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改性纤维论文-杨华,严瑛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论文-杨华,严瑛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蛋白改性纤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研制现况,发展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严瑛[1](2018)在《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研制现况及发展趋势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再生蛋白质纤维的发展历史、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研制、大豆蛋白改性纤维产品的开发及研究现状,以及改性大豆蛋白纤维实际用途和大豆蛋白纤维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期刊2018年05期)

张超[2](2010)在《大豆蛋白改性纤维鉴别及其混纺比的定量表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是以聚乙烯醇缩甲醛(PVA)为主体的混合物,故科学的命名应该是:大豆蛋白改性维纶(或PVA纤维)或PVA/大豆蛋白纤维,简称大豆蛋白改性维纶。由于其主要成分为PVA,故与其它纤维的混纺,可以参照维纶混纺制品的方式进行。同时由于其加入了大豆蛋白物质,更增加了其鉴别的特征,故在此类纤维特征的组合上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和计算其混纺比。目前对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混纺产品的定性定量鉴别仅仅局限于溶解称重法,然而其具有结果不稳定等特点,分析研究这些不确定度和影响因素对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溶解称重法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如:操作复杂、鉴别有局限性等弊端,并且耗费时间长,所以寻求一种更为简便的分析方法就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现有的几种定性、定量鉴别方法进行比较,筛选出适合大豆蛋白改性维纶混纺纱快速定性鉴别的方法,并根据纤维的特点运用点数根数法和截面积法,做到了快速定量鉴别。具体得到如下结论:(1)对大豆蛋白改性维纶的定性鉴别,燃烧法虽然简单但只能区分纤维大类;显微镜观察法要求纤维具有明显的表面形态;溶解称重法虽能准确定性鉴别,但是操作复杂,耗费时间;药品着色法鉴别速度快,对试样无损害。根据大豆蛋白改性维纶的性质选用“I2-KI”或者“Zncl2-I2”着色并结合显微镜法可以对大豆蛋白改性维纶进行快速定性鉴别。(2)溶解称重法定量,操作繁琐、耗费时间长并且鉴别有局限性。混纺纤维越多,操作越麻烦,精度越不准确,速度越慢;与定性鉴别非同步进行,不利于提高测试工作的效率和检测机构快速检测的要求。(3)显微镜法通过先对纤维进行着色,然后根据颜色的不同来点数根数或者求截面积的方法,具有精度高、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并且混纺纤维越多时,优越性越突出。定性和定量做到了同步进行,大大的缩短了检测的时间,对一个试样的鉴别只需要2-3小时。(4)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引入了Photohop软件,可以根据纤维的着色后的不同颜色,运用磁性套索工具快速的提取边缘、计算不规则形状的面积以及二值化,提高了在定量鉴别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0-01-01)

陈波,奚柏君,祝成炎[3](2009)在《两种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豆蛋白/粘胶共混纤维与大豆蛋白/PVA共混纤维的主要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出前者的吸湿导电性与耐热性优于后者,而机械性能则不如后者,两者摩擦性能接近。大豆蛋白/粘胶共混纤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09年07期)

杨庆斌,李克让,刘逸新,于伟东[4](2006)在《大豆蛋白复合改性纤维的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大豆蛋白复合改性纤维的内部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及漂白和染色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大豆蛋白复合改性纤维的拉伸性能、松弛性能进行测试分析。选择Vangheluwe模型、改进的Vangheluwe模型、Zurek模型、改进的Zurek模型对不同夹持方式下漂白及染色的大豆蛋白复合改性纤维拉伸曲线进行拟合,通过比较得出不同情况下的最佳模型。(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06年10期)

李晓鸿[5](2005)在《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蛋白改性纤维(下简称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兼具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许多优点于一身的性能优良的纤维,其吸湿透气性好,穿着舒适。由它制成的织物手感柔软滑爽,光泽柔和,悬垂性好,保暖性好。但是,大豆蛋白纤维织物在使用和洗涤过程中很容易起毛起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豆蛋白纤维的服用性能及其开发前景。所以,改善大豆蛋白纤维起毛起球性能对大豆蛋白纤维及其产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大豆蛋白纤维纱线不同的纺纱方法、不同纤维混纺体系及其各自的纱线结构、纱线性能以及其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的相关关系,旨在寻求改善大豆蛋白纤维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有效途径。用PTT与大豆蛋白纤维混纺,希望能通过对大豆纤维的握持,达到改善纺织品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同时希望通过PTT纤维的收缩性能来提升纺织品的柔软性能;用低熔点纤维与大豆蛋白纤维混纺,通过低熔点纤维对相邻大豆蛋白纤维的热粘合作用,有效握持大豆蛋白纤维,降低大豆蛋白纤维从纱体内滑脱出来的几率,稳定纱体结构,达到改善其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的目的。 首先测试了纯纺纱及混纺纱线的强伸性能,分析不同的纱线结构及混纺纤维与纱线强伸性能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集聚纺纱线的断裂强力远远高于环锭纺和赛络纺,赛络纺与集聚纺断裂伸长率较接近且都高于环锭纺纱线。大豆/PTT混纺纱线的强力低于大豆纯纺纱线的强力,大豆/PTT混纺纱线采用赛络纺的断裂强度明显比环锭纺的要大。在环锭纺系统中混纺比为50/50时,大豆/PTT混纺纱线的强力达到最低值。(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5-12-01)

