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论文-李文萍

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论文-李文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费托合成,DFT,x-Fe_5C_2,Co_3C

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萍[1](2019)在《费托合成铁、钴基催化剂结构—性能关系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FTS)是将合成气高效转化为液体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途径之一,铁、钴基催化剂是目前费托合成领域里应用最为广泛的催化体系。然而,这两个催化体系上的产物分布并不一致,前者对低碳烯烃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但是其副产物CO_2选择性也较高,而后者的催化产物基本为烃类化合物。针对这一显着不同的催化现象,深入探究铁、钴基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不仅能够用来揭示铁、钴基费托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同时也对设计和开发新型费托催化剂、提高目标产物选择性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从原子尺度上分别研究了在铁基和钴基两个不同催化体系上的费托反应过程。在铁基催化剂上探究了CO_2和低碳烯烃的形成机制;在钴基催化剂上研究了相态结构对CO活化、C_1物种加氢、C-C偶联和CO插入机理等的影响,并探究了Co-Co_3C的界面效应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x-Fe_5C_2(510)、K_2O/x-Fe_5C_2(510)和Fe_3O_4(111)等晶面模型,深入研究铁基FTS反应产物低碳烯烃和副产物CO_2的形成机理,研究铁相结构和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 x-Fe_5C_2(510)上歧化反应、WGS反应和O*物种加氢反应等路径的反应能垒,发现歧化反应是 x-Fe_5C_2(510)上CO_2形成的主要途径。同时,比较了K_2O助剂修饰的 x-Fe_5C_2(510)相上歧化反应和加氢反应两路径,发现K_2O助剂并没有改变CO_2的形成机理。Fe_3O_4相能够促进RWGS反应的发生,从而导致CO_2的选择性降低和H_2O生成量的增加。实验结果也表明CO_2选择性随着 x-Fe_5C_2相态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H_2O的生成量减少,这与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此外,比较了 x-Fe_5C_2的(510)和(-202)两个晶面上CO活化及烯烃形成的反应机理,发现 x-Fe_5C_2(510)是反应的主要活性相,且在该晶面上CH_2*物种表面覆盖度较高,CH_2*-CH_2*偶联反应能垒较低,有利于低碳烯烃的生成。(2)基于课题组前期钴基催化剂的实验研究结果,对Co、Co_2C和Co_3C叁种相态上的CO活化、碳链加氢、C-C偶联及CO插入机理进行了详细的DFT计算研究。结果表明Co、Co_2C和Co_3C叁种相态展现出不同的催化性能:在Co(111)面上CO通过H辅助解离途径首先形成CHO*、CH_2O*中间体进而解离形成CH_x*物种,CH_x*物种易于加氢,同时CH_3*-CH_2*易于发生偶联反应从而有利于饱和烷烃的生成;在Co_2C(111)面上CO通过H辅助解离途径形成CHOH*中间体,随后C-O键解离形成CH物种,产物中CH_4选择性较高,这可归因于其山谷型结构及表面与CH_2*物种较强的结合能;而在Co_3C(101)晶面上CO则倾向于通过COH*中间体进行解离,该晶面独特的脊型表面结构和较低的d带中心能够控制C-C偶联程度、抑制深度加氢及甲烷形成,从而促进低碳烯烃的生成。(3)研究了Co-Co_3C界面效应对CO活化和低碳烯烃形成的影响。差分电荷密度计算结果表明Co-Co_3C界面处的电子积聚能够显着促进CO的吸附和解离。同时,界面处的电子积聚和Co_3C相的脊型结构促进了CH_2*-CH_2*偶联反应,有利于低碳烯烃的产生和脱附,提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该研究结果为合理设计高效钴基催化剂、调控产物中低碳烯烃的选择性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南平[2](2019)在《高居里点PTC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aTiO_3基高居里点PTCR(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陶瓷因其在居里点附近时电阻发生跃变的电阻-温度特性和居里点附近恒温发热的静态伏安特性,在通信、网络设备、自动控制、家用电器、电动汽车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节能减排日益推进,白色家电、电动汽车产业将得到极大发展,这些产业日益要求作为关键元件的PTC热敏陶瓷材料室温电阻率更低、居里温度更高、耐电压能力更强。目前经常使用到的居里点移动剂有Pb和Ba_(1?2)Na_(1?2)TiO_3,使用Ba_(1?2)Na_(1?2)TiO_3提高PTC居里温度时,居里温度提升较少,只有160℃,居里温度低,不能满足目前实际应用环境对高居里点的需求。本文使用Pb的氧化物Pb_3O_4作为居里移动剂,研究Pb对材料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测试不同居里点的PTC材料在高压下的电阻-温度特性,探究高居里点PTC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选择Pb作为居里点移动剂,采用两步烧结的方法制备不同Pb掺杂浓度的BaTiO_3基陶瓷材料,研究Pb掺杂对陶瓷的显微结构、致密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2)研究不同Pb掺杂浓度的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电压效应,分析Pb对材料PTC效应的影响。(3)选择晶粒尺寸均匀、电学性能良好的居里温度为230℃的PTC材料进行掺杂,探究施主Y、受主Mn对其微观结构电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Y掺杂时材料致密度对材料电学性能的影响。研究Ca、液相SiO_2对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1-01)

