产规模和总量上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大而不强,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的不利条件。而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核心是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因此,如何推进经济转型、促进制造业升级问题将成为我国政府和学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现阶段,学术界对模块化生产网络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影响相关问题的研究结论与看法莫衷一是。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形成是否会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产生影响?如果会产生影响,是促进还是阻碍升级?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模块化生产网络背景下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的嵌入程度与升级现状如何?如何实证检验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程度?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升级路径?以上这些问题正是本文需要解答的核心问题。本文共分为七章,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简要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明确界定了模块化生产网络、制造业升级等核心概念,以及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制造业升级的适用范围,最后提出了研究方法、内容安排和技术路线及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制造业升级的文献综述。本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模块化生产网络、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升级、模块化生产网络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评述,发现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第三章是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的理论研究。本章首先构建了一个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机理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解释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四大基本构成要素如何转化为影响制造业升级的动力,然后重点从理论层面对分工深化机制、创新运行机制、市场竞争机制与社会资本运行机制四种制造业升级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第四章是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案例研究。本章先从总体上对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的升级现状进行研究,分别测度了2005-2013年度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嵌入程度、制造产业的模块化水平、网络嵌入程度与制造产业模块化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接着,本章选取中国手机产业为典型模块化制造产业的代表,分析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手机产业的升级现状。第五章是对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首先,提出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设计,进行相关数据收集,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分工深化程度、创新运行水平、市场竞争状态和社会资本积累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实际影响程度。最后,考虑到不同行业的模块化发展程度各不相同,本章还考察了受调研者所在企业的模块化水平对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绩效的调节作用。第六章研究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在前述理论研究、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嵌入时机、嵌入角色和嵌入模式的角度为中国本土制造业提出有效的升级路径选择。第七章是总结与展望。本章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及研究结论,并从企业、产业和政府三个层而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启示。最后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何跃鹰[2](2012)在《互联网规制研究 ——基于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虚拟与现实、数字与物质的边界正日渐消融,互联网的规制问题日益凸现并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其中与安全问题相关的规制研究更是成为了各国监管实践和业界研究理论的前沿课题。互联网的诞生最先得益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但其后的发展,却已远远超出了技术乃至于以往传统产业的范畴。鉴于它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一直以来,无数的研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运用各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其展开解剖分析,企图究其本质并施以适当规制。然而,正如本文所论述的那样:互联网是如此庞大的一个新型产业乃至一个虚拟社会,这个产业具有与之前任何产业完全不同的技术、经济特性,这个虚拟化的社会又是如此的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目前关于互联网的各种认识与研究均略显肤浅。因此,在这样的研究语境下,有关互联网规制的研究对于理论学术界或政府规制机构都将会是一项持久的挑战。举例言之,至今学术界对于互联网规制尚缺乏整体认识,甚至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和问题分类,对于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仍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探讨;又比如,至今各国政府对于互联网的经济性规制还沿袭着旧有的针对电信网的监管政策与方法,对于互联网的社会性规制仍然目标模糊、权责不清、不得其法。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关于互联网本身、关于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关于互联网的规制,都有待于进行更全面和更彻底地分析与研究。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互联网领域的研究者,通过在过去十余年中的大量数据分析和实践调研,本人逐步认识到:安全问题是互联网发展和规制的核心问题。随着时日推移,至今此观点终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据此,本文将尝试从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的层面来研究互联网的规制问题。随着论文的展开,我们将清楚地看到:当虚拟数字世界与现实物质世界的无缝对接和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网络空间的安全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甚至也不囿于互联网络,它将被视为国家安全战略整体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研究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及其规制,其逻辑起点在于对互联网本身及相关问题的分析。从更深人的层面看,互联网可以被视为是现实世界的某种形式的映像,它并不单纯地是众人眼中所谓的“虚拟世界”。基于此观点,作者期望通过多角度地去探究互联网的内在特征,从中找出现实世界与网络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所谓“映像”);并以此为基础,从网络空间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来认识与解决有关互联网的安全规制问题,这或许能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清晰的脉络。为此,本论文共用了两个整章(第二与第三章)的篇幅分别从“整体特性与规制问题”方面、以及“国家安全与国际政治的视角”对互联网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分析。以此为基础,论文分别在“全球共治”(第四章)和“一国范围”(第五章)两种语境下探讨了互联网的安全规制问题。无论是从技术或者应用角度,创新都是互联网最显着特征之一。面对互联网领域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层出不穷的应用创新,政府规制必须更加重视安全规制的技术实施问题。为此,论文第六章分别从等级保护制度下的风险评估、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以及特定网络行为的追踪溯源等三个方面重点介绍了互联网安全规制的技术实施。