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瘤免疫分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淋巴瘤细胞白血病,骨髓侵犯,骨髓涂片,免疫分型
淋巴瘤免疫分型论文文献综述
滕志,许世娟[1](2019)在《骨髓涂片联合免疫分型在早期诊断淋巴瘤白血病骨髓侵犯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骨髓涂片联合免疫分型在早期诊断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MCL)骨髓侵犯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血液内科80例LMC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骨髓涂片形态学特点,并进行骨髓免疫分型分析,进一步分析骨髓涂片联合免疫分型在早期诊断LMCL骨髓侵犯中的价值。结果 80例患者骨髓中均存在典型的淋巴瘤细胞形态,免疫分型中分化抗原表达与原疾病病理类型相符,其中NK/T细胞型7例,占8.75%,B淋巴细胞型44例,占55.00%,T淋巴细胞型29例,占36.25%。本组NK/T细胞型的例数较少,其总共表达CD7、CD56、CD38、CD161、CD94、CD15;B细胞型LMCL患者主要表达skappa、CD79a、CD22、CD19、CD20和早期抗原HLA-DR等,其中CD19阳性率最高,占88.94%;T细胞型LMCL患者主要表达CD2、CD3、CD11b、CD7、CD5、CD34和HLA-DR,其中CD7最为敏感,其阳性率为68.97%。80例患者中,骨髓涂片与免疫分型中淋巴瘤细胞比例相符65例,占81.25%。结论骨髓涂片联合免疫分型在早期诊断LMCL骨髓侵犯中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二者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有助于LMCL的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朱海燕,李菲,赵瑜,王全顺,王瑞民[2](2019)在《组合临床国际预后指数、病理免疫分型及中期PET/CT建立的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结合影像(PET/CT)、病理(免疫分型)及临床(国际预后指数,IPI)建立的预后评估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270例DLBCL患者的免疫分型[是否生发中心(GCB)来源]、IPI评分等,于化疗前及化疗后2个周期行~(18)F-FDGPET/CT成像,运用5分评分法(5PS)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减少率法(△SUVmax)分析成像结果。通过随访分析患者的疗效及无进展生存率(PFS)、总生存率(OS)在组合预后模型(影像、病理、临床)与单一模型的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生存曲线显示单一模型中IPI、5PS及△SUVmax法PFS及O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组与Non-GCB组免疫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模型PFS与OS显示不同组合模式高、中、低风险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结合影像、病理及临床多参数建立的评估模型对DLBCL预后评估有显着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徐翀[3](2019)在《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检测质量控制指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开展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检测项目的实验室日益增多,但尚未建立相关质量控制规范。本指南参考CLSI H43-A2~([1])及相关标准和指南~([2-7)],制定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检测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规则,为临床医生、护理人员、样本运送人员、检测人员和检测报告审核人员提供可操作的实施细则。1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前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及运送,由医师、护士和样本(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郑琴韵[4](2019)在《~(18)F-FDG PET/CT在不同免疫组化分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收集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安徽省立医院行PET-CT全身检查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显像资料及住院临床资料;探讨DLBCL病理特征、整体治疗情况及治疗后的疗效与预后的关系,以期探讨PET-CT在DLBCL中的应用价值,并为判断DLBCL预后提供理论参考,进而规范临床个体化治疗,从而为促进本院DLBCL的规范化诊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10年01月01日-2016年12月31日收治经组织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4例DLBCL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分别了解DLBCL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病理学特征、治疗情况及疗效分布;然后着重分析DLBCL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年龄、性别、乙肝病毒感染;临床特点:首发症状、首发部位、IPI(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评分、临床分期、骨髓浸润情况;病理特征:病理学免疫分型、细胞增殖指数(Ki-67%);具体治疗情况:治疗方案的选择、是否治疗、治疗后的疗效(并计算出完全缓解率);从本院PET-CT机器上获得6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将所有患者根据经典的Hans分型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型),然后将每一患者检查后所得SUV