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红外线对人体的治疗与保健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米海娜,于建芳,王哲,张涛,郭继然,王喜明[1](2021)在《具有保健功效木材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木材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材料之一,作为纯天然的绿色环保材料,其具有完美的属性。它能够调节室内的温湿度,调整人的心理感觉,具有隔热保温、吸音隔声、杀菌灭虫等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具有延长人类寿命的神奇功效。但木材自身的优良功效在面临巨大的保健需求时,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一些学者期望通过多种方式对木材加以复合或改性,以赋予其多样化的保健功能。现阶段针对具有保健功效的木材的研究制备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负离子释放功效的保健材,其制备主要集中于天然矿石木材复合改性以及改性剂添加的化学改性处理,多以浸渍的方式引入木材,制备方式简易,但负离子释放量相对较低,且存在流失率高、材料强度降低等缺陷;(2)木基电磁屏蔽保健材,其制备方式主要包括复合法及高温炭化法,其中复合型又包括表面涂覆型以及内部填充型,绝干木材本身为绝缘材,不具备导电功能,但木材为多孔隙结构,通过添加导电物质到木材中,使复合材具备电磁屏蔽的能效;(3)抑菌保健材,以具备杀菌功效的纳米银离子及二氧化钛改性剂载膜于木材表面为主,保健材对部分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危害的代表性菌种具有显着的抗菌性,且呈现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4)中草药复合保健材,常以中药提取液注入木材,或通过在日常木制成品中直接放置粉末状药材,或在人造板生产过程添加中药成分的方式制备保健材,其方式简单高效,可充分发挥中药的药用价值;(5)远红外辐射保健材,以真空浸渍或贴面等方式与具有远红外线发射性能的材料复合,制备方式简单高效,实用性较强。本文对木材固有的保健功效进行了简述,针对保健材现阶段应用较广泛的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具保健功效木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邱婷婷,吴士明,陈蓉[2](2021)在《红外线,维护健康的“生命之光”》文中提出疫情期间,无需接触身体的各种测温仪几乎随处可见。它们其实都是红外体温仪,通过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红外辐射),将其热像显示在荧光屏上,从而准确判断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具有准确、实时、快速等优点。红外线是太阳发出的一种不可见光。近年来,利用自然或人工光源进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光疗,成为临床物理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就来看看,除了红外测温仪,红外线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人类在利用红外线方面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米海娜[3](2021)在《六环石/杨木改性材释放负氧离子性能及增强处理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居室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隐患成为当下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负氧离子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缓解居室空气污染现状,提升空气质量,以人工林速生杨木为基材,在改善低密度、低强度与易皱缩变形等材性不足的同时赋予其更多样化的功能。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矿产资源六环石为改性材料,采用真空浸渍技术及水热法,分别将六环石与二氧化钛引入木材,制备具有释放负氧离子功效的新型保健功能型木材,探究改性材基本物理性质的变化以及负氧离子释放性能,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选取分散剂KH570、PEG以及Span60,采用物理、化学以及复合制备工艺,对六环石进行分散处理,以中位粒径为评价指标,得到最佳工艺为:采取复合工艺,分散剂浓度分别为0.5wt%、0.5wt%以及1wt%,所得分散液的中位粒径分别为8.93μm、9.21μm以及9.89μm。经SEM、FT-IR以及XRD表征表明,六环石粉体得到有效分散,且分散处理并没有改变六环石粉体本身的晶体结构以及化学性质。2.以最佳分散液为改性处理液,利用浸渍法制备改性木材,最佳浸渍工艺为以真空浸渍60min、常压浸渍5min为一个循环,重复处理6次,探究最佳浸渍工艺下改性材性能。(1)浸渍处理后,试样密度增至0.37g/cm3,较素材提高21.21%;平均吸水率为161.45%,较素材下降12.57%;平均体积吸湿膨胀率为2.54%,较素材降低72.33%,平均抗胀率为68.70%。(2)SEM分析表明,六环石分散液通过导管及纹孔进入木材组织内部,呈不规则颗粒状均匀分布,且浸渍试样的FT-IR、XRD表征分别出现六环石的特征衍射峰,表明六环石已成功引入木材内部。(3)浸渍试样平均静态负氧离子释放量为525个/cm3,平均动态释放量为3040个/cm3,是国际规定新鲜空气水平的2-3倍,较素材及粉体本身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浸渍材释放负氧离子的必要条件是水,即其具有水响应机制。3.以氟钛酸铵和硼酸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TiO2并负载于浸渍材上,借助TiO2的优异光催化特性,进一步改善浸渍材性能。(1)经TiO2处理后试样的流失率、吸水率及尺寸稳定性均得到有效改善,平均失重率为2.83%,较未负载试样下降11.84%;平均吸水率为139.64%,较未负载试样降低13.51%,且各分散剂处理试样的吸水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体积吸湿膨胀率为2.43%,较未负载试样降低4.33%,平均抗胀率达74.48%。(2)SEM分析表明,TiO2晶粒呈圆球状,主要以三种状态存在于木材内部:以木材为载体成核结晶,均匀附着于木材细胞腔内壁上;以六环石为载体,沿粉体表面均匀包覆生长;此外,另一部分同样以六环石为载体成核结晶,但表现出部分附着状态,即六环石呈现垂直插入二氧化钛团聚体内的形态。且负载试样的FT-IR、XRD表征分别出现锐钛矿TiO2特征衍射峰,表明TiO2已成功引入木材内部。(3)负载试样平均静态及动态负氧离子释放量分别为1656个/cm3及5376个/cm3,均达到国际新鲜空气标准,较未负载试样静态释放量平均提高215.42%,动态平均提高76.84%。