杨庆斌[6](2004)在《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理化性能及混纺比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应用的深入及应用领域的拓宽,相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本质上是含大豆蛋白的聚乙烯醇(PVA)或聚丙稀腈(PAN)共混纤维。其组成和内部结构及其与理化性能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纺纱过程中容易粘附机件,产生静电,其机制不太明确;产品易起毛起球,与其它纤维混纺能得以改善,但混纺比的优化确定,仍为经验摸索;该纤维不耐高温,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差,染色、后整理后会使织物手感板硬、光泽变差,其定量化表征与探讨不足。因此如何保持原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特点、克服缺陷;如何控制后加工工艺的临界温度以减小纤维的损伤;如何改进纺纱与混合含量,使大豆蛋白改性纤维与其它纤维性能互补;如何明晰现有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更好地利用与改善该纤维是本文的目的。 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主要完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组份及内部结构:对于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构成及与PVA纤维、羊毛比较;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结晶度、取向度和原纤结构、皮芯结构进行分析。 2、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基本理化性能:重点研究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力学性能,包括一次拉伸性能、松弛性能和卷曲弹性;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表面形态,及其对摩擦性能和芯吸作用的影响;表征了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耐热性及使用临界温度。 3、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纺纱性能:讨论影响纤维可纺性能的因素以及解决措施; 4、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混合的纱线结构特征与拉伸及弯曲性:对不同混纺比的混纺纱中大豆蛋白改性纤维与涤纶和与棉混纺的力学特征、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和最优混纺比的实验讨论。 5、大豆蛋白改性纤维针织物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通过对大豆蛋白改性纤维针织物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了混纺纱混纺比的优化效果。对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纱线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热处理,分析了大豆纱线在不同的热处理条件下其强伸性能、颜色、收缩率的变化,确定了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织物在后整理和后加工中的适宜温度。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下列结论: 1、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得出大豆蛋白改性纤维与维纶纤维的显微-红外光谱图基本相同,说明大豆蛋白改性纤维与维纶纤维的化学成分及结合键的形式基本相同,大豆蛋白的成分较少。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结晶度较高,取向度较差,但低于维纶纤维。利用SEM观察纤维有皮芯结构、表征了纤维的原纤结构和表面结构,确定了相互的形态特征与尺寸。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皮层厚度约为O.6~1.0um,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芯层由原纤堆砌结构构成,原纤直径约为O.5~1um。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属于高强中伸型纤维,其湿强(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4-10-01)

孟庆合[7](2004)在《世界植物蛋白改性纤维第一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都安阳,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历经10年钻研摸索,终于从榨过油的豆粕里萃取出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实现了世界化纤史上中国原创技术零的突破。该产品被国际纺织界称为继涤纶、锦纶、腈纶等之后(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期刊2004-09-16)

彭俊艳,来侃,孙润军[8](2003)在《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吸湿性能的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制的吸湿测试装置测试分析了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天绒,Topron)的吸湿和放湿等温线及其吸湿滞后性。(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是以聚乙烯醇缩甲醛(PVA)为主体的混合物,故科学的命名应该是:大豆蛋白改性维纶(或PVA纤维)或PVA/大豆蛋白纤维,简称大豆蛋白改性维纶。由于其主要成分为PVA,故与其它纤维的混纺,可以参照维纶混纺制品的方式进行。同时由于其加入了大豆蛋白物质,更增加了其鉴别的特征,故在此类纤维特征的组合上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和计算其混纺比。目前对大豆蛋白改性纤维混纺产品的定性定量鉴别仅仅局限于溶解称重法,然而其具有结果不稳定等特点,分析研究这些不确定度和影响因素对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溶解称重法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如:操作复杂、鉴别有局限性等弊端,并且耗费时间长,所以寻求一种更为简便的分析方法就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现有的几种定性、定量鉴别方法进行比较,筛选出适合大豆蛋白改性维纶混纺纱快速定性鉴别的方法,并根据纤维的特点运用点数根数法和截面积法,做到了快速定量鉴别。具体得到如下结论:(1)对大豆蛋白改性维纶的定性鉴别,燃烧法虽然简单但只能区分纤维大类;显微镜观察法要求纤维具有明显的表面形态;溶解称重法虽能准确定性鉴别,但是操作复杂,耗费时间;药品着色法鉴别速度快,对试样无损害。根据大豆蛋白改性维纶的性质选用“I2-KI”或者“Zncl2-I2”着色并结合显微镜法可以对大豆蛋白改性维纶进行快速定性鉴别。(2)溶解称重法定量,操作繁琐、耗费时间长并且鉴别有局限性。混纺纤维越多,操作越麻烦,精度越不准确,速度越慢;与定性鉴别非同步进行,不利于提高测试工作的效率和检测机构快速检测的要求。(3)显微镜法通过先对纤维进行着色,然后根据颜色的不同来点数根数或者求截面积的方法,具有精度高、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并且混纺纤维越多时,优越性越突出。定性和定量做到了同步进行,大大的缩短了检测的时间,对一个试样的鉴别只需要2-3小时。(4)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引入了Photohop软件,可以根据纤维的着色后的不同颜色,运用磁性套索工具快速的提取边缘、计算不规则形状的面积以及二值化,提高了在定量鉴别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1].杨华,严瑛.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研制现况及发展趋势探讨[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8

[2].张超.大豆蛋白改性纤维鉴别及其混纺比的定量表征方法[D].东华大学.2010

[3].陈波,奚柏君,祝成炎.两种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性能比较[J].上海纺织科技.2009

[4].杨庆斌,李克让,刘逸新,于伟东.大豆蛋白复合改性纤维的力学性能[J].纺织学报.2006

[5].李晓鸿.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5

[6].杨庆斌.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理化性能及混纺比优化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4

[7].孟庆合.世界植物蛋白改性纤维第一人[N].中国经济导报.2004

[8].彭俊艳,来侃,孙润军.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吸湿性能的测试研究[J].纺织学报.2003

标签:;  ;  ;  ;  

大豆蛋白改性纤维论文-杨华,严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