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位置特殊,意义突显。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贾樟柯的《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五部艺术电影的原型母题的解析,视觉图谱的解读,电影符号的解构,将其作品纳入代群的比较与宏观的视野下,深入系统地阐释贾樟柯独特的电影美学内涵和丰富的电影审美意义。本文分三部分书写:第一章以“原型”理论为基点进入贾樟柯电影母题的探索,从“故乡的记忆”、“生存的尊严”、“焦虑的情绪”三部分挖掘贾樟柯电影中粗粝的生活质感与执著的生命尊严背后,是电影书写的诚意和人道主义的关怀;第二章通过对贾樟柯电影视觉图谱的解读,从“精神纪实的体验”、“‘缺席’的隐喻”、“互文的书写”三部分揭示其影像意义不仅在于文献价值——变迁中国的真实记录,也以对被“遮蔽”人群精神世界的纪实提供了观察时代和社会的不同视角;第三章运用“符号学”原理,对贾樟柯电影中独特的美学符号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解读其电影思维与心理结构中“有意味的形式”与“有形式的意味”。全文通过对贾樟柯艰辛的电影探索之路的梳理,从而映射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美学新走向,新期待,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