max与其对应Ki-67值进行相关性研究,且将两组不同免疫分型的Ki-67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一般临床特征:纳入研究的DLBCL患者共有64例,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稍高,其中女性35例,男性29例(男:女=1.207);患者平均年龄为57.20岁,其中年龄>=60岁者占46.87%(30/64);64例患者中乙肝病毒感染者(HBs Ag阳性者)占26.56%(17/64),丙肝及小叁阳4例(HCV&HBs Ab)占6.25%。临床特点:原发于淋巴结内的患者45例(45/64,70.31%),而以体表淋巴结肿大(或包块)为首发症状者高达64.01%(41/61);原发于结外器官的患者占19例(19/64,29.69%),其中以胃肠道最多(10/64,16%);IPI预后分组中,评分0-2分占56.76%(21/37),3-5分占43.24%(16/37);临床分期Ⅰ-Ⅱ占43.64%(24/56),III-IV占56.36%(31/56);64例DLBCL患者中PET显像提示肝脏、脾脏及骨髓浸润者15例(15/64,23.43%);能够测量病灶直径者共46例,其中以7.5cm作为大肿块分界点,<7.5cm明显多于≥7.5cm(39/46,84.78%VS7/46,15.22%);以10.0cm作为大肿块诊断,≥10.0cm者为4例(8.70%,4/46)。免疫分型特征:本组研究中,除去10例免疫分型未知,在54例已知免疫类型中,以non-GCB多见,有43例,占79.63%(43/54),GCB型仅占11例,占20.37%(11/54);60例患者则进行了Ki-67检测,以>50%表达为主(53/60,88.33%),其中>50且<75者32例,占53.33%(32/60),≥75者21例,占35%(21/60)。治疗情况:64例DLBCL患者中,52例患者在本院进行治疗,其中35例(54.69%)以R-CHOP方案作为一线方案,而10例(15.63%)患者首选CHOP方案,其他化疗方案7例(10.94%),初诊并经首次治疗且进行疗效预后评估的患者有37例,其中临床上达到CR者占21例,未达到CR者占33例(其中PR15例,PD及复发9例),完全缓解率为56.74%。2、64例DLBCL患者,SUV max中位数为。将non-GCB型与GCB型所对应的SUV max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将SUV max与对应Ki-67进行相关性分析,提示:DLBCL患者病灶~(18)F-FDG SUV max与Ki-67水平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153,GCB型与non-GCB型DLBCL所对应的SUV max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不具有显着差异性,P均大于0.05(P值为0.0923、0.801)。3、将可能影响SUV max的单因素进行多方面分析。结论1、结果得到GCB与non-GCB型DLBCL之间SUV无明显差异,与既往报道结论一致,分析可能原因有如下几点:1、GCB型DLBCL原发于胃较多,其恶性程度相对non-GCB型低~([6]),大部分患者经胃镜活检确诊后较少行PET/CT检查,一般行增强CT检查者较多。2、因DLBCL是一种全身性肿瘤疾病(包括某些原发于骨髓及后期骨髓浸润),其病理活检部分与PET/CT获取SUV最大值部位不完全相一致,由此造成部分偏倚。3、病灶的SUV max可能不能够反映肿瘤的侵袭性,SUV平均值可能更具有代表性。4、本研究局限于一定区域,样本量尚不足够,还需大样本多中心性研究。2、PET/CT对于DLBCL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显像技术是否能够根据SUV来判断DLBCL免疫类型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SUV与Ki-67%或许可以相互结合,从而较好的判断预后和监测复发。3、本地区DLBCL患者医从性有待提高,本院对于DLBCL的规范化诊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28)
白蕊,黄萱,李宏,王晓梅,白彬良[5](2018)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细胞形态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细胞形态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NHL骨髓侵犯患者63例,进行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与流式细胞(FCM)免疫分型检测,分析两种检测之间的联系。结果:按照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结果,63例NHL骨髓侵犯患者其中小细胞成熟细胞型40例(63.49%)、大细胞原始型患者6例(9.52%)、大细胞幼稚型10例(15.87%)以及组织细胞型7例(11.11%)。FCM检测根据骨髓瘤细胞特异性抗原表达情况,诊断为B细胞淋巴瘤患者4 8例(76.19%)、T细胞淋巴瘤患者10例(15.87%)、NK细胞淋巴瘤患者4例(6.35%)以及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1例(1.59%)。FCM诊断4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小细胞成熟细胞型37例(77.08%)、大细胞原始型4例(8.33%)、大细胞幼稚型5例(10.42%)、组织细胞型2例(4.17%);10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小细胞成熟细胞型3例(30.00%)、大细胞原始型2例(20.00%)、大细胞幼稚型1例(10.00%)、组织细胞型4例(40.00%);4例NK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均为大细胞幼稚型(100.00%);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组织细胞型(100.00%)。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细胞形态学之间具有着一定的联系,二者联合运用,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并为临床提供相应的病理分型意见,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8年19期)
