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聚合双亲分子的分子设计及纳米结构聚合物材料的制备

可聚合双亲分子的分子设计及纳米结构聚合物材料的制备

论文题目: 可聚合双亲分子的分子设计及纳米结构聚合物材料的制备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作者: 李鸣鹤

导师: 府寿宽

关键词: 可聚合双亲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设计,合成,相行为,各向同性溶液相,溶致液晶相,六方相,立方相,光聚合,小角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本论文第一章首先概述了双亲分子体系的相行为、各种主要相态的基本结构以及表征这些结构的主要物理手段;然后详细介绍了通过聚合固定这些相结构以制备纳米结构聚合物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是Gan L.M.、Gin D.L.和O’ Brien D.F.三位教授的系统性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工作要点以及形成和固定组成具有更大多样性的双亲分子体系的研究目的。第二章的工作设计合成了多个直链型可聚合双亲分子。这些双亲分子的整体规模不大,双亲性受到可聚合丙烯酸酯基团引入的影响,其三元体系中除了各向同性溶液相之外没有液晶相出现。这些各向同性相经过光聚合得到不同程度的固定,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到相结构的固定程度,其中,双亲分子中可聚合基团位于亲水头基附近时聚合反应对相结构的破坏较大,更容易形成不透明且微观上明显发生相分离的材料;体系中含水量的增高使相结构更加脆弱,更不易通过交联聚合得到固定;油相中交联剂含量越高,对相结构的固定越有利;但油相的整体含量变得相当高(>40%)时,材料内部也开始出现显著的不均匀性。总的来说,通过细致选择三元体系的组成,这些直链型可聚合双亲分子形成的各向同性溶液相经过光聚合大都可以有效固定,制得一系列微观结构不同的聚合物材料。第三章的工作以第二章工作中积累的实验手段和对体系的认识为基础,加上对前人工作的借鉴,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可聚合双亲分子的模块化设计方案,成功开发了具有模块化、可变性及扩展性三个主要特点的合成路线,合成了一组结构呈系统性变化的新型可聚合双亲分子。这一路线为了最终产物的纯化而设计了氮气氛中低温重结晶的方法,对于许多因强极性而不适于正相硅胶柱层析、高度吸潮且极易发生聚合的可聚合双亲分子的有效纯化具有普遍的意义。其次对所合成的一组扇形可聚合双亲分子进行了初步的相行为研究。表明,双亲分子中结构单元良好的几何对称性对形成三元均相体系十分重要,形成液晶相的类型与结构基本符合Israelachvili胶束几何模型的描述,可见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达到了实现双亲分子结构多样性的目的。利用小角X射线衍射和偏光显微镜的研究表明,这些扇形可聚合双亲分子的三元体系形成的液晶相在光聚合之后的结构演化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六方相在聚合之后基本的结构形态都得到有效固定,随着水相或油相含量的增高固定的程度有所下降;立方相在聚合之后则发生转变,得到的聚合物具有一种新的尚难确定的长程有序结构,似乎接近层状相,且有序尺度在100~140A。这种有序程度的下降和结构形态的转变应该基于相同的微观机制,值得在更深入的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总的来说,这一章里围绕扇形可聚合双亲分子体系的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提供并实践了一个可带来分子多样性的可聚合双亲分子设计方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长程有序纳米结构的交联聚合物材料。最后的结论章节在总结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以聚合反应固定双亲分子体系自组织结构从而控制聚合物材料纳米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两个方面:设计合成更大规模的可聚合双亲分子以及进行更细致而有效的结构表征。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双亲分子体系的相态

1.1.1.胶束溶液

1.1.1.1.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

1.1.1.2.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

1.1.1.3.胶束的结构

1.1.2.微乳液

1.1.2.1.微乳液的发现

1.1.2.2.微乳液的热力学解释

1.1.2.3.形成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类型

1.1.2.4.微乳液的微结构

1.1.2.5.微乳液的相行为

1.1.3.L_3相

1.1.4.溶致液晶相

1.1.4.1.微结构

1.1.4.1.1.层状相

1.1.4.1.2.六方相

1.1.4.1.3.立方相

1.1.4.2.表征手段

1.1.4.2.1.粘度

1.1.4.2.2.偏光显微镜

1.1.4.2.3.核磁共振

1.1.4.2.4.X射线衍射

1.2.相结构的聚合固定化

1.2.1.Gan L.M.课题组(双连续微乳液的聚合固定化)