考虑到全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论文第七章则以移动终端为对象,以网络效应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及其规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本论文在国内外网络经济学(特别是网络效应经济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论的现有成果基础上展开研究,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探索研究:第一,论文通过对互联网的整体组成进行了抽象,提炼出“网络、系统、信息”三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技术、经济与社会政治等方面来分析和揭示互联网的内在本质。论文指出了信息或信息产品的三个主要特点:易复制性、易传播性和易获取性,并深入分析因之而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论文详述了互联网平台(网络与系统)所表现出的三个社会特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国际性。这些都属于对互联网本身的基础分析。第二,论文从国家安全与国际政治的视角对互联网进行了综合分析。论文重新定义了“网络空间”,更突出地强调了互联网的国家属性。以此为基础,论文不但全面阐述了国家网络空间所面临的安全威胁,而且系统研究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的演进,这些都属于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的实证研究范畴。论文还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和国际政治格局变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三,论文以网络效应经济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来对互联网国际治理体系的形成与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合作竞争,全球共治”的互联网治理模式。该结论与互联网国际治理的实际情况也是基本相吻合的。第四,论文依据“网络、系统和信息”三要素准则来对互联网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提出应从国家网络空间的个体安全状况和整体安全态势两个方面来认识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实质和内涵。以此为基础,论文系统阐述了在一国范围内,如何通过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建设来实现互联网安全的有效规制。第五,论文以案例研究的形式,通过对移动终端的网络效应分析,来具体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及其规制策略。其中,作者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网络经济效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增强网络效应”的概念,并指出了它与传统的“直接网络效应”及“间接网络效应”的区别;其二,从理论上将移动终端的产品效用和应用安全两者进行关联,指出移动终端安全规制的两个关键要点在于:基于Web的移动终端平台和面向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商店。

戴依含[3](2009)在《基于视觉思维的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丰富,生活和文化的视觉化,人与物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不仅仅要满足物理性、生理性的使用价值,还要进一步满足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和环境方面的象征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产品所要传达的不再仅仅是形式和单纯的“形式追随功能”,还要体现出事物的本身特征所传达的意义和文化氛围带给使用者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从工业设计符号学角度分析,人们的这种需求中更多的偏向于产品的象征寓意。与此同时,设计观念日益体现了“形式追随需求”和直接反映生活意义的倾向。目前,我国现代化的产品设计模式大多直接引自西方,致使失去了设计中应有的本土特色和韵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于产品设计形态语义的发展和现今诸多设计理念的倡导,产品设计的象征性表现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学科的界限,以视觉思维,即视知觉理论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从符号学到语义学以及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分析归纳产品设计中的象征性对人类情感的影响与作用,以使现代设计文化能够很好的与传统文化融合,归其根源则是针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使陈久的事物通俗化,并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得到良好表现。通过创造愉悦的情感,减少使用者对新生事物的茫然,使设计活动有益于文化的传承和对已有文化的理解。本文共分为六章,首先通过对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视觉语言、视觉审美特征,以及能够使这一设计思维方法得以良好运用的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次对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现实价值进行探讨,最后结合消费文化中产品设计象征性所创造的情感价值,思考如何创造本土特色,实现对传统象征手法的继承和创新。换言之,就是讨论如何将本土的精髓图像化、形象化,更好的应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创造人们的生活与新技术紧密融合的条件,从而创造更有正面意义的情感,益于消费者的情感体验。

王伟光[4](2008)在《全自主足球机器人的射门与守门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足球机器人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移动机器人的对抗系统,具有实时性要求高、环境高度动态、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并将高科技研究和足球联系在一起,通过足球比赛来检验各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本文以全自主足球机器人系统为平台,主要研究了目标的识别与定位和机器人射门与守门算法。视觉系统的目标识别与定位是全自主足球机器人系统的基础,它对机器人感知环境起着关键的作用。HIT-III型全自主机器人的视觉系统是由全维视觉系统和前向单目系统组成的双目异构视觉,两个视觉系统采用基于颜色信息的目标识别,可以独立的对目标进行识别和定位,最后利用卡尔曼滤波进行数据融合。本文把对全自主足球机器人的射门与守门算法的研究转化为对决策系统的研究。在足球机器人系统里,决策系统的任务是将视觉系统传来的场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场上比赛形势做出判断,形成比赛策略,并通过角色的决策模型来规划机器人的运动,完成射门与守门任务。在设计决策系统时,采用了有穷自动机的理论,并构造了各角色的有穷状态机决策模型,每个状态都对应着一个算法,用来控制机器人运动,在状态进行转换时就完成了机器人的运动与相应任务。最后,经射门与守门实验表明,机器人运动轨迹平滑、实时性高,该决策算法可以应用在全自主足球机器人比赛中;并进一步验证了双目异构视觉系统的可行性和经过卡尔曼滤波算法融合后的定位信息的准确性。

赵卫星[5](2008)在《基于Linux和X10的智能家居原理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自动化和网络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1.家电的功能和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2.家中的计算机越来越多,需要组网和管理;3.家中各种网络如电话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及智能家电网络,需要协调和管理;4.X10模块在智能家居中应用得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需要一套高效、安全、稳定的软件(甚至操作系统)来统一管理和控制,这些原来互相独立的“信息孤岛”必将组成一张全功能的智能家庭网络。X10电力线载波协议是一种成熟的以电力线来传输信号的智能家居技术,此技术的产品已经得到大量地使用。但基于X10的智能家庭解决方案成本太高,而且X10只控制家电,无法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本文针对X10家电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构建了运行在家庭控制器(如PC)上的小型Linux操作系统。此操作系统将拥有:(1)简洁漂亮的界面本文采用了轻型但功能强大的Xfce作为桌面环境,并按照本文要实现的目标,编写和定制了更加友好漂亮的简单模式(Simple mode)桌面。(2)简单方便的使用方法新的Simple mode桌面采用标签来分类所有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方便地在标签上单击切换,和运行应用程序。除了系统默认使用的Simple mode桌面外,本文还保留了传统的Xfce桌面,并实现了Simple mode桌面和传统Xfce桌面的一键切换。(3)丰富、强大的应用软件本文系统面向家庭控制,娱乐和管理,因而集成了许多这方面的开源软件。家电控制及PC控制采用支持X10的MisterHouse等;Internet标签中有Firefox,Skype等流行的网络应用软件;娱乐有音乐播放器Rhythmbox,MythTV等。并且这些应用软件在集成时都进行过优化和定制,用户可以直接方便地使用。此Linux系统基于Linpus Linux和Fedora;可以用LiveCD和硬盘两种方式运行;桌面环境采用本文定制的Xfce;并采用了精心选择的实用、强大的开源软件;初步形成集管理、控制和娱乐于一身的小型家庭Linux操作系统。