李石林[4](2021)在《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研究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受试者的干预效果。【方法】(1)文献探究:查阅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文献数据库以及相关图书,检索远红外线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中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诊治进展。(2)试验研究:①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纳入50名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受试者,使用自主研制的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对其进行干预,具体方法为受试者每天使用1次远红外热疗仪,每次35分钟,6天1个疗程,共使用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②观察指标:NPQ颈痛量表、VAS评分、CASCS量表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颈肩部红外温度。(3)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2019软件进行数据的基本整理,使用SPSS22.0软件对治疗前后所选观察指标的差异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试验有4例受试者脱落,共有46名受试者完成本试验。其中,治愈1例,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体有效率为80.43%。各指标结果分析如下:(1)NPQ颈痛量表:干预后,NPQ颈痛量表得分增加,治疗前后患者的NPQ颈痛量表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颈椎功能障碍改善明显;(2)VAS评分:干预后,患者的VAS评分降低,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颈部疼痛减轻;(3)颈椎关节活动度:干预后,患者屈曲、伸展、侧屈6个方向的颈椎关节活动度均有不同的程度的增加,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1),患者颈椎活动受限改善;(4)CASCS量表评分:干预后,患者的CASCS量表得分增加,干预前后CASCS量表得分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临床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5)颈肩部红外温度:干预后颈肩部区域平均温度升高,第2颈椎至第7胸椎线性温度升高,且前后差异有意义(P<0.05),受试者颈肩部区域血液循环增加,炎症减轻。【结论】(1)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所采取的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疗效显着,可温经通络,振奋阳气,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受试者的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肌肉痉挛,提高受试者的生活质量。(2)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所采取的远红外线疗法简便、高效、舒适、安全且易于接受,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戴筱玲[5](2021)在《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提出在这个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久坐办公、不良姿势、缺乏运动等使得与微循环障碍症相关的肩颈疼痛类慢性疾病逐渐趋于年轻化。远红外因其具有改善微循环,加强代谢等生理效应,而被广泛用于缓解辅助治疗相关病症,远红外织物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对此,本文将远红外纤维运用于无缝针织物,研究了不同的织物结构参数的无缝针织物对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及服用性能的影响,为设计开发远红外无缝针织保健内衣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本文通过设计平针、1+3假罗纹两种针织物结构,面纱纱线原料采用:咖啡碳锦纶纱线、椰炭锦纶纱线、合金锗锦纶纱线、竹炭锦纶纱线、石墨烯锦纶纱线、太极石锦纶纱线、普通锦纶纱线,里纱采用锦纶/氨纶包芯纱,根据全试验的实验方法,在无缝针织机上织造14块试样针织物。为了研究织物对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首先对14种织物进行远红外发射率及远红外温升的测试,以研究织物组织结构与面纱纱线原料对织物远红外发射率及远红外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远红外面纱纱线的加入,特别是合金锗锦纶纱线的加入能提高织物远红外发射率及温升,1+3假罗纹因其表面凹凸不平,织物孔隙较大,故其远红外发射率与温升较小。其次,选用远红外发射率最优的合金锗锦纶无缝平针针织物与普通锦纶无缝平针针织物,就织物的打孔覆盖情况、织物宽度、织物覆盖时间,用BVI血管显像仪对10名成年女性进行左手小臂内侧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对比试验,以得到优选的皮肤微循环测试方案,结果表明:优选的皮肤微循环测试方案为打孔覆盖、织物宽度为10cm、织物覆盖时间为20min。