黄燕,章玉英,钟赟,彭志强,双跃荣[6](2018)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免疫学分型的预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Hans、Choi及Tally免疫学分型中不同免疫亚型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生存差异,探讨3种免疫分型法评价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100例初治DLBCL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化疗组(CHOP)及免疫化疗组(R-CHOP),对所有患者的病理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用Hans、Choi和Tally 3种分型法进行免疫学分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3种分型结果得到的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均低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活化B细胞型(ABC型)。Hans分型中,化疗组中GCB型预后好于Non-GCB型,5年总生存(0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3);而免疫化疗组中GCB型和Non-GCB型的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1)。而在Choi和Tally分型中,无论化疗组还是免疫化疗组,GCB型的预后均好于ABC型/Non-GCB型,两者的5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ns分型用于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免疫化疗时代DLBCL患者可能并不适用Hans分型来判断预后,而Choi及Tally分型更具有预后判断价值,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8年08期)
王雯娟,赵娟,贺鹏程,王晓宁[7](2018)在《淋巴瘤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的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淋巴瘤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的特点以及两者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5名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及骨髓免疫分型资料,观察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形态和免疫分型特点及两者在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骨髓中均有典型的淋巴瘤细胞的形态,免疫分型中分化抗原表达与原疾病病理类型相吻合,T细胞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细胞主要表达CD7、CD3、CD2、CD5、CD11b、CD34及HLA-DR,其中CD7最为敏感,其阳性率为69.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细胞主要表达CD19、CD20、CD22、CD79a、skappa及早期抗原HLA-DR等,其中CD19阳性率最高为89.5%。35例患者中28例骨髓涂片中淋巴瘤细胞比例与骨髓免疫分型中淋巴瘤细胞比例吻合,7例骨髓涂片的淋巴瘤细胞比例与免疫分型中淋巴瘤细胞比例相差1.5倍以上。结论:淋巴瘤细胞白血病骨髓涂片结合免疫分型在判断淋巴瘤细胞是否骨髓侵犯方面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减少漏诊率,有利于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康丽莉,景传红,朱颖,陈益飞[8](2017)在《4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血液学的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非霍奇金淋巴肿瘤免疫分型与骨髓血液学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7年7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的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患者40例,并予以其骨髓形态学检查,借助于单克隆相关抗体将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标本予以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经过免疫组化检测后,T、B细胞淋巴瘤相关抗体阳性率较高。经过骨髓形态学检查后,发现有6例(15.0%)出现淋巴瘤骨髓侵犯,5例(12.5%)进展为淋巴瘤-白血病期。结论免疫组化对T、B淋巴瘤类型的确定以及骨髓形态学对淋巴瘤患者病情的诊断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A4期)