使用这个操作系统(准确地说是用其中的软件如MisterHouse)可以方便地对您的智能家庭进行管理。简单地说,本文提供了一种基于Linux和X10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高增安[6](2007)在《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洗钱被公认为冷战结束后典型的“非传统性安全问题”之一,它严重危及到金融稳定、社会公平、政府信誉、公共秩序、人性伦理和社会和谐。进入洗钱行业是理性决策的结果,但洗钱本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理性的经济活动,这就注定了洗钱者及其洗钱行为必然表现出不同于正常人和正常经济活动的特征。本文研究有关洗钱与反洗钱的基本理论问题、基于交易的可疑贸易洗钱与账户洗钱行为模式、反洗钱对策,选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社会应用价值。本研究从理论上将洗钱的定义由传统的“黑钱变白”拓展到包括“黑钱变灰”和“灰钱变白”两种情形,并从多学科交叉角度论述了洗钱问题的复杂本质。论文划分了我国反洗钱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标志性事件,提出了交易模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和国家反洗钱工作的四项基本原则。论文率先在国内外对贸易洗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开创性研究。贸易洗钱是通过虚构的交易事实使行为人及其相对人对所转移的资产享有表面上合法的财产权利的行为。本论文构建了洗钱与转移定价和资本外逃的关系模型、转移定价洗钱的定价策略(组合)模型和洗钱规模估算方法,揭示了一般贸易高价进口、低价出口和转口贸易转口方高进高出、高进低出、低进高出、低进低出等定价策略(组合)下通过资本外逃、所得税偷逃、进口关税偷逃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洗钱问题,尤其是识别了在账面亏损情况下暗藏的洗钱行径。对基于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洗钱研究发现,汇付、托收、信用证交易洗钱对汇兑系统的选择是由支付方式本身的信用基础决定的。研究认为,洗钱与贸易共生,它不但已经渗透到国际贸易的每一个环节,而且还随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将严重威胁到世界贸易体系的正常运行。特别是金融业反洗钱工作的加强、跨国(境)洗钱犯罪的司法管辖权区域障碍、国际司法援助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注定了贸易洗钱可能成为最主要的洗钱方式,为此,本文提出了构筑全方位的反贸易洗钱体系的构想。账户洗钱是利用银行账目往来,通过交易数额、交易频率、交易周期、交易对象、交易方式等一系列账户特性的变动来达到非法转移和侵占资产的目的。本文提出了区分偶然洗钱与惯常洗钱的思想,并基于账户洗钱研究层面的划分和交易模式连续统一体理论,从纵向和横向二维,在提取并描述可疑账户洗钱的主体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并实验验证了可疑交易行为模式的识别方法。研究表明,以交易金额、交易金额离散系数、出账交易频率、入账交易频率为研究变量,运用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和基于聚类的孤立点挖掘(改进的CBLOF)算法,可以有效地从单一账户的历史交易时序数据挖掘中,发现偶然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以交易金额离散系数、出入账频率、出账中转账交易金额的比重、入账中转账交易金额的比重为研究变量,运用网格聚类算法和基于密度的LOF算法,可以有效地从同类参照组账户的共时对比分析中,探测惯常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建立实时的、动态的、自适应的可疑交易识别系统,有助于实现反洗钱从后馈控制向事前防范和事中监控的转变。在对贸易洗钱和账户洗钱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法律规制、国家承诺、金融机构基于风险的反洗钱机制等层面论述了反洗钱对策。特别是从制度经济学和社会控制理论角度,剖析了现行反洗钱制度安排没有对洗钱犯罪分子产生预期威慑力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反洗钱制度设计应该确保金融机构从恐惧驱动下的防卫性报告转向利益驱使下的自愿提交有情报价值的报告,并促成金融机构提交可疑信息报告与控制自身经营风险的有机统一;国家应该建立制度反洗钱体系和全社会反洗钱体系,对洗钱活动实施全过程控制;金融机构要以风险细分和风险控制为导向,制定与洗钱风险类别和等级相适宜的KYC程序和交易监控程序。但是,洗钱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自组织系统,因此,反洗钱工作要寻求制度的效力与被制度破坏的效率之间的平衡。

杨霞清[7](2006)在《2006:笔记本电脑五大悬念》文中认为● 2006年笔记本电脑将增长38%?太保守了!估计会在50%! ● 2999元的笔记本电脑已经现身,还会再降吗?谁知道呢。 ● 同质化规模化重压之下,二线企业如何个性化生存? ● Napa平台给笔记本电脑市场翻牌的机会有多大? ● 中小企业是香饽饽,但是厂

方珍平[8](2006)在《表达的认知量度观》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于丰富多姿的言语行为生活,运用认知、结构、功能等理论的研究成果,初步建构起一个新的量度观研究视界,并通过这一中观的定量研究视界,对表达行为进行整体考察。认知量度观,即对言语行为的整合度量,其核心是比差较异。认为在呈现的结构(语句)现场或背后,必然包含着同现或未现的对应结构。这种对应由语义产生,可能是同义结构,也可能是非同义但是相关的语义结构;这种对应由结构产生,可能是同形结构,也可能是非同形但是相类的句法结构;这种对应由语用产生,可能是同类功能,也可能是非同类但是相宜的功能结构。比差较异,量度语言,可以体现“值”的内涵。量度观的“值”不仅包含“数”,也包含“级”、“类”等系统因素。“数”有小大,“级”有高低,“类”有强弱;但又不仅如此,有时,比如“类”,无法用数学方法排出大小位置,但是它们不同,有差异,即为含“量”。比差较异,动力起点在思维,就不光是语言符号即字词句的比较选择,而是包含表达意图本身的考量以及相应语言符号单位、结构、组合甄选的言思互动。在言语行为中实现的结构(说过的话/写成的话)及其对应的同现或隐现的语言结构就成为可供思量、选择的资源库,通过量度观培养言思互动的表达意识,使交流不再是传递性表达,而接近认知性表达的目标、能动性表达的目标。这样,认知的量度观就比“同义形式选择”的观点更广泛些,比“语词调整”的观点更具体些。全文共九个章目,分为七章,加上引论和结语,约18万字。引论阐述论题的形成、相关的研究思路。并由现象引出量度概念及表达的认知量度观,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意义。结语是全文的总结与结论。本文主体部分第一到第七章,又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章,属观念论、认识论。阐述物质存在、主体思维与语言符号的相应相生的关联。认知量度观三项内容即由三章分别探讨。第一章论述量度观内容之一:物我相应的观点(-M0-M1-M2-)。阐述物质、思想、语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表达不是或不光是技巧和手段,它是认知世界、构成思维方式的要素。第一节提出三元运动的假说,构拟了“三元环圈”互动图示,提出“元(本质)”(M)的三个组成要件,即对象(W)、组合方式(S)和运动性(C)。各元(物质存在、主体思维、语言符号)大致如此。得出元本质的共同图式,即M=W+S+C;第二节考察人主体(M1)对客观世界(M0)的反映,认为人类思维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这种主体性正是言语创新的源泉。主体思维观照物质存在是准双向性的,即M0<…—>M1。观照的方式有等同式的(“=”)也有推断式的(“—>”)。人对世界的观照体现在符号表述上即形成象似性结果(M01或M10);第三节阐述三种历史阶段性的思维方式,即把对象的质属性等同的互渗思维(P0=P1)、把对象推断为其他对象的隐喻思维(P0—>P1)和主体性符号表述、建构概念对象的叙事思维(P1—>P0)。第二章论述量度观内容之二:言思互动的观点(-M1-M2-)。阐述物质对象到思想对象即概念建构的过程。认为概念的建构是意义的来源也是创造的依赖之处。概念可以不断量化。第一节通过“同一律”到“同一性”与“同义性”的过渡,说明概念建构(M1<—>M2)的双向可能性;第二节通过概念属性分解为质属性和量属性(A=Pa+Qa),说明语义的多种情况,即语义的繁衍(W=P+Q=(Pa1+Pa2+Pa3…)+(Qa1+Qa2+Qa3…)。这就为表达的多样性提出了一定依据。第三章论述量度观内容之三:比较差异的观点(M/M′)。阐述对象的各种变化来源与可能。主要以四种情况为基础,即类义机理(W=W′)、转义机理(W—>W′)、蕴义机理(W—)(w′+w″+w′″…))和合义机理(W=Wa+Wb+…)。这些思维机理的方式方法,反方向运动就构成语言机理的表达方式。本文第二大部分为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属言语分析论。即用量度观对语言运用、言语现实进行分析操作。分一般分析法,语义分析,结构分析,语用分析几个部分。第四章是量度观一般分析方法,认为量度观是特殊的中观的定量分析,与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不同。主要分析范畴是“比较差异”与“设量用量”。第五章是量度观的语义修辞分析。构拟了量度观语义分析的范畴是“概念结构”,它是量语义的实质:语义就是各种概念结构。包括数值量、概念量与合成量等。第六章是量度观的结构修辞分析。提炼了量度观结构分析的范畴是“叙述方式”,它是量结构的实质:结构就是各类叙述方式。包括标点量、句式量、外观量、语体量、角度量等。第七章是语用修辞的分析。概括了量度观语用分析的范畴是“情态功能”,表达行为的量语用的“类属含义”是情态功能:语用就是各形的情态功能。包括类别情态、建构情态和策略情态等。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到,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人们对交流的需求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普通表达性命题也可以赋予语调,成为情态之用,或者有情表达,或者反讽表达,或者冷静表达,都是交流升级的表现。交流的升级体现电子机器时代、网络虚拟时代交流的新要求,即交流时必须完成公关建设,体现交流的公关性趋势。交际诉求(化),与听说读写牵手,为交流提出了新课题:不是真诚交流、有情交流根本行不通。但是有情交流不是以往的抒情、感叹,只能是表达方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信息“脉脉”等待应对方挑选回应。于是,不仅表达的叙事性强化了,而且对叙事的“技能”要求更高。这使得表达需要向内走,即“内心叙事化”;也需要新鲜感,即“思想创造性”;还需要言语行为技巧,即“语言情态化”。表达就这样行走着“个性—>为他者个性—>为他者的个性”的路途。也就是说,从“说自己”,到“为了别人说”,再到“为了别人而说又必须与众不同”。表达主体个性平凡,又须自我信仰。其趋向是人通过主体性来散失主体性——这正是文学体裁“悲剧”的结构,体现了社会文化特征(如反讽、解构),体现了高技术高生活质量表象之下人的渺小与孤独。表达,完成着“语言工具化—>语言生命化”的迁移。