最后,采用优选的皮肤微循环测试方案,就14种试样对10名年龄相仿的成年女性左手小臂内侧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促进倍数进行测试计算,以研究织物组织结构与面纱纱线原料对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促进倍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锦纶平针无缝针织物对人体左手小臂内侧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促进倍数相对较高;影响无缝针织物对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最大的因素是面纱纱线原料,其次是织物组织;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大致与无缝针织物的远红外发射率呈正相关。通过对14种针织物试样进行包括保暖性、透气性、透湿性、吸湿性、抗静电性、刚柔性、折皱回复性、抗起毛起球性在内的8项织物服用性能测试,研究分析了组织结构与面纱纱线原料对针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织物的服用舒适性测试中,影响织物保暖性、透气性、透湿性、吸湿性最大的因素是面纱纱线原料,其中远红外面纱纱线原料的加入,特别是石墨烯锦纶纱线的加入能明显提高织物的保暖性,且越厚的针织物,其织物保暖性越佳;石墨烯锦纶纱线的加入能较好得提高织物的透气性,且1+3假罗纹针织物孔隙更大,透气性更好;远红外面纱纱线的加入,特别是合金锗锦纶纱线的加入能明显提高织物的透湿性;咖啡碳锦纶纱线与竹炭锦纶纱线的加入能提高织物的吸湿性,这也许与这两种材料的多孔结构有关;影响织物抗静电性能最的因素是织物结构,越薄的织物,其抗静电能力越好。在服用外观性测试中,可知影响针织物刚柔性及折皱回复性的最大因素为组织结构,其次是面纱纱线原料,石墨烯织物的刚柔性及折皱回复性总体较好,当组织为平针时,针织物较柔软,当组织为1+3假罗纹时,织物抗皱能力较强。将各项服用性能测试和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液促进倍数测试的数据进行模糊综合评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权重值,通过计算得到综合性能从优到劣分别为:7#>5#>10#>9#>11#>8#>3#>4#>6#>2#>1#>12#>14#>13#。其中可以看出7#、5#无缝针织物的综合性能相对较好。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结合临床缓解治疗用的敷贴在肩颈部的使用位置、舒缓肩颈疼痛的人体穴位的确定、对人体工学及运动热舒适性能的了解,对无缝针织服装进行分区设计。肩膀、上后背两侧及小臂区域作为肩颈疼痛的主要缓解区域,运用综合性能相对较好的织物方案7#,面纱纱线为100%竹炭锦纶纱线,组织为平针组织进行织造;上臂区域对透湿性、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腹部及腰两侧区域,对透湿性、保暖性能具有一定的要求,考虑到设计的平衡美感,上臂、腹部及腰两侧区域均采用透湿性中等、保暖性较好、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数中等的方案8#:面纱为100%竹炭锦纶纱线,组织为1+3假罗纹进行织造;前胸、上背中部及中下背部,对透湿性具有一定的要求,故采用透湿性优异、保暖性中等的方案5#:面纱为100%合金锗锦纶纱线,组织为平针组织进行织造,从而开发设计了一件具备促进人体皮肤血液微循环效应的秋冬用远红外无缝针织内衣,为设计远红外保健无缝针织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李石林,孙悦,潘华平,丁成华,袁丽霞,石国栋,李琪,李洋[6](2020)在《远红外线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远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对人类健康具有较好的生物效应。作为一种便捷无创的重要物理疗法,远红外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等临床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收集了近年来远红外在医学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对远红外的生物效应机制及其在疾病诊断、痛经、慢性疼痛、咳嗽、压疮、肿瘤、腹泻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远红外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王元元[7](2020)在《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结构与血流灌注量及服用性能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都饱受慢性疾病的困扰。同时很多疾病都有着朝年轻化发展的趋势,诸如风湿、颈肩腰腿疼痛等,这些疾病大多都是由于血液循环不通畅所致。远红外对人体皮肤微循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远红外织物保健机理的研究方向,临床上也会用一些远红外产品对相关病症进行辅助治疗。对此,本文对远红外纤维无缝织物的人体皮肤血液微循环效应进行研究,开发能够促进人体皮肤血液微循环的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织物。本文首先对六种不同远红外锦纶纤维制成的无缝针织物结构与人体皮肤血流灌注量及抗静电性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对六种不同远红外锦纶纱线及一种普通锦纶纱线进行外观形态、拉伸断裂性能、吸湿性能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试织了7块无缝针织织物,以其中的1块普通锦纶织物做对照,对6块远红外锦纶织物的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远红外发射率、抗静电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碳锦纶织物和咖啡碳锦纶织物相较于其他4块远红外锦纶织物,对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六种远红外锦纶织物均有着良好的远红外发射功能,它们的远红外发射率数值差异很小;石墨烯和生物质石墨烯锦纶织物相比较其他5块远红外锦纶织物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效果。确定面纱材料选用咖啡碳锦纶纱线与石墨烯锦纶纱线,以面纱进纱比、织物组织为试验因素,设计实验因素水平如下:面纱中咖啡碳锦纶与石墨烯锦纶排列比的水平有:100:0、75:25、50:50、25:75,织物组织结构水平如下:1+3罗纹组织、1+1假罗纹组织、平针添纱组织,根据全面试验设计实验方法,在无缝针织机上制织12块织物。