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两个原本没有战争意图的国家最后却走向战争,以至于实力较弱的国家主动选择战争?过去的战争研究强调国际体系结构的原因。认知主义学派则将这种战争的原因归结为决策者的错误认知。前一种解释缺乏微观的理论基础,而后一种解释则明显过于重视决策者个人的能动性,否定了结构的限制作用。基于已有理论的不足,本项研究借鉴前景理论和观众成本理论,构建了基于规避损失的战争决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战争是国家间互动的结果。从本质上看,国家间互动就是行为体就利益分配问题所进行的讨价还价过程。战争爆发则是讨价还价的失败,是由于它们无法找到谈判区间所致。之所以导致这一结果,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由于决策者的机会主义动机,为了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增加谈判实力可能采取欺诈行为,这样就导致了国际政治中传递的信号可信度很低,国际承诺不可信。另一方面,同样是为了增加讨价还价过程中的谈判实力,国家领导人常常需要动员国内公众,向国际社会表达其决心和意志,这样的行为无形中也导致了高昂的观众成本和沉没成本,进而丧失了谈判的灵活性。谈判失败的后果就是,其中一方常常越过另一方的决策参考点,进而导致另一方基于规避损失的动机,不得不主动选择战争。这一理论改变了过去战争研究的视角,主要从信息的角度来研究战争原因。同时,这一理论将决策者的动机区分为争取获益和规避损失,认为不同的动机导致了决策中的不同风险倾向。论文选择朝鲜战争作为案例进行验证。朝鲜战争是一场非本意的战争,中美双方原本都没有意图要在朝鲜半岛上进行一番较量。由于战争形势的好转,美国逐步修正原来的目标,最终在中国的明确警告下越过三八线,跨越中国领导人的决策底线,迫使中国不得不出兵朝鲜。毛泽东之所以最终决定出兵朝鲜,一方面由于美国的安抚承诺不可信,另一方面则由于高昂的国内、国际观众成本。为了规避绝对损失,最终不得不选择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