殷优娜[9](2005)在《从人际意义视角看中美文化对其广告话语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级媒介技术的发展,世界似乎变的越来越小,越来越近。经济的全球化已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大的市场。在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西文化整合的新形势下,对广告进行人际意义的分析,以文化为视点,探求中美广告的异同,对推动广告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维理念,试图在人际意义的维度下,对中美广告语言进行比较分析,力求为双方的广告撰稿人提供启示。广告是一种人际间的交际形式,即,企业/广告主/广告撰稿人与顾客间的交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即企业与顾客的这种特殊的交际形式。要想使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广告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广告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和生活观念。要想更好地生存或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企业广告只瞄准本国市场是不够的,跨文化广告,即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更有效的途径。但广告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中美广告语言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些许差异。这些差异归根到底源于中美文化差异。由于语言文化的特殊性,不同文化产品的广告用语也各具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特点。所以,涉外广告撰稿人应注意在创作广告时要考虑到文化因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若忽视潜在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就达不到广告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的销售。为了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产品广告,从文化视角对目的语国家的产品话语进行分析势在必行。话语分析的参照很多。本文主要以韩礼德的人际意义理论为参照,以中美两国的商品广告为分析样本,看中美文化对其广告话语的影响何在,以期为中美企业家及其广告撰稿人等,为其产品成功打入对方市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及帮助两国的顾客有效且成功地理解对方的广告话语。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回顾了国内外对广告及广告话语的研究。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本章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论述了人际意义的基本观点。第三章从人际意义的视角对大量的中美广告实例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影响中美广告话语的文化因素。第四章给中美企业/广告主/广告攥稿人提供了一些启示。

刘俊亮[10](2004)在《企业品牌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由产品的竞争转化为品牌的竞争,是否拥有具竞争力的品牌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关键。本论文针对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归纳出我国企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指出我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战略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对企业品牌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首先,本文通过对市场竞争形势的分析,指出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竞争,然后在对我国企业品牌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企业品牌竞争战略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针对我国企业品牌竞争战略意识比较薄弱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加强企业品牌竞争战略意识的方法和途径。再次,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品牌竞争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品牌建设方法途径的探讨,指出科学的品牌命名是品牌成功的开始,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是构建消费者忠诚的关键所在,而科学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延伸则是企业品牌建设的助推器。企业必须根植于消费者的需求,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致力于提升品牌的核心价值。最后,引入了索尼公司的案例,通过对索尼五十年来品牌建设历程的剖析,指出强烈的品牌意识是索尼成功的源泉,而对“创新”近乎“痴狂”的执着追求则是索尼品牌成功的强大动力和坚强后盾。品牌的成功之路是艰巨而漫长的,尽管我国的品牌与国外着名品牌相比仍然差距明显,然而,海尔等民族品牌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品牌未来的希望。

二、Sony VAIO系列Notebook内外兼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ny VAIO系列Notebook内外兼备(论文提纲范文)

(1)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模块化生产网络
        二、制造业升级
        三、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制造业升级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四节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有关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进展
        一、模块化生产网络的产生
        二、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形成动因
        三、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类型与特征
        四、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
        五、模块化生产网络的治理模式
    第二节 有关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的研究进展
        一、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二、制造业升级的动力来源
        三、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四、制造业升级的测评指标
    第三节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
        一、促进论
        二、抑制论
        三、折中论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机理的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构建
        二、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制造业升级的动力来源
    第二节 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分工深化机制
        一、模块化分工
        二、模块化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创新运行机制
        一、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扩散机制
        二、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创新机制
    第四节 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市场竞争机制
        一、模块化网络的市场结构
        二、进入与退出壁垒
        三、市场竞争强度
        四、模块化生产网络下市场竞争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社会资本运行机制