罗玉清,王萌,郝巍,陆志远[3](2018)在《芳纶纸纸基结构性能对蜂窝性能影响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芳纶纸纸基结构性能如纵横向抗张强度、弹性模量、表面强度与蜂窝芯材的剪切强度、压缩强度、剪切模量、胶条线分离强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芳纶纸的抗张强度对蜂窝L向剪切强度、压缩强度影响明显;芳纶纸的弹性模量对蜂窝剪切模量影响明显;芳纶纸的表面强度对蜂窝胶条线分离强度影响明显。通过控制芳纶纸纸基结构的性能能够有效保证蜂窝的主要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高科技纤维与应用》期刊2018年05期)

王大庆[4](2018)在《材料压缩生热高低与顺丁橡胶结构性能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橡胶材料在周期性变形下容易产生内部温升,从而导致其由内向外的发生破坏。本文对顺丁橡胶产品的多项结构性能进行了剖析,发现材料伸长率越大、回弹性越高、应力松弛越快,材料的压缩温升越低;硬度越大、凝胶含量越大、磨耗越高、滚动阻力越大,材料的压缩温升越高。(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15期)

段佳琳[5](2018)在《Cu_2S热电材料的微结构及其与性能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电转换技术可实现热能和电能的直接转换,可以把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巨大耗散余热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它在工业余热发电、太阳能综合利用、热电制冷和特殊能源等领域具有极其广泛而重要的应用。Cu_2S中S长程有序和Cu短程有序间的天然耦合,保证电输运的同时,极大降低了热导率,是一类非常有应用潜力的高性能热电材料。Cu_2S室温相有两种,即低辉铜矿和久辉铜矿,都是大晶胞的复杂单斜结构,且后者更甚。声子传导与晶格振动的非谐性有关,晶体结构越复杂,格波受到晶格非谐性振动的散射越大,从而声子平均自由程越小,热导率较低。但这仍无法解释这种陶瓷材料却具有与非晶相当的低热导率,显然材料中存在对声子有强散射的特殊微结构。另外,Cu_2S在升温至六方快离子导体相的过程中,有一个晶格热导的突降,在还没有形成类液态铜亚晶格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结构变化导致热导率的持续下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透射电子显微镜凭借着高分辨率的图像观察和结构分析能力,以及可开展变温状态下结构演变实时研究的原位表征技术,在铜基热电材料精细微结构表征以及温致结构演变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本论文以Cu_2S热电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透射电子显微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了这类二元体系热电材料的微结构与相变,讨论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关系。对于Cu_2S室温下异常低的热导率的研究,从室温相结构与微结构特征入手。先是利用高温六方相空间群与两种室温相空间群之间的母子群关系和群论相关原理,计算出两种室温相与六方相之间的转换矩阵。利用电子衍射理论分析其低温相结构。研究结果表明Cu_2S体系中存在多种相结构,这些相在体系中共格存在,形成近似连续的S原子亚晶格。而由于多相共存会产生丰富的相界面。与此同时,存在着位错、纳米孪晶结构、摩尔条纹等丰富的缺陷结构。这种特殊的微结构符合了热输运性质和电输运性质协同调控的思想,S原子连续亚晶格为电荷的输运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Cu离子不同尺度的结构涨落对声子产生了强烈的散射,使得Cu_2S体系在室温时的热电学性能优于一般的半导体材料。在Cu_2S低温相结构表征的基础上,开展原位变温及电子束辐照诱导的相变研究。随着温度的升高,Cu_2S发生了剧烈的结构变化,包括不同相间的相变,中间相的形成,晶体取向的转换和反相相变。剧烈结构演变与温度敏感的Cu_2S有序结构和固有的超低热导率有关。然而,在取向转换过程中的频繁相变和Cu原子重新分布将进而增强声子散射并抑制热传导。与此同时,剧烈结构演变过程中大量相界的出现和运动也是声子运输的障碍。这些不同的影响导致观察到的热导率在升高温度下急剧下降。以上研究从微结构角度很好诠释了Cu_2S低温输运性质和相变临界范围内热电性能突变的结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期刊2018-06-01)