李晓妹[9](2017)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及其与预后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其主要预后因素与细胞起源(COO)(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GCB-DLBCL)和活化的B细胞亚型(ABC-DLBCL))有关,以及“双打击”(或“双表达”)、“叁打击”(或“叁表达”)等密切相关。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亚型,普遍预后不良,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旨在根据Hans,Choi和Meyer(Tally)免疫分型方法对PCNS-DLBCL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C-MYC、BCL-2、BCL-6等蛋白的多表达情况,以及EB病毒和博尔纳病病毒的感染情况,探究蛋白多表达与COO亚型、预后的关联性和PCNS-DLBCL与病毒感染的关系,以期能进一步阐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4月~2013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19例PCNS DLBCL患者,按照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标准筛选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SABC法)检测BCL-6、CD10、CD5、CD20、MUM1、GCET1、FOXP1、LMO2、BCL-2、TP53、C-MYC、PD-L1、PD-L2等蛋白表达以及C-MYC/BCL-2/BCL-6、BCL-2/BCL-6、C-MYC/BCL-2和C-MYC/BCL-6蛋白多表达情况。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病毒感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博尔纳病病毒(BDV)感染。总结所有病例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特征等资料,根据Hans,Choi和Tally叁种免疫染色分型方法对19例PCNS-DLBC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型。结果19例PCNS-DLBCL患者中C-MYC、BCL-6、BCL-2、MUM1、FOXP1阳性率分别为78.9%、78.9%、52.6%、84.2%、84.2%,Ki-67指数为10%~70%,平均值为45%。仅2例(10.5%)患者存在LMO2或PD-L1阳性表达,1例(5.3%)患者存在TP53或CD10阳性表达,所有患者均阳性表达CD20,均阴性表达CD3、CD5、PD-L2。C-MYC/BCL-2和C-MYC/BCL-6双表达阳性率36.8%、57.9%,6例(31.6%)患者呈C-MYC/BCL-2/BCL-6叁表达阳性。根据Hans分型标准,17例(89.5%)患者为non-GCB亚型,2例(10.5%)患者为GCB亚型;根据Choi分型标准,19例PCNS-DLBCL患者中15例(78.9%)为non-GCB亚型,4例(21.1%)患者为GCB亚型;根据Tally分型标准,其中16例(16/19,84.2%)患者为non-GCB亚型,3例(3/19,15.8%)患者为GCB亚型。在这叁种分类法的基础上,non-GCB亚型患者中,分别有12例(12/17,70.6%)、11例(11/15,73.3%)和11例(11/16,68.8%)患者呈C-MYC蛋白阳性表达;分别有10例(10/17、58.8%),10例(10/15、66.7%)和10例(10/16,62.5%)患者呈BCL-2蛋白阳性表达;分别有13例(13/17例,76.5%)、13(13/15,86.7%)和13例(13/16、81.3%)患者呈BCL-6蛋白阳性表达;7例(41.2%~46.7%)患者呈C-MYC/BCL-2双表达,9例(52.9%~60%)患者呈C-MYC/BCL-6或BCL-2/BCL-6阳性双表达,但只有6例(35.3%~40%)患者呈C-MYC/BCL-2/BCL-6阳性叁表达。然而,在GCB亚型患者中,分别有2例(2/2,100%)、3例(3/4,75%)和3例(3/3、100%)呈现C-MYC蛋白阳性表达;分别观察到2例(50%~100%)患者存在BCL-6蛋白阳性表达;2例(11.8%~13.3%)患者存在C-MYC/BCL-6阳性双表达;所有患者BCL-2、C-MYC/BCL-2、BCL-2/BCL-6及C-MYC/BCL-2/BCL-6表达均呈阴性。19例患者EB病毒感染均显示阴性,而在2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观察到博尔纳病病毒(BDV)主要致病蛋白核蛋白(P40)或磷蛋白(P24)阳性表达。对19例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总体2年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是52.6%、17.8%,其中6例C-MYC/BCL-2/BCL-6共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为6~5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而没有共表达C-MYC/BCL-2/BCL-6蛋白的13例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为7至10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8个月)。与不存在C-MYC/BCL-2/BCL-6蛋白叁表达的患者相比,存在C-MYC/BCL-2/BCL-6蛋白叁表达的6名患者总体说来呈现预后更差的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68)。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MYC、BCL-2、BCL-6阳性与否对患者预后无影响,对应的P值分别为0.972、0.555、0.62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C-MYC/BCL-2、C-MYC/BCL-6、BCL-2/BCL-6双表达患者生存分析显示双表达阳性与否对患者预后无影响,各自的P值分别是0.690、0.826、0.770,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 DLBCL根据其免疫表型分型主要以活化的B细胞亚型(ABC/non-GCB)多见,该亚型可能是导致PCNS DLBCL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PCNS DLBCL与EB病毒感染、博尔纳病病毒感染无明显相关性。