通过对12块织物进行皮肤血流灌注量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2块织物中对织物促进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面纱进纱比,其次是组织结构;当面纱全用咖啡碳锦纶纱线,组织结构为平针添纱时,织物促进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的作用相对较好。通过抗静电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2块织物中对织物抗静电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面纱进纱比,其次是组织结构;当面纱进纱比为25:75,组织结构为平针添纱时,织物的抗静电性性能相对较好。再对这12块织物进行服用舒适性能、服用外观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测试内容包含:保暖性、吸湿性、透湿性、透气性、抗皱性、悬垂性、抗起毛起球性,研究结果表明,组织结构对织物保暖性、透湿性、透气性、抗皱性、悬垂性影响最大;面纱进纱比对织物吸湿性、抗起毛起球性影响最大。对这12块织物的各项试验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块试样的综合性能从优到差的排列为:#4>#1>#7>#12>#11>#3>#10>#8>#6>#2>#5>#9,从中可以看出#4、#1以及#7无缝针织物综合性能相对最佳。通过上述结论,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关于冬季用肩颈远红外保健进行调查研究,对263名消费者进行相关调研。从而开发了一套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具有促进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的远红外无缝针织服装。
崔晓晓[8](2019)在《基于石墨烯的理疗服装创新设计与研究 ——以关节炎患者为例》文中提出在绿色健康的消费趋势引领下,人们对于纺织品消费也开始转向可持续化、智能化的方向。因此在传统服装的遮蔽、保暖和款式的基本需求上,人们对纺织品有了更加多元的使用。其中主要以加入智能电子元件的功能服装,和对人体、环境健康产生一定有益作用的生态纺织品两个大类为主。因此,对人体健康产生作用的理疗保健纺织品也随之应运而生。本课题研究将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脊柱关节炎、膝骨关节炎患者为设计实验对象,基于市场上可对人体产生保温、理疗作用的石墨烯智能电发热织物,以为关节炎患者提供保暖、理疗、防护功能的服装为目的,对款式、结构进行创新,使服装更有效、便利的对人体产生健康作用。同时,将传统医用纺织品,与日常的时尚成衣要素相结合,给医用服装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实践部分,首先通过市场调研和对研究对象深入访谈的方式,对现有理疗保健功能的纺织品进行分类总结。再结合对专业医师建议与关节炎患者的实际需求,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化的设计方案,使之有针对性地通过服装去减少关节炎患者的困扰。在对所有要素分析得出最优设计方案后,结合石墨烯纤维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的特性,为关节炎患者的开发出兼具理疗防护和审美功能的实用性服装。并根据患者关节特点,从医学和人体功效学的角度,让基于石墨烯的理疗服装不仅能够对关节炎患者发挥一定理疗效果,还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时尚服装。并以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实验样本,进行石墨烯智能安全理疗服装的穿着测试,得出理疗服装的功能和舒适性评价。
张跃进[9](2018)在《一种远红外电热材料制品及加工用网印导电碳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远红外电热材料的种类(材质、构造、形状)及制造方式有许多,其应用也很广泛,因为节能、快热的特点,利用远红外电热材料做成远红外加热器替代传统的加热(燃油、燃煤或直接通电加热)器具,就是一种应用方向。目前,采暖、保温、烘焙、烘干、干燥等中、低温要求的场合,甚至陶瓷、玻璃及其制品的烧烤工序等高温要求的场合都用到了远红外加热方式。近年来,某些远红外电热材料又被用在了保健理疗器械用品的制造,成为一种供人体使
邹其俊[10](2017)在《远红外线在能量医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0引言我国远红外线用于保健医疗行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廿余年的创新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及一定科技水平。曾宇[1]曾在"我国远红外保健品现状概述"一文中,比较全面介绍我国涉及红外线医疗保健品,其类别已达到相当数目。其中,红外疾病诊断类产品有6个,红外治疗产品(医疗器械)类7个,红外保健产品类中,属红外保健电器10个,属红外保健纺织品2个,红外保健日用品,如餐具、杯具、
二、远红外线对人体的治疗与保健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红外线对人体的治疗与保健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保健功效木材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木材的保健特性 |
1.1 木材环境学特性 |
1.2 木材气味特性 |
2 具保健功效木材的制备 |
2.1 负离子保健材 |
2.1.1 矿石复合改性 |
2.1.2 化学试剂改性 |
2.2 电磁屏蔽保健材 |
2.2.1 复合法 |
2.2.2 高温炭化法 |
2.3 抑菌保健材 |
2.4 中草药复合保健材 |
2.5 远红外辐射保健材 |
2.6 甲醛降解保健材 |
3 结语与展望 |
(1)首先,需进一步明确保健木材的定义与范围。 |
(2)其次,应适当扩大保健木材的领域。 |
(3)最后,注重保健性能实现的同时,更应关注保健的时效性、持久性。 |
(2)红外线,维护健康的“生命之光”(论文提纲范文)
从因“疫”而普及的红外测温仪说起 |
能量医学领域红外线大展身手 |
红外热像,让疼痛、未病看得见 |
居家用品遇上红外线,健康优质生活轻松来 |
(3)六环石/杨木改性材释放负氧离子性能及增强处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负氧离子的产生与应用 |
1.1.1 负氧离子的产生 |