        一、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信任机制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二、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网络结构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嵌入状态的总体概述
        一、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
        二、中国制造业模块化程度
        三、中国制造业的网络嵌入程度与产业模块化水平的相关关系
    第二节 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手机产业升级的案例研究
        一、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手机产业的嵌入状态
        二、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手机产业的升级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模型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收集程序
        三、变量定义与指标选择
        四、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节 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
        一、样本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数据合并分析的齐次性检验与方差分析
    第四节 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五节 SEM模型分析与结果
        一、SEM模型的确立与检验
        二、模块化水平的调节效应检验
        三、假设检验与结果解释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
    第一节 从产品系统的成熟阶段嵌入转向初期阶段嵌入
    第二节 从单一的低端模块嵌入转向多方位的模块嵌入
    第三节 从被动嵌入模式转向主动构建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相关启示
        一、企业层面的启示
        二、产业层面的启示
        三、政府层面的启示
    第三节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互联网规制研究 ——基于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概述:从电信网到互联网
        1.1.1 电信网的概念、发展及内涵
        1.1.2 互联网的起源、发展及内涵
    1.2 聚焦:从网络空间到国家安全
        1.2.1 互联网与网络空间
        1.2.2 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互联网分析:整体特性与规制问题
    2.1 网络经济理论回顾
        2.1.1 网络经济研究的不同视角
        1、网络经济学(Network Economics)
        2、网络产业经济学(Economics of Network Industry)
        3、Internet经济学(Internet Economics)
        4、电子商务经济学(Econmics of e-commerce)
        2.1.2 网络效应基本理论
    2.2 互联网的技术、经济与社会政治分析
        2.2.1 互联网的主要技术基础
        1、分组交换技术(Packet Swithing)
        2、TCP/IP通信协议与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
        3、域名系统(DNS)
        4、万维网(WWW)
        2.2.2 互联网的经济特性分析
        1、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2、互联网的外部性
        3、互联网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2.2.3 互联网的社会政治功能
        1、社会交往与信息交流的平台
        2、大众传媒和舆论工具
    2.3 互联网规制问题
        2.3.1 规制的含义和分类
        1、规制的含义
        2、规制的分类
        2.3.2 规制理论的发展脉络
        1、传统规制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2、激励规制理论与新规制经济学
        2.3.3 互联网规制问题
        1、互联网国际规制
        2、互联网国内规制
第三章 互联网分析:国家安全与国际政治的视角
    3.1 互联网的社会特性及其规制的原则方法
        3.1.1 互联网的基本社会特性:对信息与平台的考察
        1、信息的社会特性
        2、平台的社会特性
        3.1.2 社会性规制的目的与分类
        3.1.3 互联网社会性规制的原则方法
        1、虚实结合,防控兼顾
        2、技术为本,安全至上
        3、合作竞争,全球共治
    3.2 互联网分析:基于国家安全战略
        3.2.1 国家网络空间所面临的安全威胁
        1、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环境不断恶化,安全威胁日益严重
        2、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3、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东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对抗的主战场
        4、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直接挑战社会管理和公众权益
        3.2.2 美国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的演进
        1、第一阶段:克林顿政府,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与重点防御
        2、第二阶段:布什政府,攻防兼备,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
        3、第三阶段:奥巴马政府,先发制人,加强争夺网络空间霸权
    3.3 互联网分析:从国际政治的视角
        3.3.1 信息网络时代的国家主权
        1、全球化导致国家主权的弱化和扩散
        2、网络传播拓展了国家主权疆界
        3.3.2 软实力、信息力和网络权力
        3.3.3 信息网络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信息网络化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整个国际格局
        2、互联网成为信息强权国家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 互联网的安全规制:全球共治
    4.1 互联网全球共治的研究背景
        4.1.1 互联网全球共治问题的引入
        4.1.2 互联网全球共治的时代背景
        4.1.3 互联网全球共治机制的形成
        1、互联网全球共治机制的缘起和发展
        2、互联网全球共治的原则与内容
    4.2 互联网全球共治的核心安全问题
        4.2.1 关键互联网资源的管理权争夺
        1、IP地址的分配机制
        2、DNS管理体系:域名与根区文件
        4.2.2 核心技术掌控和国际标准竞争
        1、核心技术掌控:国家网络权力的基石
        2、国际标准竞争:专利技术标准化趋势
        4.2.3 共同应对全球网络安全威胁
    4.3 互联网全球共治的博弈分析
        4.3.1 博弈论概述
        1、定义博弈的四个要素
        2、有限理性与演化博弈论
        4.3.2 互联网国际治理的博弈模型
        1、问题描述
        2、演化博弈模型
    4.4 互联网全球共治时代我国政府的责任
        1、积极倡导互联网国际治理的新模式,全面实施域名体系国家安全战略
        2、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竞争
第五章 互联网的安全规制:一国范围
    5.1 互联网的基本安全问题
        5.1.1 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分类:三要素准则
        1、网络安全问题
        2、应用安全问题
        3、信息安全问题
        5.1.2 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再认识
        1、个体安全状况及问题根源
        2、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理论的提出
    5.2 互联网的安全规制:两个体系建设
        5.2.1 制度体系建设
        1、互联网规制的立法原则
        2、互联网安全规制的立法模式及内容构想
        3、我国互联网规制的立法状况及反思
        5.2.2 技术体系建设
        1、等级保护制度下的风险评估
        2、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
        3、特定网络行为的追踪溯源
    5.3 互联网的安全规制:信息内容监管
        5.3.1 政府监管网络信息内容的正当性分析
        1、政府与媒体关系的反思与重构
        2、政府对网络媒体的信息内容监管
        5.3.2 政府监管网络信息内容的具体范围
        5.3.3 政府监管网络信息内容的原则与模式
        1、政府监管网络信息内容的基本原则
        2、政府监管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的主要模式
第六章 互联网安全规制的技术实施
    6.1 等级保护制度下的风险评估
        6.1.1 等级保护
        1、等级划分标准
