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的教育特性分析

语文学科教学的教育特性分析

马海莲(青海省泽库县尕强寄宿制学校,青海泽库8114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1

摘要:语文是一门学科,它具有工具性的一面,还有人文教育性的一面,本文主旨进一步探讨语文学科的育人性,贵在启迪进一步挖掘教材内涵,注重语文的教育特性。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育特性;美育特性

语文课本中入编的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细心琢磨课文中精美的词、句,欣赏优美的语言,以达到积累语言、接受美的熏陶的目的。

一、语文教材的思想影响

生动传神的词语能够表达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反映他们独特的审美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体会和品味语言的弦外之音,以此来受到教育。

人物语言是记叙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体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要引导学生领略人物语言,思考语言所展现出的人物精神面貌,剖析人物心灵的奥妙及心理情绪的变化,以此来受到启迪。

巧用诵读,感受情感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这些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出吟诵的恰当语调、轻重、速度、停顿,品味这种音韵之美,体会作者的美好感情。分析美的形象,感受人格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非常平凡却有着美好品质的小人物形象。教学中,要分析这些美的人格形象,感受他们的高尚人格。这样,学生就能在对伟大人格的感悟及深刻体验中,使自己的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心灵变得高尚起来,变得有追求,有理想,成为祖国的希望。

二、语文的人文教育特性

各学科中语文在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语文的内容—语言、言语本质就是人文。对此,西方语言学家都有过深刻的分析。他们认为语言在本质上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而是人与存在相属的领域,因而具有真正主体性的意义,即“只有语言才能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灵。”语言的作用是普遍的,它包容一切,人类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世界对人而言是一个语言的世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无法言说的。语言的界限也就是理解力的界限,语言作用的这种普遍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具有无限的内容。如果说语言是一种“工具”,那么没有一种工具如此包容一切,甚至会把人的全部理性也包容其中。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人。早在1993年,特级教师韩军就说:“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不仅仅是‘器’、‘用’,还是‘道’、‘体’,它满足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语文课的内容即语言、言语具有人文性,顺理成章它具有人文教育功能。目前所要厘定的是人文教育是否应成为语文的主要功能,或者说在目前各学科中人文教育是否主要由语文来承担,从而使人文教育成为语文的主要功能。这必须从语文与相关学科(即同样具有人文教育性的政治、历史)的比较中作出回答。

1.政治学科主要承担的不是人文教育功能。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学科的大致分类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学科领域,与自然科学一样是回答“是什么”的客观陈述;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神学等领域,它是回答“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引导。从目前所开设的政治学科的内容来看,有哲学、政治、法律等基本知识,可见其中主要是社会科学内容,作为人文学科的内容只有哲学常识一项。因而,可以说政治学科主要承担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和规律的功能,而不是人文教育功能。

2.语文和历史承担着人文教育的不同侧面。

虽然文史在内容上相融相通,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所起作用之间,语文承担着核心的方面,起更主要的作用。就人文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人文知识、人文情感、人文态度、人文价值取向。故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情感体验、人文态度辨析、人文价值取舍。历史重在历史事实的陈述、历史演进的逻辑梳理、历史规律的概括、总结,即重在事,即使涉及人,也只是评述人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地位和影响,故历史重在人文知识教育。而语文重在人,重在面对某种具体的社会和历史情境下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舍。历史所传授的人文知识对人文精神的形成可以起铺垫作用,而语文教育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质就是人文精神。当然历史也有态度和价值观培养问题,但它范围狭窄得多,它偏重社会历史态度和社会历史价值观,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唯物史观、科学世界观以及民主、法治价值观等等。另一方面,语文和历史所采用的表述方式的不同使它们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有不同。历史多运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以理性的语言来表述社会历史价值观,而语文运用的却是情感性语言,形象思维的语言,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化的语言,而非大众习用的“公共话语”或学术语言,它对学生特别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情感异常活跃的学生来说,其影响比其他学科要更加强烈、深刻和持久,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成长。所以,在各阶段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任务主要应由语文来承担。

三、语文的美育特性

语文美育的研究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了全面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语文美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强调语文美育,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美,品味美,体验美。

1.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如《春》、《台湾蝴蝶甲天下》、《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等。

2.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忆铁人》体现风尚之美,《张海迪和她的妹妹》体现人格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

3.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如教师只从抽象的理性的角度去介绍,往往会使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小学生很快丧失兴趣,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技术美;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造。

4.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标签:;  ;  ;  

语文学科教学的教育特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