1.1.2 负氧离子的功能及应用 |
1.1.3 负氧离子发生材料 |
1.2 六环石的特性与应用 |
1.2.1 六环石特性 |
1.2.2 六环石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1.3 负氧离子保健材的研究现状 |
1.3.1 矿石复合改性 |
1.3.2 化学试剂化学改性 |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六环石粉体分散最优工艺探究 |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1.1 试验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与表征 |
2.2.1 化学分散处理制备六环石分散液 |
2.2.2 物理分散处理制备六环石分散液 |
2.2.3 化学分散与物理分散复合工艺处理制备六环石分散液 |
2.2.4 粒径测试 |
2.2.5 SEM表征 |
2.2.6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2.2.7 FT-IR表征 |
2.2.8 XRD表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分散剂种类对分散效果的影响 |
2.3.2 分散工艺对分散效果的影响 |
2.3.3 分散剂浓度对分散效果的影响 |
2.3.4 SEM分析 |
2.3.5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2.3.6 FT-IR分析 |
2.3.7 XRD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六环石/杨木改性材的制备 |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与测试表征 |
3.2.1 试样干燥 |
3.2.2 浸渍材制备 |
3.2.3 物理性能检测 |
3.2.4 SEM表征 |
3.2.5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3.2.6 FT-IR表征 |
3.2.7 XRD表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增重率及吸液率 |
3.3.2 密度 |
3.3.3 失重率 |
3.3.4 吸水性 |
3.3.5 尺寸稳定性 |
3.3.6 SEM分析 |
3.3.7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3.3.8 FT-IR分析 |
3.3.9 XRD分析 |
3.4 负氧离子释放机制探究 |
3.5 本章小结 |
4 二氧化钛增强六环石/杨木改性材的制备 |
4.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4.1.1 试验试剂 |
4.1.2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与测试表征 |
4.2.1 试样干燥 |
4.2.2 二氧化钛负载材的制备 |
4.2.3 物理性能检测 |
4.2.4 SEM表征 |
4.2.5 EDX表征 |
4.2.6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4.2.7 FT-IR表征 |
4.2.8 XRD表征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失重率 |
4.3.2 吸水性 |
4.3.3 尺寸稳定性 |
4.3.4 SEM分析 |
4.3.5 EDX分析 |
4.3.6 负氧离子释放量监测 |
4.3.7 FT-IR分析 |
4.3.8 XRD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远红外线的临床应用研究 |
1.1 远红外的生物效应机制 |
1.2 远红外线在诊断中的应用 |
1.3 远红外线在治疗中的应用 |
1.3.1 在痛经治疗中的应用 |
1.3.2 在慢性疼痛及骨关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1.3.3 在咳嗽治疗中的应用 |
1.3.4 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
1.3.5 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1.3.6 在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
1.4 小结 |
2.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颈型颈椎病的症状以及分型 |
2.3 颈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2.4 颈椎的生理解剖 |
2.5 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2.6 治疗 |
2.6.1 牵引疗法 |
2.6.2 MET疗法 |
2.6.3 臭氧疗法 |
2.6.4 整脊疗法 |
2.6.5 PNF疗法 |
2.6.6 触发点疗法 |
2.6.7 物理因子疗法 |
2.7 小结 |
3.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2.1 外邪侵袭 |
3.2.2 急性外伤 |
3.2.3 慢性劳伤 |
3.2.4 肝肾亏虚 |
3.3 治疗 |
3.3.1 中药疗法 |
3.3.2 推拿疗法 |
3.3.3 正骨疗法 |
3.3.4 针刺疗法 |
3.3.5 艾灸疗法 |
3.3.6 刮痧疗法 |
3.3.7 传统功法 |
3.3.8 热敷疗法 |
3.3.9 砂石疗法 |
3.3.10 温泉疗法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2.1 受试者资料 |
1.2.2 干预方法 |
1.2.3 诊断标准 |
1.2.4 纳入标准 |
1.2.5 排除标准 |
1.2.6 中止标准 |
1.2.7 脱落标准 |
1.2.8 不良反应 |
1.3 观察指标 |
1.3.1 —般资料 |
1.3.2 NPQ颈痛量表 |
1.3.3 VAS评分 |
1.3.4 颈椎关节活动度 |
1.3.5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
1.3.6 颈肩部红外热成像图温度数据 |
1.4 评价标准 |
1.5 疗效评估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1.7 研究结果 |
1.7.1 一般资料分析 |
1.7.2 临床疗效评价 |
1.7.3 干预前后NPQ颈痛量表评分分析 |
1.7.4 干预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分析 |
1.7.5 干预前后VAS评分分析 |