王文韬[6](2018)在《离子型叁嵌段及接枝型共聚物弹性体结构与性能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多相共混和共聚是研究聚合物新材料有效的途径。在聚合物共混和共聚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聚集态结构变化,形成复杂的宏观相分离或者微观相分离结构。这种相分离的形貌结构可以使材料的宏观性能从凝胶到弹性体再到塑料转变。掌握新材料其微结构与性能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工过程有目的的控制微观结构来获得高性能的材料,是本研究工作的重点。本工作主要研究合成调控新型弹性体结构性能及聚合物间扩散动力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叁嵌段共聚物弹性体(TBCPEs)的微相分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而探索微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更是重中之重。本研究工作成功合成了软-硬-软结构序列的TBCPEs。通过两官能度的RAFT试剂(PMHD)合成聚丙烯酸异冰片酯大分子引发剂(PIBA-CTA),然后在PIBA-CTA两末端共聚丙烯酸丁酯和一乙烯基咪唑,形成两端软段,中间是硬段的TBCPEs。通过NMR、DSC以及TGA等手段表征了产物TBCPEs。然后我们通过流变学研究TBCPEs的ODT转变及其转变动力学。通过真空退火完善聚合物微相分离结构,进一步我们测试了它的力学性能,建立微结构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2.BAB叁嵌段共聚物弹性体力学强度较低,本工作通过在两端软段中引入的微量功能单体咪唑(Ⅵ),与金属锌离子形成配位交联网络,来增强弹性体的力学性能。2wt%的Ⅵ基团分散在丙烯酸丁酯(BA)嵌段中,与加入的氯化锌(ZnCl2)形成金属配位键,构建了物理交联网络。这种物理交联网络以牺牲键形式存在,在结构破坏中耗散能量,这样可以同时提高弹性体的力学强度和断裂伸长率。3.以纤维素作为刚性主链,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方法在主链上接枝了丙烯酸丁酯和咪唑共聚物软段,并且与金属锌离子形成配位交联网络构建了新型热塑性弹性体。实验表明纤维素刚性链以及金属配位键可以显着提高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而且存在的金属配位交联使弹性体具备两重甚至叁重温度记忆功能,这种方法制备的的纤维素弹性体简单易行,可以应用于人工肌肉等智能领域。4.聚合物间的扩散行为研究,是聚合物焊接、混合以及相分离控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扩散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诸如,分子量、分子的拓扑结构以及聚合物间相容性。简单精确的研究聚合物界面扩散动力学可以给聚合物原位共混加工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然而很多光谱学研究界面扩散需要先进的技术以及复杂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工作在前人创建的流变学改进模型上,定量的研究聚乳酸(PLA)/聚氧化乙烯(PEO)体系熔体界面扩散的动力学行为。利用Zhang-Lamnawar-Maazouz(ZLM)模型,计算出界面扩散系数以及扩散位移。本论文主要创新点:1)系统研究了软硬软TBCPEs微相分离结构,并且通过流变学手段详细研究了 ODT转变,以及其转变动力学,建立微结构性能关系。2)在TBCPEs体系引入了功能单体咪唑,构建了金属配位交联网络,并且研究了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3)以生物质的纤维素作为刚性链,通过RAFT聚合方法在丙烯酸丁酯软段中引入功能单体咪唑,形成接枝弹性体,与金属离子配位交联形成具有叁重形状记忆性能的增强弹性体。4)探索了流变学方法原位的测试PLA/PEO双层膜界面扩散的动力学,并且使用SEM观察到清晰地扩散界面层,佐证了流变学理论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夏宏蕾[7](2018)在《Sn/Cu/PA6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向绝缘聚合物基体中添加导电填料可得到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质轻价廉、容易加工且其导电性能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在静电消除、电磁屏蔽、传感器和导电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用低熔点金属和高熔点金属作为导电填料填充聚合物基体,既能改善加工过程中低熔点金属的析出,又能解决高含量高熔点金属填充的复合材料难以混合均匀的问题。