        2、政策法规体系
        3、工作标准体系
        6.1.2 风险评估
        1、风险评估各要素关系
        2、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3、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4、风险评估的实施流程
    6.2 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
        6.2.1 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
        6.2.2 安全监测系统建设
    6.3 特定网络行为的追踪溯源
        6.3.1 网络溯源研究回顾
        1、网络溯源概述
        2、IP溯源研究现状
        6.3.2 IP溯源的总体思路
        1、IP溯源研究的总体框架
        2、IP地址的类型及分配方式
        3、支撑IP溯源的配套措施
        4、动态IP溯源的原理与实现
第七章 案例研究:移动终端的安全规制
    7.1 移动互联网面临的安全问题
        1、移动通信网原有的安全优势丧失殆尽
        2、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3、移动互联网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7.2 关于移动终端的网络效应分析
        7.2.1 移动终端产品及市场的衍变
        7.2.2 移动终端的产品价值构成及变化
        1、网络型产品的消费者效用函数
        2、移动终端产品的价值构成及变化
    7.3 移动操作系统的标准博弈
        7.3.1 锁定与标准
        7.3.2 用户入口的争夺
        7.3.3 标准竞争的市场格局与策略
        1、标准竞争的市场格局
        2、标准竞争的基本策略
    7.4 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及其规制
        7.4.1 基于Web的移动终端平台
        7.4.2 面向移动终端的应用商店
        7.4.3 关于移动终端安全规制的分析与探讨
        1、移动操作系统: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战略制高点
        2、移动互联网的规制面临着双重安全挑战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和参与的项目

(3)基于视觉思维的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本论文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本课题在国内文献的研究现状
        1.3.2 本课题在国外文献的研究现状
    1.4 理论与方法借鉴
2 基本理论概述
    2.1 视觉思维
        2.1.1 视觉思维的概念
        2.1.2 视觉思维下的信息交流
    2.2 视觉意象
        2.2.1 意象与视觉意象
        2.2.2 视觉意象的暗示
    2.3 象征性
        2.3.1 何谓象征性
        2.3.2 象征性的发源
        2.3.3 象征性表现的基本特征
    2.4 产品设计中的象征性表现
        2.4.1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决定因素
        2.4.2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一般表现形式
        2.4.3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对视觉文化发展的意义
3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视觉语言
    3.1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形态要素
    3.2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色彩要素
        3.2.1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色彩特征
        3.2.2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色彩与象征
        3.2.3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色彩运用特点与规律
    3.3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材质要素
4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内外因素
    4.1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外部因素
        4.1.1 文化因素
        4.1.2 社会因素
        4.1.4 感知需求因素
    4.2 产品象征性表现的内部因素
        4.2.1 形态的象征功能
        4.2.2 色彩的象征功能
        4.2.3 材质的象征功能
5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现实价值
    5.1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价值
        5.1.1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物质性价值
        5.1.2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非物质性价值
    5.2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价值创造
        5.2.1 产品的愉悦感创造使用价值
        5.2.2 购买的愉悦创造交换价值
    5.3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的情感价值
        5.3.1 视觉经验中的象征对人的情感影响
        5.3.2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与情感体验
    5.4 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对于需求与消费的价值
        5.4.1 根据需求层次的价值表现
        5.4.2 根据消费层次的价值表现
6 传统象征性视觉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6.1 传统象征性视觉语言的现代理解
    6.2 传统与现代象征性设计手法的比较分析
    6.3 传统象征性视觉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6.4 传统象征性视觉语言的继承与创新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全自主足球机器人的射门与守门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全自主足球机器人的发展概况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内容安排
第2章 全自主足球机器人的系统组成
    2.1 硬件体系结构
        2.1.1 主控计算机
        2.1.2 视觉系统
        2.1.3 运动机构
        2.1.4 踢球器
    2.2 软件系统设计
        2.2.1 软件总体框图
        2.2.2 目标识别
        2.2.3 目标定位
        2.2.4 行为决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定位算法
    3.1 视觉系统的目标识别
        3.1.1 图像预处理
        3.1.2 基于颜色的目标识别
    3.2 视觉系统的目标定位
        3.2.1 基于全维视觉系统的目标定位算法
        3.2.2 基于前向单目视觉的目标定位算法
    3.3 基于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目标定位算法
        3.3.1 数据融合简介
        3.3.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数据融合算法
    3.4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3.4.1 角度定位实验
        3.4.2 距离定位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确定型有穷自动机的射门与守门算法
    4.1 引言
    4.2 确定型有穷自动机模型
        4.2.1 有穷自动机
        4.2.2 前锋的有穷自动机模型
        4.2.3 守门员的有穷自动机模型
    4.3 射门算法
        4.3.1 找球算法
        4.3.2 接近球算法
        4.3.3 带球算法
    4.4 守门算法
        4.4.1 基于场地分区的固定点守门算法
        4.4.2 守门员姿态校正算法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射门实验
        4.5.2 守门实验
        4.5.3 守门员姿态校正实验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Linux和X10的智能家居原理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家庭自动化
    1.2 X10协议
    1.3 Linux Smart Home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X10及智能家居原理
    2.1 智能家居技术分析
    2.2 X10协议
    2.3 X10控制原理
    2.4 智能家居
        2.4.1 X10国内外应用现状
        2.4.2 本文智能家居系统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inux简析和本文软件系统设计概要