1.7.6 干预前后CASCS量表评分分析 |
1.7.7 干预前后颈肩部红外成像温度分析 |
1.7.8 安全性评价 |
1.8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
1.讨论 |
1.1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
1.2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应用依据 |
1.3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现代理论基础 |
1.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2.结论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1.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 |
附录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
个人简介 |
(5)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1.1 远红外与微循环 |
1.1.2 远红外的医学应用 |
1.2 国内外远红外医疗保健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
1.2.1 远红外纤维的研究进展 |
1.2.2 远红外纺织品的研究进展 |
1.2.3 远红外在生理效应上的研究成果 |
1.3 无缝针织技术 |
1.4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课题的创新点及难点 |
1.5.1 课题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第2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方案的确立及其规格 |
2.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方案的建立 |
2.1.1 纱线方案的确定 |
2.1.2 组织结构的确定 |
2.1.3 面纱进纱比的确定 |
2.1.4 试样方案的确立 |
2.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规格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功能性研究 |
3.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远红外发射率的研究 |
3.1.1 织物试样的远红外发射率测试 |
3.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远红外温升的研究 |
3.2.1 织物试样的远红外温升测试 |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对人体皮肤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
3.3.1 测试前准备 |
3.3.2 皮肤微循环测试方案的确立 |
3.3.3 人体皮肤微循环血流促进倍速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的服用舒适性研究 |
4.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试样的保暖性研究 |
4.1.1 暖体假人 |
4.1.2 测试前准备 |
4.1.3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保暖性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透气性研究 |
4.2.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透气性测试 |
4.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透湿性研究 |
4.3.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透湿性测试 |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吸湿性研究 |
4.4.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吸湿性测试 |
4.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抗静电性研究 |
4.5.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抗静电性测试 |
4.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服用外观性研究 |
5.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刚柔性研究 |
5.1.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刚柔性测试 |
5.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折皱回复性研究 |
5.2.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测试 |
5.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研究 |
5.3.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测试 |
5.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模糊综合性能评判 |
6.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步骤 |
6.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性能的综合评判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产品开发 |
7.1 远红外面纱纱线原料与织物组织的选择 |
7.2 远红外无缝针织保健内衣的设计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远红外线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远红外的生物效应机制 |
2 远红外线在诊断中的应用 |
3 远红外线在治疗中的应用 |
3.1 在痛经治疗中的应用 |