当低熔点金属含量足够高时,低熔点金属与高熔点金属相互作用能够在基体中形成物理连续的金属网络,复合材料可同时具备优异的导电性能、冲击性能和加工性能。但是,已有的关于低熔点金属/高熔点金属/聚合物叁元复合材料的研究较少,基于现有的认识难以获得此类叁元复合体系的一般规律,也难以明确金属和聚合物的性质对此类叁元复合体系的影响。此外,低熔点金属/高熔点金属/聚合物叁元复合材料的独特性质也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由此可见,在低熔点金属/高熔点金属/聚合物叁元复合体系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本论文中采用低熔点金属锡(Sn)和高熔点金属(Cu)共同填充尼龙-6(Polyamide-6,PA6)基体制备Sn/Cu/PA6叁元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将其与传统的Cu/PA6二元复合材料进行对比,说明了两种复合体系的差异。通过研究低熔点金属Sn与高熔点金属Cu的体积比(VSn/VCu)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我们发现当金属总含量足够高时,Sn/Cu/PA6复合材料的金属相随着VSn/VCu的增加发生聚集,金属相形态也逐渐由“海—岛结构”向物理连续的网络结构演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也随物理连续网络结构的完善而逐渐提升。当VSn/VCu>2时,Sn/Cu/PA6叁元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冲击性能和流变性能均高于同等含量下Cu粉填充的复合材料。也就是说,同时使用低熔点金属和高熔点金属作为导电填料填充聚合物基体可得到综合性能更为优异的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还发现,金属总含量(φ)对Sn/Cu/PA6叁元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不同于Cu/PA6二元复合材料。在Cu/PA6二元复合材料中,随着金属总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中的金属相形态并未发生改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提高,但冲击性能和流动性能逐渐降低。而对于Sn/Cu/PA6叁元复合材料,当Vsn/VCu较高时,金属总含量的增加使复合材料的金属相形态逐渐由聚合物基体中孤立的“岛”向物理连续的网络变化。因此,虽然当VSn/VCu<2时,叁元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随金属总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当VSn/VCu>2时,由于φ>25vol%后叁元复合材料中连续金属网络的逐渐完善,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随着金属总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两种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对比结果表明,Sn/Cu/PA6叁元复合材料的导电逾渗值(φc)低于Cu/PA6二元复合材料。而且,当VSn/VCu>1.5时,Sn/Cu/PA6叁元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随金属总含量的变化也不同于Cu/PA6复合材料。不仅如此,研究结果还表明,液固比和金属总含量较高的Sn/Cu/PA6叁元复合材料具有不同于Cu/PA6二元复合材料的电阻温度效应。在Cu/PA6二元复合材料中,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在聚合物的熔点处急剧升高,展现出典型的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效应。而在室温至Sn熔点的整个温度范围内,VSn/VCu=2.5的Sn/Cu/PA6叁元复合材料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这与叁元复合体系中物理连续金属网络的形成有关。本论文还将Sn/Cu/PA6叁元复合体系的研究结果与低共熔Sn-Cu合金(ESCA)/Cu/尼龙-66(Polyamide-66,PA66)叁元复合体系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当聚合物基体在低熔点金属凝固后凝固时,金属与聚合物间不会出现界面脱粘,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更好。两种体系的对比结果还表明,在以低粘度聚合物为基体的复合材料中,金属相在加工过程中更容易聚集,复合材料的φc更高,且在更低的VSn/VCu下就会观察到低熔点金属的析出。(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8-04-20)

