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股权分置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缺乏资金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股权分置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和我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结构性问题,使证券市场丧失了许多应有的功能,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转配股”到“国有股配售”,再到“国有股减持”,国家先后出台了多种方案,但这些方案都因没有考虑市场承受能力与流通股股东利益,违背了市场规律而最后以失败告终。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出台。自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首批试点以来,截止2007年12月底股改共进行121批,已实施股改共1302家,其中完成股改为1251家,股改实施基本完毕。无疑,目前我国股市的市场效应相比股改前有了明显的提升,表明股权分置改革给我国股票市场注入了效率。但股权分置改革在带来市场效应提升的同时,是否意味着带来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同时提升?这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股权分置改革是通过推进全流通,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从而完善其治理结构,最终促进绩效提升这样一个传导机制来实现的。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股改所带来股权结构的优化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规范研究部分主要分析了不同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绩效水平的作用机制。实证部分选取了2005年底前和2007年初实施股改的前后期两阶段公司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做统计和实证比较分析。解释变量选取股权流通结构、所有权结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四大类型9个变量;被解释变量选取每股收益、净收益率、净利润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四个重要财务指标。统计和实证分析都表明,股改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在向股改目标逐步优化。对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结果表明,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的高度分散和“搭便车”现象,流通股比例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与预期不太一致;国家股比例与绩效呈负相关关系;法人股比例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绩效呈二元线性关系;股权集中度与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以及股权制衡度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总体上股权分置改革是有利于股权结构优化的,并提升上市公司绩效。但同时我们注意到,股权结构的优化并不一定代表着上市公司绩效的全面改善,上市公司绩效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内外部的一系列配套机制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