3.2 在慢性疼痛及骨关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3.3 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3.4 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
3.5 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3.6 在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
4 小结 |
(7)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结构与血流灌注量及服用性能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远红外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
1.1.2 远红外在医疗上的应用 |
1.2 医疗保健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
1.2.1 功能纺织品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远红外纤维研究进展 |
1.2.2.1 茶叶碳纤维 |
1.2.2.2 火山岩纤维 |
1.2.2.3 竹炭纤维 |
1.2.2.4 石墨烯纤维 |
1.2.2.5 咖啡碳纤维 |
1.3 无缝针织技术的发展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创新点 |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六种远红外纤维的性能研究及其无缝针织物试样方案的建立 |
2.1 六种远红外纤维的性能研究 |
2.1.1 纱线的选择 |
2.1.2 纱线的外观形态测试 |
2.1.3 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测试 |
2.1.4 纱线的吸湿性测试 |
2.2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方案的建立 |
2.2.1 纱线方案的确定 |
2.2.2 组织结构的确定 |
2.2.3 面纱进纱比的确定 |
2.2.4 试样方案的建立 |
2.3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基本规格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织物的功能性研究 |
3.1 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测试实验方案的研究 |
3.1.1 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测试实验设备 |
3.1.2 实验测试准备 |
3.1.2.1 测试前准备要求 |
3.1.2.2 受试者条件及测试指标 |
3.1.2.3 血流促进倍数计算方法 |
3.1.3 实验试样的配置 |
3.1.3.1 织物打孔测试方案的确定 |
3.1.3.2 织物覆盖时间及织物宽度的确定 |
3.2 皮肤微循环测试方法的制定 |
3.3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皮肤微循环性能研究 |
3.3.1 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测试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3.4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远红外发射率研究 |
3.4.1 织物的远红外发射率测试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六种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研究 |
3.5.1 织物的抗静电性能测试 |
3.5.2 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优化试样方案的建立及制备 |
4.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优化试样方案的建立 |
4.1.1 纱线方案的确定 |
4.1.2 织物组织的确定 |
4.1.3 织物面纱进纱比的确定 |
4.1.4 织物试样方案的建立 |
4.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试样基本规格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功能性研究 |
5.1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皮肤微循环功能研究 |
5.1.1 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测试 |
5.1.2 实验结果分析 |
5.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抗静电性能研究 |
5.2.1 织物的抗静电性能测试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的服用舒适性能研究 |
6.1 织物的保暖性 |
6.1.1 保暖性测试 |
6.1.2 实验结果分析 |
6.2 织物的吸湿性 |
6.2.1 吸湿性测试 |
6.2.2 实验结果分析 |
6.3 织物的透湿性 |
6.3.1 透湿性测试 |
6.3.2 实验结果分析 |
6.4 织物的透气性 |
6.4.1 透气性测试 |
6.4.2 实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的外观性能研究 |
7.1 织物的抗皱性 |
7.1.1 折皱回复性测试 |
7.1.2 实验结果分析 |
7.2 织物的悬垂性 |
7.2.1 悬垂性测试 |
7.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3 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 |
7.3.1 抗起毛起球性测试 |
7.3.2 实验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综合性能评判 |
8.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决策步骤 |
8.2 远红外无缝针织物性能的综合评判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促进人体皮肤微循环效应的远红外无缝针织服装的设计开发 |
9.1 问卷调查 |
9.1.1 问卷调查对象及内容 |
9.1.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9.2 设计思路 |