任慧[8](2018)在《NR网络结构—阻尼性能间关系及阻尼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橡胶由于其综合性能比较好,广泛应用于各种橡胶制品中,但其滞后损失小,有效阻尼温域处于低温,不利于制品使用,其使用范围很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性,通过橡胶共混来拓宽其有效阻尼温域,提高使用性能。本文章以天然橡胶NR为橡胶基体,通过调节硫化体系,加入小分子增塑剂以及依据分子链结构特点并用其他橡胶这叁个方向来对其进行改性,提高其阻尼性能。首先,主要通过研究不同硫化体系(传统硫黄硫化体系、半有效硫黄硫化体系、有效硫黄硫化体系)对NR各种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传统硫黄硫化体系,适量的硫黄与促进剂用量,胶料的力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当促进剂用量为1.2份时,得到的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比较理想,压缩永久变形大,疲劳温升增大。而高硫磺用量使胶料的力学性能明显下降,压缩永久变形和疲劳温升均增大,硫黄用量过高会使橡胶的综合性能下降,但阻尼性能却明显提高。对于有效硫黄硫化体系,随着硫黄与促进剂用量比的减小,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变差,体系的弹性比传统硫化体系的弹性下降,压缩永久变形小,疲劳温升减小。对于半有效硫黄硫化体系,NR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滞后损失和生热均介于EV和传统硫化体系之间。其次,向NR基体中加入小分子增塑剂和酚醛补强树脂,研究其对硫化胶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增塑剂会改善胶料的加工性能,但压缩永久变形均会增大,增加生物油的用量会改善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同时会提高胶料的阻尼性能,而加入芳烃油会降低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但加入生物油和芳烃油均会对疲劳温升有所增加。生物改性沥青的加入可以改善上述两种增塑剂的缺点,提高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酚醛树脂的加入会有效改善硫化胶的硬度,滞后损失增大,阻尼性能变好。最后,将NR分别与SBR、CR、NBR、POE以及硅橡胶共混改性,改善其共混胶的阻尼损耗因子和有效阻尼温域,结果显示,随着SBR含量的增加,对共混胶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滞后损失能量密度HED先增加后减小,对阻尼性能有所改善,压缩疲劳温升增加,压缩永久变形先增加后减小,当共混比为70/30时,压缩永久变形最大。CR的含量会降低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增大疲劳温升,增大阻尼,当CR含量为30份时,硫化胶的压缩永久变形最大。NR与CR共混,其金属氧化物硫化体系会降低共混胶的力学性能,但对阻尼性能、永久变形以及压缩疲劳温升影响不大。体系中增加NBR的含量,会降低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增大阻尼性能,使压缩永久变形和疲劳温升逐渐增大。由于POE属于热塑性弹性体,将其与NR共混,会提高共混胶的弹性,提高力学性能,滞后损失先增加后减小,但比纯的NR的HED仍低。NR与硅橡胶并用后,增加硅橡胶的含量,会降低共混胶的力学性能,但使阻尼性能得到提高,压缩永久变形和疲劳温升均增大,调节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也会产生一致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4-20)