    3.1 Linux内核和启动简析
        3.1.1 Linux内核结构
        3.1.2 Linux启动
        3.1.3 Initrd剖析
    3.2 Linux系统调研
        3.2.1 Window manager(窗口管理器)
        3.2.2 软件包管理器
        3.2.3 应用软件
        3.2.4 系统易用性及其它
    3.3 本文软件系统设计概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inux Smart Home设计和实现
    4.1 硬件部分
    4.2 软件部分设计和实现
        4.2.1 Base系统构建
        4.2.2 Windows manager-Xfce
        4.2.3 定制Xfce
        4.2.4 应用软件集成、定制、优化和使用
        4.2.5 Splash和主题定制
        4.2.6 LiveCD
        4.2.7 安装程序
    4.3 系统运行
        4.3.1 系统运行
        4.3.2 系统测试和Debug
    4.4 系统实现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解决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下一步工作
    5.1 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录用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附件1 parse_group_app.c
    附件2 /etc/rc.d/rc.5
    附件3 /etc/rc.d/autodetect-vga-driver.sh
    附件4 /etc/rc.d/session/switch-desk.sh
    附件5 build-sys.sh
    附件6 cmdWhistle.patch
    附件7 audio-control-daemon
    附件8 remoot-daemon
    附件9 nl-install.sh
    附件10 mkcd.sh

(6)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关于洗钱与反洗钱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1.2.2 贸易洗钱研究
        1.2.3 账户洗钱研究
        1.2.4 反洗钱对策研究
    1.3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2.1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破窗理论
        2.1.2 社会控制理论
        2.1.3 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2.2.1 关于洗钱基本问题的研究
        2.2.2 关于数据挖掘在反洗钱中的应用研究
        2.2.3 关于反洗钱制度研究
        2.2.4 关于洗钱反制对策研究
        2.2.5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论
第3章 洗钱行为模式研究之一:贸易洗钱研究
    3.1 贸易洗钱的提出
    3.2 贸易洗钱的特点
    3.3 洗钱与转移定价和资本外逃的内在关联分析
        3.3.1 转移定价—洗钱—资本外逃关系模型的提出
        3.3.2 转移定价与洗钱的“路径—目标”关系分析
        3.3.3 洗钱与资本外逃的因果关系分析
        3.3.4 转移定价—洗钱—资本外逃关系模型的政策含义
    3.4 基于转移定价的洗钱研究
        3.4.1 问题的提出
        3.4.2 转移定价洗钱的表现
        3.4.3 转移定价洗钱建模分析
        3.4.4 转移定价洗钱研究的政策含义
    3.5 基于支付方式的洗钱研究
        3.5.1 问题的提出
        3.5.2 基于汇付与托收的地下钱庄洗钱分析
        3.5.3 基于信用证交易的洗钱分析
    3.6 贸易洗钱在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表现
        3.6.1 品类划分逃税洗钱
        3.6.2 重量与包装欺诈洗钱
        3.6.3 保险欺诈洗钱
        3.6.4 自由贸易区内交易洗钱
        3.6.5 贵重物品贸易洗钱
        3.6.6 单证伪造洗钱
    3.7 构筑全方位的反贸易洗钱体系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洗钱行为模式研究之二:账户洗钱研究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层面的划分
    4.3 交易模式连续统一体理论的提出
    4.4 账户洗钱可疑主体特征和可疑行为特征的提取
    4.5 可疑账户洗钱行为模式识别算法研究
        4.5.1 可疑行为模式识别算法对比分析
        4.5.2 聚类算法的适用性分析与算法选择
        4.5.3 孤立点探测算法的适用性分析与算法选择
    4.6 可疑账户洗钱行为模式识别方法的构建
        4.6.1 偶然可疑洗钱行为模式识别
        4.6.2 惯常可疑洗钱行为模式识别
    4.7 实验分析
        4.7.1 实验环境
        4.7.2 数据准备
        4.7.3 偶然可疑洗钱行为模式识别的算法实现与结果分析
        4.7.4 惯常可疑洗钱行为模式识别的算法实现与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反洗钱对策研究
    5.1 反洗钱可疑信息报告制度研究
        5.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5.1.2 中国与发达国家反洗钱可疑信息报告制度对比分析
        5.1.3 发达国家实施可疑信息报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5.1.4 成因分析:可疑信息报告制度的假定缺陷
        5.1.5 我国可疑信息报告制度的目标定位与配套政策
    5.2 国家的反洗钱承诺
        5.2.1 国家反洗钱工作的基本原则
        5.2.2 构筑制度反洗钱体系
        5.2.3 构筑全社会反洗钱体系
        5.2.4 全面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5.2.5 国家反洗钱机构改革
        5.2.6 反洗钱SAR流程再造
    5.3 金融机构基于风险的反洗钱机制设计
        5.3.1 金融机构的洗钱风险分析
        5.3.2 反洗钱方法的历史演变
        5.3.3 金融机构反洗钱风险管理机制
    5.4 案例分析
        5.4.1 案例背景
        5.4.2 案例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6.3 研究的创新点
    6.4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4年~2007年国际反洗钱大事纪要
附录2 偶然可疑洗钱行为模式识别源程序
附录3 惯常可疑洗钱行为模式识别源程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8)表达的认知量度观(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本文符式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论 表达的认知量度观:现象、问题与方法
    第一节 选题的形成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
    第三节 量度的现象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内容
    第六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量度观内涵之一:物我相应的观点-M_0-M_1-M_2-
    第一节 物质、思维与语言的合成图式假说M=W+S+C
        1、物质存在、主体思维、语言符号的三元环圈—M_0—M_1—M_2—
        2、物质存在、主体思维、语言符号的三项合成W+S+C
        3、物质存在、主体思维、语言符号的要素对应—W_0—W_1—W_2— —S_0—S_1—S_2— —C_0—C_1—C_2—
        1、生命即思想—M_0—M_1—
'>3、观照的方式=/—>
        4、象似性结果M_(01)/M_(10)
        1、互渗式观照P_0=P_1
        2、隐喻式观照P_0→P_1
        3、叙事式观照P_1→P_0
第二章 量度观内涵之二:言思互动的观点-M_1-M_2-
        1、同一律——对象及对象的独立A=A
        2、同一性——对象与语义的分离A=A′
        3、同义性——表述与形式的差异A=A_n{A_1,A_2…A_n}
    第二节 语义的繁衍W=P+Q
        1、语义与语义单位——义的量化A=Pa+Qa
        2、内涵与内涵结构——质的分解Pa=Pa_1+Pa_2+Pa_3…
        3、外延与外延数值——量的分解Qa=Qa_1+Qa_2+Qa_3…
        4、指称与指称方向——表义目标(Pa+Qa)/Pa/Qa
第三章 量度观内涵之三:比较差异的观点M/M′
    第一节 本量与异量M=M′
        1、类义机理W=W′
        2、合理类比P=P′
        3、无理类比Q=Q′
        4、语言价值A=f(a→b)
    第二节 原量与易量M→M′
        1、转义机理W→W′
        2、转义杠杆Waa′
        3、语言价值A=f(a=a′)
    第三节 现量与含量M=f(M′=m′+m″+m′″…)
        1、蕴义机理W→(w′+w″+w′″…)
        2、限定蕴涵Pa→Pa′+Pa″+Pa′″…
        3、可能蕴涵Qa→Qa′+Qa″+Qa′″…
        4、语言价值A=f(a=a′+a″+a′″…)
    第四节 单量与合量M/(Ma+Mb+…)
        1、合义机理W=Wa+Wb+…
        2、异类组合A=f(a=a+b+c…)
        3、同类组合A=f(a=a_1+a_2+a_3…)
第四章 量度观分析方法:特殊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量度分析法