此外,本研究中C-MYC、BCL-2、BCL-6蛋白表达及C-MYC/BCL-2、C-MYC/BCL-6、BCL-2/BCL-6蛋白双表达阳性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然而存在C-MYC/BCL-2/BCL-6叁表达患者与非叁表达患者相比呈现预后更差的趋势,C-MYC/BCL-6/BCL-2蛋白叁表达可能是PCNS DLBCL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这将有助于更进一步探究PCNS DLBCL免疫学亚型与预后的关系,同时它能指导我们选择更适当的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疗效,从而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王萍,张佳佳[10](2017)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细胞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院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诊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抽取55例作研究对象,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并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标本,使用单克隆相关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评估骨髓细胞形态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分型检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分型检测:T细胞淋巴瘤相关抗体CD45RO的阳性率是90%,CD3阳性率是85%,CD30的阳性率是67%;B细胞淋巴瘤相关抗体CD20阳性率是90%;(2)骨髓细胞形态学:淋巴细胞骨髓侵犯为18%,进展成淋巴瘤-白血病期为12%。结论免疫组织化学分型检测有助于明确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则可确定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分期,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淋巴瘤免疫分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结合影像(PET/CT)、病理(免疫分型)及临床(国际预后指数,IPI)建立的预后评估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270例DLBCL患者的免疫分型[是否生发中心(GCB)来源]、IPI评分等,于化疗前及化疗后2个周期行~(18)F-FDGPET/CT成像,运用5分评分法(5PS)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减少率法(△SUVmax)分析成像结果。通过随访分析患者的疗效及无进展生存率(PFS)、总生存率(OS)在组合预后模型(影像、病理、临床)与单一模型的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生存曲线显示单一模型中IPI、5PS及△SUVmax法PFS及O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组与Non-GCB组免疫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合模型PFS与OS显示不同组合模式高、中、低风险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结合影像、病理及临床多参数建立的评估模型对DLBCL预后评估有显着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瘤免疫分型论文参考文献
[1].滕志,许世娟.骨髓涂片联合免疫分型在早期诊断淋巴瘤白血病骨髓侵犯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9
[2].朱海燕,李菲,赵瑜,王全顺,王瑞民.组合临床国际预后指数、病理免疫分型及中期PET/CT建立的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3].徐翀.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检测质量控制指南[J].检验医学.2019
[4].郑琴韵.~(18)F-FDGPET/CT在不同免疫组化分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9
[5].白蕊,黄萱,李宏,王晓梅,白彬良.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细胞形态学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8
[6].黄燕,章玉英,钟赟,彭志强,双跃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免疫学分型的预后比较[J].江西医药.2018
[7].王雯娟,赵娟,贺鹏程,王晓宁.淋巴瘤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的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
[8].康丽莉,景传红,朱颖,陈益飞.4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血液学的研究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9].李晓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及其与预后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
[10].王萍,张佳佳.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分型与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