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短距离光互连协议的研究及硬件实现

甚短距离光互连协议的研究及硬件实现

论文摘要

甚短距离光互连技术以其传输带宽高,损耗小等优点成为当前互连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板间以及芯片间的光互连技术与传统骨干网光传输技术有很大不同,决定了其互连协议的特殊性,而当前的业界也缺乏一种专门针对板间甚至芯片间光互连的协议标准。本文在光互连内存服务器的应用背景下,对适合在短尺度光互连条件下的高速互连协议进行研究,并采用FPGA技术加以实现。本文依据光互连内存服务器的系统需求,将甚短距离光互连协议定位为一种点对点、串行传输的轻量级全双工互连协议,涵盖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协议对上层应用提供标准用户接口,通过光链路为用户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服务。基于这样的需求定位,本文对甚短距离光互连协议的机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对协议的各个要素进行选择和优化。这包括协议的帧格式、数据的收发过程、链路初始化和状态机这几项协议机制的核心部分,以及协议的差错检测处理机制和流量控制功能。接下来本文选择了带有内嵌高速串行收发器(SERDES Serialer/Deserialer)的Virtex-II pro芯片来实现协议功能。SERDES作为协议实现的物理层部分,引入了8B/10B编码机制、时钟产生恢复以及差分驱动接收数模混合电路。数据链路层功能模块采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实现,同时还对多通道协议的实现架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在Modelsim软件中建立了协议仿真环境,并设计了测试方案模块对协议功能进行测试验证。然后本文选择了SFP光模块作为协议互连的光收发设备,通过原理图和PCB图给出了制作了光模块测试板卡详细方案,并利用带有DDR内存阵列和Virtex-II pro芯片的内存板卡与光模块测试板卡组成协议测试的光链路硬件平台。为了测试光互连协议的实际工作效果,以内存阵列访问为实际应用,本文设计了用光互连协议来传输内存阵列访问读写请求的实验。在光链路硬件平台上,光互连协议将内存数据通过光链路进行高速传输,单路串行速率达2Gbps。实验证明,协议能够满足系统互连需要。最后本文还给出了硬件平台的高速串行差分信号抖动的测试方案,使用高带宽示波器和相关抖动分析软件对信号抖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使用光互连技术对信号的传输距离和质量都有很大提升。甚短距离光互连协议可以很方便的承载其他工业标准数据,对其提供高速光传输服务。也可以基于光互连协议,开发带有寻址交换等更复杂功能的系统应用设计。本课题研究对板间或芯片间的光互连协议的设计,有较大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甚短距离光互连技术发展现状
  • 1.2 研究背景和目标
  • 1.3 本文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甚短距离光互连协议机制的研究
  • 2.1 概述
  • 2.2 协议帧格式
  • 2.2.1 协议帧的定义
  • 2.2.2 帧的发送和接收
  • 2.3 链路初始化和状态机
  • 2.3.1 Lane 初始化机制
  • 2.3.2 Channel 初始化机制
  • 2.3.3 链路控制状态机
  • 2.4 差错检测处理
  • 2.4.1 差错类型
  • 2.4.2 漏桶算法
  • 2.5 流量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甚短距离光互连协议的实现
  • 3.1 ROCKET I/O 简介
  • 3.2 8B/10B 编码机制
  • 3.3 接口信号定义
  • 3.3.1 用户接口
  • 3.3.2 物理层接口
  • 3.4 协议模块架构
  • 3.4.1 单通道协议架构
  • 3.4.2 多通道协议架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链路硬件平台设计
  • 4.1 硬件系统框图
  • 4.2 内存板简介
  • 4.3 光模块测试板
  • 4.3.1 光模块简介
  • 4.3.2 电源设计
  • 4.3.3 光模块应用设计
  • 4.3.4 差分走线设计
  • 4.4 原理图与PCB 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传输系统性能测试验证
  • 5.1 协议仿真分析
  • 5.1.1 仿真环境的配置
  • 5.1.2 协议的功能与时序
  • 5.1.2.1 数据收发测试
  • 5.1.2.2 流量控制测试
  • 5.1.3 协议的延迟分析
  • 5.1.3.1 lane 初始化延迟分析
  • 5.1.3.2 收发数据包延迟分析
  • 5.2 实际上板测试
  • 5.2.1 内存阵列访问协议介绍
  • 5.2.2 系统测试架构
  • 5.3 光链路上的高速串行信号测试
  • 5.3.1 抖动的概念
  • 5.3.2 电互连链路抖动测试
  • 5.3.3 光互连链路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不足与展望
  • 6.4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甚短距离光互连模块技术的发展动态[J]. 半导体技术 2011(10)
    • [2].新型消费类电子光互连应用[J]. 中兴通讯技术 2019(05)
    • [3].无线光互连技术发展综述[J]. 红外 2009(07)
    • [4].光互连模块关键位置焊后对准偏移分析[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6(06)
    • [5].基于单边带调制技术的数据中心光互连性能分析[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6].PMC推出业界首款符合全新光互连论坛协议的OTN交换解决方案[J]. 电信科学 2012(02)
    • [7].基于软光刻的多层光互连垂直耦合结构[J]. 光学学报 2008(02)
    • [8].温度载荷下光互连模块对准偏移分析[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4(02)
    • [9].AOC:新一代数据中心高速光互连产品[J]. 通讯世界 2013(14)
    • [10].数据中心的高速光互连技术[J]. 中兴通讯技术 2018(04)
    • [11].南明光纤携手上海交大设立光互连技术联合实验室[J]. 化学分析计量 2014(S1)
    • [12].基于共烧陶瓷技术的混合集成光互连模块研制成功[J]. 山东陶瓷 2010(03)
    • [13].热循环加载条件下焊点形态参数对板级光互连模块对准偏移影响分析[J]. 电子学报 2015(06)
    • [14].面向硅基光互连应用的无源光子集成器件研究进展[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9(01)
    • [15].5×5阵列光互连传输的模拟计算[J]. 半导体光电 2008(03)
    • [16].Si基芯片光互连研究进展[J]. 微纳电子技术 2009(11)
    • [17].波导光互连的研究进展[J]. 电子工艺技术 2010(06)
    • [18].基于专利耦合的波导光互连企业技术相似性分析[J]. 情报探索 2016(01)
    • [19].光互连背板的发展现状[J]. 印制电路信息 2015(09)
    • [20].基于FPGA的10Gbps光互连方案设计与验证[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8(15)
    • [21].基于硅光子的片上光互连技术研究[J]. 计算机科学 2012(05)
    • [22].基于偏振复用IRZ-DPSK信号的数据中心光互连[J]. 光通信技术 2020(08)
    • [23].一种基于标准CMOS工艺的单片光互连[J]. 光电子.激光 2010(11)
    • [24].刍议高性能计算机光互连网络体系结构分析[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1(08)
    • [25].板级光互连模块BGA焊点温振耦合应力应变有限元分析[J]. 机械强度 2018(04)
    • [26].专题:新型光互连与光接入技术[J]. 中兴通讯技术 2019(05)
    • [27].基于4×4 mesh光互连网络的EOPCB设计[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
    • [28].板级光互连链路设计及分析[J]. 光通信技术 2009(03)
    • [29].光互连中一种新的计算机生成全息图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05)
    • [30].光通信链路中集成芯片的收发一体工作[J]. 光学学报 2019(08)

    标签:;  ;  ;  

    甚短距离光互连协议的研究及硬件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