        1、术语范畴与分析方法
        2、结构单位与结构方式
    第二节 比较与差异
        1、分解与重组
        2、归并与推导
        3、建构与赋义
    第三节 设量与用量
        1、常量与变量
        2、设量与用量
第五章 概念结构:语义修辞的量度观视角
    第一节 语义数值量
        1、语义数值的类型
        2、语义数值的概念
    第二节 语义概念量
        1、量概念与概念量
        2、概念量结构方式
        3、隶属度与量度点
    第三节 语义合成量
        1、语义概念的组合
        2、语义概念的加合
    第四节 语义量论析
        1、语义量度的辩证
        2、语义量度的实质
第六章 叙述方式:结构修辞的量度观视角
    第一节 叙述新方式概观
        1、叙述及叙述方式略论
        2、叙述新方式构成情况
    第二节 叙述新方式类型
        1、全面的标点异动
        2、独特的句式贯穿
        3、直露的外观突破
        4、隐现的语体移植
        5、多重的角度超越
    第三节 叙述新方式论析
        1、叙述新方式的成因
        2、叙述新方式的实质
        3、叙述新方式的意义
        4、叙述新方式的前景
第七章 情态功能:语用修辞的量度观视角
    第一节 语用类别量
        1、语用类型量
        2、语用关系量
    第二节 语用建构量
        1、语用设值
        2、语用设级
        3、语用设类
        4、语用设式
        5、语用设体
        6、语用设态
    第三节 语用策略量
        1、显量
        2、比量
        3、换量
    第四节 语用量论析
        1、语用量的实质
        2、语用量的能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从人际意义视角看中美文化对其广告话语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in Chinese)
Abstract (in English)
Introduction
Chapter 1: An Overview of Advertising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1.1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Advertising
        1.1.1 Definition
        1.1.2 Classification
        1.1.3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1.2 Previous Studies of Advertising Discourse
        1.2.1 The Study of Advertising Discourse Abroad
        1.2.2 The Study of Advertising Discourse at Home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Chapter 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2.1 Halliday’s Metafunction
        2.1.1 The Development of Metafunction
        2.1.2 Ideational Meaning
        2.1.3 Textual Meaning
        2.1.4 Interpersonal Meaning
    2.2 The Realizations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2.2.1 Mood
        2.2.2 Modality
        2.2.3 Tense
        2.2.4 Person
        2.2.5 Appraisal
    2.3 Language and Culture
    2.4 Advertising, Culture and Interpersonal Meaning
    Chapter 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ing Discourses, an Interpersonal Meaning Dimension
    3.1 Methodology
        3.1.1 Samples
        3.1.2 Data Collection
        3.1.3 Data Analysis
        3.1.4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3.2 Results
        3.2.1 Results from the American Advertising Discourses
        3.2.2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Advertising Discourses
    3.3 Analysis
        3.3.1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American Advertising Discourses
        3.3.2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Advertising Discourses
        3.3.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ir Respective Advertising Discourses
    3.4 Conclusion
Chapter 4: Implications
    4.1 Establishing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pywriters and the Customers
    4.2 Improving Cultural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s Culture
    4.3 Creating Successful Advertisings across the Barrier of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Conclusion
AppendixⅠ(American Advertising Samples)
AppendixⅡ(Chinese Advertising Sampl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10)企业品牌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目录
引 言
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 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
    1.2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竞争
    1.3 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4 企业品牌竞争战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品牌与品牌竞争战略概述
    2.1 品牌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2 品牌竞争战略的概念和意义
3 企业品牌意识建设
    3.1 品牌意识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2 品牌意识建设的方法途径研究
4 企业品牌竞争战略策划
    4.1 竞争形势分析
    4.2 企业优势劣势分析
    4.3 强攻战略
    4.4 避强战略
5 企业品牌竞争战略建设
    5.1 品牌命名策略
    5.2 产品质量建设
    5.3 市场服务建设
    5.4 市场推广策略
    5.5 品牌延伸策略
6 案例:索尼的品牌竞争战略
    6.1 索尼的品牌竞争战略建设
    6.2 索尼带给人们的启示
结束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四、Sony VAIO系列Notebook内外兼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模块化生产网络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 刘欣.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09)
  • [2]互联网规制研究 ——基于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D]. 何跃鹰.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3]基于视觉思维的产品设计象征性表现研究[D]. 戴依含.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9(S1)
  • [4]全自主足球机器人的射门与守门算法研究[D]. 王伟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 [5]基于Linux和X10的智能家居原理研究与实践[D]. 赵卫星. 东华大学, 2008(07)
  • [6]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D]. 高增安.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7]2006:笔记本电脑五大悬念[N]. 杨霞清. 计算机世界, 2006
  • [8]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 方珍平. 复旦大学, 2006(02)
  • [9]从人际意义视角看中美文化对其广告话语影响的比较研究[D]. 殷优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05(07)
  • [10]企业品牌竞争战略研究[D]. 刘俊亮.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索尼VAIO系列笔记本内外兼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