1.2.2.Gin D.L.课题组(溶致液晶相的聚合固定化)

1.2.2.1 扇形可聚合双亲分子

1.2.2.2.直链型可聚合双亲分子

1.2.3.O’Brien D.F.课题组(溶致液晶相的聚合固定化)

1.2.3.1.链端支化的可聚合PE

1.2.3.2.含中链双键的双可聚合PE

1.2.3.3.可聚合酰基化甘油(acylglycerol)

1.2.4.其他课题组(溶致液晶相的聚合固定化)

1.3.本论文概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直链型可聚合双亲分子体系

2.1.引言

2.2.实验部分

2.2.1.试剂与分析方法

2.2.2.化学合成

2.2.3.局部三元(水/油/表面活性剂)相图的测定

2.2.4.光引发聚合

2.2.5.聚合物的表征

2.3.结果与讨论

2.3.1.可聚合双亲分子的合成

2.3.2.可聚合双子星型表面活性剂(DAUHDAB)三元体系

2.3.2.1.分子设计

2.3.2.2.相行为

2.3.2.3.三元体系(DAUHDAB/NGDA/水)的光聚合

2.3.3.头尾都带有可聚合基团的表面活性剂(AUMAB)三元体系

2.3.3.1.分子设计

2.3.3.2.相行为

2.3.3.3.三元体系(AUMAB/NGDA/水)光聚合

2.3.4.可聚合双尾单头表面活性剂(AUDAB和AUHAB)三元体系

2.3.4.1.分子设计

2.3.4.2.相行为

2.3.4.3.三元体系(AUDAB/油/水)和(AUHAB/油/水)的光聚合

2.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扇型可聚合双亲分子体系

3.1.引言

3.2.实验部分

3.2.1.试剂与分析方法

3.2.2.化学合成

3.2.3.双亲分子相行为的测定

3.2.4.光聚合

3.2.5.聚合物的表征

3.3.结果与讨论

3.3.1.分子设计与合成

3.3.2.均相体系的形成

3.3.3.溶致液晶相及其聚合固定化

3.3.3.1.3Acrylate-Ph-1Ammonium

3.3.3.2.1Acrylate-Ph-3Ammonium

3.3.3.3.2Acrylate-Ph-3Ammonium

3.3.3.4.3Acrylace-Ph-3Ammonium

3.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论

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6-27

参考文献

  • [1].氮化硼物相与形貌控制的合成研究[D]. 李梦华.山东大学2010
  • [2].缺陷对纳米材料高压下结构稳定性的影响[D]. 祝洪洋.吉林大学2012
  • [3].稀土掺杂微纳发光材料的生长机制与光谱学性质研究[D]. 田跃.大连海事大学2013
  • [4].功能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及能源领域相关性质的研究[D]. 郑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 [5].硫化铟纳米薄片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性能研究[D]. 叶方敏.浙江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热响应性水凝胶纳米粒子和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与初步应用[D]. 查刘生.复旦大学2003
  • [2].功能性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初步应用[D]. 邓勇辉.复旦大学2005
  • [3].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应用[D]. 张琰.复旦大学2005
  • [4].生物相容及环境响应亲水性胶束和空心球的制备、表征和初步应用研究[D]. 张幼维.复旦大学2005
  • [5].以聚醚(PEO)为主链的新型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及表征[D]. 李钟玉.复旦大学2006
  • [6].壳聚糖基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药物负载性能的初步研究[D]. 郑永丽.复旦大学2006
  • [7].多种聚合物及复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徐鹏.复旦大学2005
  • [8].具有可控壳层的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构筑[D]. 金岚.复旦大学2005
  • [9].聚合物/SiO2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D]. 陈敏.复旦大学2006
  • [10].聚合物胶束的结构控制及其行为的研究[D]. 侯国玲.复旦大学2006

标签:;  ;  ;  ;  ;  ;  ;  ;  ;  ;  ;  ;  

可聚合双亲分子的分子设计及纳米结构聚合物材料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