舒绍文,邓亚东,苏楚奇,汪怡平[9](2018)在《吸嘴结构参数与吸尘性能间的参数关系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吸嘴作为清扫车气力输送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内流场性能直接决定了吸尘性能,而内流场性能又取决于吸嘴结构,各结构参数的影响存在相互影响.为均衡吸嘴结构参数对吸尘性能的影响,结合实体模型和计算流体动力学对某吸扫式清扫车气力输送系统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借此挖掘吸嘴结构参数与性能指标间的参数关系,以吸尘性能各评价指标同时达到期望范围为目标,对吸嘴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吸嘴各结构参数对吸尘性能各评价指标的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矛盾,获得的最优吸嘴结构参数组合为:吸嘴宽度为100mm,吸管间距为1 238mm,吸尘拓展区高度为45mm,吸嘴肩部夹角为26°.(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8年02期)

金瑜卓[10](2018)在《硅酸锂基CO_2吸附剂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烟道气中C02浓度较低而温度较高,比较适合Li4SiO4基吸附剂的应用,本文分别制备了 Li4SiO4吸附剂和Na、K掺杂的Li4Si04吸附剂,对其结构-性能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考察了制备方法对Li4Si04吸附剂的结构性质和C0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并辅以聚乙二醇(PEG300)分散剂的Li4Si04吸附剂具有较好的C02吸附性能,但是该吸附剂在低C02浓度下的吸附速率较慢,制约其工业应用。其次,采用PEG300辅助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碱金属含量的Na、K掺杂Li4Si04吸附剂,通过对吸附剂的构效关系研究,结果发现,Na和K的引入均可提高Li4SiO4在低CO2浓度下的吸附速率,其中,Na掺杂Li4SiO4的初始吸附速率很快,但是其抗烧结性能较差,导致其循环稳定性不佳;而K掺杂Li4SiO4吸附剂尽管在初始阶段C02吸附性能一般,但是吸附剂的自活化现象以及它所特有的片状结构,让其在长周期的CO2吸附/再生循环中保持了较优异的吸附速率、吸附容量和稳定性。在本文所制备的所有K掺杂Li4SiO4吸附剂中,K含量为5 mol%的吸附剂具有最优的CO2吸附性能,在15%的C02浓度下,经过20个吸附/再生循环后,其C02吸附量(吸附30 min)维持在0.31 gcO2/gsorbent。K掺杂Li4Si04吸附剂的优异性能使其在燃烧后C02捕集系统以及吸附强化甲烷水蒸气重整技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8)

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BaTiO_3基高居里点PTCR(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陶瓷因其在居里点附近时电阻发生跃变的电阻-温度特性和居里点附近恒温发热的静态伏安特性,在通信、网络设备、自动控制、家用电器、电动汽车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节能减排日益推进,白色家电、电动汽车产业将得到极大发展,这些产业日益要求作为关键元件的PTC热敏陶瓷材料室温电阻率更低、居里温度更高、耐电压能力更强。目前经常使用到的居里点移动剂有Pb和Ba_(1?2)Na_(1?2)TiO_3,使用Ba_(1?2)Na_(1?2)TiO_3提高PTC居里温度时,居里温度提升较少,只有160℃,居里温度低,不能满足目前实际应用环境对高居里点的需求。本文使用Pb的氧化物Pb_3O_4作为居里移动剂,研究Pb对材料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测试不同居里点的PTC材料在高压下的电阻-温度特性,探究高居里点PTC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选择Pb作为居里点移动剂,采用两步烧结的方法制备不同Pb掺杂浓度的BaTiO_3基陶瓷材料,研究Pb掺杂对陶瓷的显微结构、致密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2)研究不同Pb掺杂浓度的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电压效应,分析Pb对材料PTC效应的影响。(3)选择晶粒尺寸均匀、电学性能良好的居里温度为230℃的PTC材料进行掺杂,探究施主Y、受主Mn对其微观结构电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Y掺杂时材料致密度对材料电学性能的影响。研究Ca、液相SiO_2对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萍.费托合成铁、钴基催化剂结构—性能关系的理论研究[D].江南大学.2019

[2].张南平.高居里点PTC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3].罗玉清,王萌,郝巍,陆志远.芳纶纸纸基结构性能对蜂窝性能影响关系的研究[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18

[4].王大庆.材料压缩生热高低与顺丁橡胶结构性能的关系探讨[J].广东化工.2018

[5].段佳琳.Cu_2S热电材料的微结构及其与性能关系[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

[6].王文韬.离子型叁嵌段及接枝型共聚物弹性体结构与性能关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7].夏宏蕾.Sn/Cu/PA6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关系[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8

[8].任慧.NR网络结构—阻尼性能间关系及阻尼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9].舒绍文,邓亚东,苏楚奇,汪怡平.吸嘴结构参数与吸尘性能间的参数关系挖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8

[10].金瑜卓.硅酸锂基CO_2吸附剂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  

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论文-李文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