9.3 设计流程 |
9.3.1 原料选择 |
9.3.2 款式和组织设计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8)基于石墨烯的理疗服装创新设计与研究 ——以关节炎患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石墨烯智能安全理疗服装研究的意义 |
1.2.1 对关节炎患者的健康意义 |
1.2.2 对健康纺织品发展的意义 |
1.2.3 健康纺织品多样性探索 |
1.3 基于石墨烯的理疗服装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理疗服装研究存在的问题、困难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学科交叉研究法 |
1.4.3 实验测试法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石墨烯的理疗服装对关节炎患者的功效分析 |
2.1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针对人群分析 |
2.1.1 关节炎患者的病征分析 |
2.1.2 关节炎患者的理疗方式 |
2.2 石墨烯纤维的理疗功效 |
2.2.1 石墨烯在纺织上的优异性能 |
2.2.2 远红外线织物的理疗作用原理 |
2.3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防护功效 |
2.3.1 对人体在低温环境下防护功效 |
2.3.2 对关节炎患者的物理防护功效 |
第三章 针对关节炎患者的石墨烯理疗服装的创新设计方案 |
3.1 针对关节炎患者的深入访谈 |
3.1.1 深入访谈 |
3.1.2 田野调查法 |
3.1.3 访谈对象 |
3.2 实地调研 |
3.2.1 中医理疗中心调研 |
3.2.2 市场调研 |
3.3 针对关节炎患者对于理疗服装的需求调研问卷 |
3.3.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3.3.2 问卷的数据分析 |
3.3.3 调研结果分析 |
3.4 针对关节炎患者的石墨烯理疗服装的功能性方案 |
3.4.1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面料功能需求 |
3.4.2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结构功能需求 |
3.4.3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智能化需求 |
3.5 针对关节炎患者的石墨烯理疗服装的审美性方案 |
3.5.1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款式风格 |
3.5.2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色彩学 |
第四章 针对关节炎患者的石墨烯理疗服装的设计实践 |
4.1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设计理念 |
4.1.1 设计说明 |
4.1.2 设计理念 |
4.2 石墨烯智能模组部件解析和功效测试 |
4.2.1 石墨烯智能模组部件构成 |
4.2.2 石墨烯智能模组的恒温控制系统 |
4.2.3 石墨烯智能安全理疗织物功效测试 |
4.3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功能结构设计 |
4.3.1 针对脊柱关节的石墨烯智能模组的打样方式 |
4.3.2 针对膝骨关节的石墨烯智能模组的打样方式 |
4.3.3 关节处理疗防护结构设计与制作 |
4.4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面料选择 |
4.4.1 防护结构面料优选设计 |
4.4.2 服装面料优选设计 |
4.5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色彩工艺 |
4.6 石墨烯理疗服装的款式设计 |
4.6.1 款式设计方案 |
4.6.2 服装制作过程 |
4.7 膝骨关节炎患者穿着测试 |
4.7.1 理疗服装功能性测试 |
4.7.2 理疗服装舒适性测试 |
4.7.3 测试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研究的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问卷调查 |
作品集 |
(9)一种远红外电热材料制品及加工用网印导电碳墨(论文提纲范文)
远红外线与人体水分子 |
远红外线与人体细胞 |
远红外线与人体蛋白质结构 |
远红外线与人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的影响因子 |
远红外电热材料制品的开发 |
用于远红外电热制品的网印导电碳墨 |
四、远红外线对人体的治疗与保健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保健功效木材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进展[J]. 米海娜,于建芳,王哲,张涛,郭继然,王喜明. 材料导报, 2021(11)
- [2]红外线,维护健康的“生命之光”[J]. 邱婷婷,吴士明,陈蓉.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1(06)
- [3]六环石/杨木改性材释放负氧离子性能及增强处理探究[D]. 米海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D]. 李石林.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的性能研究与产品开发[D]. 戴筱玲.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6]远红外线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李石林,孙悦,潘华平,丁成华,袁丽霞,石国栋,李琪,李洋. 红外技术, 2020(09)
- [7]远红外纤维无缝针织物结构与血流灌注量及服用性能关系的研究[D]. 王元元.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8]基于石墨烯的理疗服装创新设计与研究 ——以关节炎患者为例[D]. 崔晓晓.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9]一种远红外电热材料制品及加工用网印导电碳墨[J]. 张跃进. 丝网印刷, 2018(01)
- [10]远红外线在能量医学中的应用[A]. 邹其俊. 全国第十六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